五色水仙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我在武夷山干部读本三三茶统筹
TUhjnbcbe - 2023/4/9 21:09:00
白癜风可以吃海鲜吗 http://m.39.net/pf/a_4570040.html

“三茶”统筹

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武夷山,来到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前,首次提出茶产业、茶科技、茶文化“三茶”统筹的要求。武夷山市按照省、南平市茶产业工作部署,凝聚全市力量,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旺盛的干劲,奋力推进“三茶”统筹创新发展。组建“三茶”统筹创新推进工作专班,下设“一办三专班”,即“三茶”工作综合协调办公室、茶文化工作推进专班、茶产业工作推进专班、茶科技工作推进专班,具体负责组织协调“三茶”工作,做强茶产业、发展茶科技、振兴茶文化。目前,全市茶山面积14.8万亩,涉茶人员12万,注册茶企业余家,涉茶电商企业余家,主要茶包装、茶物流、茶机械、茶食品企业家,年干毛茶产量2.36万吨,产值22.85亿元,茶产业税收1.1亿元,比增55.6%。

武夷山市茶产业发展中心是*府主管茶产业的正科级事业单位,对全市茶产业行使规划、指导、协调、监督等职能,开展茶产业调查研究、数据统计整理和分析;科学制定茶产业规划,对茶园面积、数量、分布、产量、品种等进行调查、登记;指导茶叶基地建设、茶园改造、品种改良、生产加工、名优茶及其产品开发;开展茶叶种植加工技术培训、指导和信息服务;组织策划各类茶事活动,对外开展经济技术合作、开拓国内外市场以及茶文旅融合发展;加强“武夷山大红袍”、“正山小种”等茶业公共品牌创建升级宣传管理;联合相关部门加强茶叶市场规范管理,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组织协调茶行业协会,开展行业自律、推进诚信经营、维护市场公平;负责景区大红袍母树的日常技术管护等。

目前,武夷山市有茶叶类公共品牌中国驰名商标2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3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个。大红袍茶树品种为福建省优良茶树品种;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山小种红茶制作技艺、茶百戏为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山大红袍”“正山小种”“武夷岩茶”列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年大红袍品牌连续三年获全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十强;-武夷岩茶连续5年位列中国茶叶类区域品牌强度第1名、品牌价值第2名;武夷山相继荣获“中国茶业百强县”“中国茶旅融合十强示范县”“中国茶业品牌建设十强县”“三茶统筹先行县域”“区域特色美丽茶乡”、“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等称号。

武夷山现有茶业社团组织12家、茶业民办非企业单位17家。重点行业组织:一是武夷山市茶业同业公会:年12月成立,武夷山市工商联为主管单位,是武夷岩茶生产、加工、流通、经营、科研和茶文化研究等人员组成的民间群众团体。其宗旨是为了加强武夷岩茶生产、加工、流通、研究工作的进一步融合,形成整体合力,发挥武夷岩茶优势,弘扬武夷茶文化,打好武夷品牌,把武夷岩茶做强、做大,同时更好地团结和引导武夷山市茶业界同仁,共同遵守章程,实行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树立诚信形象,创一流品牌,促进武夷岩茶产业化健康快速发展。二是武夷山市茶叶学会:年6月成立,是一个以茶叶生产、科研和经营、管理人员为主体的学术性群众团体。学会在组织和业务上接受武夷山市科协及上级学会的指导,其他方面接受武夷山市民*部门社团管理机关的监督管理。该学会的宗旨:提高武夷山茶叶生产制作方面的科技含量,提高武夷岩茶在海内外的知名度,促进武夷茶叶经济和茶叶科技的发展,振兴武夷茶业事业;组织会员开展茶叶学术讨论;帮助茶区搞好茶叶生产规划、茶树栽培、茶叶制作、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宣传推广科技知识、科技成果;弘扬茶文化,开展茶文化活动和茶叶评比活动;进行有关茶叶的论证和咨询活动。

一是武夷岩茶(大红袍)、正山小种红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国家级2人、福建省级7人、南平市级6人、武夷山市级8人,分别为:叶启桐、江元勋、梁骏德、刘宝顺、王顺明、游玉琼、*圣亮、刘安兴、刘国英、刘峰、吴宗燕、张笔清、傅连兴、张回春、王国兴、陈孝文、苏德发、周启富、占仕权、刘德喜、张美林等。二是武夷山市茶叶人才库审评组,年首批入库专家29人,由市委、市*府授予审评专家称号,分别为:刘宝顺、叶启桐、刘国英、马梅荣、刘安兴、叶苍苍、王国兴、彭仲坚、潘行彪、吴宗燕、修明、徐秋生、梁立生、张回春、曾贵同、郑汝平、刘德喜、陆潮鸣、林小明、许千里、江元勋、梁骏德、徐斌、王莉莉、占仕权、余盛良、王小明、周泽有等。三是武夷山市茶叶人才库茶文化艺术型专家组,年建立,专家组顾问9人:肖天喜、邹新球、*贤庚、罗盛财、张传新、吴斌、邹全荣、邵长泉、叶灿;专家组成员12人:章志峰、刘健、林凌、叶国盛、王丽、衷兴旺、练红专、*勇、王丽萍、凌立、陈拯、李晓艳。

清代梁章钜用“活、甘、清、香”四字来概括武夷岩茶内质。应还包括浓淡,厚薄、岩韵、持久性等。活:系指润滑、爽口,有快感而无滞涩感,喉韵清冽(包括岩韵)。甘:系指回甘快捷,清爽甘润。清:系指清纯不杂,清快舒适。香:系指口含茶汤有芬芳馥郁之气冲鼻而出,饮后有齿颊留香之感。现代主要用八项因子来审评武夷岩茶,外形四项:以条索、色泽为主,参考整碎净度;内质四项:以香气、滋味为主,参考汤色、叶底;审评方法:用毫升审评杯(倒钟形杯),投茶5克,第一泡2分钟,第二泡3分钟,第三泡5分钟。武夷岩韵也指岩骨花香,是武夷岩茶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适宜的茶树品种、科学的栽培技术和传统的制作工艺综合形成的香气和滋味。表现为香气芬芳馥郁,具幽兰之胜,丰富优雅,持久,滋味啜之有骨,厚而醇、润滑甘爽,富于变化,饮后齿颊留香,是武夷岩茶独有的品质特征。

坚持“*府搭台、企业唱戏”,组织企业开展“浪漫武夷、风雅茶韵”“品读双世遗、漫游武夷山”等主题茶展活动,每年有针对性地在全国各大茶叶主销区,组织多家次茶企开展5-7场武夷茶宣传营销活动,充分展示武夷茶文化、茶产品魅力,有效提高武夷茶市场占有率。不断健全武夷茶营销平台,在全国授权品牌企业设立“武夷山大红袍”推广中心及会员店,完善“武夷山大红袍”、“正山小种”天猫、京东等知名网站官方旗舰店管理,拓宽营销渠道,拓展武夷茶产品消费对象。同时积极鼓励企业对外设立直营店、专营店等,多渠道展示武夷茶产品及品牌形象。

