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进入专场
Lot明“宣德”款铜冲耳炉口径:10.5cm高:6.5cm重:g
估价:,-,RMB
款识:“宣德”楷书款历代文房案头置放,除常见文具用度之外,焚香器具也占有相当的比重,其中铜炉为案头之首器,冲天耳炉则为铜炉之首。冲耳一器,源出宋代瓷炉,宣德皇帝以其置于*务殿阁,盖因取其“敬天法相”之意也。口径三四寸,高二寸,压手沉重,入明者为佳,此炉即是。
斯炉形制极美,为明代典型之器物,风气卓然,文人气度尽显。炉身扁,薄唇外侈,上起双冲耳,耳首细而浑圆,型如玉带,结实饱满。薄唇外侈,凹颈,扁鼓腹下垂。三个倒三角形乳足自然胥出,足尖着地面积极小,尖细而不薄,鲜活似妙龄。器壁厚度由口沿至底渐厚,重量集中于器物下半部,压手感强,內膛修理精细有佳,旋纹痕迹清晰可见。观其铸造,为典型明末书斋置器,与清代后世器型相较,后者差之远矣。
底部微凸近平,中央“宣德”二字楷书,明风扑面而来,加入金石篆意,以刀代笔,奏刀缓缓刻出,未经精修,笔意甚浓,为典型明末清初书风,由此款式,此炉定位明代晚期,合理不过。
足尖露铜质处可见铜质历经久炼,其色已如*金,细密赤亮,闪烁如*金般璀璨之光泽,置入手掌,压手之感强烈,叩之音清脆亮,颤越悠扬,非明代九练之铜质所不能为。
整体皮色完整,十分难得,经数百年之烧炼,精铜之变幻,四色沉冶,密融如膏,成就为栗壳古色为基调,闪耀红霞之光芒,微墨其上,如幻如蕴,不宜多动,盘抚足矣,为民间藏炉中少见精良巨制。
Lot清早期“宣德年制”款铜雪花金冲耳炉
口径:16.2cm高:11.5cm重:g
估价:,-,RMB
款识:“宣德年制”篆书款香炉在不同的历史年代,有着不同的审美追求,最具盛名的当属明代宣德年间所制铜炉,首开铜铸香炉之先河,其选料之精、数量之大、影响之广可谓中国历史所有铜制品之最,明张岱在《陶庵梦忆》中称:“香炉贵适用,尤贵耐火。三代青绿,见火即坏,哥、汝亦如之。便用便火,莫如宣炉。”
历朝历代帝王贵族、文人士大夫都以拥有一座*铜铸造的香炉为荣,清初大文学家冒襄在《宣炉歌注》中赞曰“宣炉最妙在色,假色外炫,真色内融,从暗淡中发奇光,正如好女子肌肤柔腻可掐。”明清两代及民国时期的木雕、瓷器、绘画,只要有博古图内容,必定绘有宣炉出现,从故宫博物院所藏清代《雍正十二美人图》以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所藏《仕女屏之玉局敲闲图》可窥见一斑。
此炉圆唇外侈,口沿两端起双冲耳,其势外倾,肥硕饱满,粗韧有力,耳洞腰圆,浑如卧卵,为“虎眼”是也。束颈缓收,腹部扁鼓微垂,线条饱满丰腴,底部急收,下出三乳足,据地沉稳,与肥润的冲耳上下呼应,谐美之至也。
此炉皮色极具特点,引人瞩目,藏经纸底色,红霞点点,迷漫夕色,宝光内蕴,其色当为经年烧炼养护所成,雪花金遍布全身,奇彩外溢,渺渺神韵,润泽醉人,可谓佳境。
炉底平阔,底心长方框,阳文“宣德年制”四字长脚篆书,属宫廷标准款识,字峭底平,铸后使刀精修,四字排列规整,笔画纤细如一,方折利落,刚劲有力,与炉形之饱满圆润相映成趣,时代特征鲜明,是为典型清早期铜炉精品。
其座为木质,色泽黝黑,宝相莲形,线形优雅,如意云三足,承炉其上,琴瑟和谐。
Lot清早期“玉堂清玩”款铜点金螭龙耳四方鼎式炉
口径:21.8x19.6cm净高:17.5cm净重:约g
估价:,-,RMB
