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水仙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近视眼医案五例
TUhjnbcbe - 2021/6/29 0:49:00
刘文斌挂号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2/

第期


  
  
  
  
  
  
  
  
  
  
  
  

眼视光学医案
  
   


  视觉信息的获得首先取决于眼球光学系统的屈光状态是否正常。眼球光学系统由外向内主要包括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眼的屈光状态由屈光系统、屈光大小和眼轴长度决定。眼的屈光状态分为正视眼和非正视眼,非正视眼又称屈光不正。正视眼是眼球在调节松弛的状态下,来自5米以外的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屈折后,焦点恰好落在视网膜上。屈光不正是眼的屈光力与眼轴长度不相适应,在调节松弛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屈光系统的的屈折后,焦点不能准确地落在视网膜上。因眼轴异常引起的屈光不正称轴性屈光不正。临床上以轴性屈光不正为多见。另外,在调节松弛的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屈光系统屈折后不能形成焦点,可在2个互相垂直的径线上形成前后2条焦线,称为散光。屈光不正包括近视、远视、散光。 


  屈光系统分属中医的黑睛、神水、晶珠、神膏范畴。由于黑睛属肝,神水、晶珠、神膏等为水轮,属肾,故屈光系统病变常责之肝肾。

近视眼医案五例
  
  
  
  
  
  
  
  
  
  


  近视眼,中医亦称“近视”,又名“目不能远视”或“能近怯远症”。其中,由先天生成,近视程度较高者,又有“近觑”之称,俗名“觑觑眼”,是指眼在不使用调节时,平行光线通过眼的屈光系统折射后,焦点落在视网膜之前的一种屈光状态,在视网膜上形成不清楚的像。远视力明显降低,但近视力尚正常,是临床常见眼病,在屈光不正中所占比例最高。《诸病源候论?目病诸候》中谓:“劳伤肝腑,肝气不足,兼受风邪,使精华之气衰弱,故不能远视。”在《审视瑶函?内障》中称:“肝经不足肾经病,光华咫尺视模糊”及“阳不足,病于少火者也。”中医认为临床常见的病因是心阳衰弱,阳虚阴盛;或过用目力,耗气伤血,以致目中神光不能发越于远处;或肝肾两虚,禀赋不足,神光衰弱,光华不能远及而仅能视近。 


  
  
  

益心定志法治近视眼/心阳不足证案 


  
  
  
  


  谭某,男,11岁,湖南省长沙市燕山小学,学生。于年5月19日初诊。 


  
  
  
  
  
  
  
  
  
   


  母亲代诉:双眼视力下降1月。


  
  
  
  
  
   


  病史:患儿于1月前学校体检时发现视力差,伴面色少华,心悸神疲,烦躁易怒。


  
  
  
  
  
  
  
  
  
   


  检查:远视力右眼0.6,左眼0.6;近视力右眼1.5,左眼1.5。双眼外观及眼底均未见异常。右眼加镜-0.25DS矫正远视力1.0,左眼加镜-0.50DS矫正远视力1.0。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弱。


   


  诊断:近视眼(双眼)。 


  
  
  
  
  
  
  
   


  辨证:心阳不足证。 


  
  
  
  
  
  
  
  
  


  治法:益心定志。


  
  
  
  
  
  
  
  
  
  


  方剂:开心散(《备急千金要方》)加减。


  
  
  
   


  处方:蜜远志5g,石菖蒲6g,太子参10g,茯苓10g,*芪10g,益智仁10g,酸枣仁5g。6剂(中药配方颗粒/四川新绿色药业科技发展股份公司提供)。 


  
  
  
  
  
  
  
  
   


  服法:每日2次,每次1格,开水冲服。


  
  
  
  
  


  针刺:主穴取睛明、承泣、风池、攒竹。配穴取肾俞、神门。毫针针刺,每日1次,留针30分钟。


  
  
  
  
  
  
   


