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SCRAFTS工艺美术
弘扬工匠精神保护工艺技艺传承工美文化苏东坡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诗句,确立了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符号意义。挺拔、气节、君子、隐逸、清幽……这些美好的意象与细叶婆娑的竹紧紧联系在一起,种竹、爱竹、恋竹、用竹是我们的共同夙愿。
《吉祥平安》
对竹的喜爱,再加上它质理细密劲韧的特性,使得竹与俗世日常生活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且不说乡野庭院的竹篱笆,那多少已经成为“悠然见南山”的文化符号。单说和我们亲密接触的,就有那夏日的凉席、车上的坐垫、茶几的杯垫、手中的筷子……如果算上几代人的童年记忆,那么还有厨房里的簸箕、锅刷、肩挑的扁担、长辈书房里的笔筒……竹器的清爽、莹润、轻盈、洁净,带着些许清新自然的山林野趣,让庸碌的生活中,多了点清雅脱俗的格调。
千百年来,竹子在中国文化、艺术和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直闪耀着奇异的光彩。而这之中,日用竹器经艺术处理后形成兼具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竹制工艺品,如一朵华美灿然的奇葩,久享盛誉。“此艺与竹化,无穷出清新。”一根竹篾经过能工巧匠之手,能编织出形态各异、出神入化的各种工艺品和艺术品;一把刻刀,游刃于竹筒、竹根、竹片之上,能雕刻出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和自然景观。
上世纪80年代,浙江大型竹编立屏《九龙壁》和《昭陵六骏》编技之精湛,甫一问世,就在工美艺苑里产生过轰动效应。还有,令人由衷赞叹的四川瓷胎竹编、让人关切的福建镂空竹编、获得高度评价的湖南和广州竹雕、竹刻……中国的竹子艺术家沿循着竹子自身的气质和特质,以慧眼和巧手创造了琳琅满目、品类繁多、技艺精湛的竹子工艺品,无不给观者以形象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枯槎鸲鹆图》01
劈篾编织,极尽其巧
竹子坚实而富有弹性、韧性,易劈裂,很适宜劈篾编织。竹种不同,特性和用途不同,如毛竹、桂竹、淡竹、水竹、*古竹、青皮竹等,拥有平而疏的竹节、坚韧的纤维,堪当优质篾用竹种。“锯切、卷节、剖竹、开间、劈篾、刮篾、劈丝、抽丝、浑丝”,竹子经近十道工序能制成各种竹丝篾片。竹编本质上就是竹丝篾片的挑压交织,被挑压的篾为“经”,被编入的篾作“纬”,经与纬的挑压便可编织出千变万化的图案。
中国的竹编历史悠久,从考古发掘中推断,至迟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利用毛竹编织各种用具了。在浙江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多种竹编织物,其中有篓、篮、席、谷箩、簸箕等农业和日常生活用具,足以佐证当时已有比较娴熟的编织技术。战国时期湖北楚墓出土的一件彩漆竹席,篾片宽仅2.5毫米、厚约0.5毫米,并分别涂红、漆黑,编织精工,图案优美。东晋时期,诗人许询《竹扇》以“良工眇芳林,妙思融动聘,篾短秋蝉翼,因助望舒景”盛赞浙江嵊县(现为嵊州市)竹编。明清时期,竹编品种渐趋繁多,做工愈加精致。竹编在民间已十分普遍,安徽舒城舒席、湖南益阳水竹凉席以细、平、薄、散热性强的特点享盛誉,成为当时的特产。
