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水仙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三评西湖十景之六万松书缘
TUhjnbcbe - 2021/1/25 18:11:00
拼多多运营求职招聘交流微信群 http://www.globalmacrotrader.net/fengshang/xinchao/2130.html

六、万松书缘(初次编写时间:年5月5日)

上午7:35离家,在海天城东门口吃好早点,乘公交到25号路十号大街口,在沿江商住区站乘B1(区间二),8:20时开车,9:40时到达八字桥转乘公交,10:13时在万松岭站下车,往回走几步便到售票处及进口,见“主入口浮雕”。

(一)万松书院:

万松书院本名报恩寺,始建于唐代,明弘治十一年(),浙江右参*周木改名,因王阳明曾在此讲学,加上名人众多,所以颇有影响力。崇祯五至六年(--)间,在战乱中被毁。现在的牌坊是年重建的。

万松书院背依凤凰山,左襟钱江,右带西湖,承湖山萃秀,汇聚人文浪漫气息。在存诚阁外,于奇石嶙峋、古藤虬结间,在松涛泉流、虫鸟和韵中,感受书院灵韵,体会古代高等教育的氛围,想象梁山泊与祝英台的恋爱场景……双腿不由自主地迈入书院的建筑群。

主入口:入口部分原来过于贴近万松岭路,设计中适当后退,利用现有高差,做壁刻,上书万松书院重修记。两侧台阶引导入中轴线上的甬道。入口旁植松树。在主入口对面石壁上刻写乾隆皇帝手书“浙水敷文”字样。

万松书院主入口浮雕:正面展现梁祝同窗三载的场景,左边“拜师”体现了尊师重教的中国传统美德,右边“日课”是教者诲人不倦、学者孜孜以求的写照。

品字型石牌坊:

“品”字型石牌坊是原万松书院的主要建筑之一,分别代表了书院的三个历史时期,即万松书院、太和书院、敷文书院,同时蕴含着“做人要有人品,为官要有官品”的深刻寓意。三座呈品字型的石牌楼,显示了从古到今书院的名称变化。重修的三座“品”字型石牌坊,仍为万松书院的标志性建筑。

(Ⅰ)“万松书院”:

这是正面的石牌坊:“万松书院”,高9.22米,为著名书法家姜东舒所题,上面是双龙戏珠的石雕图案。

万松书院(——)——万松书院,始建于唐贞元年间(-),名报恩寺。明弘治十一年(),浙江右参*周木改辟为万松书院。明代理学家王阳明曾在此讲学。

背面为马世晓题“太和元气”——“太和元气”是赞颂孔子思想如同天地生育万物一样,已经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

孔子思想历经千年依然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我们,其治学修身理念甚至到今天依然值得借鉴学习。

(Ⅱ)“太和书院”(——):

东牌坊高7.8米,正面为刘江题“太和书院”,背面为吕迈题“德侔天地”。康熙十年(),浙江巡抚范承谟重建万松书院,并改名为“太和书院”。“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在孔庙里也有,“德侔天地”意为孔子之德与天地相齐。

(Ⅲ)“敷文书院”:

西牌坊高7.8米,正面为沈定奄题“敷文书院”,背面为林剑丹题“道冠古今”。——“道冠古今”是说孔子之道为古今之冠,赞颂孔子的贡献如同天地一样博大,孔子的主张从古至今都是最好的。

清康熙五十五年(),御赐“浙水敷文”额,书院也由此更名为“敷文书院”。

牌楼上祥云环绕,正面雕着双龙戏珠和梅兰竹菊,背面雕刻福禄寿图案。镂空雕刻演绎了传神的石雕技艺,让人惊叹于中国传统的艺术之美。

乾隆皇帝六次南巡,每次都在敷文书院召试浙江诸生,拔擢人才。御试的题目,都与治国平天下、治水护农桑、治人知善恶等分不开。通过当面御试,知其才学品格,来选拔人才、破格录用。御试中的一、二、三名,后来都被授予内阁中书,赴京任职。纵观科举时代中,采取到书院来御试的形式,此举乃“诚隆古以来士林未遇此旷典也”。也就是说在中国的科举史上是前所未有过的。于士林而言,这种当面御试的机会,一来杜绝了作弊,二来让才智之士找到了仕途的捷径。

(2)“栀子花王”——

每年的5月份到7月份,是栀子花的花期。梅雨一来,栀子花就开花了。杭州的栀子花王在哪里呢?就在万松书院、品字牌坊的边上。这是一棵2米多高的栀子花树,“栀子花王”直径达9厘米。花期,过往市民、游客都会被吸引观看。养护人员说:这花非常娇贵,养好它可不容易!

