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沈荡镇聚金村,有一段历史经常被提起,曰南翁苏家荡渔文化。曾经的聚金,十几代人靠农忙种田和农闲捕鱼为生,久而久之,造就了专属于他们的渔业文化,随着时代变迁,渔业虽然渐渐远离了这个小村庄,一座渔文化馆却牢牢守住了曾经的记忆和文化。
让我们跟着小编的脚步,
一起去唤醒曾经的记忆,
共同见证这段老底子的渔文化历史。
01渔村历史南翁苏家荡总面积多亩,水域面积多亩,50多户人家中渔民有44户,均为本地人氏。84岁的老渔民沈玉林这样回忆这个渔村:江南水乡,河网密布,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我们的记忆中,太祖父以上十几代人都在这里以农忙种田和农闲捕鱼为生。
南翁苏家荡水产资源丰富,是有名的淡水鱼荡,盛产鲢鱼、鲤鱼、池鱼、虾、河蟹等40多种鱼虾,加之水生植物遍布,野鸭白鹭栖息,这里的人们可以农忙耕作粮食,农闲捕捞鱼虾,一年四季,一片繁忙。
春天,芦苇出水,满荡青翠,每逢清晨,红日映透河底,苏家荡好像披上了绿带霞衣;夏天,河水涨满,鱼跃水面,绿苇摇曳,菱叶灿灿,菱花吐艳,一派水乡景色;秋天,芦花纷飞,稻谷飘香,鸭鹅成群,红菱遍布,小舟穿梭往来,渔歌此起彼落;冬天,地冻冰封,一片碧玉,恰似一幅巨大的明镜镶嵌在水乡的原野上。
02捕鱼业衰退上世纪70年代,苏家荡里有50多名村民从事捕鱼工作,而现在,渔村的渔民只剩下了7名,最年轻的职业渔民60岁,年纪最大的已经84岁了。渔民的后代基本都已进工厂、经商或者自己开办企业,年轻人里没有一个再从事祖辈赖以为生的捕鱼业,毕竟渔民的收入不高,而且起早摸黑、露宿风餐十分辛苦。
捕鱼的渔民越来越少了。南翁的沈玉林老人已经84岁,从事捕鱼68年了,他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都在沈荡镇上企业找到了很好的工作,只有他还经常划着小渔船穿梭在河道上;81岁的沈阿友难以割舍这份从事了几十年的职业。他们这一代渔民也可以算是最后一代传统作业方式的渔民了,再过几十年,等他们老去,渔船悠悠的捕鱼场景或许不会再有了。
03捕捞技艺张朝天袋:在河荡内,插上竹竿,放一段稻草绳一头系在竹竿上,在草绳的另一头用茭箬或湖羊草给即将孝籽(产卵)的鲫鱼做上一个孝场,孝草面积约一张桌子大小。傍晚,划小舟去张天袋,天袋口圆形,后有一条袋形尾巴,把天袋张在孝场下面,口朝上,孝草中间挖一孔,待孝籽的鲤鱼、鲫鱼跃出水面落在孝草的孔中,次日清晨去收获天袋时,即捕捉。
抄网抄鱼:清明前后,在河荡内,插上竹竿,放一段稻草绳一头系在竹竿上,在草绳的另一头用茭箬或湖羊草做上一个孝场,孝草面积约一张桌子大小。清晨,由一个人盘膝坐在小舟头上,一手划桨,一手拿抄网,轻轻划桨时必须无水花无声音,临近孝场时,把抄网伸向水中,在孝草下面抄过去,使正在产卵的鱼被抄入网中。
放小麦弓:麦弓,顾名思义是在竹弓上安装上小麦为鱼饵的捕鱼工具。竹弓用毛竹削成1-1.5寸长的竹弓,两头尖,中间扁。装麦时,须小麦浸泡,把竹弓两头合起来扦上浸胖的小麦,竹弓中间系上5股洋纱线,线长一尺,一端系在另一根洋纱线上,每隔一尺系一麦弓,全长10至20米不等。下午3时左右划船去放麦弓,以捕浅水鱼为主,半夜后收起麦弓,多为鲫鱼、小鲤鱼、鯵条鱼之类。
还有鲤鱼引包、放白鱼钓、踏网捕捞、滚钓捕鱼、牵塘捕鱼、拦网赶鱼、驱赶鲢鱼、提网捕鱼、塘罾捕鱼等多种传统捕捞技艺,这些都是渔民们或通过口口相传学习、或通过智慧创造出来的渔捞技艺,凝聚了他们的智慧和汗水。