款识:“玉堂清玩”四字二行篆书款
此炉属于宣德炉之彝炉系化裁而来,平口宽厚,外侈内直,颈部收束,四方鼓腹,下承四束腰柱足,线条唯美流畅,张力十足。器外壁两侧对称铸雕螭龙攀爬其上,似将*左右持戟而立,螭龙身躯健硕,体型丰满,威仪优雅,与腹形相得益彰,前足爪握口沿,后足紧蹬炉壁,扑壁有力,回首弓背,肌理分明,矫健遒劲,灵活欲动,极富动态美感。通体片片金叶点缀其上,呈雪花状散落之舒朗淅沥,又如浩渺夜空之星光闪烁,显富丽气韵同时,又不至喧宾夺主,颇见匠心,为传世铜炉中少见之风格。洒金工艺为中国传统铜器之修饰技法,因其制作工艺精细繁复,一般器物少见,但凡见者,器物必定高妙,此炉无论装饰和修饰效果,都为一流。通体藏经纸色皮壳,微泛蟹甲青韵,完整统一,包浆熟旧,应为原皮,再辅以点点金片,微温着绵巾轻盘,如少女肌肤绵软,也可见其铜质精良。四足间底面微弧,中央正方形开框,“玉堂清玩”四字篆款,地子不甚平整,款字深峻,笔画粗韧,力道深厚,金石味浓郁。从明到清,由于文人雅士的钟爱,铜炉的铸造不论是宫廷还是民间,都未曾断铸,而清代早期宫廷所造之炉,集合了前代的审美与标准,辅以空前工艺技术,成就了铜炉制造的最后一个高峰。此器造型考究,势如泰山,巍然似鼎,气势恢宏,炉气旺极,收放得体,和谐完美,洒金华丽,螭龙神秘威严,庄严秀丽,凡此种种互相映衬,互相烘托,构成了典雅华贵又古拙端庄的艺术效果,魅力非凡,耐人寻味,不仅为一件精美的陈设佳品,更是身具内涵的宫廷御用艺术精品。配有木质镂空灵芝纹炉盖。Lot明铜鎏金错金银嵌宝兽面纹吉语象首如意
长:42cm重:g
估价:,-,RMB
记录:香港佳士得,年5月30日,编号。铭文:“山川云雨,五行四侯,化被神芷,以介眉寿。”自明代晚期文人雅士盛行复古、玩古之风,受此时尚影响,各类仿古器应运而生,铜、铁制的金属如意亦属其中之一,天启年间赵南星的铁如意名震朝野,被视为风骨象征,时人高濂《遵生八笺》亦将金属制如意列入书斋清玩,为明晚期文人风气之侧影。
此次拍卖的错金银嵌宝如意造型雍容华贵,想必是进献宫廷的贡品之一,颇堪玩味。其造型清秀典雅,线条修长,以精铜打造,入手沉坠,通体鎏金,金水附着沉稳,饱满盈亮,传承年代久远,略显斑驳之感。如意头做象首,顶部嵌以碧玺,平添富丽之气,大象头戴花卉连珠璎珞,叶形耳舒展后倚,长牙如剑,长鼻弯卷,庄重而华丽。如意柄微拱,正面以错金银工艺装饰饕餮纹,嵌饰工整,极见清丽之气,神秘威严中透露出些许文雅之感,时代气息鲜明。尾端作如意头形,并设象鼻孔以为穿系流苏之用。柄背嵌银丝篆书铭文“山川云雨,五行四侯,化被神芷,以介眉寿。”
大象是我国传统纹饰中常见的瑞兽之一,因“象”与“祥”字谐音,故而许多以象为题材的装饰和雕塑也被赋予了更多吉祥美好的寓意,典型的如“太平有象”、“万象更新”等等,此柄如意便以“吉象”为题材精铸,祝愿“吉祥如意”之意不言而喻。
整器做工精湛,错饰精致,加嵌宝石,富丽华美,尤为珍罕。明末清初之时,铜质如意极为稀见,赏鉴一例年至6年借展于洛杉矶郡立美术馆的“晚明局部鎏金铜龙凤花卉纹如意”,后经香港佳士得年6月1日售出,编号。
相类之鎏金铜象首如意,可参考普孟斐旧藏例,稍短于此,却无嵌饰、鎏金、铭刻字样,定为十七至十八世纪之物,于纽约佳士得年3月22日拍出,编号。
