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习俗内容丰富多彩,主要有赛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打午时水、洗草药水、拜神祭祖、浸龙舟水、食粽、放纸龙、放纸鸢、拴五色丝线、佩香囊等。殊不知斗草也是端午的重要习俗。
斗草,又称斗百草,是中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游戏。其最初的源起已无处可寻,汉以前不见斗草之戏记载,或许汉代之前此俗尚未流传入北方中原。最早见于文献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每年端午节群出郊外采药,插艾门上,以解溽暑*疫,衍成定俗;收获之余,往往举行比赛,用草作比赛对象;唐朝后斗百草愈渐成为妇女和孩童的玩意儿。
南北朝时称“踏百草”,唐代称“斗草”或“斗百草”。白居易《观儿戏》诗云:"弄尘或斗草,尽日乐嬉嬉。"《刘宾客嘉话》云:"唐中宗朝,安乐公主五日斗百草."宋代扩展至平日随时可斗。
文斗VS武斗
随着游戏的发展,其最初的内容已有了很大变化,虽仍不离花草,但已平添了与此无关的内涵。到了唐代,斗草更带有一种“*”的色彩,唐人斗草的方式大概有这么两种:一种是比试草茎的韧性,方法是草茎相交结,两人各持己端向后拉扯。以断者为负,这种可以称之为“武斗”;另外一种则是采摘花草,互相比试谁采的花草种类最多,这就是“文斗”。
宋代斗草之风,与唐代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时间上,宋代人斗草除在端午节外.在春社及清明也有斗草活动,这些都有诗为证。北宋词人晏殊《破阵子》就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春日美景:“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相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范成大在其《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之一写道:“庄下烧钱鼓似雷,目斜扶得醉翁回;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
见画中题诗。盖江南春早,立春草长,儿童互相用草角力,坚韧者胜,折断者败。
小时候在《红楼梦》中,我们经常看到林黛玉带着姐妹几个出去游玩斗草的场景,几个女子蹲在草地上,两个人手持蒿草,不停地拉扯,如果谁的草先断了便是输的一方。看起来没有什么趣味,可在古代这可是普遍存在的游戏,不亚于现在街上下象棋。
斗草的高阶玩法
斗草发展到后来,文斗增加了一种新的比试方法——报花名,但可不只是简单说出名字就行,一个人出花名另一个来对,要求对仗工整,就好像是在用花草名来对对子。
举个栗子,《红楼梦》第六十二回写香菱和大观园里的几个小戏子斗草。大家各自采了些花草兜着。
这一个说:“我有观音柳”,另一个对:“我有罗汉松”,观音对罗汉,柳对松,工整;
这一个又说:“我有君子竹”,那一个便对:“我有美人蕉”,君子对美人,竹对蕉,完美;
这一个又出:“我有星星翠”,另一个忙对:“我有月月红”,星对月,红对翠,妥帖;
一个出:“我有《牡丹亭》上的牡丹花”,一个对:“我有《琵琶记》里的枇杷果”,牡丹亭对琵琶记,文艺;
到最后豆官出了“姐妹花”,其他人的花草都没了,香菱便说:“我有夫妻蕙”。眼看着香菱就要胜出,豆官耍赖,不承认有什么夫妻蕙,几个人嘻嘻哈哈打闹起来,弄脏了香菱的石榴红绫裙……等宝玉兜了些花草过来凑热闹时,丫头们已经一哄而散了。
博大精深的斗草文化,不仅需要丰厚的植物学知识积累,还要有一定的文学素养。
了解了报花名的基本规则,让我们来看看高阶玩法。
清代李汝珍的《镜花缘》里,描写了一百位花仙被贬谪下凡,变成有胆有识的才女,在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的时代生活的经历。
有一回她们在百药圃中斗草,头一个人为讨吉利,出了“长春”,另一个对“半夏”,字字工稳,堪称绝对;
这一个出:“鹦鹉菜”,也就是菠菜,另一个对:“鹭鸶藤”,忍冬也叫鹭鸶藤,连鹦鹉鹭鸶都出来了,有趣有趣;
一个人出:“续断”,续断是一味中药,因为能“续折接骨”而得名,简单的两个字却透着古怪,很不容易对,但难不倒这些姑娘,立刻有人对道:“连翘”,续对连,断和翘,又是绝对;
一个人说:“我出续断的别名接骨”,另一个说:“我对扶筋”,扶筋是狗脊的别名,长得有些像含羞草,接骨扶筋,巧妙得很;
一个出:“茶花”,一个对:“酒树”,椰子也叫酒树,有酒有茶,绿树繁花;
此外还有——
木贼草对水仙花,钩藤对剪草,苍耳子对白头翁,雨草对云花,慈姑花对妒妇草,人柳对佛桑,鸡冠花对凤尾松,山辣对水香,昆仑草对蓬莱花,*丑对神麻,王孙草对帝女花,牵牛对逐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