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观象授时,敬天爱人——天人合一的传统节日
首先,端午是节气,属天文概念;其次揭示天人合一的规律是要用天文学指导人类活动,包括生产、生活、作息等。所以这一节日首先要知道它对人类的影响,依据天道规范自己的行为活动(也就是先知制定的顺应自然规律而未必被百姓理解其内涵的风俗习惯),节日首先是节气的日子,然后才是附加的庆典仪式、附会的名人事迹和各色的风土人情。
以下几篇作为参考,希望帮助广大中国同胞们对端午这一重大节日有深入正确的理解。
——————————————
端午节习俗天文解密:
喜庆堂风水馆马志全_新浪博客00-06-5:39:
实测可知端午节一般东宫苍龙横亘南天,即乾卦中的飞龙在天之象,所以宜东宫,宜赛龙舟~~~~
附夏至中星诀可做对照:昏时角近平星位,初更大角亢氐时,二鼓房心炳天市,漏三催箕斗系......(上古星经很多已经失传了吧)
~~~同州府马路宽先生
你知道端午节在天文学上有哪些含义吗
天马行文原创·09-06-08·文化领域创作者
在古汉语中,“端”有“初、正、极”三义;“午”和“五”有“中、正、极”的意思。这就是说,“端午”,首先是个天文学和天文数学概念。
大家知道,中国的夏历最早是太阳十月历法,就是一个太阳年按照十个月去计算,“十”的基本计数中,五是中数,标志一个太阳年的回归位数,有些类似于现在物理学中的圆周运动中的“止点、死点”和曲线中的“拐点”的位数。自西汉施行了阴阳合历的“太初历法”以后,冬至和夏至这两个节气,是分别代表的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上的位置。这就是说,在一年之中,夏历中的冬至(大约是西历的月~日)是位于南回归线极端位置的节日,夏至(西历中的6月~日)则是位于南回归线极端位置的节日。
冬至节气,是中国地区中的人们所感受到的一年中的白昼最短和夜晚最长的日子,每年冬至以后,太阳相对于地球开始从南向北转移,于是,白昼开始在冬至的基础上变长和在夜晚变短;相比之下,太阳相对于地球逐步运动到“夏至”这个位置,则是中国地区中的人们所感受到的白昼最长和夜晚最短的日子;夏至以后,太阳相对于地球开始由北转南,所以,白昼在夏至的这个参考系下就开始变短和夜晚开始增长了。
夏历中的每年的五月初五,在天象上是个什么位置呢?是在接近“夏至”和游历于“夏至”左右的区间位置中,或者说是游离在“芒种”与“夏至”节日之间的一个节日。比如,每年的端午节都是夏历五月初五,其节日大多夹在“芒种”和“夏至”这5天的区间中,有个别时候是在夏至之后的几天内。这就是说,所谓的“端午节”,其实就是指太阳接近“夏至”这个北回归线的日子,之后,相对于夏至而言,白昼就将开始变短和夜晚开始增长,但是,地理蓄热的日子也即将到来,所以,端午节以后,天气会更热。
端午
发布:07-05-:04:40阅读:次
《说文解字》说:“午,啎也。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去。”这个五月涉及农历的阴历部分。古代天文历法家、天文学家把月亮绕地球一周(二十九天半)的时间设定为一个时间周期,即农历中的“一个月”,以月相为起迄,朔为始,望为中,晦为终。月亮绕地球十二周(即十二个月)为一年,计三百五十四天。又进一步发现北斗七星的斗柄在初昏时刻所指的方向各月不同,每年循环一次。于是根据其所指方向来计算月份,分别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代表十二月份,叫做十二辰。
把北斗星勺柄指向寅辰作为正月岁首。那么,五月的时候,初昏时刻北斗柄指向午辰,所以,五月也叫午月。李绅在《古风二首》之二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午”字在这里指的就是一天当中最热的时间,也就是中午时候。古人称日中为“午”。我国民间把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等份,称为十二个时辰,以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表示十二个时辰。现在国际通用的方法是将昼夜划分二十四等份,每等份为一小时,共4小时,一小时恰好等于半个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于两个小时。那么每天的十一时至十三时是太阳最当中的时候,所以,每天的十一时至十三时为午时。上面分析了“端”与“午”的含义及午月和午时的具体时间段,那么,午日到底是哪一天呢?