  耳穴:耳穴贴压,取穴眼、目1、目2、脑干、肝、脾、肾。双耳交替使用,耳部常规消*,以王不留行籽贴于选穴处,自行按压1分钟,以温热为度,三日换1次。 


  
  
  
  
  
   


  医嘱:①做眼保健操;②注意用眼卫生,尽量少接触电子产品;③调情志,避免情绪激动;④注意饮食,营养搭配合理。 


   


  二诊(年5月25日):自觉视物较明,眼部检查基本同前,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弱。原方。6剂。针刺同前及耳穴贴压如前。


  三诊~十一诊(年5月31日~年7月17日):原方先后加山药15g,白术10g,加健脾益气;枸杞子10g,菊花5g,补肾明目。共服药48剂,针刺42次,一直贴耳豆。视力提高到右眼1.2,左眼1.0。嘱加强体育锻炼,注意用眼卫生,定期复查。 


   


  按:《灵枢?大惑论》云:“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审视瑶函》云:“过虑多思,因乱真而伤神志”。神志伤则目不能远视。患儿能近怯远,心悸气短,神疲体倦;舌淡苔白,脉细弱均为心阳不足之候。治宜补益心气,定志安神。开心散加减方中蜜远志、益智仁善宣泄通达,既能开心气而宁心安神,又能通肾气而强志不忘,为交通心肾、安定神志、益智强识之佳品;石菖蒲入心经,能开心窍、益心智、安心神、聪耳明目;太子参既能补气,又能补血;*芪与太子参同用能增强其补气补血之效;酸枣仁、茯苓益心脾而宁心安神。配合针灸,耳穴贴压,眼保健操等治疗而显效。 


  
  
   

疏肝明目法治近视眼/肝郁气滞证案
  


  
  
   


  郭某,女,12岁,湖南省长沙市枫树山小学,学生。于年7月11日初诊。 


  
  
  
  
  
  
  
  
  
   


  母亲代诉:双眼视力下降2月。


  
  
  
  
  
   


  病史:近2月来远视力明显下降,伴眼胀不适,视物疲劳,眼内干涩,情志不舒,烦躁易怒。
  


  
  
  
  
  
  
  


  检查:远视力右眼0.6,左眼0.5;近视力右眼1.5,左眼1.5。双眼外观及眼底均未见异常。右眼加镜-0.50DS矫正远视力1.0,左眼加镜-0.50DS矫正远视力1.0。哥德曼眼压计测眼压:右眼15mmHg,左眼13mmHg。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诊断:近视眼(双眼)。 


  
  
  
  
  
  
  
  


  辨证:肝郁气滞证。


  
  
  
  
  
  
  
  
  


  治法:疏肝明目。


  
  
  
  
  
  
  
  
   


  方剂:柴胡疏肝散(《证治准绳》)加减。


  
  
  
   


  处方:柴胡6g,陈皮6g,川芎5g,香附5g,白芍5g,枳壳5g,石菖蒲5g,蜜远志5g,炙甘草5g。6剂(中药配方颗粒/四川新绿色药业科技发展股份公司提供)。


  
  
  
  
  
  
  
  


  服法:每日2次,每次1格,开水冲服。


  
  
  
   


  针刺:主穴取睛明、承泣、风池、攒竹。配穴肾俞、神门。毫针针刺,每日1次,留针30分钟。


  
  
  
  
  
  
   


  耳穴:耳穴贴压,取穴眼、目1、目2、脑干、肝、脾、肾。双耳交替使用,耳部常规消*,以王不留行籽贴于选穴处,自行按压1分钟,以温热为度,三日换1次。 


  
  
  
  
  
   


  医嘱:①做眼保健操;②注意用眼卫生,尽量少接触电子产品;③调情志,避免情绪激动;④注意饮食,营养搭配合理。


  
  


  二诊(年7月17日):眼胀不适明显减轻,眼部检查同前,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原方。6剂。针刺同前及耳穴贴压如前。


