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水仙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这样的女人,谁能拒绝
TUhjnbcbe - 2021/8/4 19:34:00

“女人如花,花开如梦”

悠悠岁月,描不了的是女人花的千娇百媚,诉不尽的是女人花的涓涓心事。“一花一世界”,每一个女人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花开有百媚千红,有风情万种,有纯净素雅,有蕙质兰心。然内外兼修才是美的统一,才是美的极致,才是男人无法抗拒的最好模样!

民国时期,有这样一群女画家,或突破封建牢笼,或辗转出国求学,或遇良人知音,在艺术创作上表现出来的坚守品质、出众才华以及留下的名构佳作,成为“民国美术”最耐人寻味的注脚。

执掌画坛“帅印”先河

何香凝(-),国民*领袖廖仲恺的革命伴侣,无产阶级革命家廖承志的母亲,中国唯一一位美协女主席。

何香凝年《松菊》

桐华有这样一句话:“美丽的女子令人喜欢,坚强的女子令人敬重,当一个女子既美丽又坚强时,她将无往不胜。”何香凝就是这样的女子。在民国激荡的年代里,用自己的力量改写人生命运甚至民族发展的轨迹,在女权运动中一路先行,一生既能在柴米油盐中寻得美满婚姻,也能在事业上奋不顾身,诠释了一个女人内外兼修的最好样子。

何香凝《菊》

年出生于豪门大家的何香凝,父母对于她的期待是,成为游走于“上流社会”优雅又精致的名媛淑女。于是,在香凝7岁的时候,母亲就开始给她缠脚。小香凝不愿意,总在晚上自己剪开缠布。多次下来,父母也拿“执拗”的香凝没有办法,只得由她去。

何香凝《和平之境》

年少时展示出的非凡让香凝在众多兄弟姐妹中脱颖而出。17岁时,父亲就让她担任自己的经济助手,承担起管理家庭财务的工作。可何香凝的一双大脚早已传遍大街小巷,让媒人和豪门公子们望而却步。恰逢此时刚从旧金山回国的廖家公子廖仲恺,正好要找一位不受传统礼教束缚的非缠足女子。于是,19岁的何香凝和20岁的廖仲恺一同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正所谓“自爱者,方能为人所爱,出类拔萃者,必有良人相识。”

何香凝、廖仲恺

19世纪末,清*府走向腐朽、衰败,民族危机也进一步加深。此时的廖仲恺也在一心寻求革命之法,力图拯救处于水深火热的祖国。何香凝非常支持丈夫,在日本,夫妻二人结识了孙中山,并与之建立了同盟会,一路追随着他的革命救国事业。年,留守广州的粤*总司令陈炯明叛变,扣押囚禁了廖仲恺。

何香凝《马》

几经辗转打听,何香凝终于得到了8月陈炯明要在白云山主持会议的消息。大雨滂沱中,何香凝一身湿衣,冲进陈炯明的会场。面对在场冷肃的*官们,何香凝毫不畏惧,厉声道来陈炯明扣押廖仲恺的无理无据和不仁不义:“我今天上山就没打算全身而退,至于廖先生,随便你们让他活让他死,但我一定要你们给我一个答复:究竟是放,还是杀!要杀,就随你们便;要放,就叫他跟我一同回家。”

何香凝《虎》

何香凝的气场震慑住了在场的所有人,陈炯明担心把事情闹大,只好放人。后来,当何香凝回忆起这件事,她说,这是她一生中取得的最大的胜利。

年,画家傅抱石、潘天寿在杭州观看何香凝作画。

何香凝还有一个常为人称道的身份——画家。她第一次正式学习画画时,是和丈夫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孙中山先生建议她学习画画,以画作来解放被封建文化桎梏已久的国人的思想。为了国人的需要,为了心中的理想志向,何香凝进入到日本女子美术大学正式学习画画。此时的她,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何香凝年《狮》

画画和文字一样,都是抒发情绪的艺术。何香凝在画画中,寄托的是一颗高尚神圣的爱国之心。她最喜爱画狮子和老虎,“以示各族人民应如睡狮之觉醒,如猛虎之雄伟。”她也为女儿取名为梦醒,寓意祖国如雄狮觉醒。

宋庆龄、何香凝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何香凝将自己多年的画作和珍藏的书画拿来义卖,组织了“救济国难书画展”。当炮火声在国内响起的时候,何香凝便和宋庆龄一起冒着危险赶到前线,携手创立了妇女抗战后援会。

何香凝年虎

年9月1日,医院与世长辞,终年94岁。按照她临终前的遗愿,葬于中山陵的廖仲恺墓中,与丈夫合墓,完成了两人“生则同衾,死则同穴”的约定。

何香凝的一生一路逆流而上,撕下了世俗对女人的标签,雌雄共体,既是“猛虎”,也是“寒梅”。在混乱的时代里,活成了最真实的自己,也获得了最有价值的一生。

中国第一代闺秀油画家

关紫兰是我国较早接受马蒂斯野兽派影响的职业油画家,用笔豪放,落笔之间透露出既坚强又柔和的气息,被海外油画界称为中国“闺秀女油画家”。加上对色彩的极其敏感,使她在她的画作中越发透露出坚强与宏伟,一派大家风度。

关紫兰《花卉》

关紫兰,广东南海人,年出生于上海一个富裕家庭。从事纺织业的父母除经营外,还亲自为棉布设计图案。诞生在这样环境里的关紫兰,对美术表现出异常的兴趣。父母见了心里暗喜,在其接受良好教育的同时,有意识地往艺术方面培养。关紫兰十几岁时,便考入上海神州女校图画专修科,后转入中华艺术大学学画。