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是太阳运行在轨道上90°时(天文学上称为*道)南来北往的起点和终点,是距地球北半球最当中的一天,按日中为午解释,夏至这一天为端午日。在二十四节气循环中,夏至在农历的五月初一到五月三十日,都有可能成为夏至日。早在战国末期,《吕氏春秋》就已完整地记录了含有夏至在内的八个节气(夏至、冬至、立夏、立冬、春分、立春、秋分、立秋)。每年夏至的时间在阳历6月日或日,夏至日又称日长日,当日正午用奎表测日影,影长为一尺四寸二分(古尺),相当于现在的0.米,是一年中竿影最短的一天(冬至日影为3.5米)。节气“端午”(夏至)只是一个时间提示,如果把立春排在第一位,那么,端午(夏至)就是第十个时间节点。夏至以太阳为对照物,太阳正处于极盛时期,又叫端阳,太阳最当中的一天,又叫天中。唐明皇生于八月五日,大臣宋壕上表贺云:“月惟仲秋,日在端午。”每个月有三个五日,因“午”是中央之时,“五”有中央之义,在古文中常把同音字作为同义字同时使用,因此每个月的第一个五日都可以叫作端午。
阴历五月夜晚观察北斗七星的勺柄正指向午辰。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三月为辰,四月为巳,五月为午,五月初一是第一个午日的开始,所以也叫端午。按十二月辰动物配属,五月也叫马月,又称仲夏、榴月、蒲月、端月。
端午一词,最早见于西晋征西将*周处所撰写的《风土记》,《风土记》说:“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者,始也。”就是第一个午日的意思。按照以上分析第一个午日,阳历是夏至,阴历是五月初一,那为什么现在人们规定统一在五月初五呢?《风土记》有解释说,端午不是指节气端午(夏至)或月辰端午(五月初一),而是指已经发展成为具有人文意义的“端午节”了。
在金木水火土五行中,午属火。在赤青*黑白五色中,午属赤。在东南西北中五方中,午属南。乾坤震兑坎离艮巽八卦中,午属离卦。中国古代长期以阴阳五行的观念来解释世界。了解午的这么多属性,对了解端午节的节俗变化有着深层次的意义,可以在以后的章节中细细品味。
综上所述,“端午”的含义,是“接近一年中的白昼最长日子的节日”的意思。明白了以上所说的“端午节”的天文学涵义,大家就应该明白为什么中国古人还将“端午节”又叫做“端五节、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天长节”了。
说长道短话“端午”
关于端午节的解释,早有定论。根据天文推算,农历五月初五,太阳光垂直在北回归线,这一天就成为一年中太阳距离北半球的中国人最近的一天,正午时分,太阳照在在头顶,影子踩在在脚下,端直一条线。
长安官话里“端、直”是同一个意思,可单独使用,如“你直走”可以说“你端走”,“对直”可以说“对端”,“直直”可以说成“端端”。太阳、人头、到地面,三点一线,称之为“端午”,也叫端阳,之所以定为节日,是出于人类对太阳(西安称“日头爷”,国外称“太阳神”)的崇拜,同时也是结束了漫长的冬春,度过了青*不接的难关,小麦丰收,欢天喜地的庆祝一番,赛龙船就是狂欢的一种,所以说,端午节实际上就是太阳节,与屈原事迹没有关系。并不是因为屈原“屈死”在这一天而定的端午节,而是在这一天屈原跳江,还有伍子胥也在这一天被迫自杀就义,据说孟姜女也在这一天赴火喋血,他们的事迹“搭乘”了端午节的“便车”,也赋予端午节更丰富正面含义,也更证明,端午节的诞生比他们都更早。
远古时,中国人利用土圭(gui)测时光,即在平面的南边竖一根棍子(如同示意图里的小人),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向北边延伸的长短,以确定夏至、冬至。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长的一天为冬至,这天以祭“皇天”(天帝)。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祭祀“后土”(土帝)。夏至与端午同属一个时段。对北半球来说,每年的这一天是的太阳垂直照耀在北回归线,次日开始垂直的影子北移,越伸越长。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在这一天确定中国北回归线的精确位置,建立了标志性建筑。