清代末年,四川自贡地区一位名龚爵五的民间艺人独具匠心,以阴山生长、长度每节在67-75厘米之间的一年青*竹为原料,利用竹丝正反两面有光和无光的特点,在竹扇上编织民间喜闻乐见的福禄寿喜及古钱、花卉、山水、人物等图案。此扇一出,名噪当时,被光绪皇帝赐名为“宫扇”。除自贡竹丝扇,四川成都瓷胎竹编、梁平竹帘、长宁竹丝蚊帐也都是精湛绝伦的工艺品。浙江的东阳竹编宋代就扬名全国,种类繁多,以竹篮最为出名。据传清代咸丰皇帝的老师李品芳所用的一对竹篮,为东阳竹编艺人马富进耗时3年半精编而成,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馆。马富进于民国初年编织的“魁星像”,在年西湖博览会上受到高度评价,当时,其竹编工艺品还远销欧美国家。
《群鸡盘》
历代竹编艺人们通过对竹丝篾片的挑、压、弹、插、绕、穿、贴等技法,创作出数以百计的竹编技法图案,常见的便有十字、人字、圆面、装饰及弹插编织等。竹编艺品的色彩也较为丰富,或淡雅清新,或富丽庄重,以体现竹材本身质地为上乘。竹编工艺目前有器具、观赏及屏风、壁挂等三大类:器具类包括篮、盘、瓶、罐、箱、盒、席、帘、扇等,观赏类竹编则有动物、人物、仿古建筑等,竹编屏风类有立屏、挂屏和折叠屏之分。浙江嵊州竹编《昭陵六骏》和东阳竹编《九龙壁》大型立屏堪称绝品。《昭陵六骏》取材于唐代皇帝李世民昭陵墓前的石刻《昭陵六骏》,作品在长8.22米、高2.35米、底座宽0.68米的铜绿色编织立面上,运用多种技法编制出六匹呈现高浮雕形态的骏马,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立屏。
我国竹编工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从日用品发展为工艺美术品,表现了艺术家和匠人们的创新精神和高度智慧,同时也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大而观之,浙江竹编以奇巧细腻、造型美观、精品迭出、花色繁多而著称,品种多达上万种。嵊州、东阳、浦江、新昌、武义、乐清、宁波鄞州区、杭州等皆为竹编产地,尤以嵊州、东阳、新昌竹编最为突出,嵊州享有“中外竹编第一家”的美誉。四川是我国重要竹产地,竹编创作既讲求精细,又强调充分体现竹材的自然美,以瓷胎竹编和竹丝扇最为著名。福建是竹编出口大省,产品多以毛竹为原料,粗细兼备。宁德以篾丝竹枕闻名,泉州擅长以仿古工艺编制各种古色古香的花篮、花瓶、罐类,永春竹编则引入漆器装饰,制作的竹编漆器工艺品有一种华美的艺术魅力。云南竹编异彩独放,具有浓厚的少数民族风情,多饰以富有民族特色的纹饰,日用品居多。安徽、湖南、广西、湖北、贵州、台湾等地竹编也各有千秋。目前,我国竹编工艺品不胜枚举、触目即是,各个流派异彩纷呈,成就了一个竹蔑编织的绚烂天地。
《农奴泪》02
精雕细刻,妙造自然
竹雕,也称竹刻。“竹刻者,刻竹也。其作品与书画同,不过以刀代笔,以竹为纸耳。”(赵汝珍《古玩指南》)竹雕刻艺术在我国工美史上,虽说不是一个大项,但蕴藏着人文和民俗意韵,具有书画的意境,融书法、绘画、雕刻艺术于一炉,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一向为文人雅士的书房清玩,令人爱不释手。
我国竹雕刻工艺的源头至少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当时,各式竹制用品大量涌现,竹简成为一种新型的书写材料。与此同时,不仅编织技艺有长足进展,竹雕刻工艺也出现了。湖北江陵战国墓中出土的一件竹卮(竹制酒杯),雕刻较为精致,盖和口沿两侧凸出成耳,有3只兽蹄足,髹黑漆。汉代,竹雕刻工艺稍有进展。西汉马王堆1号墓出土了雕龙纹髹彩漆竹勺柄;甘肃武威东汉墓中出土的雕隶体字笔管,字体工整,可视为书法雕刻之先河。《南齐书·明僧绍传》记载南朝齐高帝赐隐士明僧绍竹根如意笋箨冠。