关紫兰《少女像》年

年,关紫兰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华艺术大学毕业。6月,该校举行美术展览会,余幅师生作品风格各异、琳琅满目。当时有名的《良友》画报编辑梁得所和作家高长虹等应邀前往参观。关紫兰展出的是一幅名为《幽闲》的作品,旁边还附有她的照片,并配有文字说明:“关紫兰女士(本届优等毕业生)”。照片中她左手优雅地托着下巴,安静地望着外面的世界,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就这样,她的油画《幽闲》被选中,连同她的照片发表在当年《良友》画报第17期上。

大学毕业的关紫兰,并不满足,她还欲去法国留学。可是老师陈抱一却告诉她,学习西洋画,不一定都要去法国,并说他在日本有熟人。于是在陈抱一的介绍和引荐下,不久,关紫兰从上海来到了日本东京文化学院。

关紫兰《少女像》年

果然,日本学堂的优越学习条件和治学环境,比上海的大学强多了。这里不仅有详实的美术史料,印刷精良的洋画片,还有不少欧洲油画原作的临摹手稿。同时,关紫兰还时常可以看到西洋大师们的原作画展,真正领略西洋油画的奥秘。在这里,她一方面学习日语,一方面广泛地接触起其他专业人士,对此她欣喜不已。

关紫兰《花卉》


  关紫兰还很有人缘,在日本留学期间,她又遇到两位日本前卫画家的点拨。他们是油画家有岛生马和中川纪元,两人均是留学法国的才子,谙熟各种油画技术,尤其擅长法国野兽派的艺术,以形写意的笔触和大胆泼辣的色彩,简约又热烈的形体“变异”,冲击着当时的日本画坛上的阴阳怪气。

关紫兰人物

关紫兰的一生,可谓既清高又矜持,到了晚年,还每月去长春路拐角上的斯维美理发店修饰自己,时常不忘记在身上洒些高档的进口香水,保持一种飘逸、清丽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尤其,她容不得那些“歌功颂德”的作品,认为那不过是垃圾一堆。年,关紫兰相濡以沫的开牙科诊所的丈夫去世,使她对人生,对绘画有了更透彻的看法,也使她更加坚定地践行着自己对艺术纯洁性的坚守。始终不流于时俗,保持着自己的独立人格。

关紫兰年作太阳菊

“文革”后,她对中国美术的发展重新燃起希望,但毕竟年事已高,力不从心了,所以对年轻人充满期待。年,她最疼爱的外孙叶奇参*入伍。叶奇说,我能够通过“*审”进入部队,这对我外婆是种信任和鼓励。第二年春天,关紫兰不顾76岁高龄,风尘仆仆地来到野战*某部驻地,看望外孙,还抽时间指导有艺术爱好的战士们作画和辅导出黑板报。

关紫兰《西湖》

关紫兰一生除两度负笈东瀛外,长期生活在上海。除此,与其最有缘分、去过次数最多、最为钟情的地方就属杭州西湖了。这不仅与她作品有关,更重要的是她认为西湖太美了,“浓妆淡抹总相宜”,确非同一般。年,年近八旬的关紫兰生前最后一次重游西湖,再次亲近她理想中的天国。她生前还幽默地关照家人:“我死后骨灰就撒在西湖里,这样你们还可以每年去一次杭州。”

年6月30日,因心脏病突发,关紫兰卒于自己的寓所。

山花烂漫君如璧,大家风范

在一群醒目的女性艺术家里面,方君璧是独特而重要的一位。被称之为民国六大“新女性”画家之一的方君璧出生于名门望族,作为中国油画史上杰出的女画家,她是第一位考入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院的中国女学生,第一位参加法国最具盛名的沙龙展——“巴黎美术展览会”的中国女性画家。

方君璧吹笛女

年,她的油画《吹笛女》和《H小姐的肖像》入选“巴黎美术展览会”,《吹笛女》还登上了巴黎一本美术杂志的封面,年轻的方君璧被誉为“东方杰出的女画家”。此后,《吹笛女》被多次出版,数次展览。

方君璧《蓝中繁花》

年方君璧与曾仲鸣订婚。二人青梅竹马,由亲戚而同学,日久生情。方君璧在二人的文集《颉颃楼诗词稿》中写道:我们二人,真正如管道升夫人所说,我们像是用了我们小时候所玩打破的泥人,再和、再捏,再做出来的我和你,所以你中有我,而我中有你。

方君璧人物

方君璧沉迷艺术,但总被卷入*治旋涡。年12月,曾仲鸣随汪精卫夫妇飞至法国殖民地河内,主张亲日。曾仲鸣决定,一旦立场明确即与汪精卫出国,遂方君璧前往达河内与丈夫告别。深夜,戴笠的*统派枪手冲进汪精卫的住宅,而方、曾当晚住在了汪精卫夫妇的卧室,不幸中枪。方君璧险些要命,曾仲鸣则抢救无效,于年3月21日逝世,享年43岁。

方君璧

革命连累了方君璧的前半生,乃身不由已,而艺术却伴随了她一生,是性情使然。方君璧半生刀光剑影,一生颠沛流离,而她的艺术风格却细腻温和、清秀脱俗。她惯于画儿童、少女、平湖明漪、初春玉蕊。年方君璧因病在日内瓦去世,几乎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才放下画笔。

立志成为“中国达·芬奇”