这幅图就可以说明夏至(端午)、冬至与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赤道的关系
屈原的事迹加进以后,似乎是为纪念屈原而成设立的节日;还有专家要求这一天只说是“隆重纪念”,不能说“节日快乐”。也有人解释“端”是开头、开端,意思同“初”,“午”是“五”的谐音,“端午”就是“初五”,那么每个月就都有“端五”,六月也有端午,七月也有端午,……这是“高级解读”还是“关门造车”,严重误解了传统文化。《易经》说,天文加人文,以化成世界,这就是“文化”的源头。南朝鲜不讲屈原,却把中国的“端午节”申请为他们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国家总是强调“人文”,忽视“天文”,让他们钻了空子。我们今天要说的是,“端午”是天文,“屈原”是人文,怎么能合二而一。想吃粽子就吃,纪念屈原也没错,必须记住,在上古时期端午是属天象、天文,变成节日也是太阳崇拜,与某个人物的经历是没有关系的。“端午节”也叫“端阳节”,更证明与阳光、太阳的紧密关系:即北半球的人们距离太阳最近的那一天,与“夏至”基本重合。确切的讲,就是太阳崇拜。(注:对自然规律的把握不应叫作崇拜)
[此帖被西京游侠在00-06-36:57重新编辑]
端午节系五色丝、插艾和菖蒲发布:04-0-:8:3阅读:次
系五色丝
人们认为五色丝系在手臂上,可以驱赶邪祟,不生疾病,命长如缕。因此把五色丝叫长命缕或长命索。《太平御览》卷三一引《风俗通》云:“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令人不病瘟,亦因屈原。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增,一名五色丝,一名朱索。”现在的一些女孩们仍然在端午系五色丝线,形成一种简便的手腕装饰。这些都可以互相赠送。
有谚语云:“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时,湖南中部地区人们要在门头插艾篙、菖蒲,挂葛藤,还要吃大肉。少不得为小孩画朱砂符、挂香包,香包上写着“五月五日午,天时骑艾虎,手持龙虎剑,邪魔归地府”。
当地还有“五月初五过端午,天师尊神骑艾虎,蒲剑利刃斩百邪,*魅瘟神人虎口”的歌谣。艾即白艾,也叫家艾、艾篙,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可人中药,性温味苦,可以去寒湿,把干艾搓成绳可以点燃驱蚊,用艾绒做成灸条治病,在西汉时就已使用。曹蒲是多年生的水中草本植物,属天南星科,多为野生,也可以在田中种植,古人认为它就是天星的再生。现代研究得知,曹蒲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此油可以提神通窍、杀菌消*。南方地区还把营蒲、艾叶、石榴花、蒜头、龙传花等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女人们佩戴它,可以避邪驱瘴。还有的将艾叶、大*、苍术、白芷、芸香等中草药放在屋内燃熏,能够赶走蛇虫,也不失为一种空气消*的良方。曹蒲的长叶上有一条脊线,状如宝剑,故称之为曹蒲剑,将它挂于门媚,散发出的芳香也可以驱赶飞虫,使空气清新。在江南地区,端午也是采药的好时机。一些草药,还可以洗浴治疮疖,所以端午又叫浴兰节。