注重打造茶乡线路和茶研基地,积极推出茶园生态游、茶乡体验游、茶保健旅游、茶事修学游等茶文化旅游线路,重点培育一批以采茶、制茶、品茶为内容的旅游体验项目,不断丰富茶叶生产、茶艺表演、茶文化交流等旅游活动。相继推出大红袍溯源之旅、燕子窠生态茶园之旅、万里茶道起点寻访之旅、“岩骨花香”漫游道打卡之旅、武夷红茶解秘之旅、武夷岩茶核心产区徒步之旅、吴三地老枞探寻之旅等8条茶旅融合线路。重点扶持香江茗苑、武夷星中华茗园、正山堂综合实践区、海丝茶业文创园、瑞泉茶文化体验馆等一批集茶叶加工、旅游观光、品牌文化宣传为一体的工业旅游项目。策划推进投资亿元的茶旅小镇建设,建设国家级茶叶质量检验中心、会展中心、茶叶交易中心等,目前会展中心已建成投入使用,茶检中心已基本建成。

武夷茶世界项目位于武夷山市杜坝大道1号奥特莱斯广场,紧邻万里茶道起点下梅古村及梅溪沿岸,是以茶文化为核心、茶产业为引擎,集接待品鉴、购物休闲、文化交流、旅游演艺等功能于一体,文化地标、城市客厅、智慧新城于一身的新型文旅综合体。该项目致力于打造“景区、园区、社区”三区融合的武夷茶产业及文化新区,旨在创建“永不落幕的茶博会”。该项目由印象大红袍股份、武夷山太谷奥特莱斯置业以及福建三可商业有限公司联合组建的项目运营暨商管公司负责经营。由太谷奥特莱斯置业有偿提供奥特莱斯广场约3万平方的个商铺,其中茶产业占比45%,主要有百强茶企、茶周边产品、研学基地、茶道推广体验馆、茶文化展示中心、拍卖平台等;商业配套占比55%,主要有餐饮、休闲、娱乐、市集、直播间以及场景式文化互动项目等。目前,开演国内首部茶文化主题光影秀《我在·万里茶路》,首批签约百强茶企,武夷星、香江、正山堂、八马、华祥苑、日春、中茶等已入驻开展品牌展示营销。

中国武夷茶博物馆项目依托茶叶总厂的改造进行建设,总规划用地面积约83亩,计划总投资约2.5亿元,项目建筑面积约为2.5万平方米。主要改建内容包括:张天福纪念馆、万里茶道博览馆、七大茶人纪念馆、大红袍制作技艺展示馆、大红袍及正山小种博物馆、斗茶区、大红袍体验区、老茶厂历史博物馆;新建部分含游客服务中心、商务中心、停车场及配套设施等,整体打造一个集茶工业文明展览、茶文化展示、茶技艺传习、学术交流、互动体验及餐饮、会务、休闲等服务功能为一体的茶文化旅游综合体。

福建省武夷山市茶叶总厂的前身是我国第一所中央茶叶研究所、中央茶叶实验场、福建示范茶场、福建省崇安茶场,也是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与发展的主要场所,为武夷山市第11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武夷茶博物馆项目不仅展示了茶场的历史、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以及张天福、吴觉农、陈椽等著名茶人生产、生活、研究的活动轨迹,同时具有得天独厚的历史传承意义和弘扬传播国茶精神、匠心精神的纪念意义。

武夷山民间斗茶历史悠久。宋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即是宋代斗茶胜况的真实写照。为营造浓厚的茶产业发展氛围,近年来,武夷山市常态化地举办了以茶为主题的各类茶事活动。一是举办各种“斗茶”赛事活动。如武夷山市春茶赛事活动、“朱子杯”武夷山市民间斗茶赛、天心村民间斗茶节、“中国茶乡杯”茶王赛、“武夷正岩杯”岩茶茶王赛等。二是常态化举办好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已成功连续举办12届。三是承办好国家级活动,已成功举办两届全国茶业经济年会,承办中国技能大赛“武夷山大红袍杯”第四届全国茶艺职业技能竞赛总决赛、全国茶叶加工工(精制)职业技能竞赛总决赛、两届全国行业技能竞赛“武夷山杯”全国评茶员职业技能竞赛总决赛等国家级赛事,武夷山成为全国首个承办过全系列茶叶技能竞赛国赛的县级市。

随着电子商务产业日益发达,武夷山市茶类网商规模不断壮大,涌现出武夷山市桃渊茗茶叶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武夷山市茗心堂茶业有限公司、武夷山茶七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福建国饮茶业有限公司等一大批销售额超千万的电商茶企。目前全市电子商务企业家,网店数量家;电商直接从业人员1.4万人,年全年累计农产品网络零售额19.56亿元,同比增长32.9%。年4月武夷山市抖音电商直播基地在武夷山成立,由中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运营管理。办公面积平米,办公室、间等席位,设有招商部、客服部、流量部、视频部、内容营销部、技术部、标准孵化直播间15间,可同时容纳15家创业团队孵化,基地已有全国服务商户余家,其中南平茶叶商户有余家直播间。

武夷山市坚持“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生态建设为重点,按照“头戴帽、腰缠带、脚穿鞋”的要求,全力推进标准化生态茶园建设,依托武夷岩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重点推广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园绿色防控综合技术、福建省农科院以虫治虫生物防治技术和福建农林大学茶园土壤环境优化技术,总结出“一条路、一行树、一片草、一盏灯、一只虫、一把肥”的生态茶园建设做法。年8月启动国家级生态茶园建设行动,出台《武夷山市建设国家级生态茶园示范基地行动方案》,全市11户茶农,户茶企自觉向社会作出禁用除草剂生产无公害茶的承诺,建立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示范片2个,辐射推广1万亩,建成高标准生态茶园示范片1.02万亩。

武夷山是典型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茶园土壤之成土母岩,绝大部分为火山砾岩、红砂岩及页岩组成,陆羽《茶经》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土”,武夷山茶园土壤为烂石或砾壤,造就了岩茶的优良内质。武夷山茶区土壤呈酸性,其PH值约在3.5-6.5之间,适宜茶树生长。武夷岩茶产区平均海拔米,雨雾充沛,年降雨量约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在80%左右,年平均气温约为18℃上下,四周皆为溪壑,岩峰耸立,森林植被茂密,山间常年云雾缭绕,散射光多,早阳多阴,日照时间短,这些都是形成岩茶品质的物质基础。

武夷山市农机总动力达到23.15万千瓦,茶叶机械化修剪、采摘面积14万亩,机械化植保面积13万亩,茶叶加工从做青、杀青、揉捻、烘干、筛选、包装全程实现机械化,茶叶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7%。近5年,武夷山市茶叶机械申请使用补贴资金超1亿元。武夷山市现有各类茶叶机械台(其中:采茶机台、茶树修剪机台、茶叶初加工机械含揉捻、综合做青机、烘干机等台),在茶园中耕方面,茶园中耕机械主要采用微耕机进行作业,拥有台,在茶叶植保方面,拥有各类植保机械植台,自走式植保机械台,植保无人机88台,铺设茶园轨道搬运条,长度米。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团队通过分析中国健康水平大数据,结合对不同品种、不同年份、不同区域武夷岩茶的健康功能研究,得出喝武夷岩茶具有“六大健康作用”。一是降脂减肥作用。能显著降低血清中血脂和炎症水平,改善肝脏脂质代谢,抑制肝脏脂肪变性。二是降血糖作用。武夷岩茶可降低糖尿病小鼠空腹血糖水平,增加糖耐量,抑制葡萄糖负荷后血糖值升高,提升肝脏中抗氧化酶活力,有效调节糖脂代谢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三是免疫调节作用。对免疫功能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可作用于机体的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四是调节肠道菌群作用。武夷岩茶可促进抗生素诱导的四种肠道菌群失调恢复到正常状态,对肠道微生物具有显著的平衡作用。五是延缓衰老作用。武夷岩茶可延缓皮肤细胞衰老,可在热应激、氧化应激条件下延长线虫寿命,增强机体运动机能。六是降尿酸作用。武夷岩茶能降低高尿酸的肾脏指数,抑制尿酸在肾脏的重吸收,下调尿酸重吸收转运体的基因表达。