  三诊~十一诊(年7月23日~年9月8日):原方先后去枳壳、川芎;加山药15g,健脾益气;加枸杞子10g,菊花5g,补肾明目。共服药48剂,针刺42次,一直贴耳豆。视力提高到右眼1.2,左眼1.0。眼胀不适,视物疲劳,眼内干涩,情志不舒,烦躁易怒症状渐愈。嘱加强体育锻炼,注意用眼卫生,定期复查。


  


  按:《灵枢?脉度篇》云:“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若肝气郁结,经络涩滞,则目之光华不能发越于远。眼胀不适,视物疲劳,眼内干涩,情志不舒,烦躁易怒,舌脉表现均为肝郁气滞之征。柴胡疏肝散加减方中柴胡归肝胆经,功擅条达肝气而疏郁结,为君药;香附入肝经,长于疏肝行气止痛;川芎行气活血,开郁止痛,二药共助柴胡疏肝解郁,且行气止痛之效,共为臣药;陈皮理气行滞和胃,枳壳行气疏肝理脾;白芍养血柔肝,与柴胡相伍,养肝之体,利肝之用,且防诸药辛香之品耗伤肝血,俱为佐药;甘草调药性,与白芍相合,则增缓急止痛之功,为佐使药;石菖蒲、蜜远志益智开窍,为治近视眼要药。诸药合之,疏肝与养血柔肝相配,既养肝之体,又利肝之用,但以疏肝解郁明目为主。配合针灸,耳穴贴压,眼保健操,饮食并用,故有效。
  


  
  
  
  
  
  
  
  
   

升阳泻阴法治近视眼/阳虚阴盛证案 


  
  
  
  
  
  


  莫某某,女,12岁,湖南省长沙市育英小学,学生。于年8月19日初诊。


  
  
  
  
  
  
  
  
  
  
  


  母亲代诉:双眼视力下降1月。


  
  
  
  
  
   


  病史:近1月来视远模糊,伴耳鸣,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疲倦无力,口苦咽干。


  
  
  
  
  
  
  
  
  
   


  检查:远视力:右眼0.8,左眼0.6;近视力:右眼1.5,左眼1.5。右眼加镜-0.25DS矫正远视力1.0,左眼加镜-0.50DS矫正远视力1.0。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虚。 


  
  
  
  
  
   


  诊断:近视眼(双眼)。


  
  
  
  
  
  
  
   


  辨证:阳虚阴盛证。


  
  
  
  
  
  
  
  
  


  治法:升阳泻阴。


  
  
  
  
  
  
  
  
   


  方剂:加减益气聪明汤(《张怀安眼科临床经验集》)。


   


  处方:*芪10g,太子参10g,蔓荆子5g,升麻5g,葛根10g,*柏5g,白芍10g,石菖蒲10g,蜜远志5g,柴胡5g,炙甘草6g。6剂(中药配方颗粒/四川新绿色药业科技发展股份公司提供)。


   


  服法:每日2次,每次1格,开水冲服。 


  
  
  
   


  针刺:主穴取睛明、承泣、风池、攒竹。配穴肾俞、神门。毫针针刺,每日1次,留针30分钟。


  
  
  
  
  
  
   


  耳穴:耳穴贴压,取穴眼、目1、目2、脑干、肝、脾、肾。双耳交替使用,耳部常规消*,以王不留行籽贴于选穴处,自行按压1分钟,以温热为度,三日换1次。 


  
  
  
  
  
   


  医嘱:①做眼保健操;②注意用眼卫生,尽量少接触电子产品;③调情志,避免情绪激动。④注意饮食,营养搭配合理。 


  
   


  二诊(年8月25日):视物较明,头晕目眩、耳鸣明显减轻,眼部检查同前,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虚。原方。6剂。针刺同前及耳穴贴压如前。


  
  
  
  
  
  
  
  
  
   


  三诊~十诊(年8月31日~年10月11日):原方先后去升麻、*柏,加山药10g,以补脾养胃;加枸杞子10g,菊花5g,补肾明目。共服药42剂,针刺35次,一直贴耳豆。视力提高到右眼1.2,左眼1.2。耳鸣,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疲倦无力,口苦咽干症状渐愈。嘱加强体育锻炼,注意用眼卫生,定期复查。 