民间也有关于插挂艾草、菖蒲的一些传说。比如说*巢在唐嘻宗时造反,到邓州准备大肆屠杀,却见一个妇女一手拉着一个小孩,另一只手却抱着一个大些的小孩。他觉得有些奇怪,就抽刀要杀死她。但经过询问才知道,抱着的大孩是她大哥的遗孤,小孩才是自己亲生的。于是*巢对这个女人很敬佩,认为她是天下少有的义妇,就挥剑砍下路边的艾草和菖蒲,让她回去挂在门上,并告诉将士们凡挂艾草、菖蒲者一律不能杀,于是形成了端午插艾的习俗。也有的说,这个故事是明朝燕王朱棣、明末李自成或张献忠等人所为。
民谚说:“端午节,划龙船,挂蒲挂艾在屋檐。”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与菖蒲作为重要的民俗活动内容之一。家家户户清扫庭院,用菖蒲、艾叶插于门头或悬挂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石榴花、蒜头等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或制成花环、佩饰,人们争相佩带,以辟邪驱瘴。
艾草,又被称为家艾、艾蒿、白艾、五月艾,是一种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通常高50~80厘米,多生长于野外荒地、田埂处。艾草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这种物质具有驱蚊蝇、虫蚁及净化空气的作用。据说,艾草挂在门口可使人身体强健,正如枟荆楚岁时记枠所载,“采艾以为人形,悬于门户上,以禳*气”。菖蒲原产我国,一般多为石菖蒲或水菖蒲,高一尺多,形状有如刀剑,据说插在门口可以辟邪,故又名“蒲剑”。农历五月,天气逐渐炎热,百虫蠕动,蚊蝇孳生。对此,古人认为是邪蛊、精怪等在作怪,便使用各种方法以克之,而常用的办法便是插艾草与菖蒲。端午节悬挂艾草与菖蒲,确实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因农历五月初五,正值初夏,多雨潮湿,各种细菌极易滋生,人易于染病。而悬挂菖蒲、艾草于门前,则可以借助这两种植物的气味,驱除邪气、病*。
那人们为什么要在端午这天挂艾呢?这在各地流传着许多美丽传说。如在山东东明,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民间五谷丰登,家家丰衣足食。一天,有位神仙装成讨饭的老头来到人间。他走进一户人家,见一个妇人正在用白面馒头喂狗,用白米喂鸡。老人就向她要饭吃,谁想那妇人不但不给,反而出口辱骂。他走到另一家,见到满地的粮米却没有人收拾。神仙于是很生气,便拿着瘟疫药来到村子的上空,准备把它们撒下去。刚要撒,忽见一个妇人怀里抱着一个大孩、手里拉着一个小的孩子正慌张渡河。他便问为什么抱着大孩子却拉着小孩子。妇人说,大孩乃是丈夫的前房所生,小孩是自己亲生的。神仙才知道原来村中并非都是恶人,于是让她在门上插艾以免除瘟疫灾害。妇人回到村中后,却在每家每户门前都插上了艾草,结果瘟疫药无处飘落,全都飘到大海里去了。全村人得救了。这天正好是五月初五,于是每逢这天人们便家家都在门上插艾。山东荣成、即墨等地亦流传有相似的传说,只是故事的主角之一不是老神仙,而是*巢或明朝的永乐皇帝。
传说之真假不必细究,各地普遍的插艾插蒲习俗却是实实在在。在山东安丘,人们在太阳未出前就到野外拔艾草和“犸虎眼”(一种很*的草),回家后将艾草插在门口屋檐下,将犸虎眼放在窗台上,说能驱虫、避瘟。在章丘,旧时端午这天早上,民间家家户户要在门上插艾或桃枝,并用艾水洗脸,以艾叶驱虫,以桃枝辟邪。而在长岛的砣矶、大钦、小钦、南隍城、北隍城诸岛渔村,据说是保存端午古俗最多的地方。在这里五月初一被称为“小端午”,家家在大门上插艾和桃枝,在大门槛上贴一双纸剪的*牛还在牛身上写“天下太平”四字,还有写“我是天上老*牛,到了人间不吃草,专吃五*和忧愁”字样的。五月初五则称为“大端午”,再到大门上插艾和桃枝,加挂纸制或布制的桃或孙悟空,下缀蒜、黑豆和五色布条。于大门门扇、门框各处贴剪纸,图案有桃、虎、鸡、葫芦和宝剑。同时在所有门窗上放艾和桃枝,贴剪纸葫芦、鸡、虎、蟾蜍等五*图案。所用的艾棵,必须要节前一日*昏后到山上拔取,俗名“摸艾子”。而挂过的这些艾蒲,节后也断不可扔掉,而是要妥善保管好,若本年度生了孩儿,过“三日”时,用它烧水给孩子洗澡,孩子可百病不生。人们相信在端午这天早上采的艾子质量最好,所以人们把端午节插在屋檐上的艾子保存起来,备用。除直接插艾蒲外,人们还用艾草、菖蒲、大蒜等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或艾虎,并把艾人与艾虎悬于堂上或门前。
