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水葫芦,有的人咬牙恨得咬牙切齿,有的人却拿它当宝贝。在给水葫芦评价“定性”之前,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这种物种的特性和入侵过程。
水葫芦又名凤眼莲、洋水仙,属于多年生水生植物。和其他水生植物不同的是,水葫芦的繁殖能力非常强悍,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繁殖最快的水草之一。
水葫芦疯狂的水葫芦
从繁殖方式来看,水葫芦可谓是“双管齐下”,同时具有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种方式,其中无性繁殖是最主要的种群扩增手段。研究显示,当水温为25~32℃时,水葫芦的生长繁殖速度是最快的,在这种条件下平均每5天就可以繁殖一株。
水葫芦的无性繁殖如果环境条件不受限制(没有人为干预、光照充足、水温适宜),那么在一年之内,一株水葫芦最多可以繁殖出1.4亿株后代,总重量可达2.8万吨。这一生物量是相当可怕的,可以水平铺满公顷的水面,足以导致河道的航运瘫痪、生态失灵。
水葫芦的过度繁殖而引发的灾害,国内的媒体报刊上已有不少报道。比如在年,福建省古田县闽江江段的水葫芦繁殖失控,形成了一条长10公里,宽1公里的“水上草原”,严重阻塞航运,普通的船只根本无法通行。
水葫芦侵占上游河道由于水葫芦覆盖了整个水面,水体的受光条件急剧恶化,原先生长于此的水生植物和浮游藻类遭到了灭顶之灾。受食物链的影响,那些处于营养金字塔顶端的鱼类和两栖类动物也受到了“牵连”,生态损失相当严重。
而在后续的清除工作中,各地*府也是大费周折,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在广州市,每年通过强降雨冲刷下来的水葫芦就接近10万吨,清除费用超过万元。更要命的是,水葫芦造成的经济损失很难具体计算,需要年复一年、不计成本地投入。
高温天气导致浮萍和水葫芦过度繁殖类似的事件数不胜数,水葫芦也一度成为众多渔民的“眼中钉”,恨不得连根拔除。
水葫芦是如何在中国“上位”的?
事实上,中国的水葫芦由来已久。最初,专家们从巴西引入了这一物种,初衷是为了清洁水体、整治污染,然而水葫芦强悍的繁殖能力却超出了专家们的预料。
据文献记载,早在上世纪50年代水葫芦就开始在国内定居建群了,主要的聚集地是长江以南的地区,尤其是珠江流域。但总体而言,当时水葫芦的扩散程度并不算严重,种群规模也比较小。
在之后的30年里,水葫芦逐渐成为了各地的“宝贝”,被加工成了养殖业的饲料和田间的有机肥。水葫芦本身具有高繁殖的特性,可以源源不断地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在此期间,水葫芦的分布范围逐渐扩大到长江以北,在河南、河北等北方省份扎根扩散,泛滥的苗头已经开始显现。
从80年代至今,水葫芦进入了快速扩散阶段,种群爆发性增长。如今,全国已有19个省市的自然水域被水葫芦侵占,受灾最严重的五个省份是广东、云南、台湾、福建以及浙江。
无论是水葫芦所发源的珠江水系,还是长江中下游以及东南沿海的内陆河湖,水葫芦都已经成为一个令人头疼的存在。
水葫芦变身“净水能手”,治好“营养病”?
正当水葫芦大肆扩张之时,国内大多数内陆湖泊都表现出了富营养化的特征,蓝藻“水华”发生频率也越来越高。
众所周知,“水华”的爆发和氮磷等营养元素超标有很大关系,而水葫芦恰恰可以通过根茎吸收氮磷元素,进而对蓝藻形成竞争性抑制——这也为水葫芦在大水面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
年6月,无锡太湖蓝藻爆发以太湖为例。对于太湖的富营养化问题,专家们最先采用的方法是投放鲢鳙等滤食性鱼类,再辅以大型的挺水植物。对于水葫芦能否应用于太湖的生态修复、降低水中的总氮和总磷,国内的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主要还是担心水葫芦会过度繁殖。
在太湖流域,水葫芦无法自然越冬,在低温下会出现大面积的枯死现象,这时候就需要及时将其清除出来。如果打捞不及时,水葫芦就会腐烂变质,散发恶臭,导致水体的二次污染。
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专家们采取了更谨慎的方式:用围网、网栏等工具将水葫芦限制在特定的区域中,防止过度繁殖。
水葫芦在*鳝的围网养殖中也有用处年,太湖竺山湖引入水葫芦并将其限制在了66.7公顷的水面上。在年,竺山湖全年共打捞了2万吨水葫芦,相当于从水体转移了19.8吨的氮,2.4吨的磷以及44.5吨的钾,生态效益显著。
研究人员经过检测还发现,水葫芦的根部具有含量较高的叶绿素,这表明水葫芦的根须对蓝藻细胞具有一定的拦截作用。由此可见,用水葫芦来控制蓝藻,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都是可行的。
同样的方式,在滇池也颇有成效。
在年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滇池的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明显高于太湖、洪泽湖以及巢湖。在国内所有的轻度富营养湖泊中,滇池的“营养病”最严重。如果再不加以控制,滇池的营养状态将在未来几年内由轻度富营养转化到中度富营养状态。
滇池由草海和外海组成相应地,在滇池的外海水域中栽培的水葫芦规模也比太湖的竺山湖更大,在年一度覆盖了公顷的水面。和整个外海相比,水葫芦的覆盖面积占比还不到2%,但是对全湖的水质改善都起到了明显效果。
在整个修复工程实施期间,滇池外海总氮的平均浓度由去年的2.8毫克/升降低到了1.96毫克/升,同比下降了30%,总磷含量也大幅下降。如今,水葫芦已成为滇池水质净化工程的“主力*”,在整治“营养病”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水葫芦的防控和利用
综合来看,水葫芦的引入既有利又有弊,问题的关键和难点在于控制繁殖规模。对于已经泛滥的水葫芦,目前常用的防控方法主要有三种,即物理、化学以及化学防控。
物理防控主要通过人工和机械打捞来清除,成本高、效率低。化学防控则主要是应用克芜踪、农达以及41%的bioforce水剂等化学药剂,效果立竿见影,但是对其他植物也有一定的杀伤力,而且费用较高。
至于生物防控,国内外反响较好的方式是引入水葫芦象甲虫和水葫芦螟蛾等天敌,这两种昆虫专门以水葫芦为食,但是控制速度较慢,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看到效果。
另外在利用方面,围网中的水葫芦也存在“逃逸”的风险,在台风、强降雨等极端天气下有可能扩散到其他水域,这一点同样需要谨慎对待。相信随着治理技术和加工工艺的不断提升,水葫芦终能成为“财富密码”,为人民群众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对于水葫芦的应用和防控,您有什么好的建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