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面提到,董小宛流传下来的《蝴蝶图》,上面的落款是“青莲女史”。另外,她的《小楷秋闺词自作七言诗十一首扇面》上面的三方印章分别是:“青莲”、“董白”、“女史”。
其中,“女史”这个号,在董小宛15岁画《蝴蝶图》时就在用了,跟她后来进宫就一点关系也没有。她为何会起这么一个号呢?
本来一个人给自己起个什么号,未必有多么深刻的含义。可能就是灵机一动,顺口就起了。例如柳如是,她的名字出自“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句诗,无非就是说自己的样子长得很妩媚。这也算是挺妙的一个名字了,但也没什么复杂的意思。
可是董小宛“女史”这个号,恐怕就没这么简单。一是这词本身含义就挺复杂的,不是一看即懂。其次更主要的是,《红楼梦》里面说元春进宫也是当“女史”,作者显然在拿这个词作文章。作者到底在作什么文章?
那么在分析这个问题之前,先说句题外话。当代人分析红楼梦,经常不自觉地就以当代人的审美观、价值观来套入书中去解析,这往往是不对的,无法理解作者的真意。对一些现象,现代人觉得很恶心、很愚昧。但在那个时代,却是普遍以此为美,甚至是以此为豪。那我说的到底是什么呢?大家看下去便知。
我们来看看“女史”这个词,除了指皇宫中的女官之外,还有什么其它含义呢?大家来看下面的典故:
宋《内观日疏》:“姚姥住长离桥,十一月半大寒,梦观星坠于地,化为水仙花一,甚香美,摘食之,觉而产一女,长而令淑有文,因以名焉,观星即女史,在天柱下。故迄今水仙花名女史花,又名姚女花。”
原来在古代星象系统中,有颗星就名为“女史星”,也叫“观星”。姚姥梦见这颗女史星坠地,化为水仙花,非常香美。继而生了一个女孩,于是就以这颗星名为其名字了。这个女孩长大后,既贤淑又有文才。因此从此以后,水仙花就多了一个名字,名为女史花。
原来如此。这样我们很容易猜到,董小宛号“女史”,多半就是从这个典故而来。她是把自己比作女史花,即水仙花,既香艳美丽,又贤淑多才。
这个猜测很合理,我们似乎很简单就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但是大家不要忘了,《红楼梦》的作者,却是特意为元春安排了同样是“女史”的身份。这其中的意思似乎不会这么简单啊。
我们继续来看关于水仙花的更多含义。在古人吟咏水仙花的诗词中,经常会出现一个神仙的形象,用以比喻和赞颂水仙花的,这个神仙就是洛神。因为洛神是洛水中的神仙,正符合“水仙”的名称及生长于水中的特点。
比较有名的一首诗是宋代*庭坚的《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
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盈盈步微月。
是谁招此断肠*,种作寒花寄愁绝。
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礬是弟梅是兄。
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
*庭坚在诗中化用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之意,将水仙比拟成洛水女神,以其体态轻盈、意态悠然令人断*愁绝,并进一步把花人格化,用倾城美人作比,更凸现其清香洁白,凌冬不凋的风姿。
原来水仙花早已衍生出用以形容洛神的这个含义。那么董小宛是不是还把自己比作洛神呢?