南北朝文学家庾信《奉报赵王惠酒》诗有“野炉然树叶,山杯捧竹根”一句,可知当时雕竹制器的概况。唐宋时期,由于市民阶层的壮大及商业的发展,世俗文化兴起,反映在竹雕刻工艺上,便是反映人情世态的雕刻题材增加了。唐朝赠送日本的一支尺八(一种乐器,一说即箫管,管长1尺8寸,所以也叫尺八管),现藏于正仓院。工匠直接在竹子青皮上雕刻,借助皮和肉的青、白、*3种自然色差,雕刻出人物花鸟诸象。唐德州刺史王倚所藏一笔管,“刻《从*行》一铺,人马毛发,亭台远水,无不精绝。”每一事刻《从*行》诗两句。“……其画迹若粉描,向明方可辨之”。宋代宋詹以竹编为鸟笼,“四面皆花版,于竹片上刻成宫室、人物、山水、花木、禽鸟,纤悉俱备,其细若缕,且玲珑活动”。可见当时竹雕刻已具备留青、阴刻、透雕等技法,而且工艺十分精湛。但竹雕刻尚不普及,知名刻工几不见于史乘。
在银川西夏陵园第8号墓中出土的西夏庭院人物竹雕可以算作明代以前我国竹雕艺术的精品。该竹雕为长方形,残长7厘米,宽2.7厘米,厚0.3厘米。在狭小的空间上雕有形象生动的人物及精致的庭院、假山和花树。刀法纯熟,带有明显的中原雕刻艺术的影子。但总体言之,明代以前的竹雕刻主要作为竹制品的一种装饰手段而存在,尚未从竹工艺体系中独立出来。竹雕刻器物多为日常用品,如笔管、竹勺、鸟笼等,带有浓重的实用色彩。然而,竹雕刻工艺经过千百年的积累已初具雏形,它所具有的巨大艺术活力,预示着一个华光四射的时代即将来临。
明代中后期,社会工商业有了长足发展,江南工艺美术品的品种、数量及技巧都远超前代。雅士墨客通过诗文、绘画等形式抒发感情,这时将竹子作为赞颂对象的绘画、诗歌、书法等艺术作品大量涌现,文人赞美竹子的高洁品性,在颂竹、写竹、画竹的同时,转而养竹、雕竹、刻竹,借以抒发心迹。文人善饰书斋,除笔砚精良外,亦讲究使用淡雅精致的竹制雕刻品,作为文房用具或案头陈设。由于文人雅士的普遍喜好与推崇,加上竹雕艺人提高了对名家书画作品的摹刻,加强了领悟,工艺日益趋于成熟,竹雕刻艺术从简单粗制,以实用为主上升到清新朴茂、精妍俊逸,成为以欣赏为主的艺术品。
清代的竹雕刻工艺在明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或文人雅士,或隐逸名流,或仕宦小吏,或市井百姓,皆托兴奏刀,你仿我效,切磋技艺,穷工殚巧,纹饰多样,种类繁多,出现了一大批学有所成的“竹人”,名家辈出。据清代金元钰的《竹人录》与民国时期褚德彝的《竹人续录》记载,仅上海嘉定就有近百位“竹人”,集书、画、雕刻于一身,蔚为大观。嘉定、南京、苏州、*岩、萧山等地的“竹人”将书画艺术融于竹雕刻,并从玉石雕刻技法中汲取养料,使得竹雕刻艺术日臻完善。
竹雕刻艺术在清代可分为清代前期和清代后期两个阶段,前期是鼎盛时期,竹人多集中*定和金陵,是竹雕刻法大备时期。嘉定派以朱鹤(号松邻)、朱缨(号小松)、朱稚征(号三松)祖孙三人创其始,又经秦一爵、沈汉川、沈禹川、沈兼等人的光大,形成圆雕、高浮雕、透雕、陷地深刻等一整套精深的雕刻技法;金陵派以濮仲谦、李文甫为代表,以浅刻著称于世。清代后期,竹人不再局限*定和金陵两地,东南各省都有名工。如浙江大地,竹资源丰富,又多文人雅士,善金石字画,钟情竹雕刻者不在少数。其奏刀刻竹,绝无媚俗之态,刀法超凡入神,金石气与笔墨情韵融会一体。其中,嘉定派的张希*就是浙江嘉兴人,他所作的留青山水楼阁竹雕,所用的留青法与前人大不相同,层次丰富,有墨分五色之妙,如同界画一样工细绝伦。晚清,萧山蔡照的摹刻画本、临安韩潮的小字行楷竹刻等均获有一定成就。
明、清两朝,竹雕刻艺术家们父子相传、翁婿相继、师徒相授,继承和发扬了前人的技艺,诞生了“翻簧”技法,题材和造型上除山水、花鸟、人物外,还出现了大量书法作品、仿青铜器作品以及“博古图”等。