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武夷岩茶可追溯体系建设,制定一系列扶持*策和管控措施,实现从种植、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质量监管体系全覆盖。一是开展“认标购茶”行动,采取“茶青卡”+“商品标”模式,统一设计专用标志标识,实行双重审核把关,强化武夷茶原产地保护。二是落实“一品一码”管理体系。建立生产经营主体监管名录,对多家纳入省农产品安全追溯监管信息系统的茶企,统一印制发放生产记录本,对原料供应、生产控制、出产检验和销售管理四个环节建立记录台帐。三是建立常态化茶叶市场监管体系。开展茶叶市场专项整治行动,通过督查检查,采取书面警告、限期整改、行*处罚等整治措施,对抽检不合格的茶叶生产企业进行专项监督检查,重点核查企业进货查验、执行标准、生产工艺、标签标识。四是推广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编制《武夷岩茶农产品地理保护标志管理规则(试行)》《武夷岩茶农产品地理保护标志技术规范》,推动有条件的茶企接入全省地标农产品公共管理平台,实行“一品一码”监管和溯源。

目前,武夷山市重点推广实施“三种技术模式”,实现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目标。一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园绿色防控综合技术:防控技术手段有多种,如在茶山上使用天敌友好型色板、鳞翅目专一性诱剂、天敌友好型太阳能杀虫灯等。二是福建省农科院以虫治虫生物防治技术:采取“以虫治虫”“以螨治螨”“以螨治虫”“以螨带菌治虫”等多种方法进行防治,通过释放虫螨捕食茶树有害虫,达到消除虫害效果。三是福建农林大学茶园土壤环境优化技术:在茶园间套种绿肥植物,如大豆、油菜种子,施用茶叶专用肥和根瘤菌剂等,保持土壤的氮磷钾配比,提高土壤肥力,解决有机茶园茶树肥源,减轻土壤酸化、增加土壤养分、提高茶树的抗旱、防寒能力、促进茶树粗壮,同时结合沟施茶树专用有机肥等茶园土壤环境优化技术,有效提升茶园土壤健康、优化茶园生态环境,改善茶叶品质、减少茶树病虫害发生。

陆羽(~年),唐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曾诏拜太子文学,不就。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宋张君房于天喜三年()所著《云笈七签》中载有太子文学陆鸿漸的《武夷山记》一文,是陆羽晚年(《茶经》刊印后)慕名来到武夷山时所写。

范仲淹(~年),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大中祥符8年(年)进士及第,北宋*治家,文学家。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散文《岳阳楼记》更誉为千古名篇。其所写《和章岷从事斗茶歌》,生动地描写了宋代武夷山斗茶的盛况,不但让武夷茶文化习习生辉,而且在华夏茶文化史上有着重要价值。

苏轼(~1年),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豪放派诗人代表,与其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南宋高宗时赠太师,追谥号“文忠”。其所作《叶嘉传》是以拟人化手法记述武夷茶的一篇佳作;他的《荔枝叹》诗,说明宋代建州贡茶包含武夷茶品,是武夷山茶史的重要资料。

朱熹(~0年),宋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一生与武夷山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他一生中有近50年是在武夷山度过的。其歌咏武夷山的诗有50多首,尤以《九曲棹歌》最为精彩。在讲学、著述之余,他还背着竹簍上山采茶、亲自煮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茶灶》诗: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陆廷灿的《续茶经》中曾记载:“武夷五曲朱文公书院内……又有老树数株,云文公手植,名曰宋树。”朱熹赋有武夷茶诗多首。

白玉蟾(年~?),南宋道士,金丹派南宗第五代祖师,本名葛长庚,字如晦、白叟,号海琼子、武夷散人。祖籍福建闽清,生于琼州,16岁时因“任侠杀人”而亡命出逃,云游四海。不久寻师访道来到武夷山,先后八入武夷,晚年定居于武夷山止止庵而终老。一生嗜茶,其所写《武夷茶》诗:“仙掌峰前仙子家,客来活火煮新茶。主人遥指青烟里,瀑布悬崖剪雪花。”说明当时的武夷茶,受到道人的青睐欣赏,为修炼功力的珍品。

高兴(~年),蔡州(今河南汝南)人。出身农家,元武宗时官至河南行省左丞相。至元16年,时任浙江行省平章的高兴路过武夷山,监制“石乳”茶数斤献与宫廷,深得皇上赏识。至元19年,高兴又命崇安县令亲自监制贡茶。大德五年,其子高久住任邵武路总管,就近到武夷山制贡茶。次年,在武夷山九曲溪四曲溪南畔设立了皇家焙局,遂称为“御茶园”。从此,武夷茶正式成为朝廷贡品,每年精制龙凤团饼,直送京城。武夷山产制贡茶延续达年,极大地提升了武夷茶的知名度。

释超全(~2年),著有《武夷茶歌》:“凡茶之候视天时,最喜天晴北风吹;苦遭阴雨风南来,色香顿减淡无味……如梅斯馥兰斯馨,大抵焙时候香气。鼎中笼上炉火温,心闲手敏工夫细。”这当是武夷岩茶(即乌龙茶)制茶工艺之起源的端倪。释超全后来写的《安溪茶歌》则记述了武夷岩茶从泉州大量输出西方,供不应求之情形,并写到其时安溪茶仿效武夷岩茶制法“溪茶遂仿岩茶样,先炒后焙不争差”的事实。

陆廷灿(生卒年不详),清康熙56年(7年)授崇安知县,历时6年。任上他严明法理,旌别善恶,激励耕读,广辟财径,恢复古建,编修方志,享有清明廉*声誉。最为可贵的是对茶兴致极高,说:“余性嗜茶,承乏崇安,适系武夷山产茶之地。……查阅诸书,于武夷之外每多见闻,因思采集为《续茶经》之举。”故常涉足茶乡茶园,躬行于茶厂茶家询问茶事;公务之余博览茶书,细阅分理。秩满请辞,归乡静心编写《续茶经》,12年完成这一巨著。

董天工(约~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曹墩人。董天工性爱山水,情钟武夷,对武夷茶也情有独钟。其重修《武夷山志》中记述了武夷茶的兴衰史,收录徐寅、范仲淹、苏轼、刘说道、杜本、周亮工、朱彝尊、查慎行、饶泽殷等历代名家有关武夷茶的诗词歌赋20余首,对武夷茶和元代御茶园都有较详细的记述评说,他写到:“茶之产不一,崇、建、延、泉随地皆产,惟武夷为最。”他还记述了武夷茶的生长环境、制作工艺、品质分类等,对今人考证武夷茶史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