蔡威廉是著名学者蔡元培之女,二十世纪中国重要的油画画家,也是中国早期美术教育家,以肖像画闻名。蔡威廉非常崇拜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巨匠达·芬奇,相信“一个画家应当描绘两件主要的东西:人和人的思想意图。”曾立志要成为“中国的达·芬奇”。

蔡元培与夫人及蔡威廉(左二)姐弟,年9月摄于德国

蔡威廉年生于上海,其母*仲玉是蔡元培先生的第二位夫人。年9月5日蔡元培携夫人及长女威廉、次子无忌、三子柏龄从上海赴法国,到巴黎后,9岁的威廉被送入当地的教会学校读书。年冬随父母亲回国,入北京孔德学校念书,成为该校首届毕业生。

年,威廉又随父母前往比利时,进入布鲁塞尔美术学院学习绘画。自年至年,蔡威廉先后多次随父亲蔡元培出国。十几年的游欧生活,使她接受了良好的欧式教育,通晓了法、德等国语言,遍览了西方艺术精华,为她以后的艺术创作和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不久,她接受父亲的建议,再次前往法国,就读于里昂美术专科学校,专习油画。

蔡威廉《林风眠画像》

蔡威廉年回国,被聘为国立杭州艺专西画教授。次年,与同在该校任教的青年画家林文铮结婚。年,杭州艺专与国立北平艺专合并后,因校方内部发生矛盾,蔡威廉夫妇离开国立艺专,次年5月5日,因生儿育女夺去了年轻的生命,死的直接原因是产后褥,间接原因却是无书教,无收入,怕费用多担负不起,医院生产,终于死去。人死了,剩下一堆画,6个孩子。

蔡威廉林文铮《盆花》

蔡威廉去世时,蔡元培先生正在病中,亲朋好友都不忍把这一不幸消息告诉他,女婿林文铮每次给蔡元培写信,总是以威廉名义附笔问候相掩饰。但两个月后,蔡先生终于从报纸上看到了昆明举办蔡威廉遗作展览的新闻。悲痛欲绝的老父亲遂于7月13日作《哀长女威廉》一文,倾诉失去爱女的剜肉之痛,蔡元培先生离世时是呼喊着威廉的名字离世的。


  蔡威廉还是一位早期美术教育的先驱者。学成回国后,在父亲蔡元培的支持下,她参与了国立艺专的创始工作,是该校首批教师之一,也是该校任职最长的教授之一。在学校期间,她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教学工作中。她教学审慎,爱护学生,讲话少而启发多,但又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在师生中有良好的口碑。

蔡威廉《异国忆想》

在众人多趋附新潮、热衷走捷径的现实面前,蔡威廉默默走自己的路,她给学生指导素描时“观察稳重而锐利,看得准,改得准,要求严格,一丝不苟”。半个多世纪过去,她的学生还忘不了蔡先生那句轻柔和悦的口头禅:“不要胡画!”

一代女性画家的“画*”

年农历三月初三,福建霞浦城关一个经商的开明乡绅之家——丘家有了弄瓦之喜,那个秉天地灵气而生的女婴被取名邱碧珍,后来成为中国第一代最为激进、前卫,活跃在油画历史上一个才华颖异的现代派杰出女画家,也是中国油画艺术的奠基人之一。

▲《风景湖畔》丘堤

丘家是书香世家,年幼年的碧珍就读于官立高等小学堂国民部,民国四年转县立第一女子小学就读。碧珍从小发奋求知,性格豪爽,乐于助人。年“五四”爱国运动,此时全国青年运动兴起,她带头剪去发髻,假期与同学游寿、郑啸琴等人回霞开办妇女工读补习班,教育与启发广大妇女群众与封建制度进行不懈斗争。此后,碧珍易名为丘堤,喻为抵制一切腐朽势力的一道高岸。

▲《瓶花》丘堤

在福建女师期间,她学业优良,特别在缝纫、绘画、手工、家事园艺等课优为突出,这为她后来绘画、服装设计等艺术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霞浦家乡被誉为“闽东四才女”之一。

▲《花卉》丘堤

年7月,丘堤赴沪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从此,她投入创造彩色中的感情力量,用交错的线、形的新兴艺术诠释人生。年上海美专毕业后,丘堤与她前也毕业于美专的二哥去日本东京考察学习进修美术,接受了当时流行于日本的印象派及后印象派风格。

年作平湖秋月

年丘堤再来上海,成为她人生道路上关键的一步。与中国杰出的一位画坛巨匠——现代画家、设计家、教育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之父——庞薰琹教授结为伉俪。抗战前后,丘堤为生活而奔波,但仍坚持在极艰难条件下夫唱妇随抽空进行油画创作。年5月27日上海解放,丘堤和庞薰琹等43位上海美术家在上海《大公报》上联名发表宣言,拥护共产*,拥护解放*。并纷纷赶制毛主席、朱总司令画像和各种宣传画。

30年代初作幽色在野

年,丘堤心脏病复发住院治疗,在病床上听到批判“右派分子庞薰琹”的广播,使她的病情陡然加剧,她不想在庞薰琹遭受打击时置身事外,便坚持出院。但在工艺美术学院里等待她的是铺天盖地的揭发批判庞薰琹的大字报,她沉默不语地看大字报,病重时再用藤医院,就这样出入多次。

▲《根》丘堤

年4月8日月丘堤的心脏没有经得起丈夫庞薰琹被划成右派的医院停止跳动。重病中的丘堤留给庞薰琴的话是“你今后的生活将很艰难,我不愿连累你。”在霞浦历史名人中,丘堤坎坷、动人心魄和无私奉献的一生,香如兰芷的慧心,激进、前卫的画作,无数次让人感动、唏嘘、迷失。

