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眼,就已经是阴历的腊月十三了。按照传统,这个时候又到了为春节囤年货的时节。要说这囤年货,真可以说是历史悠久了。早在《诗经》时期就写到过为人们如何为过年做准备:“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先秦时代清明节是紧挨着春节的
等等,不对呀,不是春节么?怎么九月天高气爽、十月结束农活儿,这哪是过年啊?别着急,先秦时代是以十月初一为元旦(春节)的,从十月开始就归入下一年。天子每年十月都会去祭天,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那是从汉武帝太初元年开始的。所以《诗经》所载的过年习俗,没毛病!顺便说一句,秦朝时纪念逝人的节日是农历正月初三,也就是说那时候的人们过完春节就过清明。
也许就是因为这样,所以那个时候的人们对于囤年货并不怎么重视,也没有贴春联、放鞭炮、看春晚的习俗。那时候过年最重要的活动是祭祀和驱*。据吕不韦编写的《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当时的人们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疠之*”,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庄子》则记载“插桃枝于户,连灰其下。童子入而不畏,而*畏之。”所以,除了酒和肥羊,先秦时候的人们囤年货的疯抢商品应该还有桃木。
到了汉朝,除了保留春秋战国时的年货清单外,还增加了一项七、八十年代出生的朋友们非常熟悉的东西:冬储大白菜!入冬以后,万物凋敝,蔬菜自然也不例外。面对冬天蔬菜不足的情况,古人首先想到是如何延长蔬菜保质期,防止提早腐烂,于是有了腌菜和窖藏菜。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原产蔬菜,大白菜当然是窖藏首选。南朝梁陶弘景《名医别录》已有“菜中有菘,最为常食”一说。所谓“菘”,也就是大白菜。只是不知道那时候是不是也有一进正月,市民就排队抢购冬储大白菜的习惯。
宋朝的腊月商市招贴画,杨柳青的范儿有么有!
话虽然这么说,其实大白菜成为冬天消费主力蔬菜是在宋朝以后。两宋时期,我国经济水准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比较高,连武大郎这种卖炊饼的小商小贩也住的起县城中心的楼上楼下。所以相应的,人们对于囤年货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很多习俗已经和今天接轨了。
成书于元至元二十七年的《武林旧事》里有一篇《岁晚节物》,就罗列了一大堆南宋时期的年货清单,其中包括:腊药、锦装、新历、诸般大小门神、桃符、钟馗、春帖、天行贴儿、金彩、缕花、幡胜、馈岁盘盒、酒檐、羊腔、果子、五色纸钱、糁盆、百事吉、胶牙饧,吃的用的穿的玩的,一应俱全,就差看春晚抢红包了。
古典名著《红楼梦》里,
就对当时过年的习俗有着相当细致的描写。
通常认为,宋代是中国人春节习俗的成熟期,而明清则是春节习俗的定型期。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大多数习俗就是在这个阶段基本成型,并延续至今的。古典名著《红楼梦》里,就对当时过年的习俗有着相当细致的描写。采办年货,更是时人过年必不可少的风俗之一。
清代让廉的《京都风俗志》里说:“(腊月)十五日以后,市中卖年货者,星罗棋布。”确实,当时一进腊月,各闹市皆拥挤不堪,都是买年货的人。商人们借机涨价,故有“腊月水土贵三分”之谚。
清朝以后人们对年货品种的需求也相当丰富,近人沈太侔所著的《春明采风志》里面记载:“琉璃、铁丝、油彩、转沙、碰丝、走马,风筝、鞬毛、口琴、纸牌、拈圆棋、升官图、江米人、太平鼓、响葫芦、琉璃喇叭,率皆童玩之物也,买办一切,谓之忙年。”文中所举虽说已经不少,但还遗漏了很重要的一些玩耍的东西。如一般人家都要买些爆竹:百响、麻雷子、二踢脚(即双响)、起花、太平花等等,还有点缀岁时的清供如水仙头、佛手,当然不能遗漏的还有全家老小的新衣新鞋,有的旗人甚至还从山海关外买来梅花鹿,叫“花梅一点通”,这玩的也真心是够创意。
从建国以后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我国的物质生产相对还不算非常丰富,不仅粮油定量,很多商品也都得凭票购买,所以人们对囤积年货相当重视,相信很多朋友都有在腊月里坐在爸爸自行车后座去自由市场买猪头肉、二踢脚的经历。
不论那个时候,还是遥远的古代,交通不方便,物资比较缺乏。春节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打牙祭”、会亲朋的日子,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在节前二十来天左右就必须要准备年货。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必须提前备齐。
时代发展到今天,家人东奔西跑,过年已经成为我们举家团聚的最好时光,年货的意义也变得更加重要,它成了亲朋好友之间维系情感和交流沟通的纽带了。不过由于交通发达,物资供应极大丰富,人们对于年货的品种也从吃喝穿戴这类基本需求向家居电器等品质生活方面转变了。毕竟入口的吃食,提前买下很容易变质,现在买东西这么方便,点点手机就京东小哥就送货上门,现吃现买、追求新鲜才是王道。倒是利用京东年货节,为家里人置办些实用家电,已经成不少人的新选择。这,大约也算是新时代的新民俗吧!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如您是图片版权方,请联系我们删除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