栀子花听起来有点娇滴滴:喜欢阳光又怕晒,喜欢湿润又怕水太多。所以山坡林下是它最喜欢长的地方,边上一般都会傍几棵大树,给它遮阳,叶子又不能太密,不然阳光又透不进来。但是在家里养的话,栀子花非常好打理。

汪曾祺《人间草木》里有这么一段:“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管得着吗!’”

栀子花分大叶栀子和小叶栀子两种。杭州本地产的是大叶栀子,不论是叶子、花还是杆都比小叶栀子要高上一头大出一轮,香味也更浓郁。不过从抗病、抗虫害性还有耐晒耐寒来说,小叶栀子都更具优越性,所以杭州现在反倒是以引进的小叶栀子居多了。

笔者兴冲冲去找栀子花王,保安蒋大哥朝着进门那块“万松书院”的牌坊旁边一指:“就是它。”小叶栀子矮到需要趴在地上去拍照,而这棵大叶栀子,个头居然比笔者还高!笔者随手挑了朵花量了量,直径有9厘米。至于香气,一个背着照相机的游客路过,然后脱口而出一句杭州话:“尽该香!(非常香)”保安蒋大哥说,这棵栀子花人气非常高,经常有人慕名而来合影,还告诉身为安徽人的蒋大哥,它是七仙女手种的。

据有关专家介绍:万松书院这棵栀子花,是非常罕见的大叶栀子,虽然缺乏具体的数据,但是他们毛估估,应该可以算杭州城里的栀子花王了。这棵栀子花是年万松书院建院时种的,栀子花语是喜悦,也有说是永恒的爱与约定,象征着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忠贞爱情,所以种在这里。栀子花原产地是中国,唐朝的时候,中国把它当成礼物送给日本遣唐使,公元七世纪时又传到了欧洲,从此满世界开花。

(3)桃李坪:

书院的布置格局:书院空间山外而内,从低到高,分别安排了外部引导空间--书院门区过渡空间--讲堂空间--室内祭祀空间--露天祭祀空间,从而构成完整而贴切的书院院落空间体系;明道堂置于前面,突出了书院以讲学为中心的特有空间组构方式,从而有别于以礼殿为中心的学宫。大成殿位于后一进院落,则反映了先师先圣的尊贵地位;同时,又与现状遗有的最后一进的露天祭祀空间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整个书院空间因此显得收放得体,开合有致。

同时,还需特别指出的是整个序列的首尾呼应的处理手法,即作为书院特征景观之一恢复的三座“品”字形排列的牌坊群作为整个空间的外部引导空间。分列桃李坪的南、两、东三面,中部虚空而待。作为高潮的最后一进空间,则是孔子照壁和祭桌露天居中而立,直接面对周边的山体和上部的白云,在对自然的重新开放中,整个书院空间在此实现最后的凝聚,圆满地表现了“德侔天地”的无量功德。

(4)花径:

书院碑坊两旁皆为花径,花下捧书,细细念来,这里可为最佳。这里若是还有王阳明大师教传国学,笔者很可能打起背包来此潜心学习。可以这样说:能在万松书院里有一席之地的人,都是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有一席之地的人。

芷兰轩——芷兰,即南接洞庭澧水流域的野生兰花,为兰科,地生兰。它的名字由来,因爱国诗人楚大夫屈原游历于此留下的绝妙诗句“沅有芷兮澧有兰”而得名。

(5)泮池:

古制学宫都引水辟池,形如半月,称泮池。万松书院初建时规模略如学宫,故设泮池。

泮池因用地限制而居于一侧,与轴线两侧的牌坊成一副轴线。泮池半圆形,周边围以栏杆,并在池内植栽水草和莲花。

(6)茗露芗茶竂:

地方不错,环境幽静,还能听见鸟说的话。上午和下午都有表演,边看表演边喝茶,是个不错的选择。无聊了,还能爬爬山,看看当年风光一时的万松书院。

书和茶水放在一起,很有文化的意义,看书品茶那可是一种天大的享受。店家前身是名典咖啡,转型后保留了70%的原有产品,所以这可能是第一家可以让你喝到咖啡,尝到西点的茶馆。