其实并非如此。大家请注意,董小宛的号,是“青莲女史”这样连起来的。莲花和水仙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呀?除了花瓣洁白之外,就是都有着细细长长的花茎,自水中婷婷地伸出,在水面上轻盈地摇曳。
这个特点,在现代人看来,无非就是形容女孩子漂亮苗条,身材轻盈而已。但如果是那个时代的读书人,恐怕一眼就能明白,这其实是个比较隐晦的暗指,就是说这个女孩子有非常纤巧的小脚。
首先“莲”这个字,就是古代常用以形容女性小脚的字。如“三寸金莲”、“香莲”等。正如前面所说的,莲花花瓣洁白娇嫩,层层弯曲包裹,符合对小脚的审美。南唐后主李煜有个善跳莲花舞的窅娘,以其小脚在特制的莲台上跳舞,身姿轻盈曼妙。据说最早对女性小脚的记载就出自此处。
那么在古人的审美中,小脚的女性须得纤细轻盈方为上品。故《洛神赋》中“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这一句,早就引伸出了专门用来形容女性小脚而轻盈的这层含义。
例如苏轼的《菩萨蛮·咏足》:
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
偷穿宫样稳,并立双趺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
又如传说是唐玄宗为杨贵妃写的诗《杨妃罗袜》:
仙子凌波去不还,独留尘袜马嵬山。
可怜一掬无三寸,踏尽中原万里翻。
这里要单独解析一下“罗袜生尘”这一句的含义。这可并非是指仙女的袜子上沾上了尘土。要知道仙女是在水面上凌空而行,哪来的尘土?袜子真要沾了尘,不是脏兮兮的吗,哪有什么仙气、轻盈可言?
这其实是一句比喻。是指凌波而行的时候,小小的脚尖点在水面上,溅起些微的水珠,水珠沾在袜子上,就象尘土一样,所以比喻成“罗袜生尘”。而袜子也只能有一点点水珠,否则全弄湿了,那可就仙气全无了。
说回莲花和水仙,这两种花的长长细细的花茎在水面上轻轻摇曳的姿态,就正是体现出那种“凌波微步”的意境。所以董小宛的号“青莲女史”,真正的意思,应该是说自己的小脚裹得很好,又小又白,整个人显得很轻盈。
不仅如此,大家不妨再留意她的“小宛”这个字。“宛”不就是弯曲的意思吗?小宛就是又小又弯。古人对小脚的评品,除了轻之外,还得是象一弯新月那样弯弯勾勾的。
清人方绚写过一部被誉为缠足百科全书的《香莲品藻》,里面把小脚划分为五式九品十八种。其五式就是:
家家踏月,户户凌波。然践规判矩,毁方瓦合。譬诸草木,区以别矣。约略莲式,总不越此五等:莲瓣、新月、和弓、竹萌、菱角。
嫩白如莲瓣是第一式,弯窄如新月是第二式。由此可见古人对裹脚的审美观。
所以今人说到董小宛的名字的来历,说什么因为她父亲很仰慕李白,所以取的名和字跟李白一样,这个就完全不得要领了。
“白”、“小宛”、“青莲”、“女史”,她的这几个名、字和号,其实都取得很香艳风雅,全部都是指向她的小脚的。在当时的人眼中,这应该是她最漂亮的地方,是她身上的最有代表性的特征。而给她起这些名字的人,应该就是收养训练她的人,类似于现在的经纪公司给自己旗下的艺人起艺名。
因此,《红楼梦》的作者,为了影射董小宛,就是拿她小脚这个特征来作文章的。而且这些影射还贯穿了全书上下。对此,大家一定都想象不到吧?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列举一下。
首先说说我前面一篇文章中卖的一个关子。我当时说,董小宛“女史”这个号,跟《红楼梦》的海棠诗社那段情节中,宝玉送给探春的“鲜荔并真卿墨迹”,以及袭人送给湘云的“缠丝白玛瑙碟子”、“红菱”、“鸡头”、“桂花糖蒸新栗粉糕”等等这些东西相关。
那么现在大家再一次看到书中这些文字,能猜到其中的意思没有?是的,书中这些文字,全部都在暗示女性小脚。
最明显的是“红菱”,古代人称女人小脚就叫做“三寸红菱”。硬硬尖尖的红鞋子,包着女人软软白白的小脚,正象菱角一样,外面是层硬壳,包裹着里面白嫩的果肉。用来作比喻非常形象。
然后“荔枝”、“鸡头”、“栗子”这些东西,显然它们都具有同样的特征—都是硬硬的外壳,包裹着白色的嫩肉。
其中鸡头是芡实的别称,但这里作者故意用这个别称而不说“芡实”,就真的是用鸡头的含义。鸡头是红色的鸡冠,硬硬的尖嘴,整个呈三角形,里面是白嫩的脑浆。与红菱具有相同的特征。如唐伯虎有句咏足诗就是“第一娇娃,金莲最佳,看凤尖一对堪夸”。
“桂花糖蒸新栗粉糕”,主要形容小而白嫩的这个特征。桂花的花瓣不就是极小的么。
再看用来装盛东西的这个“缠丝白玛瑙碟子”,这里面一个“缠”字,加一个“白玛瑙”,暗示意味很明显了吧?
