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水仙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主力军全面挺进脱贫攻坚主战场贵州日报天眼
TUhjnbcbe - 2023/1/26 18:30:00
云南专业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769452.html

年11月8日,是第21个记者节。
  记者节,定在意蕴丰收的深秋,让人充满喜悦和期待。
  年是极不平凡一年,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小康梦想即将变成现实。
  回望梦想照进现实的来路,在奋进的时代浪潮中,贵州日报报刊社、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全体新闻工作者主力*全面挺进脱贫攻坚主战场,以信仰为笔、初心为墨,极尽脚力当好时代追光者,涵养笔力做好历史记录人,为“贵州缩影”“贵州新路”“贵州样板”书写时代诗篇。
  战:全力以赴
  年7月15日,火热的盛夏里弥漫着火热的激情。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66名驻县记者出发前合影

咔嚓——快门声响起,在贵州日报报刊社、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大楼前,集团新进首批66名驻县记者的笑脸被定格,之后,他们便立刻启程,分赴全省66个贫困县(含已脱贫出列),开展为期两年的驻县工作,把镜头和笔触对准基层一线脱贫攻坚的火热实践。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是*和国家工作的主题主线,也是新闻舆论工作的主题主线。贵州山川大地,是新闻工作者履职尽责、展现作为的广阔舞台。自成立以来,报刊社、集团认真落实*中央和贵州省委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派出所有“精锐部队”参与作战,在脱贫攻坚最前线“深挖、提炼、扩面、广传”,为贵州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凝聚磅礴力量。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驻德江县记者田勇在德江县最偏远村——泉口镇大元村采访

——把脱贫攻坚报道作为头等大事。
  年3月,集团刚刚成立,就迅速启动了增强“四力”教育实践工作,将采访报道任务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实现记者深入脱贫攻坚最前线全覆盖。
  ——对深度贫困地区实行采访全覆盖。
  报刊社、集团班子成员、采编部室负责人、业务骨干等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示范带动,下沉基层,人人都有联系点,个个都有采访任务,立下“*令状”,拉出“时间表”,奔赴脱贫攻坚最前线,对全省66个贫困县、20个极贫乡镇、个深度贫困村以及19个有脱贫攻坚任务的非贫困县实行采访全覆盖。
  ——全面发起脱贫攻坚宣传战总攻。
  规定分管采编和经营业务的班子成员每年下基层调研采访时间不少于30天,各部室主编以上干部每年下基层采访时间不少于50天,承担蹲点采访任务的记者每月下基层采访时间不少于10天,形成报刊社、集团领导带头采访、各采访部室负责人带队采访、“9+3”战队采访、记者践行“四力”蹲点采访、驻站驻县记者全程无间断跟进采访的格局,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践行“走基层”的战法战术,合力奏响脱贫攻坚时代最强音。
  马不停蹄、主动出击。这是在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阶段,新闻扶贫和“四力”教育的创新和实践;这是在众声喧哗的时代,主流媒体敲响“定音鼓”的责任和担当。围绕中心工作抓原创、围绕社会民生抓爆款,一批批站位高、分量重、传播广、自带流量的优质作品泉涌而出,发出贵州历史性撕掉贫困标签时代最强音。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张赛采访关岭茶产业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凝聚夺取决战之年根本性胜利的磅礴力量》《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大道上阔步前行》《以*建凝聚起脱贫攻坚磅礴力量——写在贵州省脱贫攻坚“七一”表彰大会召开之际》《确保高质量打好收官战》等“乾兴平”署名文章,挖掘提炼贵州脱贫攻坚蕴含的制度优势、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讲好贵州脱贫前后的巨大变化,讲好中国减贫的贵州故事,形成强大舆论声势。