乾隆(1~年),清高宗皇帝,他在茶诗中多次提到武夷茶,如《冬夜煎茶》)中曰:“建城杂进土贡茶,一一有味须自领。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在《夜雪烹茶偶作》中写道:“武夷汲黯本爱戆,水滨陆羽应惭拙”;在《建阳茗事》中写道:“佳茗春深盛建阳,武夷溪谷挹清香”。作为一位“不可一日无茶”、善于品茗的皇帝,如此盛赞武夷茶,对武夷茶知名度的提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梁章钜(~年),原籍福建长乐,祖上于清初迁福州。他在《归田琐记·品茶》一文中,简述了武夷茶的历史盛况,以及在武夷山天游观与静参羽士的一席武夷茶论。梁章钜认为“今城中州府官廨及豪富人家竞尚武夷茶”的原因,是因为“武夷焙法,实甲天下。”梁章钜与静参羽士还谈论到当时的茶种、茶品与各种名茶,以及茶香形成的原因。他们共同总结出武夷岩茶的四个等级:“一曰香,花香、小种之类皆有之”;“等而上之,则曰清。香而不清,尤凡品也”;“再等而上之,则曰甘,清而不甘,则苦茗也”;“再等而上之,则曰活。甘而不活,亦不过好茶而已”。说明极品武夷茶应当具有“活”性。

连横(~年),号雅堂。祖籍福建漳州龙溪县。连横极爱品茶,对武夷岩茶更是谙熟于胸。他在《剑花堂诗集》中咏道:“新茶色淡旧茶浓,绿茗味清红茗秾。何以武夷奇种好,春秋同挹幔亭峰。”他还在《雅堂文集茗谈》中写道:“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琛,三者品茗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他在所编纂的《台湾通史农业志》中记载:“台北产茶近约百年,嘉庆(至年)时有柯朝者归自福建,始以武夷之茶,植于鱳鱼坑,发育甚佳。”由此说明台湾之茶种是由武夷山传去的,并在台湾得以传播,成为台湾的一大产业。

蒋芸生(~年)江苏安东(今涟水)人。曾任浙江大学农学院副教授,南通农学院、福建协和大学、福建永安省立农学院教授。至年在崇安县任国民*府财*部贸易委员会茶叶研究所副所长,和吴觉农所长一道,以武夷茶为依托,开展茶业工作研究,为中国茶叶的振兴做出了贡献。对武夷茶进行研究,制定发展措施,使武夷茶业得以恢复和发展。

吴觉农(~1年)浙江省上虞丰惠镇人。著名农学家、农业经济学家、茶叶专家、社会活动家。原名荣堂,因立志振兴祖国农业而更名为觉农。年,在武夷山首建了中国第一座茶叶研究所,并任所长。在武夷山时创办有“茶叶学报”,对武夷茶史有详实考评,认为王复礼《茶说》所记就是乌龙茶工艺,其后才产制出小种红茶。吴觉农的《整理武夷茶区计划书》,分析了武夷茶区当时的状况,回顾了历史兴衰过程,提出了整理意见,含调整茶园管理组织、经营方式、改善生产制作、营销等。是一份有内容,较为超前的计划书。对武夷岩茶的生产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王泽农(~年),江西婺源人,大学时专修农业化学,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教授,茶学家、茶学教育家,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华茶人联谊会顾问,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顾问。编著有《武夷岩茶土壤》等茶书,被评为中国当代十大著名茶叶专家。对正岩茶区50平方公里、64座峰岩土壤的物理、化学、营养、活性钙量、腐殖质等方面进行实地取样、化验。并且分析了各区域土壤的因素及土壤形态,提出了土壤管理、改良土壤、科学种植、合理施肥等建议。

庄晚芳(~年)原名庄友礼,笔名庄友、庄骥、挽风、茗叟。福建省惠安县人,曾到崇安县(现武夷山市)筹办福建省示范茶厂,任副厂长,与张天福厂长一道经营茶厂工作。在武夷山下组织开辟新茶园数千亩,建立茶叶品种园亩,结合生产进行茶树扦插、茶叶播种期、茶苗种植期等试验,为武夷茶的发展、改良做出贡献。庄晚芳的《中国茶史散论》一书,对武夷茶多有论说。并肯定红茶是简化了的乌龙茶制作工艺产制出的茶品,其产品出现迟于乌龙茶。

陈椽(~年)茶学家、茶业教育家,制茶专家,我国近代高等茶学教育事业的创始人之一。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茶学科技人才。在开发我国名茶生产方面获得了显著成就。对茶叶分类的研究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著有《制茶全书》、《茶业通史》等。被评为中国当代十大茶叶专家。赞赏“武夷岩茶的创制技术独一无二,为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无与伦比,值得中国劳动人民雄视世界。”

张天福(~年)张天福,当代著名茶学家、制茶和评审专家。祖籍福州,生于上海,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一生从事茶叶生产和教育、科研工作,特别在培养茶叶专业人才、创制制茶机械,提高乌龙茶品质等方面有很大成绩,对福建省茶叶的恢复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曾任武夷山福建示范茶厂厂长,武夷山为“乌龙茶故乡”“正山小种发源地”等著名论断均出自张天福。

林馥泉(~年)福建人,茶学家。年至年在崇安任福建省示范茶厂武夷制茶所主任。年台湾光复后,受派到台湾振兴台湾茶业,在台任台湾茶业传习所所长。颇受同业人士敬重。台湾著名茶人范增平曾拜其为师。年林馥泉著《乌龙茶及包种茶制造学》,对台湾包种茶的历史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探讨,同时对武夷岩茶进行了全面介绍和高度评价。

姚月明(~年),江苏无锡市人,高级农艺师。福建省茶文化研究会顾问、南平地区茶学会顾问,曾任国营崇安茶场场长、武夷山岩茶总厂厂长。毕生从事武夷茶栽培、制作、科研工作,是著名的武夷茶专家。晚年致力于武夷茶和武夷茶文化传播。

陈德华(~年),福建长乐人。曾担任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所长、福建省武夷山北斗茶研究所所长、福建武夷山爱德华实验茶厂厂长。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陈德华一生将近50年是在武夷山度过的,与武夷岩茶形影不离,做茶经历十分丰富,在武夷茶栽培、制作、销售、研究、推广等方面均做出了成绩和贡献。

唐代孙樵的《送茶与焦刑部书》:

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此徒皆请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

孙樵是唐大中9年(年)进士,历任朝散大夫、职方郎中等职,官至中书舍人。孙樵于唐僖宗年间(~年)到地方出差,品尝到了当时还隶属于建阳的丹山碧水之乡武夷山所产的团茶(类似现在民间草药“凤凰蛋”的外形)。孙樵对这种武夷团茶所具有的“回甘”特质赞不绝口,并带了一些回到京城。

孙樵为武夷山当时的这种可爱的“蛋”形小茶团,起了个雅致的拟人称谓“晚甘侯”。一者表达了慢慢“回甘”的特质,二者抬举武夷山的茶是茶中的“侯爷”,有如拜相封侯般的尊贵。

由于当时外界对名不见经传的武夷茶的好处还不太了解,因此孙樵在将部分武夷茶团转赠给焦刑部时,刻意写了一封说明式的短信《送茶与焦刑部书》,这就是现今发现的最早有关武夷茶的文字记载。

难能可贵的是,武夷茶见诸文字,就如此的优美,孙樵像是未卜先知一般地明白武夷茶发展前景的美好,在短短的文字中,斟字酌句,将武夷茶描绘得美妙无比。特别是用“晚甘侯”三字来比喻武夷茶“入口霸道,回味甘甜、绵长”的品质特征,可谓是神来之笔。时至今日,许多的茶人一提起武夷茶,还常常会引用“晚甘侯”的典故与名称。

武夷山是中国著名茶乡,是世界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

早在康熙56年(7年)王复礼就在《茶说》一文中记载道:

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阳羡岕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松萝、龙井皆炒而不焙,故其色纯。独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茶采而摊,摊而摝,香气发越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复拣去其中老叶枝蒂,使之一色。

乌龙茶独特的“做青”工序,被王复礼以“茶采而摊,摊而摝,香气发越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等文字确切地记录了下来。这里面的“摊”就是萎凋,“摝”就是摇,也即摇青,“香气发越即炒”说明“摊”与“摝”是一个循环过程,直到“香气发越”方可,同时准确道出了做青程度把控的重要,即“过时不及皆不可”。

现今还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乌龙茶特有的“绿叶红镶边”,王复礼在多年前就敏锐地捕捉到了,并点出了炒、焙结合的乌龙茶制作方法是形成“绿叶红镶边”的关键。即所谓“独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

就连乌龙茶制作中并不那么显眼的“拣梗”工序都被王复礼记录了下来,即“复拣去其中老叶枝蒂,使之一色”。

王复礼的这篇《茶说》被当时在崇安(武夷山)担任县令的陆廷灿收录进了《续茶经》“茶之造”的篇章之中,而《续茶经》又被编撰进《四库全书》之中,由此成为最早记录武夷岩茶制作工艺的确凿史料,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出类拔萃的乌龙茶制作工艺,早在多年前的武夷山就已形成。

当代茶圣吴觉农说:“关于乌龙茶,据清代陆廷灿《续茶经》引王草堂《茶说》....直到现在,属于乌龙茶类的武夷岩茶的制法,还离不开上述的基本特点。”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程启坤说:“《茶说》成书时间在清代初年,因此武夷茶这种工艺的形成,定在此之前。现福建崇安武夷岩茶的制法仍保留这种乌龙茶传统工艺的特点。”茶界泰斗张天福说:“我国的乌龙茶最早起源于武夷山,尔后传之闽南的安溪县,再传到广东和台湾省。”著名茶文化专家陈椽指出:“武夷岩茶创制技术独一无二,为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无与伦比,值得中国劳动人民雄视世界。”

由中国茶叶学会编撰的《茶叶知识问》中指出:“红茶加工技术源于我国,已有多年的历史。据现有文献记载,‘红茶’一词最早见于明代刘基的《多能鄙事》一书(15至16世纪)。福建省崇安县(今武夷山市)桐木关首创小种红茶,是历史上最早的一种红茶,因此,崇安县被称为红茶的发源地。年,福建崇安产的正山小种红茶首次从海上运往荷兰,然后相继运送至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国家。”

武夷山为世界奉献了6大茶类中的乌龙茶与红茶两大茶类的制作方法,由此开启了茶叶制作的一个全新时代。武夷山的茶人,为全世界茶类饮品的丰富多彩,贡献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最早歌颂武夷茶的茶诗是收录在《全唐诗》中的《尚书惠蜡面茶》,作者为徐寅,诗歌全文为:“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飞鹊印成香蜡片,啼猿溪走木兰船。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

徐寅(约~年),福建莆田人,乾宁元年(年)进士。当时的制茶方法与现在的制茶方法有很大差别,茶芽采摘下来后,先洗净晾干,而后上笼蒸制,再加入名贵的香料,将其碾成膏状。用刻有图案(如喜鹊、龙、凤等等)的模子,将碾好的茶膏,压印成有图案的如小饼干般的片状。最后,再用温火在竹制的焙笼上,慢慢焙干而成。由于碾成的茶膏十分细腻,加上香料所含的油脂成分,茶片在焙干后,表面光亮,有如打过蜡一般,这也就是蜡面茶之“蜡面”的由来。

其时的文人雅士,对煎茶是十分讲究的,不仅茶要好,水要好,煎茶用的各种器具也都要好。而且每个煎茶的环节,都要做到精益求精。如碾茶的槽,金属的要比石质的好,茶要碾得很细,煮水的容器,要用专门煎茶的茶铛。水要按照陆羽《茶经》中要求的“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因此,徐寅刻意到其居住地的北山,取来了北山上的泉水用以煎茶,诗中“金槽和碾沉香末”与“晚铛宜煮北山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徐寅的这首《尚书惠蜡面茶》是现存年代最早的一首明确歌颂武夷茶的诗歌,也是武夷茶在唐末与五代后梁时期,崭露头角、初显锋芒的文字记载。

国务院年5月20日发布《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国发18号),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位列该文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为:Ⅷ-6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武夷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积淀深厚的武夷茶文化是其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武夷茶传统制作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在我国茶叶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早在唐代就制作有名的蒸青茶饼“研膏”、“腊面”;宋代的龙凤团茶,随北苑入贡;元代建立皇家御茶园成为贡茶中心;明末清初创制了小种红茶,盛极一时;清代又在炒青绿茶、小种红茶的基础上,承前启后,创制了乌龙茶(即岩茶)。从武夷山茶叶发展的历史看,它充分说明武夷山先民们勤劳而智慧、善于钻研、不怕困难、知难而进的可贵精神。当一种茶类工艺处于劣势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大胆创新,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新的工艺,形成新的茶类,为我国茶叶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足以见证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生命力,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由于武夷山独特的自然环境的熏陶,传统而独特的制作工艺,因而使以大红袍为代表的武夷岩茶的品质具有特殊的岩骨花香的“岩韵”之风格,为世人所称道。它的先进工艺、技能,对于我国茶叶的发展、制作工艺的完善影响是深远的,贡献很大。

年3月8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告》(年第23号)公布:通过对武夷岩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申请的审查,现批准自即日起正式对武夷岩茶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武夷岩茶原产地域范围为福建省武夷山市所辖行*区域。《地理标志产品武夷岩茶》国标代码为:GB/T-。

武夷岩茶采摘要求极其严格,焙制技术相当细致,其制作工艺流程如下:采摘——萎凋(晒青、复式萎凋即两晒两晾)——做青(摇青、做手、晾青)——炒青与揉捻(双炒双揉)——初焙(即毛火、初干、俗称“走水焙”、“抢水焙”)——扬簸——凉索(摊凉)——拣剔——复焙(足火)——团包——补火(坑火)——毛茶装箱

年6月,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国家质检总局组织专家对武夷红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进行审查。经审查合格,批准武夷红茶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由各地质检机构实施保护。武夷红茶产地范围为福建省武夷山市及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辖行*区域。

(1)小种:初制工艺:萎凋→揉捻→发酵→过红锅→复揉→熏焙→复火→毛茶→精制(2)烟小种:小叶种红茶的初制产品→筛分→风选→拣剔→松柴二次熏焙→匀堆→装箱→成品(3)奇红:采摘→自然萎凋→加温萎凋→揉捻→发酵→烘焙→归堆→过筛→复火→装箱。

万里茶道,也称万里茶路,它兴起于17世纪初,是继“丝绸之路”之后的又一国际贸易通道。

早在16世纪中叶,俄国对茶的需求即开始与日俱增,但由于我国朝廷的闭关*策致使在俄国市场上茶叶奇缺,茶叶贸易在俄国获利的潜力巨大。康熙28年(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其第五条规定“嗣后来往行旅,如有路票(护照)听其交易”,这条规定为中俄陆上茶叶贸易打开了方便之门,到雍正6年(年)中俄签订了《恰克图条约》,规定恰克图为中俄贸易的主要陆路口岸,一时恰克图成了热闹的中俄贸易“陆上码头”。