   


  按:十二经清阳之气,皆上于头面而走空窍,因饮食劳役,脾胃受伤,心火太盛,则百脉沸腾,邪害空窍则能近怯远,耳鸣,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疲倦无力,口苦咽干,脉虚无力均为阳虚阴盛之候。加减益气聪明汤方中太子参、*芪甘温,以补脾胃;炙甘草甘缓,以和脾胃;柴胡疏肝解郁,与升麻同用能升发阳气;石菖蒲、蜜远志能聪耳明目;葛根、升麻、蔓荆子,轻扬升发,能入阳明,鼓舞胃气,上行头目;中气既足,清阳上升,则九窍通利,耳聪而目明矣;白芍敛阴和血,*柏补肾生水,盖目为肝窍,耳为肾窍,故又用二者平肝滋肾。肝肾受益,视物自明。配合针灸,耳穴贴压,眼保健操,饮食并用,而取效。


  
  
  
  
  
  
  
  
  
  
  

补益气血法治近视眼/气血不足证案 


  
  
   


  彭某某,女,15岁,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学生。于年8月15日初诊。 


  
  
  
  
  
  
  
  
  
   


  主诉:双眼视力下降1月。


  
  
  
  
  
  
  
  


  病史:近1月来视远模糊,伴面色无华,神疲乏力,视物易疲劳。


  检查:远视力:右眼0.6,左眼0.6;近视力:右眼1.5,左眼1.5。右眼加镜-0.25DS矫正远视力1.0,左眼加镜-0.25DS矫正远视力1.0。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诊断:近视眼(双眼)。


  
  
  
  
  
  
  
  
  
  
  


  辨证:气血不足证。 


  
  
  
  
  
  
  
  
  
  
   


  治法:补益气血。


  
  
  
  
  
  
  
  
  
  
  
   


  方剂:芎归补血汤(《原机启微》)加减。 


  
  
  
  
  
   


  处方:生地*10g,熟地*10g,当归10g,川芎5g,牛膝10g,防风5g,白术10g,天冬5g,白芍10g,石菖蒲10g,蜜远志5g,炙甘草6g。6剂(中药配方颗粒/四川新绿色药业科技发展股份公司提供)。 


  
  
  
  
  
  
  
  
  
  
  
   


  服法:每日2次,每次1格,开水冲服。


  
  
  
   


  针刺:主穴取睛明、承泣、风池、攒竹。配穴肾俞、神门。毫针针刺,每日1次,留针30分钟。


  
  
  
  
  
  
   


  耳穴:耳穴贴压,取穴眼、目1、目2、脑干、肝、脾、肾。双耳交替使用,耳部常规消*,以王不留行籽贴于选穴处,自行按压1分钟,以温热为度,三日换1次。


  
  
  
  
  
  
  


  医嘱:①做眼保健操;②注意用眼卫生,尽量少接触电子产品;③调情志,避免情绪激动;④注意饮食,营养搭配合理。 


  
  


  二诊(年8月21日):视物较明,神疲乏力,视物疲劳减轻,眼部检查同前,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原方。6剂。针刺同前及耳穴贴压如前。 


  
  
  
  
  
  
  
   


  三诊~十一诊(年8月27日~年10月14日):原方先去川芎、牛膝,加山药10g,*芪10g,健脾益气;加枸杞子10g,菊花5g,补肾明目。共服药48剂,针刺42次,一直贴耳豆。视力提高到右眼1.2,左眼1.2;面色无华,神疲乏力,视物疲劳渐愈。嘱加强体育锻炼,注意用眼卫生,定期复查。 


  按:久视耗血,血为气之母,血虚气亦虚,导致神光不能发越于远,故出现近视眼;全身症状及舌脉均为气血不足之候。《原机启微·芎归补血汤》曰:“此方专补血,故以当归、熟地*为君;川芎、牛膝、白芍药为臣,以其祛风续绝,定痛而通补血也;甘草、白术,大和胃气,用以为佐;防风升发,生地*补肾,天冬治血热,谓血亡生风燥,故以为使。”加石菖蒲、蜜远志以安神益智,开窍明目。配合针灸,耳穴贴压,眼保健操,饮食并用,而获效。


