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故事,说有一个英俊的少年,每天到湖边去欣赏自己的容貌。他对自己的容貌如痴如醉,竟至有一天掉进湖里,溺水身亡。在他落水的地方,长出一株鲜花,人们就把它叫作水仙。英国诗人奥斯卡·王尔德改编了这个故事的结尾部分,他是这么写的:
水仙少年死后,山林女神来到湖边,看见一湖淡水变成了一潭咸咸的泪水。山林女神问:“你为何流泪?”湖泊答道:“我为水仙少年流泪。”山林女神说:“你为水仙少年流泪,我们一点也不惊讶。我们总是跟在他后面,在林中奔跑,但是,只有你有机会如此真切的看到他英俊的面庞。”“水仙少年长得漂亮吗?”湖泊问道。“还有谁比你更清楚这一点呢?”山林女神惊讶地回答,“他每天都在你的身边啊。”
湖泊沉默了一会儿,最后开口说:“我是为水仙少年流泪,可我从来没注意他的容貌,我为他流泪,是因为每次他面对我的时候,我都能从他眼睛的深处看到我自己的美丽映像”
每个人从这个故事中领悟的东西是不同的,我从这个故事中看到了“自恋”。湖泊因为不再能够从水仙少年的眼睛中看到自己美丽的映像而难过流泪。这多么像恋爱中的人,恋爱初期,一方从另一方的关爱中感受到自己是重要的,是被爱的,也就满足了“我是好的,有价值”的自恋需求。爱情的魔力大概也就在于此,彼此从对方眼里确认了自己的好,因而欣喜若狂。
当两个人越来越熟悉,关系中开始有了批评、否定、抱怨时,难过或者愤怒的情绪就会出现。彼此经由对方的评价使得自己开始怀疑“我是不是不重要?我是不是不够好?”负面情绪中,人会自然产生否定的自我评判:“我是不好的、不重要的、无价值的。”此时的难过和愤怒是自恋的破灭。如果一个人拥有坚定的自我信念,自我价值感不受外在评价的影响,他就会愿意接受他人的批评,也更能包容来自对方的指责或抱怨,因为批评抱怨的一方也往往是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感觉自己的需求未被满足,而又不会直接表达的体现。生活中,这样的现象非常普遍,比如,当妻子很累了,希望丈夫能帮自己一些忙,但是她不直接让丈夫帮忙,却抱怨丈夫不体贴。如此,丈夫听到妻子的抱怨,即使他也理解妻子的辛苦,却又感觉到被指责,内心就会产生对抗,原本想帮忙的,也不愿意了。亲子之间也经常会有此类的冲突。
自恋分为健康的自恋和不健康的自恋。健康的自恋具有包容性,既能欣赏自己的优点,也能接纳自己不完美的部分。不健康的自恋对自己有完美化要求,会形成假性独立的心理防御模式,即使内心需要依赖,但因为害怕被拒绝,所以凡事都不愿意求助,认为自己可以独立完成,刻意维护自己独立、自信、强大的形象。这恰恰是内心脆弱的表现。其本质是害怕引发内在对自我的负性、否定的评价。
假性独立也具有其正面的意义,比如,能够锻炼独立自主的能力。它的负面影响是会妨碍很多亲密关系的建立,因为不敢对人暴露内在的真实,到了一定的时候,就会给人无法靠近的距离感。
自恋模式跟个体早期亲密关系有着直接的联系,婴幼儿期被适当照顾和回应的孩子容易发展出健康的自恋,反之,就会更容易形成不健康的自恋,如全能自恋。全能自恋可能是因为小时候被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有求必应,被完全的满足,让自己觉得真的是全能的,想要的都会得到。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严重没有得到满足,以致停留在原始的心理状态下,当某些情景触碰了心理禁区,就会做出相应的应对方式。比如,愤怒通常是孩子在无助时的一种反应,但是很多成人也会在一些情况下如此反应。
当我们能够觉察到自己在关系中的应对模式,就可以借助一些途径重新构建健康的模式,比如,通过学习心理学,或者向心理咨询师求助,探索潜意识的影响,从而疗愈过往的创伤,开启新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