一代才女,旷世佳人

林徽因是才华横溢,有思想有责任感的女神;张幼仪是宽容温厚,自强独立的铿锵玫瑰;陆小曼,却不容易来定位,她在感情中是渴望挑剔又炙热的人,在生活中却是只能依附于别人的菟丝花,她能挥舞出精致或苍凉的画卷,却无力维持自己的生计。

陆小曼山水

年,陆小曼出生于上海,是家中独女,备受宠爱。父亲陆定是国民财*部司长,还身兼多职,母亲是名门之后。小曼从小就被按照“名媛”来培养,接受了当时最好的教育,精通英文,法文,擅长作画。她十几岁就在外交场所和顾维钧一起接待外交使节,同洋人接触时反应灵敏又不卑不亢,声震北京社交圈。当时上海有唐瑛,北京有陆小曼,在名媛界被盛誉为“南唐北陆”。

年,十九岁的陆小曼在父母的安排下嫁给了任职于当时北洋*府陆*部的王赓。可陆小曼并不爱王赓,她说“王赓是个木头人,眼前只有仕途和升官”。渐渐地陆小曼感到婚后的生活变得索然无味,直到徐志摩闯进了他们的生活。最后顶着强大的阻力,他们在“全世界的反对下”结婚了。那是年,在胡适的帮助下,请梁启超来证婚。

陆小曼花卉

过久了最顶层的挥金如土般的生活,陆小曼虽得到了理想中的爱情,却改不掉呼朋唤友,吃喝玩乐的习惯,所以,婚后的生活入不敷出,矛盾迭起。直到年,徐志摩在上海要乘飞机去北平参加林徽因的讲座,飞机失事,徐志摩去世。

陆小曼仕女

桃色绯闻这么多,好像竟忽视了陆小曼还是个画家。陆小曼受母亲家教,从小喜爱绘画。她起初拜刘海粟为师,年还积极参与中国女子书画会的筹备,年成为中国女子书画会的早期会员。年春,她曾经精心创作过一件国画山水长卷,由徐志摩带到北京交给胡适等人题跋。徐志摩飞机失事时,这件山水长卷却因放在飞机的铁匣子里而得以保存,成为难得的纪念品。徐志摩飞机失事后,陆小曼痛定思痛之余,拜贺天健为师学习山水画,拜陈半丁为师学习花鸟画,从此她一心绘画。

陆小曼山水

新中国成立后,陆小曼也一直在画画,还被聘为上海中国画院的专业画师,可她用在画画这个爱好上的金钱难以计数,却从未计划过用才艺筹划生活,似乎她这一生都不懂得什么是赚钱。她唯一活下去的方式是依靠别人,比如翁瑞午,这个同样在国画上有造诣的富二代供养了小曼的余生。

陆小曼死后多年,过了文革浪潮,她的画才开始被重视,被搜寻,被高价买走。

从青楼女子到绘画大师

民国女画家中,潘玉良无疑是一个异数。因其他人大多是出自名门望族、富贵之家的窈窕淑女,或书香门第、一身书卷气的个性女子。唯潘玉良出生最贫寒,经历最波折屈辱,容貌又最不好看。

潘玉良人体

潘玉良,原名杨秀清,又名张玉良。年出生于江苏扬州。她出生那年,父亲病故,8岁时母亲又撒手人寰。13岁时她被*棍的舅父骗到芜湖,卖给了妓院当烧火丫头。在妓院4年之中,因拒绝接客,逃跑10次,毁容上吊数回,幸亏遇到芜湖盐督潘赞化多次相救,并且替玉良赎身,跳出火炕。

潘赞化

年,张玉良和潘赞化结成伉俪,张改姓潘。婚后潘玉良求知欲和上进心很强,潘赞化特请了一位老师教玉良读书,玉良天性对色彩敏感,喜欢画画。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后,玉良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勤奋刻苦,成绩优异,经常受到教师和校长刘海粟的激励。潘玉良自己说:“不止一次地从梦中笑醒。”

潘玉良自画像

年留法勤工俭学兴起,潘玉良考取留法深造,考取巴黎国立美术学院,师从达仰·西蒙,与徐悲鸿师出同门。

人物

年冬季,潘玉良学成归国。抗战期间,潘玉良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当时美术界义展义卖活动,发表讲话,谴责一些“知名人士”远离现实话多画少。结果受到一些无耻之徒诽谤攻击“妓女不能玷污象牙之塔”等等谗言污语。

《白菊花》

年,潘玉良再次赴欧,此后就客居巴黎40多年。虽生活并不富裕,但是生性豪爽乐于助人。她常留短发,喜喝酒,不拘细节,说话时声音很大,气势不让须眉,颇有男子气度。晚年时住在蒙巴拿斯附近的一条小街,她住在顶楼,住房兼画室,生活清苦,但是勤于作画,有时候一天到晚在家作画,一天都不出来。旅欧四十余载,创造了“融中西画于一治”的独特画风,堪称是一位真正溶入西方文化的卓有成就的中国女画家。

年作-执扇女人体-油画

年,潘赞化在安徽病逝,玉良悲痛欲绝,遥望蓝天,忧郁成病。年7月22日,潘玉良在病贫交迫之中,默默地离开了人间。

虽出身贫寒身世凄惨,但时至今日,潘玉良是这些女画家里有着最大名望的一个女人。这个名望是她低到尘埃里的不幸身世与至死都跌宕的人生所导致,更因是她盖世的艺术才华越来越得到世界的公认与臣服之故。