(7)知乐厅:

书院餐厅。“知乐”出自于孔子《论语》“知者乐也”喻知书达礼者是快乐的。

万松书院的休闲场所:正谊堂、毓秀阁、见湖亭露天茶座、茗露芗茶寮(其中毓秀阁、正谊堂室内陈设高档,布置优雅,可分别接待20余人,适合小型会务与高档次接待;茗露芗茶寮、见湖亭露天茶座可同时接待余人,适合单位团体活动)。

书院的餐饮场所:芷兰轩为书院餐饮服务区,芷兰轩餐厅有“见贤思齐”厅、沐恩堂、知乐厅等豪华包间,可同时接待人就餐,在这里可享用地道的江南美食与颇具书院特色的美味佳肴。

(8)芷兰轩:

优美的环境、又非常安静的一个地方,菜做的很用心,这样价格档次的饭店能做出这样的菜来确实使人有点吃惊。我们吃的是蒜泥刀豆、糖醋里脊、番茄蛋汤,这些家常菜的原料不错,颜色不错,用料也足,味道也很规矩,使人想起以前那些家常菜的味道……回味无穷。

(9)造型别致的路灯:

绿荫下,粉墙黛瓦的书院显得格外幽静清雅。隐藏在松林中的路灯,造型古典简洁。人们总是赋予路灯众多的含义,比如理想,信念,知识甚至伟人等,想起一句著名的话:“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穿过万松书院石牌坊,顺着石阶一直往上走,不远的前方就可以看到仰圣门。

(10)仰圣门:

仰圣门,原万松书院的主要建筑之一。祝遂之书额“高山仰止”,取意于司马迁《史记》中对孔子的赞语“高山仰之,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止。”表达孔子对著名的思想家、*治家、教育家的尊崇和敬仰。

楹联由王翼奇撰写:松岭仰弥高,百仞宫墙,居仁辅义,杏坛瞻在迩,一堂弦诵,扢雅扬风。

仰圣门是礼仪之门,建仰圣门的目的是提醒人们步入书院必须衣冠整齐、心怀崇敬。可以说孔子对于古代读书人而言就犹如漫漫长夜里的一盏明灯。

(11)毓粹门:

毓粹门是万松书院的内门,朱关田书额“毓粹”。“毓粹”这两个字比较冷僻,可能大家比较熟悉“钟灵毓秀”这四个字,毓是培养,粹是精华,言下之意万松书院是培养有学问、有道德、有修养的人才的学府。

诚然,万松书院造就了袁枚等一代博学大家,明代的王阳明、清代的齐召南、秦瀛等大学者也曾在此教书讲学。有联为证:“浙水重敷文,看此山左江右湖,千尺峰头延俊杰;英才同树木,愿多士春华秋实,万松声里播歌弦。”几百年来,万松书院为浙江乃至全国输送了无数人才,对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形成了尊师重教、育才树人的民风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12)内进为教室,是学生听课的地方——

孔孟真源——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

灏气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hàoqì,是指弥漫在天地间之。

心灏气俱——“悠悠乎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释义:这是多么辽阔广大啊,仿佛已与整个宇宙间的浩气融合为一,哪里还能找到它的尽头?

(这是按明代仿制的学斋,正中的是孔子像。)

直到民国时期,许多私塾里还依然悬挂着孔子像。学生上学第一先向孔子行礼,第二才向先生,也就是老师行礼。这一点在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里就有提到。虽然三味书屋用梅花鹿伏在古树下这幅画替代了孔子像和牌位,但礼数还是一样的。

(阳光透过学斋窗棂投下斑驳的光影。)

据传:千年前,梁山伯和祝英台曾在这里同窗共读三载有余,正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只是掩卷之余,不知他们是否也曾留意到这脚下的光影?不知他们是否也曾慨叹:“时光都去哪了?”