上面这几样东西都是送给湘云的,就是暗示影射董小宛的湘云是小脚。那么书中有明写湘云是小脚吗?可以说是有的。那就是第五十回芦雪广联诗那一段中,描写众人的衣着打扮,写得最为详细的是黛玉和湘云。尤其是只有这两人写到了她们穿的鞋子,黛玉是“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湘云是“脚下也穿着麀皮小靴”。作者重点强调了一个“也”字,生怕读者没注意这点。
虽然穿“小靴”不一定就是小脚,但我们再结合这两人的衣着描写,就会发现作者的暗示意味很明显。黛玉的是“大红羽纱面白狐狸里的鹤氅”,红色的外面,白色的里子,对吧?而且是“狐狸”毛做的,这狐狸的头就是非常尖的呀。
再看湘云的,写得比黛玉还详细。“貂鼠脑袋面子大毛黑灰鼠里子里外发烧大褂子”、“大红猩猩毡昭君套”、“大貂鼠風领”、“靠色三镶领袖秋香色盘金五色绣龙窄褃小袖掩衿银鼠短袄”、“水红装缎狐肷褶子”。长长的一串形容,大家认真去阅读一下,这里面的特征还是一样的。外面依然是红色“发烧”的大褂子,“大红”的套装,里面是银白色的“银鼠短袄”。也依然用的是“鼠”、“狐狸”的毛。狐狸、老鼠的头都是尖尖小小的。
作为对比,大家看李纨和宝钗的衣着。李纨的是“青哆罗呢对襟褂子”,宝钗的是“莲青斗纹锦上添花洋线番羓丝的鹤氅”。就完全没有上面的这些特点。
另外再啰嗦一下,因为湘云当时影射的应该是身为皇贵妃的董小宛,因此她的衣着最贵气。什么“昭君套”、“发烧”(受宠红的发紫)、“盘金五色绣龙”等等,除了皇帝和贵妃,谁敢绣龙啊,对吧?
好了,我们再看之前宝玉送给探春的“真卿墨迹”。这个颜真卿的书法,难道也同样是暗示小脚不成?呵呵,虽然有点煞风景,但不得不说,此处作者的确是这个意思。
懂书法的朋友应该都知道,颜真卿书法的特点,就是喜用中锋,也就是藏锋。逆锋起笔,然后笔锋回来时,就把那一开始落笔时的尖尖的笔锋给包裹住了,整个笔画看起来圆圆润润的,不漏锋芒。这一点恰恰就可以用来比喻裹脚。
这是其一。其二,颜体书法的勾,非常有特点,写得非常弯而圆润,被形容为“勾如屈金”。看到没?又是弯勾的特征。
所以作者真是太有想象力了!颜体书法的这些特征,都被作者捕捉到了,被利用来去形容女子的裹脚。
那么大家要注意,探春是影射陈之遴的。现在探春不仅喜欢颜真卿的书法,而且对那个“缠丝白玛瑙碟子”“见了也说好看”,这什么意思啊,这表示陈之遴这个人,很可能是个小脚癖!没办法,在那个时代,这样的审美观才是主流。明末清初时,这种小脚审美文化发展到了巅峰,一直影响到清朝的中后期。满清皇帝也不乏喜好小脚的,如乾隆就是。
所以,芦雪广那段,为什么只重点描写黛玉和湘云的衣着,来暗示这两人的小脚?湘云已经很明白,而黛玉,她经常被用来影射徐灿。这个徐灿,应该也是小脚的!这估计也是陈之遴喜欢她的一点。所以黛玉为何是“行动似弱柳扶风”、“病如西子胜三分”?小脚的女人就是走路不稳,摇摇晃晃的。好像是要扶着风一样,又如西子捧心的病态。