名妓和名媛,她都做到了分

民国青楼出身的女画家,大多数人只知潘玉良,不知还有个潘素。晚年的潘素,更是以爱国志士、进步画家、*协委员及张伯驹夫人出现在媒体里。其魅力和能量已让她突破和覆盖了从前。在许多人眼中,她就是个名媛,而不是什么民国名妓。

潘素青山红松图立轴

的确,潘素系出苏州名门,她是前清状元宰相潘世恩的后代,母亲是个大家闺秀,自小就聘请名师教她琴棋书画。不幸的是十三岁时母亲病逝,她即被继母王氏卖到了上海的妓院,因才貌双全,在十里洋场炙手可热,人称潘妃。

潘素四君子横幅纸本

潘玉良姿色有限,在妓院只是个打杂的,污染不深,没多久就遇到待她恩重如山的潘赞化,一挥手就把她送到巴黎深造。而潘素呢,因为长得太美了,成了妓院最抢手的头牌,很多*阀和黑帮大佬趋之若鹜。董桥曾撰文描写年轻时的她:“亭亭然玉立在一瓶寒梅旁边,长长的黑旗袍和长长的耳坠子,衬出温柔的民国风韵,流苏帐暖,春光宛转,几乎听得到她细声说着带点吴音的北京话……”

《老照片》封面上刊登过的潘素一帧拍的照片

就在她口头答应嫁给国民*中将臧卓后,张伯驹出现了。

张伯驹是什么人?他家世显赫,与溥仪的族兄溥侗、袁世凯的次子袁克文、少帅张学良并称为民国四公子,一见潘素,他就情难自控,决定娶回家中,臧卓知道后,把潘素软禁在汉口路的一品香酒店。张伯驹托朋友买通臧卓的卫兵,自己单枪匹马的,星夜劫走了潘素。那是年,潘素二十岁,张伯驹三十七岁。

潘素吸引张伯驹除了倾城美貌,还有她从小受的书画教育。婚后,张伯驹为她聘请名师,朱德甫教她画花卉,夏仁虎教她古文;后来又请苏州名家汪孟舒教她绘山水画,从此潘素专攻青绿山水。毕竟有书香门第的遗传基因,有年幼时打下的绘画基础,潘素的才艺在名师的指点下大有长进。又因张醉心藏画,在他的影响下,她潜心观摩张府收藏的书画真迹,钻研隋唐两宋工笔重彩画法,并与丈夫游历名山大川,实地写生,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青绿山水画家。

叠嶂横云

张大千、陈半丁、刘海粟、陶心如等都是他们的朋友,他们常常一起观赏珍藏,一起作画题字。在文人雅士的相聚中,潘素不断吸取艺术养分,她绘的山水画,张伯驹、陈宗藩、孟嘉、傅增湘、谢稚柳等人留下了题记,字与画相得益彰。

*胄、田世光、潘素合作三清图

她还曾三度和张大千合作绘画。张大千称其画“神韵高古、直逼唐人”。建国初期,她与何香凝合作,多次参加为 义卖作画。年还同陈半丁、胡佩衡、吴镜汀等老画家合作《大好河山图》,给毛主席贺寿。

《大好河山图》

年,周恩来总理在参观全国美术展览时,对她的《漓江春晴》评价说:“此画颇有新气象……”国家领导人出访时,也以她的画为礼品,赠送外国元首。年,其山水画《临吴历雪山图》被赠送给了英国首相;她所临摹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在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东京时,被赠予日本天皇。

梅菊寿石立轴设色纸本

生活中,她也是聪明绝顶,令张愿意独尊其一,娶她以后,觉得一个人已经够了,在元配病逝后的十年里,他把余下的两任妻妾都逐一开掉了。张伯驹是个大藏家,爱画如命,两人自然有很多共同语言,此外潘素三教九流,什么人没见过?她对内侍夫,对外拓展都很有一套,就连二妈的儿子回忆这位三妈,也说她“多才多艺,见过世面,能妥善处理各种关系……”丝毫没半点为亲母打抱不平的意思。

年,张伯驹被划为右派,潘素无心创作。丈夫平反后,她才卷土重来。年2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分会主办,在北海画舫斋举行张伯驹和潘素伉俪书画联展。不久,张伯驹病逝。十年后,潘素也随他而去。

红颜薄命,“慈”“悲”遗恨

提起孙多慈,大家可能会感到陌生,但她与徐悲鸿有一段长达十年的婚外恋,在当时的艺术圈引发过不少轰动。

孙多慈素描

徐悲鸿与孙多慈相识于南京中央大学。年,孙多慈到南京中央大学美术系作旁听生。当时徐悲鸿正好是美术系主任,时常亲自给学生授课。这位天资聪颖,又带有少女特有的清新纯真的女学生深深吸引了徐悲鸿。而孙多慈眼中的徐悲鸿,才华、博学、温存、沉稳,这些品质也令孙多慈迷恋。

年7月,孙多慈考取了中央大学美术系。四年的求学生涯,“慈悲”之恋愈演愈烈,甚至公然在外亲吻拥抱。慈悲二人的恋情太过火热,最后引起了蒋碧薇的爆发。她一状告到孙家,孙家父母才知道徐悲鸿早已有家室,强烈反对,赶紧要女儿与徐分手。

孙多慈油画

为了挽回孙多慈,徐悲鸿在报纸上公开与妻子蒋碧薇的分手声明……徐悲鸿的破釜沉舟,最终也没有换回他和孙多慈的长相厮守。年,孙多慈嫁给了时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的许绍棣,成为了一位踏实、安宁的妻子、母亲。