“决战决胜我们在行动”“多彩贵州·相约”“打赢两场战役群英谱”“脱贫攻坚挂牌督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等专题专栏精品频出,确保脱贫攻坚主题优质原创内容始终保持高浓度、高密度传播,为打赢两场仗、誓夺双胜利营造良好氛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刘定珲(左)采访磋播村*委书记徐祥峰(中)

融媒体产品《决胜,与贵州一起撕下贫困的标签!》,利用互动海报的形式,在脱贫攻坚决胜之际,邀请读者一起“撕”下贵州贫穷落后的旧标签,共赏多彩贵州新未来的新气象。微纪录片《唱支山歌给*听:她把水族脱贫的故事“穿”到北京》,讲述了全国人大代表宋水仙用一曲山歌,把贵州省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脱贫故事唱出来的事迹。播出三天,全国就有40余家媒体转发推送,令宋水仙的“山歌”不仅在全国传播热度不断攀升,还唱向了国际。《贵州答卷·山乡巨变》系列报道,用温情小故事演绎乡村大巨变,在全国两会期间向*和人民交上一份漂亮的答卷。
  沉:扎根泥土
  年10月19日,铜仁市印江自治县因患小儿麻痹症不能直立行走的乡村牛倌王昭权的故事登上了贵州日报头版头条——《爬行的人也能顶天立地》。
  “读着一句句朴实的肺腑之言,一个单薄却伟岸的身躯深深印刻在记忆里。”这篇报道在天眼新闻客户端发出后,阅读量迅速突破30万,收获无数读者留言点赞。
  “见到爬地行走实现致富脱贫的王昭权,我被脆弱而又顽强的生命感动得热泪盈眶。”采写这篇报道的记者之一邓钺洁感触很深,记者一定要“接地气”,报道才能“冒热气”。
  新闻,有跨越千山万水的力量。脱贫攻坚到了最后的冲刺时刻,硬骨头,都在最艰苦、最困难的地区,更加需要记者沉下去,再沉下去。
  10月9日,一夜秋雨,在沿河县城里熬夜写完采访方案的铜仁记者站记者杨聪收到了妻子发来信息:“孩子发烧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好……”
  “沿河,贵州省挂牌督战的9个深度贫困县之一,铜仁市仅剩的未出列县,今年贵州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也是新闻采访的主阵地。”今年3月以来,这已是杨聪第9次到沿河采访。孩子才8月大,心中万般牵挂,但冲锋号角已经吹响,这一次“沿河冲锋冲刺战深贫”系列报道采访十分重要,必须按时完成,才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作用。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杨聪在沿河自治县思州A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采访

给妻子回复“采完即回”,杨聪独自驾车出发,4天采访,5个乡镇,收获满满,写成《督战催蹄疾参战打硬仗》《兄弟心连心携手战深贫》《端稳就业金饭碗脱贫致富底气足》等6篇系列报道,从10月28日起陆续在《贵州日报》刊发,迅速成为当地干部群众热议话题。
  脚上沾有多少泥土,笔下就有多少芬芳。
  “很庆幸,记者的使命让我在贵州脱贫攻坚战场上,与时代英雄结伴同行过。”报刊社、集团遵义记者站记者*霞难忘采访湄潭县复兴镇湄江湖村乡村医生雍元书的那段经历。
  “采访雍医生可真是个力气活,整个采访我都在追着他跑,70多岁的老人走路脚下生风,隐没在山林间的小道他也记得清清楚楚。”
  被雍元书的精神激发了“斗志”,*霞暗下决心,一定要把他的故事写好。“雍医生,您带我在湄江湖村多走走吧,我想再多听听你们的故事!”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霞采访务川自治县的金银花产业

跟着雍元书在湄江湖村行走,*霞见到了生活不能自理的村民娄方贵,感受到了他在雍元书这里感受的温暖;见到了被雍元书从危险边缘“抢”回来的村民刘安红和田景贤,被他们的满满谢意感动;还和那个30年前雍元书深夜划船过湖抢救的婴儿曹海燕打了视频电话,见证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真挚情感。
  年5月2日,近字的人物通讯——《50年的青春之歌