如元代李炯的《舞姬脱鞋吟》的末句就是“倦倚东风玉阶立”。还有方绚《香莲品藻》中,香莲九品的第一品“神品上上”得是“如捧心西子”,第二品“妙品上中”得是“如倚风垂柳”。黛玉这可是“神品”、“妙品”都占了。
怎么样,会不会感觉有点颠覆?没想到黛玉、湘云这么样有仙气的女子,作者居然在暗示她们都是变态的小脚。没有办法,这就是时代的差异。那个时代的作者,的确就是以此为美,我也只能照实分析。而且如果不说明白这些,那六首《咏海棠诗》,大家也就永远没法看明白。
好了,现在总结一下。书中的整段海棠社的情节,其缘起,就是探春因宝玉送来荔枝和真卿墨迹而回帖致谢,并提议召集众姐妹起诗社。然后,又在诗社吟诗的过程中,穿插了一段袭人给湘云送去缠丝白玛瑙碟子、红菱、鸡头、桂花糖蒸新栗粉糕等东西的情节。
整个过程中,作者都在用上述这些东西暗示小脚。作者的用意,其实是为那六首海棠诗作铺垫、作提示。那六首诗,是以董小宛为主题的,所以一定要重点暗示她的小脚。不仅写董小宛的小脚,而且作为对比,也写黛玉(即徐灿)的小脚,写宝钗(顺治废后)的大脚……
那么关于六首海棠诗的详细解析,我下篇再详细说。现在再继续列举《红楼梦》的其它段落中关于小脚的暗示。
大家不知有没有留意,第十九回中,袭人回家探亲,宝玉无聊也去了她家。袭人给宝玉吃的是什么呢?
(袭人)说着,便拈了几个松子穰,吹去细皮,用手帕托着送与宝玉。
”
松子,同样是外面硬壳,里面有白色的果肉。而且大家注意,这是吹去了细皮的松子穰。因为剥开松子后,还有一层深色的细皮,只有吹去了细皮,剩下的才是白色的果肉。作者真是非常细致的。
紧接着,宝玉回来后,发现留给袭人的酥酪被李嬷嬷吃了,宝玉大发脾气。袭人为了安抚宝玉,故意说“只想风干栗子吃,你替我剥栗子”。又是栗子,都是这些东西。还有,那个酥酪,是装在“盖碗”中的,同样具有外硬内软的特征。
我们再看香菱,作者直接是用她的名字来暗示了。她先是叫“英莲”,后叫“香菱”,又是“莲”又是“菱”的。而且大家注意,她姓“甄”,这个也有特定的含义,大家继续看后面。
再到晴雯,书中直接就说了她是裹小脚的。第七十回中说她穿着“红小衣红睡鞋”。睡鞋这东西是裹脚专用的鞋子,睡觉时也必须穿着。另外,《芙蓉女儿诔》中说她“捉迷屏后,莲瓣无声”。这一句对应的是她病死前,大冬天的偷偷跟麝月出卧室外面,想吓麝月一跳的那个情节。为什么晴雯自信能吓到人?因为她走路轻盈,没有声音。所以说“莲瓣无声”。“莲瓣”自然是说晴雯的小脚。
再看秦可卿。她在书中既是凡人,也是太虚幻境中的仙女。凡人的可卿,书中两次描写她的身材是“形容袅娜”、“袅娜纤巧”。对于仙女的可卿,其身材描写同样也是“风流袅娜”,而且这个特点“则又如黛玉”。作者再三强调的这个“袅娜”,其意思就是形容枝条摇曳的样子。所以这些都是暗示小脚的。甚至不仅可卿“袅娜”,她的姐姐警幻仙子也一样是“蹁跹袅娜”。