(13)明道堂:

明道堂,原万松书院的主要建筑之一。古代书院承担着讲学、祭祀、藏书三大功能,明道堂即为万松书院集中授课的场所。

明道堂主要反映先前的教学空间特征景观。廊外檐明间布置“明道堂”匾额和“正谊明道,养士求贤”的对联。讲堂明间正中设讲台,屏风正面刊明·王守仁作《增修万松书院记》,背刊书院全景摹刻壁画。讲堂内壁做木刻、石刻多方,刊学箴、学规、题诗等。

明道堂现陈列由杭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设计制作的反映中国科举历史文化的大型立体仿真彩塑工艺巨著——《中国科举文化大观》,集中展示明代:十年寒窗、科场风云、千里赴考(南北方)、临轩唱名、丰乐赐宴、荣归故里等场景。有点类似清明上河图,不过其采用硬木彩塑纺真工艺,集雕、刻、喷绘、灯艺等多种工艺于一身。

(14)明道堂两侧厢房为居仁、由义两斋,原为书院学生自习和住宿的场所。

(a)由义斋:

由义斋,原万松书院的主要建筑之一,是学生自习和住宿的场所。斋名取名于孟子,“居仁由义,体用已全”句。意思是如果一个人拥有仁义之志,那么他就拥有了一切。现分大小两间,为万松书院历史文件陈列室。

大间陈列着万松书院的历史沿革、学规、章程、教学特色、祭祀制度、藏书制度、考课制度、著名学者等内容介绍。小间系书画室,用拓片、书法、山水画等形式展示了万松书院的碑记和诗词等。

(b)居仁斋:

居仁斋,原万松书院的主要建筑之一,是学生自习和住宿的场所。斋名取名于孟子,“居仁由义,体用已全”句。现分大小两间,分别为中国书院发展史、杭州书院发展史的陈列室。展示万松书院不同时期的文献、资料,包括碑文、题刻。

居仁斋大间作中国书院陈列室,主要陈列中国书院简介、书院与官学介绍、中国著名书院岳麓书院、*洞书院、东林书院等简介、书院与科举简介等。小间(琴房棋室)展示杭州四大书院内容。

(15)金榜题名、鱼跳龙门:

《中国科举文化大观》长39米,高2.5米,深1.2米,以“十年寒窗”、“科场风云”、“千里赴考”、“临轩唱名”、“丰乐赐宴”和“荣归故里”七大场景,活泼地将中国科举制度的大致进程、社会影响及其兴衰呈现给观众。作品中主体构成的楼台瓦舍、塔桥街巷,制作精细,空间透视处理又极具创意。从山乡小镇到通衢大市,从民居院落到皇宫豪宅,以不同地域特色、风土人情、建筑个性,按构图需要一一分布在作品之中。多个穿戴别致、仪态万千的各式彩塑造型人物,栩栩如生地演绎着中国科举制度下的世相百态、士子众生,较真实地反映了与科举制度相关的典型故事、历史掌故、名人轶事和学习佳话。这件艺术作品由杭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设计、制作而成,前后用了一年多时间。硬木彩塑仿真工艺是一种综合工艺美术,以表现各种建筑、人物、环境形象见长,适用于大型建筑场所壁饰或陈设。

(a)“十年寒窗”: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科举是读书士子进入仕途的必经之路,也是竞争激烈、决定命运的*门关。科举考生在末取得功名前无论年龄大小都称“童生”,童生经过考试考取后称为“秀才”。中了“秀才”就叫作“进学”或称“入学”,这是功名的起点。有了秀才资格才能参加国家正式考试。

考试分为三级:一、乡试;二、会试;三、殿试。殿试及格称“进士”,算是“天子门生”了。千百年来从“悬梁刺股”的幼小“神童”,到皓首穷经的百岁老人,久困场屋,淹滞凄惶,无所施展。束缚了聪明才智的士人,比比皆是。但学而又则仕犹如一贴幻人的迷药,让冷灶布衣的读书人为了前程,仍执迷不悟地苦苦追求。

(b)“千里赴考”:

科举好比一张庶天盖地的大网,千百年间,几乎没有一个读书人能超脱于外。每逢三年一次的“大比之年”,四方士子千里迢迢赶赴京城。

南方、北方从水乡小镇到通衢大市,莘莘学子赴考途中千里跋涉之万象,展示了科举之途的艰辛与巨大恒久的吸引力。

苏轼、苏辙由父苏洵带邻由四川眉山赴京应试。结果兄弟双获中。老苏洵为此喜庆之余,大发感慨:“莫道科场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科场难,小儿如拾芥。”后老苏得欧阳修、韩琦举荐,不经考试,被破格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父子三人同朝为官,时人称“三苏”。

(c)科场风云:

这是“科场风云”,看地点是在皇宫里,应该是殿试了。

科场是历代王朝开科取士举行考试的地方。清代每省都设立一座贡院,单考生号舍一般就达一万多间,规模宏大,建筑精美。

贡院大门两旁刻一幅对联:场立东西,两道文光直射斗;帘分内外,一豪关节不通风。

远远望去,庄严肃穆;令人起敬。每三年全省举子到这里举行一次乡试,榜上题名者称为举人。取得举人资格后,就进京参加会试。

(d)临轩唱名:

“殿试”原名“廷试”,始于唐朝武则天,多为三月或四月举行。宋太祖开宝六年,因皇帝殿前亲自“策问”考试而通称“殿试”。

“殿试”是科举考试最高级别的考试,殿试及格称为“天子门生”。从此,一举成名,步入官场,荣耀非凡。宋代殿试后把进士分为“五甲”,一甲只三人,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化。

南宋“殿试”试场设在皇宫的集英殿。通过“乡试”、“会试”的举人们这一天由皇城东北角的东华门入宫,根据事先规定的座位,对号入座,然后“一决文才”。考卷经主考官审核,排出名次,呈交皇帝亲自过目,并确定排名先后,并当场宣布,此举称为“临轩唱名”。

南宋时,进士最多的一次激增到六百余名,入宫参加殿试的考生之多,蔚为壮观。

古人有所谓人生四乐:“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金榜提名就是用洒金*纸,书写进士名单。一个读书人,能在金榜上提名,是梦寐以求的大喜事。而乡试放榜中举也可称为千*万马过独木桥。发榜时的场景令人叹为观止。

(e)丰乐赐宴:

唐时,科举考试结束后,均在长安曲江赐宴新科进士,故名“曲江宴”。南宋时,则以杭州涌金门外西湖南岸的“丰乐楼”为进士赴宴处,是为“丰乐赐宴”。丰乐楼座落在西子湖畔,碧波千顷,绿树环合,鸟语花香,其旁楼阁亭台和园林栉比鳞次,成千上万的市民像过节似的去赶热闹,新进士犹如神仙一般,成了姑娘们心中的“白马王子”。新科进士更衣盛装,骑马游市,相互团拜,至太学题名,然后入场与宴,唐诗人孟郊有一首《等第后》的诗写出了新进士的心态: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

(f)荣归故里:

大夫第前衣锦还乡的退休丞相,官兵护送,地方官前呼后拥,夹道迎送,家族子孙叩拜相迎,亲朋好友、街坊邻居都为他的显赫而自豪不已。从中举入仕至退休谢世,表现了历代读书士子通常带有共性的生活轨迹与荣辱悲喜。

历代科举制度,虽曾造就了一批彪炳史册的英雄豪杰,贤相名臣,为国家与人民做了许多好事,高耸的石牌坊就记叙着前人功成名就和非凡的一生,但这样的结局必经是屈指可数,更多的人则身居茅庐,学堂,寺院、书院、道观乃至隐居山林,更有不少人落榜失意,一生穷困潦倒。白首穷经苦读的老童生与科场失利、寄身江湖的博学之士,成为科举制度束缚人们思想与创造精神的牺牲品。

于是,随着岁月的推移,那渐入衰败的祠堂,牌坊,昭示着科举制度的没落,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年。隋朝以前采用的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的制度导致出身寒门的普通人无法步入仕途,隋朝开始改为科举制,使得任何参加者都有成为官吏的机会。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逐渐僵化,被称为八股取士。

(16)大成殿:

明道堂之后就是万松书院最核心的建筑之一大成殿,大成殿是师生们祭祀孔子及历代儒家先贤的场所。原万松书院的主要建筑之一,是师生们祭祀孔子的场所。孟子赞颂孔子说:“孔子之谓集大成”,意为孔子的至高境界,孔子的思想已经达到了集古圣贤之大成的至高境界。现殿内陈列基本参照史书记载,置孔子及“四配”像、青铜礼器等,展现万松书院严格的祭祀程式和齐全的祭器。

大成殿为书院供祀之所。外檐明间布置“大成殿”匾额和“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后学;颂其诗,读其书,友天下之士尚论古人”的对联。殿正中有孔子行教立像。上有清康熙手书“万世师表”匾额,像下有石龛,有象征性的石香炉和石花瓶。殿中左右有线雕四圣像(亦称四配),像前亦有石质神龛。左右两侧壁有十二贤(亦称十二哲)线雕石质小像,立于石质神龛之上。

所谓“四配”也就是儒学的代表人物。孔子坐像左手位的是复圣颜子,述圣子思,右手位的是宗圣曾子、亚圣孟子。

(这是先师孔子,宗圣曾子和复圣颜子。)

(这是康熙手书的“万世师表”匾额,康熙的字写的真不错!)