以常万达为首的晋商抓住了这个机会,为确保茶的质量,他们选择了在武夷山设庄,收购茶叶,并将其制作成便于长途贩运的茶砖。然后将茶砖从武夷山经分水关运到江西河口,再由水路经信江、鄱阳湖、长江、汉水到达襄阳,然后北上经洛阳到晋城。再次整理分装后采用驼队运输,从晋城出发,一路北上经太原、张家口、直至俄国恰克图。后人将这条与“丝绸之路”齐名的茶叶运输线路,称之为陆路“万里茶道”,武夷山因此也就成为了陆路万里茶道的起点。

著名学者徐晓望在《清代福建武夷茶生产考证》中指出:“17到19世纪,英国人对武夷茶的爱好是极为狂热的。在这期间,英国人改变了自己的饮食习惯,早餐开始喝牛奶红茶,由于武夷茶成了英国人生活中的基本食品,所以,武夷茶外销以几何速度猛增,鸦片战争前已达3多万磅……同治、光绪初,是武夷茶的极盛阶段,当时福州口岸年输出武夷茶总在70万担以上。年,福州茶市出口的茶叶达80万担,创历史最高纪录。”

以上所指西欧消费的武夷茶则是经由海上“万里茶道”运输的。在鸦片战争前,海上“万里茶道”是从武夷山出发,沿着信江到鄱阳湖,未出长江口转向赣江方向,到赣州,跨越梅岭,进入广州,由广州十三行出洋,经海运抵达英国利物浦。在鸦片战争后,海上“万里茶道”则是从武夷山出发,沿建溪、闽江到达福州,经福州口岸出海运抵西欧。

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中评价17世纪的“万里茶道”是连通中俄两国的“世纪动脉”。

年,福建省茶业改良场从福安迁至崇安县赤石,由茶叶专家张天福任场长。年,中国茶叶公司与省*府合资设立福建示范茶厂,同时兼并了省茶业改良场,厂长仍由张天福担任。年,福建示范茶厂改为中央财*部贸易委员会茶叶研究所,由著名农学家吴觉农任所长,所址设在武夷企山。年,抗战胜利后,茶叶研究所由农林部中央农业试验所茶叶试验场接管,并将崇安茶叶研究所更名为崇安茶叶试验场,由张天福任场长。解放后,农林部中央农业试验所茶叶试验场由福建省人民*府农业厅接管,并更名为崇安茶厂。

武夷山茶科研机构自创建以来,主要从事茶园垦复和开发;茶叶生产加工、科研;茶树品种的调查、收集、选育与更新;茶叶的调拨、营销;茶叶加工机具的设计、改革等工作。期间在武夷山汇聚了张天福、吴觉农、王泽农、李联标、庄任、蒋芸生等一批国内顶尖的茶叶科技工作者,在他们辛勤卓越的工作下,武夷山成为了当时全国规模最大、条件优越的集生产加工、科研、推广销售相结合的茶产业基地,为现代武夷山茶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坑两涧”:慧苑坑、牛栏坑、倒水坑、流香涧、悟源涧。

原“五大名丛”为: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半天妖。年“大红袍”被认定福建省优良茶树品种。

武夷山素有茶树品种王国之称,在武夷山优越的生态环境之下,经过长期的自然杂交途径进行基因重组与突变,及其先民们不断的人工选择,选育出千姿百态和不同品质特点的各种优质单株,形成了丰富的品种资源。其中的四大名丛“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更是脍炙人口。大红袍既是茶树名,又是商品名和品牌名。大红袍原是四大名丛之一,年通过审定为福建省省优品种。还有半天妖、白瑞香、玉麒麟、向天梅、正太阳、金钥匙、小红袍、大红梅等花名不胜枚举。据不完全统计,武夷茶花名达多个,挖掘记录茶树品种种,科学可用品种有70多个,大致分以下八类:

以茶树生长环境命名的有:不见天、石角、岭上梅、金锁匙、半天腰、水中仙等。

以茶树形态命名的有:醉海棠、醉洞宾、钓金龟、凤尾草、玉麒麟、一枝香等。

以茶树叶形命名的有:瓜子金、金线、竹丝、金柳条、倒叶柳等。

以茶树叶色命名的有:太阳、太阴、白吊兰、水红梅、绿蒂梅、*金锭等。

以茶树发芽迟早命名的有:迎春柳、不知春等。

以成品茶的香型命名的有:肉桂、白瑞香、石乳、夜来香、十里香等。

以传说种植年代命名的有:正唐树、正唐梅、宋玉树等。

以神话传说或几种元素相结合命名的有:大红袍、白鸡冠、水金龟、吕洞宾、白牡丹、红孩儿等。

在武夷岩茶区主栽的品种是水仙、肉桂、大红袍,还有早年引种的*旦、毛蟹、梅占、佛手、八仙、奇兰、凤凰水仙等,以及近年引种的*奇、*观音、金观音、金观音、丹桂、白瑞香、金牡丹等。

花名即各类单从、名丛及其成品茶名称的统称,单丛指从武夷茶有性群体中采用单株选育的品种,名丛指从单丛中优中选优育出的优良单丛。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指经文化部命名,具有某一特色鲜明、群众喜闻乐见并广泛参与的民间文化艺术,并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的特定区域。是文化部设立的群众文化品牌项目,命名周期为3年,且已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在下一次评审命名时需重新申报。文化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以名单的形式公布,如:

—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

……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茶文化……

武夷山市茶文化始终在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名单之内,最近一个命名周期为-年度。我们简称为“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武夷山”。

中华民族是以农耕为主的民族,祈祷丰收的祭祀仪式古来有之。到了唐代,皇帝祭祀先农与亲耕的仪式,已成为传统,上行下效的结果是,我国古代各地,都流行祭祀土地祈祷丰收的仪式。而在武夷山等产茶区则是演变成了祈祷茶叶丰收的祭祀仪式。

早在唐代,徐寅就透过《尚书惠蜡面茶》诗中的句子“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记录了武夷先人与茶相关的祭祀活动。

到了宋朝,“喊山”祭茶已基本成为惯例。北宋时期,在北苑贡茶园,由督造贡茶的官员与地方官员主持举行的每年茶山开采的惯例仪式即为“喊山祭祀”。元代的武夷御茶园继承并发扬了这个祭祀仪式。因此,元朝建宁路总管暗都刺在《喊山台记》中说:“惊蛰喊山,循典也。”

清朝董天工在《武夷山志》中记载了“喊山”仪式的祭文,即《茶场祭文》,正因为武夷御茶园对“喊山祭茶”仪式的始终如一,使得武夷茶的喊山祭祀,成了约定俗成的仪式。《喊山台记》说“斯亭之成,斯祀之安,可以与武夷相为长久,俾修贡之典,永为成规”。

俗语有“春雷响,万物长”之说,因此“喊山”对于促进茶芽生长来说,是有一定道理的。同时,这种喊山祭茶的文化现象,也是武夷山茶农为祈祷茶叶丰收所表现出的朴素情感,是茶农精神上的寄托,因而有其强大的“生命力”,持续不断,一直延续至今。

年10月,武夷山绝版大红袍送藏国家博物馆仪式在北京紫禁城外的端门大殿内隆重举行。20克最后一次由武夷山年树龄的大红袍母树上采制而成的茶叶,正式由武夷山市人民*府赠送给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至此,武夷山留养母树大红袍,实行特别保护和管理,从此不再从大红袍母树上采摘、制作茶叶,这20克大红袍母树茶叶遂成绝品。