参阅:1.《吉祥如意文物特展图录》,台北故宫博物院,年,页34,插图28;页75,图2;页85,图12;2.《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文玩》,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6年,页,图。3.纽约佳士得年3月22日,编号。4.香港佳士得年6月1日,编号。Lot清乾隆“乾隆御玩”、“乙”字款乌木描金“汉兽环洗”六方葵式器座
直径:32.7cm高:1.5cm
估价:40,-80,RMB
款识:“汉兽环洗”四字单排楷书款、“乾隆御玩”四字二行隶书款、“乙”字款、“一”字款清代宫廷中,案上文玩陈设极为讲究,美器必配美座,无论瓷器、玉器、铜器等均配有底座,甚至园林中的小花盆也配有底座。在明清绘画中,特别是宫廷绘画,配有底座的陈设器比比皆是。从存世品看,底座多为木制,以乌木、紫檀木最为常见,故宫博物院编纂,年出版的《器座》一书中,收录了众多精美底座,可作赏鉴。
此件器座以乌木为材雕就,色沉而凝,稳重内敛。呈六边倭角形,每边微微内收,线条优雅含蓄。正面中央开玉环形槽可置物,边棱环周起缘,内以减低浮雕手法精雕平地灵芝云头纹、卷云纹,雕镌工整。背面平整,中央精雕内凹圆,圆外起弦。内平底镌隶书款识“乾隆御玩”四字,上下各刻“汉兽环洗”、“乙”、“一”楷书,款识均以填金。
乾隆时期,博雅好古之风盛行,乾隆皇帝将内府庋藏商、周等时期的鼎、尊、彝等青铜器分门别类,荟辑成《西清古鉴》详细著录。御铭器座在这一时期大量出现。这类器座所用工料十分讲究,往往楷书或缪篆器名、编号等,如《养心殿造办处活计档案》载,乾隆七年(年)八月造办处活计档记载,传旨:“照建福宫掐丝珐琅三件一分炉瓶三式多做些,其款用千字文号数落。”此外由于很多青铜古器乾隆帝亲自参与纂稿修订,所以器座还填金阴刻“乾隆御鉴”、“乾隆御玩”等款识。
“汉兽环洗”为汉代盥洗用的青铜器皿,如带有“建初元年朱提造”铭文的汉代铜洗,高21.4cm,口径44.7cm,两环已佚,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件器座选材上佳,以整块乌木精雕而成,木质坚实而厚重,规格较大,手头极好,通体色泽黝黑,包浆均润莹亮,含蓄文静,美不胜收。座面玉环形设计,中心平弧突起,以拙朴的器型、优美的线条示人,具皇家制器所独有的典雅及韵律,赫然在目,可当单独艺术品视实之亦不为过。
参阅:1.《西清续鉴乙编·卷十五》,页三十,汉兽环洗。2.故宫博物院藏“东汉建初元年朱提造洗”。故宫博物院藏“东汉建初元年朱提造洗”Lot清早期寿山芙蓉石达摩坐像
高:7.6cm
估价:30,-50,RMB
寿山石雕刻艺术中,圆雕一道成熟最早,盖取不同材质雕刻诸如动物、人物、佛像等物,乃是人类工艺美术创作的先天直觉,故在清早期寿山石雕钮、薄意艺术尚未完全成熟之时,寿山石圆雕佛像却已达到高峰,其最重要的成果,便是出现了杨玉璇、周尚均两位大师及其一系列经典圆雕佛像作品。
此件作品便以寿山芙蓉石为材圆雕而成,石质凝腻,色泽淳厚,古雅可喜。达摩身着广袖长袍,下着长裤,领口、袖口等处刻宽边花卉纹,并予以描金,一丝不苟。其双手掖于袖中,搭于曲起的左膝上,呈自在坐姿挺身端坐。开脸极富个性,隆额宽颊,短鼻长耳,胡须、头发虬曲,颧骨微凸起,双目圆睁,炯炯有神,嘴角微微上扬,神色安然从容,体现出达摩直契佛心自明永恒的坚定与淡然。