孙多慈素描

谈完花边新闻,其实孙多慈是有着稳固的绘画基础的女画家。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大学美术系,毕业即由中华书局出版《孙多慈素描集》,抗战胜利后返回杭州,任教于国立艺专(现为中国美术学院)。

孙多慈油画

孙多慈在艺术旅途上有着自己独立的追求,离开大陆前曾在安徽、上海等地举办个人书画展,影响远播。到台湾后,担任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教授,又曾在文化大学兼任艺术系首任系主任,艺术上勇猛精进,教书育人,桃李满园。

孙多慈

孙多慈短暂的一生遗留的作品不多,但是件件皆真挚有情、细致精微,在孙多慈的眼中“画,是画心,画梦。”创作是画她生命寄托于艺术的梦。

中国美术界的“百花之神”

萧淑芳,一生从艺近80年,是享誉海内外的国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是现当代中国女画家中的杰出代表。与丈夫吴作人一起,在近40年的美术教育生涯中,为国家培养了众多的画坛英才。她一生酷爱花、养花、画花,在中国美术界有“百花之神”的雅号。

萧淑芳

年8月,萧淑芳出生于广东中山市一个书香名门之家。她的叔父萧友梅是我国现代音乐的奠基人之一,父亲萧伯林为中国的铁路建设贡献了一生,两位姑姑都是杰出的音乐家。萧淑芳走上绘画之路和家庭环境密不可分。

萧淑芳作品

萧淑芳在姐妹7人中排行老五,从小生活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中,和姐妹们一样喜爱音乐、美术、文学,闲暇时跟叔父学习钢琴和乐理知识,此外对滑冰、骑车也很热衷。在首届华北地区女子花样滑冰大赛中,萧淑芳曾获第一名。萧淑芳说:“缘于天性,我天生喜欢世间美的事物。”她自幼画什么像什么,父亲萧伯林全力支持她,并请名师进行指点,还特邀艺术大师齐白石先生为她治印。这些都促使她最终走上绘画之路。

萧淑芳自画像

年,不满18岁的萧淑芳从北平艺专(中央美术学院前身)结业后,住在南京的姐姐萧淑娴给妹妹写信,告诉她徐悲鸿先生已从国外归来,就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希望她不要错过良机。于是萧淑芳来到南京。没过几天,萧淑芳作为一名旁听生进入中央大学艺术系徐悲鸿工作室学习油画和素描。

萧淑芳作品

在南京中央大学徐悲鸿工作室学习期间,吴作人和萧淑芳曾是同班同学。萧淑芳回忆说:“当时我们的关系很一般,那时的吴作人十分腼腆,每天夜晚都在明灯高悬的画室里默默地只顾画画,不爱理人,给人一种高傲之感。”年,吴作人在徐悲鸿的帮助下去法国、比利时留学,萧淑芳则于年至年到瑞士、英国、法国学习油画和雕塑,他们就此分离。

直到年,在上海,吴作人与萧淑芳再次相见。老同学在分别17年之后邂逅,自然倍感亲切,在一起谈得十分起劲。不久,萧淑芳邀请吴作人到家中的画室看新作,他们的心灵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经过一段时间充满诗情画意的心灵碰撞之后,他们在人届不惑之年终于同舟共渡,结下了半个世纪的姻缘。年6月5日,吴作人和萧淑芳举行了婚礼,恭请徐悲鸿、廖静文夫妇光临,徐悲鸿还欣然担任了他们的证婚人。

萧淑芳水仙57.5cm×59.4cm年

萧淑芳在7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创作的作品不计其数,而绝大多数为花卉题材。从上世纪50年代初期起,萧淑芳就在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任教,开始教油画,后改教水彩画,系统地专攻水彩画、水墨画技法与理论。萧淑芳在对水彩画和水墨画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改革,使水彩画和水墨画融合与互补。

萧淑芳《玫瑰花》油画60×45cm年是难得一见的萧淑芳的早期作品之一。

水墨画虽然强调墨分五色,但是水彩画使用的纸张笔色毕竟与中国画不完全一样。为此,她做了种种试验。面对瓶花写生时,她先用高丽纸和半熟的宣纸,按照水彩画的方法,以明暗对比的关系来表现,略加背景衬托。画花的枝叶时,加入中国颜料,如花青、石绿等。画花瓶时,用浅线勾出,不强调色彩造型。就这样,一次、两次、三次,废了一张又一张纸……终于找到了两种画之间能相互契合的表现特征,把水彩技法恰当地融入水墨丹青之中,丰富了传统笔墨技巧。

萧淑芳《月季、芍药、小菊花》水彩33×40.9cm年

萧淑芳的花卉画在题材选取上极具个性。她喜欢画的花卉大约有四五十种,如紫鸢、绣球、兰草、水仙、杜鹃、虞美人、扶桑、向日葵、紫丁香等,几乎全是野花。而紫色是萧淑芳的最爱。生长在东北沼泽边缘的鸢尾花是她深爱着的一种野花,颜色为深紫色。她研究出的紫色是一般人很难调配出来的,似乎成了她色彩的专利。

萧淑芳《飞红》(东北丽春花)水彩画立轴纸本66.5×66.5cm

吴作人生前有感于萧淑芳充满真情与执著地描绘野花,曾作诗一首以表敬意:“边陲奇卉遍山生,风雪霜寒志更贞。但替河山添彩色,不争谱上百花名。”评论家孙美兰评述说,纵观萧淑芳教授为数可观的新作,特别是花卉小品,恍惚追随艺术家以恬适明净之心,漫步在春天里、邂逅在百花间。争看璀璨花如锦,又神奇地幻化为一幅幅“花常在、叶常绿”的水墨丹青。 