大红袍母树是生长在武夷山九龙窠高岩峭壁之上的6株茶树,平均树龄为多年,植于山腰石筑的茶垄之内,年被列为福建省挂牌保护的古树名木。它们均为灌木茶丛,叶质较厚,芽叶微微泛红,在阳光照射下红灿灿的十分醒目,因此有着“红袍加身”的美誉,堪称国宝。岩壁上至今仍保留着民国时期所刻制的“大红袍”摩崖石刻。此地日照短,多反射光,昼夜温差大,岩顶有细泉终年浸润流淌,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母树大红袍出类拔萃的独特品质。

如此珍贵的大红袍母树被人们誉为是“茶中之王”,武夷山景区以大红袍母树为核心,开发了独具特色的大红袍茶文化旅游线路。同时围绕着“大红袍”打造出了大型山水实景表演《印象大红袍》。《印象大红袍》以大红袍的神奇传说与武夷茶深厚的文化内涵为底色,巧妙地利用武夷山的实景,将声、光、影、形完美地结合起来,把夜色中的武夷山打造成了美妙绝伦、风姿独具的茶文化盛宴,使之成为可触摸、可感受的精品茶文化旅游项目,将悠远厚重的武夷茶文化以艺术的形式再现了出来,堪称经典。

在大量查阅历史资料、借鉴前辈茶人经验、走访武夷山知名茶师与茶农的基础上,年,武夷山茶界汇总整理出了一套现代《武夷茶艺》,其程序如下:恭请上座——焚香静气——丝竹和鸣——叶嘉酬宾——活煮山泉——孟臣沐霖——乌龙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重洗仙颜——若琛出浴——游山玩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三龙护鼎——鉴赏三色——喜闻幽香——初品奇茗——再斟兰芷——品啜甘露——三斟石乳——领略岩韵——敬献茶点——自斟漫饮——欣赏歌舞——游龙戏水——尽杯谢茶。

遇林亭窑址于年第一次全省文物普查时被发现,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清理出宋代两座地穴式平焰斜面龙窑,分别长73.2米和.1米。两座窑基宽均约为2米。发现了石构淘洗池、水井、排水沟、古路段、工棚基址等瓷器作坊遗迹。主要烧制黑釉瓷器,并以碗、盏类为主。

遇林亭窑址发现了一批描金、银彩的黑釉瓷碗,其彩描的内容有山水、花鸟以及“寿山福海”、“武夷山图”等,有的还书有朱熹“武夷棹歌”诗句。这些描金、银彩的黑釉碗,在我国同类窑址中属首次发现。由于描金、银彩黑釉碗在国内传世品种中极为罕见,而在日本等国外却见有收藏,过去多不明产地,因此,遇林亭窑址的发掘资料解决了学术界“描金、银彩”黑釉瓷碗产地之争的问题,为福建“黑建”窑系的深入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

茶文化中的著名诗篇,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

露牙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

终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蓂。

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试与招*魄,刘伶却得闻雷霆。

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

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

长安酒价减千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

君莫羡,

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

范仲淹的这首斗茶歌,语句清晰流畅,诗意朴素明了,虽然也有许多的引经据典,但多为通俗常用之典,让人读来朗朗上口,思之感同身受。加上范仲淹如雷贯耳的文名,以及作为朝廷重臣的身份,这首斗茶歌在当时,就得以迅速地传播。伴随着范仲淹斗茶歌中“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的名句,武夷茶出色的品质,也随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与欣赏,而且这句颂扬武夷茶的名句,像是具有无穷的魅力一般,穿透千年的时光,时至今日,依然是武夷茶响当当的广告推送之语,被大众所热爱与传诵。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有感于武夷茶的美好,刻意用拟人的手法,为武夷茶取名“叶嘉”,并为之创作了《叶嘉传》,文中写道:

叶嘉,闽人也………好游名山,至武夷,悦

之,遂家焉……叶嘉,风味恬淡,清白可爱,颇

负其名……矫然有龙凤之姿……容貌如铁,资质

刚劲……其气飘然若浮云矣。

苏东坡将武夷茶的美好特征,形容得既深刻又准确,可谓是淋漓尽致。不仅如此,苏东坡还夸张地虚构说,汉帝在品尝了武夷茶后,评论道:

始吾见嘉,未甚好也;久味之,殊令人爱,

朕之精*,不觉洒然而醒。书曰:“启乃心、沃

朕心”,嘉之谓也。

苏东坡夸张虚构的意思是,汉帝在喝了武夷茶后说:刚开始见到叶嘉,并不怎么觉得好,但经过久而仔细的品味后,却特别的令人喜爱,我疲惫的精神,不知不觉间就变得清爽了。《尚书》中说的“敞开你的心泉,滋润我的心田”,这话就像是在说叶嘉啊。这段文字中的“殊令人爱”,指的可是武夷茶令皇帝都特别喜爱之意;而“朕之精*,不觉洒然而醒”,说的则是皇帝的“精*”要靠着武夷茶才能“洒然而醒”;还有“启乃心、沃朕心,嘉之谓也”,更是点明了启迪皇帝的心灵,滋润皇帝的心田,是叶嘉所起到的美好作用。苏东坡对这位代表武夷茶的“叶嘉”,评价之高可谓是无以复加。

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对武夷茶更是情有独钟,为品武夷茶,多次游历传道离开了武夷山后,又念念不忘游历了回来,驻足武夷山累计达10多年之久,写有许多讴歌武夷茶的诗词与文章,如其中的茶诗《卧云》:

满室天香仙子家,一琴一剑一杯茶。

羽衣常带烟霞色,不惹人间桃李花。

这首诗不用解释,其超凡脱俗,不染一丝尘埃的顺畅语句,可瞬间让人产生深深的无限向往的共鸣,感受到那超越于这美丽的景致,以及忙碌人生之上的空灵境界。

大儒朱熹,在武夷山筑庐讲学期间,亲自种茶、采茶、制茶,可见其爱武夷茶之深。淳熙十年(),武夷精舍落成,朱熹在这景色秀丽的九曲溪中段的五曲溪边,授徒讲学,著书品茶,心情特别好,于是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茶诗《春谷》:

武夷高处是蓬莱,采得灵根手自栽。

地僻芳菲镇长在,谷寒蜂蝶未全来。

红裳似欲留人醉,锦幛何妨为客开。

饮罢醒心何处所?远山重叠翠成堆。

朱熹就是这样,常常陶醉在这美丽的武夷秀色之中,将茶作为抖擞精神、荡昏涤寐、脱俗醒心的长物,终生品啜不辍。将种茶、采茶、制茶、品茶,当作自己著述、讲学的一种调节,充分显示出了伟人的平易近人与对生活的热爱之处。同时,武夷茶也因得到一代伟人朱熹的厚爱而名声大振,持续受到后世文人的广泛喜爱与追捧。

元朝大学士许有壬,写有一首茶诗《咏酒兰膏次恕斋韵》:

空房丑妇尚须求,七碗何如酹一瓯。

混沌*中云乳乱,鹧鸪斑底蜡香浮。

不教焦氏称欢伯,谁信卢家有莫愁。

从此武夷溪上月,好移光彩照青州。

首句说的是艰难如鳏夫寡妇者,都还会努力去寻求的武夷茶,那是好到了什么程度啊。你卢仝当时要喝七碗茶才飘飘欲仙,不如我现在祭一杯武夷茶给你品一品,一杯就能令你飘飘欲仙。