整器雕刻技法娴熟,人物脸部、手部和足部等表现肌肉的地方线条拿捏精准,舒缓饱满,可谓有骨有肉,对于人物的体貌特征有着出色的传达,使之看起来既有佛像所应该具备的超脱尘世的圣洁感,但又不失于浮泛空洞,而是真实不虚又如芸芸众生中的具体一人,故而趣味隽永耐人寻味,将佛家至高的“止息散心,专注一境”的禅定气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参阅:1.《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雕塑编6?金石造像》,紫禁城出版社,年,页、.2.《福建省博物馆文物珍品》,福建博物院,2年,页,图.福建省博物馆藏寿山石罗汉坐像Lot世纪扎巴风格铜鎏金蒙古药师佛坐像
高:14.5cm重:g
估价:,-,RMB
此尊药师佛是典型实为扎那巴扎尔风格作品,头饰绀青螺发螺发,摩尼宝珠顶严,面庞俊朗,眉目清秀,略带稚气,宁静和善,眼睑曲线柔和优美,直鼻,小口,脸部予以泥金,肌肤质感犹如真人。宽肩细腰,双臂紧实有力,肩搭僧祗,着坦右佛衣,轻薄贴体,衣褶简练,右手膝前捻药果,左手于腹前结禅定印托钵,跣足全跌迦坐于仰覆式莲花宝座之上,上缘饰连珠纹,莲台宽大厚重,莲瓣挺括,共三层环绕莲台一周,以更好的衬托佛陀庄严的姿态。
药师佛又称为大医王佛,是梵文中药师琉璃光如来的简称,与释迦牟尼佛和西方阿弥佗佛并称为三方佛。据《药师经》说,药师成佛前在因地修菩萨行时,曾发十二大愿,经历修炼,终成正果,化现东方净土,成为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与无量寿同样是以持名号念佛为众生祈愿的方便法门,佛经称念此可不入畜生道、地狱道和避免生老病死的苦难,并免除九种横死。
此尊药师佛造像通体鎏金均匀亮丽,金水厚重,金光灿灿,其体量不大,但气势磅礴,人物塑造栩栩如生,对造型完美的把握,令造像看起来生动写实,比例精准而不僵化,反映出其时工匠们在技术上臻于纯熟。
Lot清雍正斗彩梅竹双清图罐
高:11.1cm
估价:,-,RMB
款识:“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拍品造型隽美,精巧可爱。直口,短颈丰肩,圆柱体腹,线条饱满,平底下承矮圈足。通体内外施白釉,釉质莹润如玉,以斗彩工艺装饰梅花、竹石为主体纹饰,画面疏朗淡雅,梅蕊含苞而放,历寒雪而暗香愈浓,两侧翠竹横欹而出,碧叶经冬不凋,清秀而又潇洒。足内书青花“大清雍正年制”楷书六字双行款。
“双清”图常以梅、兰、竹、菊、石、松、水仙为主要描绘对象,选取其中的两种进行组合,表达清幽、虚静的意境与情怀。梅竹自古至今被视为代表高洁、坚韧、谦虚之物,宋代朱熹《朱子语类》卷第六十七有言“梅具四德,初生为元,是开始之本;开花为亨,意味着通达顺利;结子为利,象征祥和有益;成熟为贞,代表坚定贞洁”;陆游有《卜算子?咏梅》诗“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宋·林景熙《霁山集》四《五云梅舍记》中:“即其居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篁为岁寒友。”
雍正御瓷以小巧纤柔见长,予人清秀幽雅之美。本品玲珑别致,造型丰满盈握。其画笔清妍挥洒,布局章法俨然,青花一色,浓淡变化丰富,此小罐无论造型、画工、胎釉、写款皆无一不精,品格之高,犹可珍之。
此类小罐传世珍罕,可对比两例,其一尺寸较小者一对,高7.3cm,北京翰海年6月拍卖售出。另一例与本品相同,为戴润斋旧藏,经纽约苏富比年3月售出,编号.