萧淑芳的精彩人生如瑰丽的花朵盛开不败,已然将她艺术的花坛辛勤耕耘得缤纷灿烂。5年12月20日,萧淑芳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诗画双绝”的孤高文人


  陈小翠,又名玉翠、翠娜,别署翠候、翠吟楼主,斋名翠楼。年出生于浙江杭县,与南唐李后主同月同日生,是著名南社社员天虚我生的女儿,兄长陈小蝶,既会文,又会书,词曲书画样样精通。可算家学渊源深厚。陈小翠生活于其中,自然耳濡目染,养成清隽才情。

陈小翠自幼聪慧过人,13岁能吟诗。词学家叶嘉莹在一篇文章中道:“那时她父亲不在家,她给父亲写信时常常要在后边附上几首诗。开始,她父亲以为是她母亲写的,或是她写后由她母亲改的,其实,那就是陈小翠本人的作品。”

觅句图立轴

她诗词功底源于家学,诗风婉丽俊逸,时有气度豁达之作,如“何当冰雪深千尺,倚马长城草檄文”、“劳生消尽诗人梦,便有天真已不多”,均非寻常脂粉笔墨所能比。识者谓陈小蝶诗胜于其父,陈小翠诗又胜于乃兄。

乙亥(年)作仕女轴

上世纪40年代,陈小翠与沪上冯文凤、吴青霞、汪德祖、谢月眉、顾飞等闺阁名流一道创办了上海女子书画会,为现代美术史留下一页靓丽篇章。她因文笔了得,还担任《女子书画会刊》编辑。解放后,受聘于上海中国画院任画师。

桐荫避暑立轴

陈小翠曾师从杨士猷,冯超然学画,尤擅工笔仕女及花卉,画风隽雅清丽,蕙心兰质,属雍容华贵一路。董桥曾撰文说她工笔堪称一绝,然画作所传甚希,今可见者,画面点染清纯、精致而不失洒脱。

荷花立轴

女画家会写诗、会作词,那就有了文人画的意境,有了文人孤高清绝的情趣。陈小翠应该算是孤高清绝的,置诸于一帮钗影鬓鬟的女子中,她只爱以翠绿姿影行世。她定是爱极名中的“翠”字,所以一路“翠”下去——又名玉翠、翠娜,别署翠侯、翠吟楼主,斋名翠楼。宛如刻得一枚印章,小巧秀气,翠意吟吟,钤于画幅上,真的是“点翠”了。

牡丹立轴


  陈小翠的花鸟画,翠鸟栖枝,淡墨写意,比文人枯笔墨写又更胜一筹。喜欢她的画不止一点理由,其中有我熟悉的清趣,清丽笔墨收拾得那么干净,小不盈掌,花草纤秀。加上雅致的画笔功底,不像有些女画家只会描摹艳丽之景。她的那一幅幅翠鸟,或许可以算得上闺秀雅玩,也或许可以成为深闺里的珍藏。

茶花绶带

或许是应了天妒英才的旧话头,陈小翠的婚姻很不幸。早年与同是诗人的顾佛影交好,后来陈父嫌顾贫寒,思仰攀高门。陈小翠便于26岁嫁与浙江督*汤寿潜之孙汤彦耆为妻,诗文集《翠楼吟草》即做陪嫁。

年作花鸟镜心

没有感情的婚姻对于陈小翠来说,自然不能长久。两人婚后不久便离婚。虽仍不能嫁与顾佛影,但两人鱼雁时通,深情款款。著名篆刻家、书画家、诗人陈巨来在《陈小翠》一文中,记述了顾佛影临终前不愿陈小翠负此不好名声,将两人唱和之诗文付之一炬,令人唏嘘。现仅存《题大漠劫后集》《大风雨日写示大漠》《金缕曲·寄侯佛影居士病中》寥寥数首。

工笔花鸟立轴

文革期间,陈小翠饱受迫害,两次逃离上海躲避动乱,均被闯将们捉回。作于年的诗《避难沪西寄怀雏儿书》云:“痛定心犹悸,书成鬓已丝。谁怜绕枝鹊,夜夜向南飞。”沉郁凄凉之况味可知。

年,孤傲的她引煤气自尽。

民国绝美昙花,九死不悔

李青萍,本名赵毓贞,上世纪40年代红极一时的美女画家,被称为美术界的“萧红”。其绘画水平一流,可与徐悲鸿、齐白石等大师比肩。

左一为李青萍

年,李青萍16岁。为了摆脱家中为其安排的同门联姻,这个倔强的女孩一气之下逃离了家乡。不仅如此,她还为自己改名李媛,力争与自己家族的封建残留划清界限。到武汉后的李青萍进入武昌艺专学习绘画和音乐。当时,李青萍专修的是国画,但是在具体的学习中,李青萍发现,自己无法通过国画来表达自己所想,自己心中的激情和倔强也无法通过国画书写。同时,李青萍的指导老师也发觉了这块放错地方的璞玉。经过反复思考,李青萍决定转入西画的行列,进入上海新华艺专潜心学习西画。

李青萍作品

经过新华艺专三年的系统训练,毕业之时李青萍的绘画已经具有明显的现代风格。也正是在这个平台,李青萍遇到了自己一生亦师亦友的知音:徐悲鸿。徐悲鸿与李青萍的恩师汪亚尘是好友,二人相聚时,有惜才之心的汪亚尘总是把李青萍也带去,李清平也有了机会获得大师的指导。