警幻仙子也是小脚吗?我们来看她出场时,作者作了一篇《警幻仙姑赋》。早已有许多人看出,这篇赋,就是明套曹植的《洛神赋》来写的。我们大致对比一下:
《洛神赋》:其形也,婉若游龙,翩若惊鸿
《警幻仙姑赋》:美彼之态度兮,凤翥龙翔
《洛神赋》:陵波微步,若将飞而未翔、
《警幻仙姑赋》:徘徊池上兮,若飞若扬
《洛神赋》: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步蘅薄而流芳、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
《警幻仙姑赋》:闻麝兰之馥郁、待止而欲行、出没花间兮、回风舞雪
《洛神赋》:云髻峨峨、丹唇外朗、皓齿内鲜、腰如约素、光润玉颜
《警幻仙姑赋》:云堆翠髻、唇绽樱颗兮、榴齿含香、纤腰之楚楚、香培玉琢
《洛神赋》: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
《警幻仙姑赋》:果何人哉?如斯之美也
所以一直以来,很多人不明白作者为什么会套用《洛神赋》来写警幻仙子。以作者的大才,至于这样抄袭吗?现在这个问题终于有解了。作者就是故意要套写,明确告诉读者,他是要以洛神来比喻警幻仙子,进而影射董小宛。
作者的意思,并非仅仅暗示董小宛的小脚那么简单。要知道,曹植的《洛神赋》,明着是写洛神,但其实是写曹丕的甄皇后的。所以又名《感甄赋》。
这个甄皇后,原来是袁熙的老婆,后来袁绍被曹操打败后,甄氏就被曹*抢了去,并嫁给了曹丕。这一点,跟董小宛的经历颇为想象,她也是被抢然后成为皇帝的宠妃。作者这是拿甄皇后来类比董鄂妃呢。
所以大家看《警幻仙姑赋》的最后几句:
应惭西子,实愧王嫱。奇矣哉,生于孰地,来自何方?信矣乎,瑶池不二,紫府无双。果何人哉?如斯之美也!
作者又是拿西施、王昭君来作比,并且还明知故问:这个美人是生于何地?来自哪里?到底是何人,这么这么美丽?
这不就是说董鄂妃身份成疑嘛。作者这篇赋,分明就是一篇《董鄂妃赋》。
现在,回头看一下香菱的“甄”姓这个问题,很明显了,就是指向这个甄皇后的“甄”姓的。还有,祭奠晴雯的《芙蓉女儿诔》中,也有一句是“宓妃迎于兰渚”,这个宓妃就是洛神。所以也是同样的影射含义。
最后再来看第四十三回中,凤姐生日的那天,宝玉去干了一件什么事呀?他和茗烟两个人,偷偷跑去了北郊的水仙庵,祭奠金钏儿去了。这水仙庵里面祭祀的,就是洛神。所以大家看,水仙与洛神的关系,作者在书中是给出了明示的。
故此,当时宝玉来到水仙庵后,为何对着洛神像说“殊不知古来并没有个洛神,那原是曹子建的谎话,谁知这起愚人就塑了像供着。今儿却合我的心事,故借他一用”呢?