参阅:北京翰海,年6月2日,编号,成交价RMB1,,。纽约苏富比,年3月22日,编号,成交价RMB,。北京翰海,年6月2日拍品,成交价RMB1,,纽约苏富比,年3月拍品,成交价RMB,。Lot清雍正青花铁线描缠枝苜蓿花卉纹盘
口径:20.9cm高:3.9cm
估价:,-,RMB
款识:“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青花缠枝苜蓿题材器物为明代永乐朝青花名品,参见《故宫博物院藏明初青花瓷》上,紫禁城出版社,2年,页-,图72、73,其后成化朝加以改制,见《成化遗珍》,景德镇考古研究所、香港徐氏艺术馆,页、,图B19,延续至清代而成清代官窑经典品种之一。
此类雍正御窑青花圆盘极为少见,见一例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录于《宫廷珍藏·中国清代官窑瓷器》,上海文化出版社,3年,页。另见有斗彩品种,现藏江西省景德镇陶瓷馆,见《江西藏瓷全集——清代(上)》,朝华出版社5年,页。
此盘胎体纤薄规整,敞口,弧壁,坦底,下承圈足,底心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并围以双圈栏,款字工整有度。盘内外均以青花装饰,内外口沿及足墙青花双弦纹修饰,盘心及外壁均双勾勒饰缠枝苜蓿花卉纹,枝干柔韧纤细,回旋自然,花叶繁密有序,气韵生动,其流转间精到的笔触与自然活泼的意蕴完美融合,有灵动隽秀之感,可谓雍正时期官窑标准之佳作。
铁线描青花是青花瓷中的一个品种,它是中国画中所称的“高古十八描”笔法之一,其特征为双勾线条相对较粗,而且不需要在双勾内填彩,其纹饰少见,为雍正官窑稀见品种。
参阅:1.《故宫博物院藏明初青花瓷》上,紫禁城出版社,2年,页-,图72、.《成化遗珍》,景德镇考古研究所、香港徐氏艺术馆,页、,图B.《宫廷珍藏·中国清代官窑瓷器》,上海文化出版社,3年,页。4.《江西藏瓷全集——清代(上)》,朝华出版社5年,页。Lot清乾隆霁红釉玉壶春瓶
高:29.8cm
估价:,-1,,RMB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据乾隆六年《各作成做活计清文件》记载:“四月二十五日司库白世秀来说太监高玉等交:……霁红玉壶春大小两件……传旨霁红小玉壶春配做五根腿架……钦此。……于本年六月初四日……将霁红玉壶春一件配得紫檀木座持进……初五日……将霁红小玉壶春一件配得*杨木座持进……。”在乾隆三十八年,《汤泉行宫后宫各所陈设铺垫等项对象清册》中记录:“冬暖阁花帘罩:乾隆款霁红玉壶春一件(紫檀木座)……。”当同为拍品相同器。
此瓶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清乾隆红釉玉壶春瓶形制相同,参见《故宫博物院藏清盛世瓷选粹》,紫禁城出版社,年,页、,图78。器型周正丰腴,线条至柔典雅,外壁尽施霁红釉,釉面均匀平滑,质地凝厚深沉,红艳亮丽,发色纯正,器口、内壁及底满施白釉,洁白润泽,足内书“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整体感觉热烈奔放又不失典雅庄重之态。
霁红釉是明宣德时期景德镇创烧的著名铜红釉品种,因霁红器作祭祀郊坛之用,故名。釉色似初凝的鸡血,深沉安定,莹润均匀,釉中无龟裂纹理。祭红釉料配制时,往往加入*金、珊瑚、玛瑙、玉石等珍贵之物,不惜工本,且烧制不易控制,因而十分名贵,明中晚期曾一度失传,至清代才恢复烧造,色泽更加艳丽多样。