李青萍作品《婚礼》

“她的色彩感很好,也很有灵气,透视和线条基础也不差。作品融入了国画的写意、江南民间美术、楚艺术的影响,这都是难能可贵的。”李青萍的作品得到了徐悲鸿的认可。她也更坚定了学习西画的决心。

李青萍作品《秋韵》

毕业后李青萍在吉隆坡遇到了自己人生的另一位导师,印度泼彩图画师沙都那萨。他的绘画过程十分惊艳:把画纸铺在地上,约20多平米,把多种颜料倒入椰壳内,连同椰汁搅拌均匀,然后将颜料往纸上一次次泼去,如此再三,再用笔在纸上勾补一番。这种全新、自由的绘画方式烈震撼了李青萍,从此,李清平也陷入这种强烈直接的绘画风格中,无法自拔。

徐悲鸿先生笔下的李青萍

回国之后,李青萍新的绘画风格大受欢迎,徐悲鸿亲自为她拣选作品编制画集《青萍画集》。不仅如此,徐悲鸿还为她画肖像,两次为她写序言,为她改名“青萍”,为了给她的画展站台,徐悲鸿竟然不惜与刘海粟出现在同一个场合……

左为李青萍

从年到年,得到齐白石、刘海粟等画界前辈的鼓励的李青萍先后在上海、北平、台北等地举办画展,结交了各界的社会名流,迎来了自己艺术的第一次绽放。她成功挤入潘玉良、方君璧、关紫玉、唐蕴玉、丘堤、孙多慈等人的行列,成为民国画家的“六美”之一。但这些短暂的辉煌也给她今后的人生埋下了隐患。

李青萍作品《富士山》

李青萍为了办画展四处奔波,在一次返途中,发生了一件意外之事:长途的奔波使李青萍的身体出现了不适,被困至泰国。医院的救治,同行之人不得已谎称李青萍是汪精卫的家属,这一“救命之谎”竟成为“祸害之源”。

文革时期的李青萍

新中国成立前后,李青萍受到了国民*与共产*的双重调查。自年起,批判李青萍的各种罪名纷至而来,特务嫌疑分子、反革命分子、右派分子……她的人生随之迎来了最黑暗的阶段,之前所有的结交人脉此时都变作了各式罪名。她开始不断地被调查,不断地进出监狱,长期地忍受监管和批斗……

李青萍作品《无题》

年至年的李青萍,成为了别人眼中的疯子、乞丐:被遣回原籍湖北某县,因拒绝参加“镇反”,被当作“特务嫌疑”拘管,划为“右派”。为了生存,当过幼儿园保育员1年,捡破烂10年,糊纸盒1年,卖自来水5年……最难的时候,她只能靠其当地寺庙救助度日……

李青萍作品

数年之后,曾救济过李青萍的宏法大师描述她当时的窘境:“我看见李青萍走路一跛一跛的,进了寺院就要她把鞋脱了让我看看。她的鞋子不仅底子开裂,而且是一只布鞋,一只胶鞋,10个脚趾上都是鸡眼,鸡眼有半寸高。我赶紧烧了一锅热水给她泡脚,那天修下来的老茧和鸡眼就有一堆!”

李青萍作品《瓶花》

在如此艰难的日子里,李青萍依然没有停止创作。她的画布更是随处可捡:小学生练习本、成年人的日记簿、会计用过的帐册、裁缝丢弃的布头、一张三寸黑白舞剧照片的反面、照相镜框的背板、麻袋、三夹板、塑料布、挂历、瓦愣纸、纤维板、马粪纸、包装纸、拆开的钱包、旧衣衫上的补丁、废弃的布头……

李青萍40年代画展留影

年李青萍终于获得“平反”,作为归侨,她每月可以领到20元的生活费,她的生活也终于有了改善。李青萍意外得到了补发工资元,对于当时的李青萍,这无疑是个天文数字。几经思虑,李青萍决心用这笔钱为自己办个画展。这是一个历史上难得一见的画展:画框是李青萍和弟弟一起做的,粗陋低劣,小小的房间里,挂满了几百幅作品,像是“文革”的大字报标语……只有简陋的房屋,没有廉价的艺术。李青萍的画作前卫、抽象,耀眼的颜色宣泄着她满腔的情绪和灼热的生命,没有无病呻吟,只有真情流露,她用心血谱写的画作,让每一位观画者为之热血澎湃。

李青萍作品

同年7月,湖北省美术家协会等4家单位在武汉举办了“李青萍画展”,在海内外引起轰动。周韶华、杨立光、鲁慕迅、彭德、刘依闻、汤文选、严善錞等湖北美术学院、湖北画院的画家对李青萍的创新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李青萍终于在迟暮之年迎来人生的怒放!成名后的李青萍每幅作品都能卖到十几万,但是她却选择将大部分作品捐献给了让自己沉浮一生的国家。

4年,93岁的李青萍在荆州寓所去世。临终前,她对家人说:“如果有来世,我还要画画。”一生不婚不嫁、无名无利、无儿无女,过尽了**般的生活,却留下了光彩照人的艺术。没有人能给她在画坛的地位下定义,更没有人能复制她的人生。她像一颗饱蘸苦水的果实,是艺术界的一颗孤星。

这些民国女画家,

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魅力,

也都追寻着属于自己的艺术人生。

“花开不多时,堪折直须折,”

女人们,

珍惜当下,努力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也盼望,有一双温柔手,

能抚慰你内心的温柔。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旨在传播收藏资讯,不作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商务合作与服务

手机(

1
查看完整版本: 这样的女人,谁能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