04渔民习俗渔船保养:旧时,渔船用木板拼装而成,其拼缝是用麻丝和桐油石灰镶嵌的,所以每年的夏季都要上岸保养。在上岸时,联合多个渔民用手臂托住两侧船舷拔上岸来,须船尾先上,保养完成后下水时,须船头先下水。新船落水都要请财神,请顺风、水仙菩萨,祭品有鱼、肉、鸡、水果、糕饼等,点燃蜡烛一对,清香三支,燃放鞭炮,请来十几个人抬起两边船舷,唱起拔船号子下水,新船下水后,跳下二三个人抓住两边船舷,用力往两侧晃动,直到河水泼进船舱水为止,称之谓“新船落水有进势”。
新年开船: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开始了,第一天开船捕鱼,象征在新的一年新的起点,所以渔民特别注重这一天,船起航时手上和人体其它部位均不可出血,这里包涵了男人身上不能有破伤,女人除身上不能有破伤外,还要避讳月经来潮,一旦见红,就会给渔民带来不利,因为“血”象征着杀气。
拜祭水仙:内河水乡渔民在新年伊始,第一天开船捕鱼,渔家备猪头、鸡鸭、原鱼等在家中(无家的在船头)拈香燃烛请水仙菩萨,水仙即水官,是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大帝中的一位。水官解厄,称为下元三品五气水官洞阴大帝,住金灵长乐宫,统率九江、四渎及其它一切与水有关的神,监督水上人们的功过。下元十月十五日,九江水帝、十二河源溪谷丈神与旸谷神水府灵官,同下人间,校定人生罪福。因此渔民们以祈求在新的一年里,保佑船家人口太平,生产顺利,捕鱼丰收。渔家大人小孩嗑头、作揖,祭毕燃纸元宝,放鞭炮庆贺。此俗如今不仅在春节而且在清明和中元节仍在船家流行。
船不掉头、停船规矩、吉祥之兆、邪恶之兆、结网技艺、养鸭习俗……渔民们虔诚地遵照习俗捕鱼、生活,他们用这样的方式期待捕鱼丰收、家宅平安、代代相传。
05渔船渔具渔船:渔船俗称网船,有棚船和赤膊船之分,20世纪七十年代前,全部是木结构组成,七十年代后开始用水泥钢筋网组成。木质小型本地有棚渔船,装载能力约半吨以下的,两头小中间宽,前后分三舱,每舱均用搁板铺好,分上下二层,前舱有小孔通河水,捕到的鱼放在前舱可养活保持新鲜,中舱为卧室,后舱下面为储藏室,上面为摇船地方,放行灶、锅子、烧火及柴火,吃饭的地方。橹是本地琵琶式样,中舱搭矮棚,后舱搭高棚,船上日常生活用品俱全。赤膊船一般不用橹,用桨划的,有的用两把桨交叉划,有的坐在船头上单桨划。
渔具:有孝袋、抄网、麦弓、小钓、大钓、滚钓、踏网、蟹网、蟹篓、蟹提子、抖虾网、打虾网、提子网、甩网、鲈鲴叉、甲鱼叉、圆鱼叉、扁鱼叉、横专网、关网、牵塘网、塘罾网、退笼、八脚笼、螺蛳网、蚌耙、钓鱼钩、烤皮、苎麻线、尼龙线、抄斗。
06沈荡渔文化馆沈荡渔文化馆于年建成,全面呈现了本地渔业的历史渊源、捕捞技艺、渔船渔具、渔民习俗等渔业生活文化内容。
渔文化馆地面上摆放着捕鱼用的渔船与各种渔具实物,屋顶内部以一个大渔网的形式勾勒出本地老渔场千亩荡的形状,墙面以展板的形式呈现本地多姿多彩的渔业生活记。
渔文化馆内分渔史记、鱼种记、捕鱼记、饮食记四个篇章,详细介绍了本地渔俗、出土文物、沈荡水域鱼种、二十四种捕捞技艺、营养、烹饪及药用等内容,为人们呈现了一幅全面而丰富的渔业生活记。
时代不断发展,让这个小渔村灯影桨声、渔舟唱晚的风景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沈荡渔文化馆将这段渔文化认真细致地保留下来,让后一辈也能亲身感受到这片风景,渔村的渊远历史、捕捞技艺、渔船渔具、渔民习俗都在这里一一展现,期待您的到来!
来源:沈荡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