参阅:1.《宫廷珍藏—中国清代官窑瓷器》,上海文化出版社,3年,页。2.《北京文物精粹大系?陶瓷卷》(下),北京出版社,2年,页,图。3.《清代单色釉瓷器特展目录》,国立故宫博物院,年,页87,图37。4.《故宫博物院藏清盛世瓷选粹》,紫禁城出版社,年,页、,图78。Lot清早期掐丝珐琅缠枝宝相花卉纹梅瓶
高:37cm重:g
估价:,-,RMB
梅瓶圆唇,束颈,丰肩,肩部较平,腹部斜收,圈足平底。口部及足缘鎏金,颈、肩、上下腹、腰部之间均以鎏金弦纹相隔。通体外壁以掐丝珐琅装饰,自上而下以湖蓝色釉为地,装饰如意云头纹、缠枝花卉纹、雲蝠纹、披肩云头纹、缠枝宝相花卉纹、拐子龙纹、缠枝莲纹、如意变形仰莲纹,八层纹饰之多,纹饰繁密,然而布局井然有序,腹部宝相花大朵盛开,枝叶翻卷缠绕,相互串联,枝叶造型或大或小,呈现繁密富丽之势,相邻者以上下颠倒之状分布,使与整幅画面更添装饰美感。
掐丝珐琅,俗称“景泰蓝”,最早的文献记载为元末明初曹昭所著的《格古要论·窑器论》:“大食窑,以铜作身,用药烧成五色花者,与佛朗嵌相似……又谓*国窑。”由此大概可以推知掐丝珐琅大约应在十三世纪中叶从阿拉伯地区传入我国。由于金属胎珐琅器制造工艺复杂,釉料配置和烧造难度都极大,生产成本高,故而这种珍贵的艺术品早期主要为御制专供皇室使用,也有少数珐琅器作为贵重的礼物由皇帝赏赐给王公大臣之用。
此件作品虽无款识,但器型挺拔庄重,掐丝纤细,色彩丰富,颜色沉稳厚润,尤其是腹部硕大花卉纹及腰间带状纹饰,可参见故宫博物院所藏康雍时期的瓷器装饰纹饰,均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为清早期官造器之精品。
Lot清康熙宫廷御制铜铸福寿双全纹象足大赏瓶
口径:21.4x19.3cm高:69.2cm重约:g
估价:,-,RMB
铜器之制作与使用,唯中华兴盛最早,其制造历时之长,文化内涵之深,延续之广,均举世无双。早至青铜时代,铜器便已大量应用,历代文献所载的铜器有两种基本功用,一为“纳、入”,即盛装物件;二为“设”。即陈设布列。《礼记·礼器》说得很明确:“三牲鱼腊,四海九州岛之美味,笾豆之荐,四时之和气也,内金,示和也。束帛加璧,尊德也;龟为前列,先知也;金次之,见情也。”郑玄注:“金照物,金有两义,先入后设。”纳是铜器的第一位的基本功用,而纳的基本目的是“示和”。所纳对象即“所实之物”,而其分别将“所实之物”纳入鼎簋尊彝等各类器物中之后,作以调和以供祭祀祖先之用。《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晏婴说:“……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也。”反复申明用青铜器调济容物,“和五味”以“示和”的基本内涵。以“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最终实现”和人心”,“成其*”。故陈设稳重端庄之精铜重器,实在是在于表率天下,整肃人心,承其德*之意。