最美村医雍元书的“江湖事”》在《贵州日报》头版刊发,让中国最美村医雍元书“站到”了读者的面前。
  离泥土越近,离新闻越近。走向基层,眼睛向下、脚步向下,不仅做这场战斗的观察者、记录者,更要做全身心投入的参与者、同行者。
  年8月28日,《光明日报》整版刊发了报告文学《决胜牛栏江》,这篇由新闻“老将”刘莹带领三名新闻“新兵”刘蓝婴、王维维、周阳的深度行走,用波澜壮阔的笔触讲述了威宁自治县海拉镇“撕下贫困标签”的壮丽历程。
  “这是贵州最西边——云贵交界牛栏江流域的威宁自治县海拉镇。多少年来,我们心中一直铭刻着一组天与地、山与水、人与自然‘交恶’的画面……于是,当消灭绝对贫困的战斗打响并进入收官之际,今年5月下旬,像看望阔别已久的老朋友一样,我们闯进这块牵肠挂肚的土地,一切都变得日新月异。”
  一句“老朋友”,饱含刘莹对这片土地的深情。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刘莹(左二)在威宁双龙镇凉山村采访

30年新闻履历,3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10多次获得中宣部新闻阅评表扬,30多次获得全国省级*报新闻奖、贵州新闻奖等省部级新闻奖,余次获得贵州省等各级表彰的优秀共产*员、先进个人和各类新闻奖项。一个个奖项是他深入贫困乡村挖出“新闻富矿”的温暖回报。
  年轻时的刘莹用“比鸡起得早,比狗睡得晚,比牛干得多,比马跑得快”的“四比”精神勉励自己。采访途中两次遭遇车祸、多次跋山涉水历险,常常三更灯火敲击电脑熬成“三高”身体……当年,刘莹左手打着绷带完成的深度报道《村支书的楷模——文朝荣》让广大读者感动流泪。如今,年过半百鬓发堆雪的他仍然冲锋打头阵,带着一群年轻记者,搞策划、找选题、上前线锤炼“四力”。
  “到人民中去,到脱贫攻坚最前线去,只要初心常在,青山不老;只要‘四力’增强,新闻长青。”刘莹说。
  暖:真心贴近
  记者,是一种寻找好故事的职业。好故事在哪里?在汗水滋润的泥土里,在一颗颗温暖的人心中。
  “这所学校只有一间板房,学生则是一个患有小儿麻痹症和侏儒症的9岁小女孩申晓燕。”
  年教师节前夕,当务川自治县驻县记者吴浩宇跟随务川自治县都濡街道中心学校*支部书记阚南忠来到“一个人的学校”时,直言自己“惊呆了”。
  为了兑现一名*员教育工作者“不能让一个孩子掉队”的誓言,阚南忠自费建起一所简易学校,无论刮风下雨每周都会驾车穿过蜿蜒崎岖的山路,为申晓燕“送学上门”,直击现场,吴浩宇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申晓燕因为这间“学校”带来的变化,微笑洋溢在小女孩的脸上。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吴浩宇在务川自治县砚山镇拍摄水稻种植

《一个人的学校》稿件发出后,朋友圈飞速传播,引起了国家级各大媒体
  躬身融入、真情采访,在脱贫攻坚路上才能看到别样的风景,探寻幸福的密码。
  位于六盘水市青林乡的田坝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村里待了一辈子的谢德英,对那段穷苦的日子记忆犹新。当记者谢勇勇想采访谢德英时,却遇到了难题。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谢勇勇在世界第一高桥北盘江大桥上采访