建国后,各地相继成立了竹刻工艺社或竹刻车间,近代工业式的大批量生产取代了个体手工业作坊,生产规模、产品种类和销售范围都较往昔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湖南邵阳、四川江安和浙江*岩的竹雕刻行业有了长足发展,并称“中国三大竹雕之乡”。上世纪末,随着竹雕刻与竹镶嵌相结合的新工艺的采用,又涌现了一批竹雕刻精品。如年9月在江安问世的竹雕巨画《版纳风情》,从设计到完工耗时6个月,长4.5米,宽1.8米,画面由张旋切竹筋皮叠压粘连,以浅浮雕手法雕刻而成,充分体现了西双版纳的绮丽风光和新时代少数民族人民的美好生活,堪称竹雕刻与镶嵌工艺结合的经典之作。
《古戏台》03
工艺竹器的审美趣味
竹制工艺品的审美因素主要在于其造型形式的美,但它不像建筑那样,具有庞大的体积。竹制工艺品的体积一般比较小,艺术表达明显,或在器物有限的面积上编织出各种花纹图案,或在竹竿、竹根狭小的体积上雕刻出生动的形象,表现出精雕细刻、悉心编织的秀美趣味和细腻婉约的情感,它的审美价值可以体现在造型美和装饰美两方面。
就造型而言,我国竹制工艺品在总体上是娟秀细微的。因为工艺美术品的制作往往受到原材料的直接制约,竹制品也不例外,它深受竹材特点的影响。竹材一般来说体积小、质地细腻、色泽柔和,创作者一般只能“因材制宜”地根据竹材的物质特性展现其审美意识。在形体上,竹制工艺品大都呈现出小巧玲珑的特点,自贡竹丝扇、瓷胎竹编、东阳竹篮、舒城贡席等竹编日用工艺品的形体之小自不待言,就是描写人物的竹雕常常也是采用“咫尺千里”之法,在非常狭小的空间中展现丰富的生活场景。如上文提及的西夏庭院人物竹雕,虽然仅仅宽2.7厘米、厚0.3厘米,却雕刻出形象生动的人物、庭院、假山和花树,“以小见大”,精巧至极。再如朱小松在笔筒上刻出一幅形象生动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图,其中靖节先生抚松远眺、童子挑琴酒随行的形象和神态及松、菊、杯、炉、燕等无不一一毕现、惟妙惟肖。
在色彩上,竹制工艺品大都利用竹子的原色,即青、白、*等色,显示出清雅和谐而无炫目冲突的审美趣味。自贡竹丝扇选用阴山肥土生长的青*竹,并在竹质由青蓝变成*嫩时均匀制作成条,取其*嫩之色。广西毛南族的花竹帽,帽面用金*竹篾环圈编织,帽里用黑竹篾编织,用竹篾的自然颜色构成黑*相间的色泽。明代张希*等采用的留青技法,借助竹子皮和肉的青、白、*3种自然色差,对青筠或全留,或多留,或少留,或不留,以获得丰富的色彩变化。
在质地上,竹制工艺品呈现出柔和细腻的质感。竹子不同于大理石、水泥、钢材等雕刻用材料,没有那种坚硬、粗糙和凸凹的质感,它是柔软而富有弹性、可剥分为细丝的材料。竹制工艺品便充分发挥竹子的这些特性,显示出精细柔和的审美风格。如竹丝扇用透明莹洁、细如发丝、薄如蝉翼的纤细竹丝编织而成,其质地细腻柔软如锦,被誉为“竹锦”;竹丝蚊帐透明如水,轻软可折;清代吴之璠只在竹器局部雕刻,其余则刮及竹理,略加勾勒,使竹子的本色和质地与精镂细琢的图案形成鲜明对比、相映成趣,给人以清新自然的美感。
就装饰而言,我国竹制工艺品的装饰风格是细腻和谐的。历史上,除封锡禄所雕竹根人物有时为“梵僧佛像”,“奇踪异状,诡怪离奇,见者毛发竦立”,具有标新立异的风格外,大多数装饰图案和雕刻形象则为优美的图形,有梅、兰、竹、荷、松、水仙等优美的植物造型,有清新淡远的自然山水,有娴静淑女,有超尘飘逸的世外高人……和谐、清雅、自然,是竹制工艺品雕刻形象和装饰图案的基本调性。
《瓷胎竹编》
综上,随民族精神需要、审美欲求的增强,穿越历朝烟雨的竹制品由实用趋向审美,出现了品类繁多、技艺精湛的竹编工艺品和竹雕刻工艺品,其审美品味之高令今日的中外人士赞叹不绝、爱赏不已,而它的阴柔清隽之美中无疑蕴含着中华文明特有的情感、观念和理想。
-END-
杂志订阅-
杂志社邮箱:zjgy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