此件作品便以铜为材精铸而成,形体恢宏壮硕,宫廷气息难掩,颇具气象。长方盘口,束颈溜肩,弧腹下内收,足底外撇,落于一体的四足器座之上。口沿饰回纹四段,精细严谨,颈部前后两面铸饰蝙蝠衔变体“寿”字,颈肩左右出一桃树枝干,蜿蜒遒劲,环扣有力,瘤疤嶙峋,各出小枝,枝杈蔓延至两面腹部,其上桃叶翻卷,老叶苍枝之质感塑造精准到位,寿桃精巧饱满,坠于枝头,数只蝙蝠翻飞其间,亦是状物有神。足胫处饰弦纹一周,炉底之象首状足为清代宫廷铜器的常用造型,座缘錾刻精细的连珠纹一周,其四足作象首卷鼻状,象额饱满鼓凸,橄榄形双目微启,长牙上翘,象鼻弯卷内勾刻百褶纹,更兼在硕大的蒲耳上细刻纹脉,栩栩如生间愈显精巧之极。四足之间牙子作台阶式,四面均浮雕“寿”字。
长寿是中国吉祥文化中的永恒话题之一,故寿字常常成为人们祈祷延年益寿的载体,据档案记载,清代康熙时期,每年为庆祝皇帝或者皇太后的生日,清宫造办处都要制作数量庞大的寓意长寿吉祥的活计(例如各种材质的佛手、寿桃式盒、如意、万年青等等),众所周知的最有特色的当属当属康熙朝瓷器上所采用的万寿、百寿装饰。此类单纯以不同形状的“寿”字为纹样,是康熙朝瓷器上所创的独特装饰手法。著名者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康熙朝青花万寿尊,见《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红(下)》,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年,页8,图5。全器共书写一万个“寿”字,以表万寿无疆之美意,是康熙皇帝过万寿节时御窑厂敬献的礼品。此种以“寿”字及福寿吉祥纹饰为题材的作品颇具时代气息。
如本品这般尺寸的大器,仍在装饰上一丝不苟,所耗材料、工时之多,即便在清代宫廷亦属奢侈之物。整器皮壳棠梨古色,红晕悠然,金*铜之底色外溢,视之丰腴,珠玉琳琅,宝光内蕴。加之设计精美,构图舒朗有序,颇有“福寿双全”寓意,造型端庄典雅,具有浓重的皇家气派,应为康熙时期皇室宗亲祝寿之进献贡物。
参阅:《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红(下)》,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年,页8,图5。Lot清铜铸“一路连科”香薰
净高:58cm净重:g
估价:60,-90,RMB
本品香薰表现白鹭站立于荷叶之上,昂天回首,作长鸣之状,灵动精巧,姿态栩栩如生,尤具气势。与真鹭相比,本品压缩了腰腹比例,细化和加长了腿部颈部,使鹭鸶更为挺拔飘逸,造型更为简洁洗练,鲜活生动,具有很高艺术性和文人气。
鹭背羽可拆卸,内中空放置香料,当青烟升起,云雾缭绕,香薰则显得仙韵十足,正是应验了设计初衷和其寓意使然。在紫禁城内重要建筑前多处有类似风格的铜鹤装饰。
因“鹭”与“路”同音,“莲”与“连”同音,鹭鸶与荷花组成的图案即称“一路连科”,是对科举时代赶考生的祝颂语,谓此行可以连中三元,应试连捷,仕途顺遂。古时科举时代士子为求功名,特别喜爱一路连科题材。
配有木质束腰须弥座。
参阅:《紫禁城》,8年第8期,《紫禁城》编辑部,紫禁城出版社,慈宁宫前陈设铜鹤,第页;《紫禁城》,8年第9期,《紫禁城》编辑部,紫禁城出版社,长春宫前陈设铜鹤,第页。长春宫前铜鹤
更多精品点击下方链接进入专场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高清图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