“无论问什么,谢德英都只会答‘对’和‘嗯’。”谢勇勇当场认谢德英当姐,“一家人”深入聊天之后,才知晓她在丈夫去世后,独自扛起家庭重担,抚养6个女儿、年迈母亲和公公的不易与心酸。了解了这段内情,谢勇勇用深情的笔触写出了《她用双手抚育“六朵金花”——青林乡田坝村村民谢德英的故事》。报道一出,被许多媒体转载刊发。
  “我家哪样都没得,不要采访啦。”独山县驻县记者莫宇在采访一户贫困户时,被不客气地谢绝。莫宇收起相机和采访本,跟老人家拉起家常,从孙女在哪里上学,聊到今年地里的收成,渐渐的,阿姨紧绷的脸才松了下来,临走时,站在门口送别的阿姨笑得像个孩子。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医院采访

记者有铁脚板,也有热心肠。他们脱贫攻坚战场上收获感动,汲取力量,也回报热情,付出真心。
  黔西南记者站站长陈俎宇投身采访一线,用坏了4部手提电脑,遇到过4次危及生命的危险,却也“挖”出了一组组扶贫佳篇。同时,她通过支部联建、*建帮扶、文*扶贫,积极帮助对接企业、联系市场,扶难助困,当地干部群众称赞她“你是我们的人!”但她自己却很久没给女儿讲过睡前故事,宁愿边下乡采访,边照顾患病的80多岁老母亲,也未曾离开过脱贫攻坚第一线。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陈俎宇在晴隆县采访企业复工复产及贫困群众就业

望谟县驻县记者唐波,驻县一年多来,在夏季最高温度超过42℃的“贵州温室”里,采写了近余篇稿件,并积极牵线搭桥助推望谟的农特产品出山,今年以来直接或间接为望谟带动销售板栗、芒果等农特产品金额达5万元以上,收获了许多贫困户、第一书记、扶贫干部打来的感谢电话。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唐波(左)在望谟县打易镇山平村采访

获得“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员”称号的农业农村新闻部副主任赵勇*,从事脱贫攻坚报道14个年头,足迹遍布贵州88个县(区)。在遵义市大坎村蹲点采访时,她主动鼓励、帮助贫困户刘大发。当实际困难被一一解决,老人抱起家里唯一能卖钱的老母鸡,执意要送给眼前这位女记者。“婉言谢绝后,我深深体味到,作为一名记者,为贫困群众哪怕能带去一点点帮助,也是欣慰的。这也是我14年坚守扶贫报道的动力源。”赵勇*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赵勇*在罗甸县云干乡大关村采访

 写:时代华章
  有人说过,除了记者,还有什么职业能够记录时代发展的每一次进步,守望社会变革的每一轮嬗变?
  “用手中笔写好深贫县的脱贫故事,是作为一名*员记者的职责使命。”杨聪说。
  “在脱贫攻坚这场输不起的硬仗中,我有幸作为记录者、见证者、参与者。我将继续前行,用好手中的镜头和笔尖,讲述干群齐心战贫困的好故事,传播攻坚克难拔穷根的好声音。”莫宇说。
  “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从‘撒胡椒面’到‘精准扶贫’,作为一名*报扶贫报道记者,我努力践行‘四力’,见证并亲历了贵州大扶贫的昨天与今天,写下了一个个属于这个时代的责任和担当。”赵勇*说。
  ……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伴随一句句铿锵话语,坚定誓言,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追云赶月,把自己的新闻理想与*和国家的事业紧密相连,尽情挥洒智慧和心血,用笔墨记录时代,用真情书写人民。
  年盛夏的一个夜晚,威宁自治县冷链物流中心灯火通明,近百名工人正在对白天采收的萝卜进行清洗,并把1公斤左右重的萝卜精选出来装袋包装,然后送进冷库。
  和工人一起熬夜奋战的,还有毕节站记者谢朝*和刚入职的威宁自治县驻县记者周阳,他们守着的这批萝卜,第二天就要从乌蒙山区启程,销往东南亚。
  “早就听说乌蒙蔬菜东南飞,威宁大力发展高山冷凉蔬菜产业,产销对接是最重要的一环,作为记者,怎么能不去亲眼见证。”一得知线索,两位记者当机立断,跟,一定要抓住这条“活鱼”!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谢朝*(左)在织金县自强乡采访