如老济南人就非常讲究,并不是随便把艾枝往门窗上一插了事,而是要挂艾虎。
所谓艾虎,就是剪裁成老虎形状的艾制品。挂完艾枝后,接下来还要画门符。就是把人们心目中的五种*虫,即蝎子、蜈蚣、*蛇、壁虎和癞蛤蟆的形象做成门符,贴在门板或门楣上。在老济南人的意识中,画门符意同挂艾虎,也是为了健康平安,预防瘟疫。在滨州则有贴剪纸葫芦的习俗,寓意与挂艾虎同。剪纸葫芦的样子有好多种,主要有“莲花双鱼”、“仙桃石榴”、“蝴蝶牡丹”、“老鼠葡萄”、“娃娃采葫芦”等。葫芦意为祛邪免灾保平安,莲花双鱼意为连年有余,仙桃寓意多寿,石榴、葡萄寓意多子,总之大都是表现多子多福以及富贵有余、人丁兴旺的吉祥寓意图案,反映了人们祛病免灾、祝福平安、祈求美好的愿望。
除插艾外,还有把艾草戴在身上的习俗,民间有“端午不戴艾,死了变成猪八戒”的谚语。在有的地方人们把艾草放在枕头芯子里,据说睡在上面,可以起到祛病驱邪的作用。沂蒙山区则在床上铺艾,以驱蚊虫。另外还有用艾束抽打屋内旮旯等处的习俗,并边打边说:“今日端午节,蝎子你听着,只许你墙上爬,不许你把人蜇。”
民谚说‘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的民族习俗。在汉朝,人们就有用朱索缠绕“荤菜”以驱邪的记载,荤菜就是有芳香气味或辛辣味道的植物,如艾草、菖蒲、葱、蒜之类《清嘉录》说‘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
‘海榴花上雨潇潇,自切菖蒲泛浊醒。”菖蒲,在民间是一种有防疫驱邪作用的灵草,端午节时有悬艾叶、菖蒲叶于门窗,饮菖蒲酒,以驱避邪疫的习俗。有些地方把农历的五月称为“蒲月”,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菖蒲与菊花、兰花、水仙并称‘花中四雅”,历代有不少文人以诗文赞颂之。菖蒲株形端庄秀丽,叶片碧绿挺拔,自然清新,富有雅韵。菖蒲除供观赏外,其花、茎香味浓郁,有开窍、祛痰、散风的功效,可祛疫益智,中医的一些典籍多把它的根茎作为益智宽胸、聪耳明日、祛湿解*之药。
许多人家一般端午节要在家门口挂艾草、菖蒲、大蒜,通常将艾草、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在或挂在门窗上。许多家庭还要将这些有消*作用的草药、大蒜让孩子随身携带。端午节时近夏至,天气转热,空气潮湿,百*齐出,蚊虫滋生,疫病增多。古人用菖蒲、文革、蒜头来祛除各种*害,是有科学根据的。古代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邪作祟所致,故而节日一早便将艾篙、菖蒲扎成人形,悬挂在门前,用以祛*攘邪、保持健康《云笼七签》里明确提到‘五月并十二月晦日,正月中,常宜焚烧杀*久”《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农历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攘*气。”
《晋代讽土志》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俗信如此一来邪气*魅便不敢进门骚扰。
转眼间,又快到农历五月了,说到五月,相信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端午节,但是,五月有一些非常重要的禁忌你知道吗?