这显然就是作者认同曹植的《洛神赋》写的并非洛神,而是在写甄妃,曹植在说“谎话”。曹植借洛神写甄妃,就“合”了宝玉借洛神祭金钏儿的“心事”,也“合”了作者“借”洛神祭奠董小宛的“心事”。
那么分析到这里,关于我以前对于金钏儿的影射问题的分析,就应作一个修正了。她显然也应是在影射董小宛的!她是落水而死,对应了水仙这层含义。而最明显的证据是她“金钏儿”的名字。金钏这种首饰对董小宛来说有很特别的意义。下面摘引一段《影梅庵忆语》的译文,大家一看便知:
戊子年七夕之夜,小宛看见天上的流霞,忽然有了兴致,要摹天上流霞制作一对金钏。她让我书写“乞巧”在金钏上,不知道另一个写什么来对应,她说:“昔日在*山巨室,看到覆盖着祥云的真宣炉,款式特别漂亮,你就写‘覆祥’和‘乞巧’相对吧。”于是我在另一支上写了“覆祥”。一对金钏镌摹甚妙。第二年七月这对金钏忽然从中断开。我们又重新做了一对,款式绝佳,我重新写了“比翼”、“连理”四个字镌上去。她在临终的时候,不拿一金银珠宝,不拿一绫罗绸缎,唯独紧紧攥住那对金钏不放,那上面有我书写的字呀!长生殿的款款私语,是在杨贵妃死后,由洪都客记载并寄给明皇,当时是什么在为诗词的准则呀,竟有《长恨》这样的曲子诞生!
冒辟疆在这里面连用“牛郎织女”、“杨贵妃”的故事,用意都太明显了,不用再多说。还有大家记得吗?第二十二回,宝玉一大早去黛玉房间,黛玉和湘云两人还在睡觉。宝玉看见湘云“一弯雪白的膀子撂于被外,又带着两个金镯子”。钏的俗称就是镯子。湘云带的还是两个金镯子,正好对应董小宛的一对金钏。而且,作者强调湘云的手臂是完全露出来的,没有衣物遮覆,这又是伏线董小宛死时的“不拿一绫罗绸缎”这点。
所以大家再看宝玉拜完后,茗烟接着说的那段话中的一句:“这受祭的阴*虽不知名姓,想来自然是那人间有一、天上无双,极聪明极俊雅的一位姐姐妹妹了”,这说的是谁,就很明显了嘛。
为什么作者偏偏要在凤姐生日的这天,让宝玉去祭祀金钏儿?因为这时的“凤姐”,其实已经变换了影射含义了,已经转变为我上篇文章所说的“凤姐姐”的那个含义,也即是指元春,指董鄂妃。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非常值得我们注意。宝玉在这个祭祀中,显得不如何悲伤,也一点儿不隆重。只一个香炉,燃上随身带的一点香。什么纸钱、祭文一概没有,连话也没说一句,仅仅是对着香炉“施了半礼”就完了。包括茗烟说的那段有点俏皮的话,都感觉有点像在拜祭一个跟自己不算太有关系的人。相对比于后文宝玉祭奠晴雯,这仪式的庄重感可差得太远了。
宝玉在此时,是影射什么人在祭奠董小宛呢?
大家留意,宝玉拜祭完回去后,玉钏儿非常奇怪的称宝玉为“凤凰”。她说的是“凤凰来了,快进去罢。再一会子不来,都反了”。紧接着,作者又再次强调这个词:“宝玉忙进厅里,见了贾母王夫人等,众人真如得了凤凰一般”。贾家的丫鬟从来只称呼宝玉为“二爷”、“宝二爷”或者直呼“宝玉”,怎么会这么莫名其妙突然称呼他为“凤凰”?
对于这个问题,我就要再次提到前篇中说过的那个写了《白秋海棠赋》的陈其年了。这个人,现在看起来应该是《红楼梦》写作集团的深度参与者。
因为他可是被吴梅村誉为“江左凤凰”的!玉钏儿口中的“凤凰”,非常有可能就是指他。董鄂妃死的那年,他就在冒辟疆家中读书,他的那篇《白秋海棠赋》,显然应该算是一篇祭奠董小宛的祭文。所以宝玉在水仙庵祭奠金钏儿这件事,我认为可能就是影射陈其年用《白秋海棠赋》祭奠董鄂妃这件事。陈其年跟董小宛自然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书中宝玉的那种不太正式的祭奠行为,正符合陈其年的身份。
大家还记得我分析稻香村时,说到的那个“朱陈村”吧?这个陈其年,他跟另一个大词人朱彝尊和写了一本词集,名字就叫做《朱陈村词》。是不是很有意思?
