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京张高铁正式进入电力、通信、信号、接触网施工阶段。建成之后将成为世界上首条时速公里的智能化高速铁路。
百年沧桑,风云巨变。一条线路上的两条铁路用跨越时空的对话,串起了一个多世纪的奋斗征程。
年,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这条连接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从北京丰台区经居庸关、八达岭、沙城、宣化等地,至河北张家口,全长公里。当时,外国人嘲讽能修京张铁路的中国人还没出生,但詹天佑仅用了四年时间,节省了一半预算,就完成了京张铁路的建成通车,打破了外国人垄断修建中国铁路的局面。
京张铁路
今天,中国人在世界铁路修筑史上已取得非凡成就。
如果说中国高铁是当今中国一张闪亮的名片,那么这张名片的第一个位置,一定会写上“詹天佑”的名字。
詹天佑
年,年仅11岁的詹天佑作为第一批公派留学的学生,赴美深造。九年后,他从耶鲁大学铁路工程系毕业,辗转七年,成为了一名铁路工程师。
当时,中国内忧外患,科技落后,浓烈的爱国情怀激发了詹天佑的斗志。
詹天佑的嫡长孙詹同伟先生以及曾孙女詹佩霞做客《谢谢了,我的家》,谈起这段家族往事时,他们依然热血澎湃。
詹同伟先生说:“百年以前,‘京张铁路’使爷爷扬名天下。我最佩服的,就是爷爷在修建工程的过程中,不依赖于外国的工程师,也都不花外国银行的钱,这一点是我们詹家人的骄傲,也都是国人的骄傲。”
小学语文课本《詹天佑》一文中,如此描述“中国铁路之父”当年的爱国壮举:“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塞外常常狂风怒号,*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当时,生活环境极为简陋。詹天佑在工地里面搭一个棚,不仅自己在那里睡,也把妻儿带在身边。铁路修到哪里,他们就将家安放在哪里。
詹天佑与谭菊珍于年结婚。婚后,夫妇俩感情笃深,共育有五子三女。詹夫人追随丈夫常年奔走,他们的足迹踏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京沈、粤汉、川汉等十几条重要铁路上,每一根枕木都镌刻着詹天佑的美名。八个子女先后在广州、内蒙古林西县、河北省秦皇岛山海关、北京、辽宁省锦州等地出生,他们的出生地,标记了詹天佑一生铁路事业的轨迹。
詹同伟对一张照片印象十分深刻——在一个简陋的竹棚里,爷爷睡在吊床上,奶奶在一旁做着针线,他们的女儿在写字。
日子过得如此清苦,也丝毫没有影响他们把生活过得暖意融融、爱意满满。妻子无怨无悔地担纲詹天佑坚实的后盾,詹天佑不管多忙多累,也不忘对妻子嘘寒问暖、对孩子言传身教。
打开记忆的时光瓶,詹同伟记忆中最为深刻的一句话是“各出所学,各尽所知”。
年前后,詹天佑在汉口欧美同学恳亲会上发表演说,号召青年“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这不只是詹天佑一生做人的准则,也被后人作为家训自勉,代代相传。
“我父亲就经常用这句话教导我,做人要踏踏实实,工作要兢兢业业,不能够贪财、重财,要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出来,报效祖国。”回忆起爷爷,詹同伟老先生念念不忘一个细节。
当年,很多人都说“詹氏挂钩”是詹天佑发明的,实际的发明者却是美国人伊利·汉尔顿·詹内,詹天佑只是引进者。詹天佑在工程记录表里特别写明了此事,并在编著《新编华英工学字汇》音译“詹氏挂钩”的词条时,改用“郑”字,译为“郑式车钩”。
詹天佑一生实事求是、坦坦荡荡、不愿沽名钓誉。他对待工作的严谨求实,潜移默化影响了他的后人。
“爷爷在修筑铁路的时候,跟着他的助手进行测量,测完量之后,爷爷又测一次。当时他的助手很不满意,就问爷爷,你不相信我测量的结果?爷爷说不是,虽然你做了,我再跟着复查,这个工作会更加完美。”詹同伟深受爷爷的启发,在多年从事财务工作的过程中,每笔账都要经过复核,“所以当时那些建筑公司说,你们的账务做得非常完美,这点我是继承了爷爷的谨慎。”
百年过去,詹氏家族开枝散叶,无论在中国的北京、上海、青岛、广州、澳门……还是在世界各地,有铁路的地方,就有詹家的后代。
詹天佑夫妇与八个子女
他们中,有很多的大学生、工程师,也有漫画家、公司经理……尽管分散在各行各业,但他们都继承了詹天佑的家训,努力作出自己的贡献。
詹天佑曾说,“生命有长短,命运有沉升,所幸我的生命能化成匍匐在华夏大地上的一根铁轨,也算是我坎坷人生中的莫大幸事了。”
在积贫积弱的年代,詹天佑抱着“始则几忘其难,继则不敢畏难,且直欲自秘其难”的无畏精神,在“使用仪器几无之地”的艰苦环境下,做到了“未差秒黍”,并把生命化作了匍匐在华夏大地上的一根铁轨。
他建成的,不仅是第一条中国人自己的铁路,更是中国人挺立于世界的脊梁。
而今,“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已成繁华盛景。待京张高铁顺利通车之时,也算是对这位时代人物最好的告慰了吧。
来源:CCTV4《谢谢了,我的家》栏目
编辑:苏凡
更多精彩内容
铁路沿线环境整治、公益性补贴……代表每天都在研究啥?很多人对这趟超慢的绿皮车情有独钟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