  
  
  

滋补肝肾法治近视眼/肝肾两亏证案 


  
  
  
  


  陈某某,男,50岁,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教师。于年10月18日初诊。


  主诉:双眼从小视力差,眼前有黑花飘浮2月。


  
   


  病史:患者从小视力差,年开始配镜,第一副双眼均-2.50DS,以后每年重新验光配镜,最后一副为年1月验光右眼-8.50DS,左眼-9.00DS。现能近怯远,眼见黑花,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寐差多梦,视物疲劳。


  
  
  
  
  
  
  
  
  
   


  检查:远视力:右眼0.1,左眼0.1;近视力:右眼1.5,左眼1.5。右眼加镜-9.00DS矫正远视力0.8,左眼加镜-9.50DS矫正远视力0.6。双眼前房较深,瞳孔大小对称,对光反应灵敏;眼底检查可见双眼玻璃体丝状混浊飘浮,视盘颞侧脉络膜萎缩,视网膜呈豹纹状改变,*斑部中心凹反射隐约可见。舌质淡,苔白,脉弦细。


   


  诊断:①近视眼(双眼);②玻璃体混浊(双眼)。 


  
   


  辨证:肝肾两亏证。 


  
  
  
  
  
  
  
  
  


  治法:滋补肝肾。


  
  
  
  
  
  
  
  
  
  


  方剂:保元汤(《眼科百问》)加减。


  
  
  
  
  
  


  处方:熟地*15g,菟丝子10g,白芍10g,枸杞子10g,山茱萸5g,山药10g,牡丹皮10g,当归10g,茯神15g,沙苑子10g。15剂。 


  服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针刺:主穴取睛明、承泣、风池、攒竹。配穴肾俞、神门。毫针针刺,每日1次,留针30分钟。


  
  
  
  
  
  
   


  医嘱:①注意用眼卫生,尽量少接触电子产品;②调情志,避免情绪激动;③注意饮食,营养搭配合理。


  
  
  
  
   


  二诊(年11月2日):视物较明,眼前黑影减少,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症减轻。舌质淡,苔白,脉弦细。原方。15剂。针刺同前。 


  
  
  
  
  
  
  
  
  
  
  
  


  三诊~七诊(年11月17日~年2月16日):视物较明,原方先后加菊花10g,清肝明目;加*芪10g,以益气健脾。共服药60剂,针刺48次。眼前黑花消失,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寐差多梦,视物疲劳感渐愈。视力:加原镜远视力:右眼1.0,左眼0.8;眼底玻璃体混浊明显减轻。嘱服杞菊地*丸,水蜜丸一次6g,一日2次,连服2月,以巩固疗效。 


  
  
  
   


  按:《审视瑶函·内障》认为本病的病机为:“肝经不足肾经病,光华咫尺视模糊”及“阳不足,病于少火者也。”患者肝肾两虚证,禀赋不足,阳衰过阴,以致光华不能远及,故视近而不能视远;肝肾两亏,则神膏失养,眼见黑花;全身症状及舌脉均为肝肾亏损之候。保元汤加减方中重用熟地*滋肾阴,益精髓,以补真阴不足,为君药;山茱萸补养肝肾,固秘精气;山药补脾益阴滋肾固精;枸杞子补肝肾,益精血;菟丝子补肝肾,助精髓,皆为臣药;白芍、当归补血柔肝;牡丹皮清肝火;茯神宁心安神,共为佐药;沙苑子入肝肾经,养肝明目,为使药。诸药合之,共奏滋补肝肾,明目之效。配合针灸而获效。

湖南中医院门诊挂号可采用电话预约、网上挂号、
  
  
  
  
  
  
  
  
  
   

张健教授

1
查看完整版本: 近视眼医案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