还有一个有力的证据。这个陈其年是一个同性恋,他的相好叫做徐紫云。这个人,应该就是蒋玉菡的影射原型!下面我简单列举一些陈、徐两人的事迹,大家对比书中宝玉与蒋玉菡的情节,一看便知。
徐紫云是冒辟疆家的歌僮,陈其年在冒家读书,冒辟疆派紫云伴读。两个人一见钟情。陈其年有诗描写两人初见面的情景:“阿云年十五,娟好立屏际。笑问客何方,横波漾清丽”。
书中宝玉在冯紫英家廊檐下,与蒋玉菡离席私下说话,“宝玉见他妩媚温柔,心中十分留恋”。两个场景很象吧?
陈其年初到水绘园时,正值十一月,水绘园内梅花盛开,景色可人。其年携紫云在暗香疏影中流连徘徊,被冒襄发现,非常恼怒。派人将紫云捆缚,欲施以杖打。其年极其恐惧,跪请冒襄母亲出面调停。时已薄暮,冒襄母亲要求其年在当晚咏成梅花绝句百首方可不罪云郎。其年“篝灯濡墨,苦吟达曙。百咏既就,亟书送巢民。巢民读之击节,笑遣云郎”。
书中贾*知道宝玉和蒋玉菡的事后,也是杖打他,后赶紧找人报告了贾母,贾母过来才拦住了贾*。
陈其年后来带紫云离开了冒家,上北京游历。都门名流久仰陈其年的才名与徐紫云的艺名,皆欲争聆佳奏。紫云“南腔北播,菊部歌儿多摹其音。于是京邑剧风为之一变”,成为名播京城的旦角。对应的,蒋玉菡也是“名驰天下”的旦角。
两人得友人的帮助,在北京附近找了一个暂时安身的地方。书中蒋玉菡逃离忠顺亲王府,就在离城二十里的“紫檀堡”,置了几亩田地几间房舍。
“紫檀堡”这个名字,一是跟紫云都有个“紫”字。二是应出自武则天的一个典故:
武则天养了一只白色的鹦鹉,非常喜欢,取了个名字叫雪衣,意味白衣似雪之意。这只鹦鹉特别聪明能背诵佛教心经一卷。武则天非常开心,专门下旨让人专门做了一个金笼子予以居住,金屋藏鹉,放在自己的寝宫,不离左右。
某一天武则天开了一个玩笑说“雪衣,如果你能作诗一首,我便放你笼归为天地如何?”雪衣特别开心,欢乐的跳过来跳过去,过了一会叫道“:‘憔悴秋翎以秃衿,别来陇树岁时深。开笼若放雪衣女,常念南无观世音’”。武则天听后大喜,随即命人打开牢笼,但是没过多久雪衣就死了,武则天很是伤心,便赐予雪衣用紫檀做的棺材,葬于自己的后花园,时刻陪着自己。
用宠物鹦鹉来比喻紫云这个陈其年宠溺的歌僮,那真是太恰当了,都是会唱歌的。然后上面说到的陈徐两人在冒家花园私会被发现后,其年吟诗百首,才得到冒襄遣放紫云,又跟这典故中鹦鹉靠吟诗获释一样(话说根本就是陈其年自己编的故事吧,就为了对应武则天的这个典故,对应《红楼梦》)。
所以这就是作者取名“紫檀堡”的原因。徐紫云跟陈其年出来后,没过多少年就病故了。书中的“紫檀堡”,在《葵酉本》后二十八回中是蒋玉菡后来的住所,同时也象征着现实中徐紫云死后的葬身之所。
好了,本篇就到这里,下回再续。
随风飞舞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