威宁到河口,多公里,单程10多个小时,紧跟货车,一路追踪到云南河口口岸,直击威宁蔬菜如何运输、抵达、验货、报关,走出国门,采访到越南阮氏蔬菜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对威宁蔬菜和信心和建议。
  东南亚的夏天热得像蒸笼,衣服被汗水打湿了又干。谢朝*和周阳一路边采、边写、边拍、边剪辑,汗水和心血凝结成文图视频齐备的全媒体稿件《乌蒙“三白”出国啦!威宁蔬菜凭啥抢滩东南市场》热气腾腾地在天眼新闻客户端上出炉,第一时间展现贵州农村产业革命的成功实践。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周阳(左一)在威宁自治县双龙镇采访

用纸、笔、镜头发声,传递正能量,给人以前行的力量、温暖的希望。这,就是一名记者,参与脱贫攻坚的方式。
  从年至年,赵勇*通过长达4年的持续
  年4月,黔南记者站记者梁晓琳报道了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校农结合”助农增收的创新举措。报道在《贵州日报》头版头条见报后,得到了省委主要领导的批示。当年6月,省教育厅出台文件,在全省推广全“校农结合”,第二年7月,贵州“校农结合”成为扶贫典型在全国推广。从此,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多了一股来自高校的力量。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梁晓琳在罗甸县边阳镇采访脐橙产业

奔跑在脱贫攻坚战场上,记者激情满怀地追逐着好线索、好新闻,采集折射时代光彩的晶莹露珠。
  关岭自治县驻县记者张赛走遍了关岭的村村寨寨,探访交界村村民肖国明新房门上“坚定信心跟*走,同心协力奔小康”春联背后的故事,记录顶云街道办事处包包村最远苗族自然村寨蚂蚁冲组村民用上自来水的喜悦。
  在丹寨县扬武镇排倒村,当村民王尖猴说起自己在贵州蓝锦染艺有限责任公司的蜡染体验馆里找到了一份蜡染制作的工作,每月工资在元以上,每年还有万达帮扶基金分红,儿子也考上了贵州万达职业技术学院。在王尖猴的眼光中,黔东南记者站记者余光燕看到了她对未来的期许。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余光燕(右)在台江县采访“组团式”帮扶医疗扶贫

“那些既‘苦’又难忘的经历,都是财富,有了亲身体会,才能深刻感知变化点滴。”在黔东南雷公山的弯连弯中,黔东南记者记者陈丹“摇晃”了14年,她以亲历者的身份和记者的目光,捕捉到《苗岭深山的“滴滴司机”》《月亮山里的货郎夫妻》《剑河县翁座村:一台车连接山内外 六颗心聚力脱贫路》《一个人的奋斗与一个镇的变迁》等鲜活报道,这些稿件见证了她作为一名记者的成长,也记录了黔东南正在发生的喜人变迁。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陈丹(右二)在麻江县龙场镇河坝村采访枫香染技艺

一篇篇报道,一幅幅图片、一条条视频,或贴近生活、鲜活可爱,或激荡澎湃、直抵人心。这些故事如滴滴水珠,汇聚成支持脱贫攻坚、聚力脱贫攻坚的精神洪流,把贵州大地上的生动实践和巨大成就呈现给世人,引领鼓舞全省各族人民坚定前行。
  初心不忘,使命在肩。
  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寄予期望:“做*的*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牢记嘱托,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一直在路上,与时代同频共振,书写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传播贵州好声音,为伟大时代书写华章。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庞博

编辑韦一茜

编审王璐瑶

1
查看完整版本: 主力军全面挺进脱贫攻坚主战场贵州日报天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