因茶类专著《茶疏》而享誉于世的明朝著名茶人许次纾,因跛而不能参加科举考试,所以他在《茶疏》中说自己是“余斋居无事,颇有鸿渐之癖”,意即我在书房读书、写作,没什么要紧的事,唯有与茶圣陆羽一样的嗜茶爱好。他在《茶疏》中写道:

江南之茶,唐人首称阳羡,宋人最重建州,

于今贡茶两地独多。阳羡仅有其名,建茶亦非最

上,惟有武夷雨前最胜。

阳羡贡茶,建州北苑贡茶,那都是历史上曾经的第一。因此许次纾这么说,其实就是在表达,武夷茶在他的心目中就是茶中第一之意。清朝扬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在品茶上是个顶尖的高手,他在《武夷三味》中写道:

初尝香味烈,再啜有余清。

烦热胸中遣,凉芳舌上生。

严如对廉介,肃若见倾城。

记此擎瓯处,藤花落槛轻。

汪士慎不愧是资深的茶痴,能用“初尝香味烈,再啜有余清”与“严如对廉介,肃若见倾城”之句,精炼地概括出武夷茶的“岩韵”特征。

清朝皇帝乾隆少年时的诗文汇编《乐善堂全集》中收录了一首有关武夷岩茶的著名诗作《冬夜煎茶》,诗的前几句为:

清夜迢迢星耿耿,银檠明灭兰膏冷。

更深何物可浇书,不用香醅用苦茗。

建城杂进土贡茶,一一有味须自领。

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

葵花玉銙旧标名,接笋峰头发新颖。

从这几句诗中可以看出,乾隆在品尝了各地进贡的各色茶品后,对武夷茶赞扬极高,所谓“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意即在这些进贡的茶中,武夷茶的品质是最佳的,不仅“气味清和”,而且内涵丰富,有如耿直刚毅的忠臣一般,凛然的外表之下深藏着的是那回味甘美而悠长的本质。不得不佩服弘历,竟然能将武夷茶的“岩韵”特征用“气味清和兼骨鲠”来描绘,真是准确到位得入木三分。

袁枚(6~年),字子才,号“随园主人”,祖籍杭州,乾隆四年(年)进士,著有《随园诗话》《随园食单》等,是清朝著名的诗人与美食家。袁枚对茶的研究颇为深入,然而袁枚在到武夷山旅游之前,对武夷茶的印象却颇为不佳。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浓苦如饮药。”

袁枚在71岁高龄时远游到了武夷山。当时袁枚的盛名可谓如日中天,无论是武夷山中的名僧、名道,还是地方的士绅、贤达,都将自己收藏的上好武夷茶相敬,并认真沏泡,指点品饮感受。这就让这位美食家真正品尝到了武夷茶那无与伦比的“岩骨花香”,生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受,由衷地写下了真诚的赞美文字:

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浓苦如饮药。然丙午

秋,余游武夷,到幔亭峰、天游寺诸处,僧道争

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如香橼,每斟无一两,

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

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

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

袁枚不仅彻底颠覆了自己原来的“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浓苦如饮药”的认知,同时还由此产生深深的感慨,说世上确实是有极致的美味存在的,只是人们一不留神,就有可能与之失之交臂。袁枚将这种感受以诗歌形式表达了出来,诗的标题为《武夷试茶》:

闽人种茶当种田,郄车而载盈万千。我来竟入茶世界,意颇狎视心迥然。

道人作色夸茶好,磁壶袖出弹丸小。

一杯啜尽一杯添,笑杀饮人如饮鸟。

云此茶种石缝生,金蕾珠蘖殊其名。

雨淋日炙俱不到,几茎仙草含虚清。

采之有时焙有诀,烹之有方饮有节。

譬如曲蘖本寻常,化人之酒不轻设。

我震其名愈加意,细咽欲寻味外味。

杯中己竭香未消,舌上徐停甘果至。

叹息人间至味存,但教卤莽便失真。

卢仝七碗笼头吃,不是茶中解事人。

袁枚在这首诗中,不仅道出了他对武夷茶认知前后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感慨自己差点就与“人间至味”的武夷茶失之交臂,同时也对武夷岩茶做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如“我来竟入茶世界”,介绍了武夷山是岩茶的世界。“闽人种茶当种田,郄车而载盈万千”,介绍了武夷山有以种植茶叶为生的专业茶人。“云此茶种石缝生,金蕾珠蘖殊其名”,介绍武夷岩茶所生长的岩石环境,以及每个岩头上的茶,依照岩峰的名称,都有各自不同的茶名。“采之有时焙有诀,烹之有方饮有节”,更是精炼地介绍了武夷岩茶的采摘需要把握时机,制作工艺复杂,需要以口诀记忆与传授,以及沏泡的方法十分讲究,品饮时需要“细嚼慢咽”地深入体会等等。

最为优秀的还是袁枚在诗中对自己品饮武夷岩茶体会的描述,如“我震其名愈加意,细咽欲寻味外味”,这“味外味”三字,将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武夷岩茶之“岩韵”特征跃然纸上;而“杯中己竭香未消,舌上徐停甘果至”,更是将时至今日人们还津津乐道的武夷岩茶“挂杯香”与“回甘持久”这两大特征描绘得出神入化,难怪袁枚的诗被后人广为推崇。武夷茶也因江南才子袁枚的如此赞誉而愈加受到人们的喜爱与追捧。

(吴斌吴林春邹全荣整理)

知识问答:

1.武夷山市茶业同业公会与武夷山市茶叶学会属于武夷山茶业的组织。()

A.*府部门B.事业单位C.企业D.社团

2.位于武夷山市杜坝大道1号奥特莱斯广场,紧邻万里茶道起点下梅古村及梅溪沿岸,以茶文化为核心、茶产业为引擎,集接待品鉴、购物休闲、文化交流、旅游演艺等功能于一体,文化地标、城市客厅、智慧新城于一身的新型文旅综合体的名称是。()

A.武夷茶广场B.武夷茶博园

C.武夷茶世界D.武夷茶旅小镇

3.清朝乾隆皇帝在他的茶诗中多次提到武夷茶,如在《冬夜煎茶》诗中的“建城杂进土贡茶,一一有味须自领。就中武夷品最佳,”。()

A.气味清和兼骨鲠B.接笋峰头发新颖

C.张禹纵贤非骨鲠D.口不能言心自省

4.年,著名茶叶专家在武夷山首创中国第一个茶叶研究所,并任所长。()

A.张廷晖B.张天福C.王泽农D.吴觉农

5.历史上武夷茶的“五大名丛”通常是指:。()

A.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半天妖、不见天

B.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白瑞香

C.铁罗汉、白瑞香、水金龟、半天妖、老枞水仙

D.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半天妖

6.大红袍母树是生长在武夷山高岩峭壁之上的株茶树,平均树龄为多年,植于山腰石筑的茶垄之内,年被列为福建省挂牌保护的。岩壁上至今仍保留着民国时期所刻制的“”摩崖石刻。()

A.天心岩、3、、茶树名木、石乳留香

B.九龙窠、6、、古树名木、大红袍

C.天心岩、6、、古树名木、大红袍

D.九龙窠、3、、茶树名木、大红袍

7.茶文化中的著名诗篇,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的前两句为:年年,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仙人从古栽。()

A.春自海上来、天下绝、武夷

B.春自东南来、冠天下、天上

C.春自海上来、天下绝、天上

D.春自东南来、冠天下、武夷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在武夷山干部读本三三茶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