汉族民俗认为农历五月为「*月」,是最要注意的一个月份。古代汉族民俗称「*月」期间夫妻不能同房,君子应节制嗜欲,食物清淡,减少酸味,增加苦味,益肝补肾。此时节应静养,与自然和谐平定心气。能全月不同房,对身心都有极大的好处。
所以古代有习俗,五月让妇女回娘家住一个月。其中的「九*日」更要慎重。端午正是「九*日」之首,也因此这一天汉族民俗中有许多喝雄*酒、带香囊、插艾草等避邪驱*的仪式,其中都寓有古德智慧经验的传承。
农历五月俗称「*月」。很多人听至此,一笑而过,说是迷信,中华五千年来的智慧结晶,你了解多少?你不知道的事多的是,你不能武断的说是迷信,让我们解开其中的奥秘。
从五月初五也就是端午节这一天开始、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以及廿五、廿六、廿七,此九天为「天地交泰九*日」,农历五月十四为「天地交泰日」,加起来一共十天。在这十天里,务必端容肃己,严禁杀生,切勿行淫,否则严重伤身损气耗精元。
当然还有非常重要的五月十三日也是禁忌,总之如能在整个阴历五月不同房,施行禁欲,对身体修复有极大的好处,实在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天地间道法的奥秘。
《*帝内经》中有段采用轩辕*帝和素女对话方式,谈论了性生活的忌日。素女说:每年农历五月,是天地之气交合之日,男女不可行房,凡同房者不出三年必夭亡。用什么可以验证呢?取白色新布一尺,于当晚悬挂东面墙上,第二天早上观看必有血色,切忌合房,特别是性欲重的人小心在「五*月」失掉真阳,真阳一失,命不久也!
五月为天地交泰之月,阴阳混沌不分,人体脏腑气血受极大影响,保精惜命,宁神内守,方可安然度过,反应人身,肚里空荡荡,走步无力,没有精神。
对于这种规劝,许多人是不信的,但知道后又未必敢以身相试。农历五月十六日子夜观天象,天呈淡红色。子时是3时至时,不是出晚霞的时辰,此时天色红必有原因。其实,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极为有限的。
中医讲,人与宇宙为一体,人体五脏六腑皆受天地运行的影响,此时的节气,乃阴阳相争死生分判之时,宜从农历五月初一禁起,戒过一月。果能色欲撙节,自可百病消除。
今人各种突发病症,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塞等,每多腰腿酸疼,脊肩酸麻,四肢无力,背心发热,咳嗽不止,时而头昏头痛,时而眼花眼痛,秋冬则恶寒怕风,手足发冷,春夏则喉疼目红,腹痛闭痧。
正当年壮之时,乃见种种不足之症,推原其故,无不因未能节欲而来。其为病也由渐而深,由微而着,初虽所患尚小,久则酿成大病,不可不畏死而谨守于先也。多欲伤生,断非药饵能补,好色者恃药以恣欲,此亡身之本也。草根树皮之品,万难益髓填精,其能滋补者,不过偏阴偏阳,藉以流通气血,及气血既亏,虽药石亦无从补救。古云「服药百颗,不如一宵独卧」,慎无恃药可补身。
忌日与月球的运行有关,与地球绕太阳公转有关,与地球上天气变化有关。人在宇宙中是十分渺小的,天体的任何变化都会对人产生影响,这是已被现代科学证实了。中国古代的理论多靠哲学推理和统计学验证,而不是靠实验室里的论证。至于古代养生学者列举的忌日的根据是什么,只有靠现代人去探研了。
农历五月俗称「*月」,其中更有九天伤身损气耗精元的日子,就是古代所谓的「九*日」。
以下是0年农历五月的「九*日」及「天地交泰日」,请千万谨慎这十天,甚至是一整个月。
九*日的时间0年九*日:
初*日:五月初五(阳历6月4日)/五月初六(阳历6月5日)/五月初七(阳历6月6日)
中*日:五月十五(阳历6月4日)/五月十六(阳历6月5日)/五月十七(阳历6月6日)
末*日:五月廿五(阳历7月4日)/五月廿六(阳历7月5日)/五月廿七(阳历7月6日)
此九天为「九*日」,五月十四为天地交泰日。
另外,还有夏至、冬至这两个阴阳大转换的节气的前后三天(最好是半个月)最好也是清净独处,敦伦闲邪。
阴历五月开始整整一个月,希望爱惜自身的人,都遵守它,请大家在这个月里多多行善,茹素戒淫,行善积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