屋内的灯笼与屋外的一束光照亮了墙上的《论语》名篇,仿佛告诉我们孔子教学的思想虽然历经千年却依然熠熠生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7)大成殿前的两座碑亭:

大成殿前是两座碑亭----颜乐亭和曾唯亭,分别以孔子的学生颜乐和曾唯命名。明弘治十一年()已建有颜乐亭,位于大成殿左侧。颜乐亭亭内有康熙御题“浙水敷文”碑。明正德十六年()重修书院时又建曾唯亭,与颜乐亭相对,位于大成殿右侧。曾唯亭亭内有乾隆七言御诗御题手迹复制碑。

旧万松书院门口有对联:“浙水重敷江右湖,千尺峰头延俊杰;英才同树木,愿多士春华秋实,万松声时播歌弦。”

年重建时,曾唯亭和颜乐亭为万松书院大成殿前两座御碑亭,亭内分别有康熙御题“浙水敷文”碑和乾隆七言御诗御题手迹复制碑。

乾隆皇帝知道,敷文书院的祭祀自明弘治年间以来都是由衢州孔氏嫡裔主持的。他认为,敷文书院的传经授道是来自于孔孟的真源。由此,他当场挥笔赋诗,对敷文书院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松冈回首望祗园,讲舍层阶喜得门;气助湖山钟远秀,道传孔孟有真源;清游只欲心无逸,名教何非乐所存;嘉尔青衿真济济,嗣音实行勉相敦。

乾隆皇帝写罢,命在院的众位学子和韵。当时,一百余名学子遵旨“恭和御制诗”。宁波鄞县书生屠可堂的和诗,被皇上钦取为一等一名。他的和诗是这样写的:睿藻缤纷春满园,赓扬多士拟桥门;道隆棫朴薪槱化,心沦江淮河汉源;复旦光华问诏远,千秋风雅教思存;从兹标识湖山胜,劝勉还将百行敦。除了众多学子,孔氏族人和书院的教授、地方文人也纷纷恭和御制诗。

乾隆皇帝还书写了“湖山萃秀”匾额、并将银一千两、书两部赐给书院。为赐经书,他在颁下的谕旨中说道:“经史,学之根柢也。会城书院聚黉庠之秀而砥砺之,尤宜示之正学。朕时巡所至,若江宁之钟山书院、苏州之紫阳书院、杭州之敷文书院,各赐武英殿所刊之《十三经》、《二十二史》各一部,资髦士稽古之用。”

(18)“万世师表”平台:

“万世师表”平台为民国初期的建筑,现存有供案、石狮、照壁、孔子线刻碑等文物。年3月,杭州市园文局依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保留建筑民国初期的特征,进行了保护性维修。

此平台虽然是民国时的建筑,但就笔者来说是最古老的遗迹,因为其他的建筑都是后来修复的,只有这一处,笔者以前来看时就存在。记得第一次到此看时,看到孔子像,真有点想拜一拜的冲动,因为自己刚到杭州读书。

(19)遗址:

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万松书院遗址、杭州市人民*府、二年七月九日公布、杭州市人民*府立

这一遗址非常漂亮。其实最爱的地方就是大成殿后面的大平台,民国时期建造。不看别的,光看那两尊形态迥异的狮子造型,就够回味很久,更何况登上两侧台阶,绿树夹荫,风景宜人,突然间好像回到很多年前,有头发上束着*色手绢的女子在炎热夏日穿着素雅的小碎花旗袍款款拾阶而上,与扑面的红色小繁花融为一景,偶回头,对台阶下方的君子露齿一笑,便引得流光一片。

(20)存诚阁:

存诚阁,清代万松书院的主要建筑之一,用于收藏皇帝御赐、乡神捐赠典籍之处,原为书院藏书楼。存诚,保持诚实之意。年原址复建。

(21)正谊堂:

正谊堂,清代万松书院主要建筑之一,是古代书院师生集中学习的课堂。正谊,意在学习中要发扬国学辨析、辨证的精神。为恢复古代书院“讲学、祭祀、藏书之用”。

时至今日,书院里的舞蹈表演依然传承着古时的传统和礼仪,让现代的我们感受到古人的那种庄重严谨的治学风格。记得有首歌这样唱道:礼是敬,敬我身影,笑相迎。礼是雅,雅出风情,好风景。礼是净,净我言行,行致远。礼是静,静我心灵,心相映。

(22)万松书院重建碑记:

钱塘、仁和自古乃重教兴学之地,逾千年来群英荟萃,人才辈出。明弘治十一年(公元一四九八年)浙江右参*周木于南宋报恩寺旧基创建万松书院。清康、乾盛世,书院几经修葺,盛极一时。康熙赐额“浙水敷文”,故易名敷文书院。清末,书院搬至城内,万松岭旧址古迹留存至今。

万松书院,地处湖山之间,树木苍翠,奇石嶙峋。书院在此办学四百余年,以“明五伦”为教育宗旨,弘扬儒家文化,传习理学、祠祀先贤、培养人才。明清时期著名学者王阳明、齐召南、秦瀛、袁枚等曾在此讲学或就读,书院一度成为江浙一带最大学府。

近百年来,世态变迁,书院遗址日渐荒圮。一九九九年春,我等踏青至此,但见断壁残垣、荒草凄凄,倍感惋惜。众曰:此乃杭城尚存唯一书院遗址,时逢盛世,理应修复,以缜德于前人,炳耀于后世。翌年市园林文物局对遗址进行了初步整修,并据《乾隆南巡图》、《杭州府志》、《敷文书院志略》等记载制订了书院修复方案,由市*府多方筹资,按明代建筑风格进行整修和重建,有品字牌坊、明道堂、大成殿等大小建筑十余处,计耗资二千余万元,费工一年,至二OO二年十月甫成,重现书院当年风采。五百年来书院曾数毁于战乱,经历四毁四建和十余次重大维修,今得重光乃杭州文化教育史上一盛事也。

教育乃一国之本,教育兴、国家兴也。修复万松书院旨在弘扬中华民族重教兴学之举,尊师爱生之德,教学相长之义,勤学苦练之风。近百年来教育体制已大变,书院渐废,但书院倡导博学、通经、致用之学风不可废也。中华文化渊远流长,儒家哲理自孔、孟创立,经周、程、朱、张阐发开拓,数千年来从未中断,此乃中华文化之源,理当继承发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基石也。

万松书院地处南宋皇城遗址,书院重建不仅为杭城增添一寻古探幽之地,亦具启修复皇城遗址之先耳。时国运昌盛,皇城遗址公园之建设当指日可待也。是以记。马时雍谨撰、二OO二年秋日

(23)书院主要先贤名人雕像(部分)—— 进入万松门后,在如草如荫的草坪上,竖立着对中国书院文化有较大影响的名人塑像和万松书院的山长,如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等等。

(a)张载:

张载(1——),北宋陕西眉县人,世称横渠先生,北宋理学创始人之一。长期讲学关中,故其学派称“关学”,主张“不凭注疏而新圣人之经,不凭今之法令而新天下之法”,王安石行新法就求助于他的理论。

(b)袁枚:

袁枚(——),清钱塘人,清代江南才子,生长于杭州,曾在万松书院读书受业。中年辞官后到江宁小仓山筑随园卜居,故又称随园老人。诗主张“性灵说”,“江山亦要伟人扶”即其诗句。尝言:“古有史而无经”、“予于经学,少信多疑。”实即章学诚“六经皆史”之论也。

(c)王守仁: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提倡“知行合一”并创立著名的“阳明学说”。晚年曾访问万松书院并亲撰重修碑记。他强调书院要以“明五论”为教学宗旨的理论,对万松书院产生过极大的影响。

(d)齐召南:

齐召南(——),清浙江天台人,号息国。年,举博学鸿同科,授检讨,参修经史,曾官礼部侍郎。年至年主讲敷文书院讲席达10余年,对书院建设多有建树,且造士甚众,文人蔚起。作为书院的名人、主持,任内曾分别于、、年接驾乾隆帝巡幸书院三次。先生在治学、课余之睱,对奇石情有独钟。

(e)朱喜:

朱喜(——),南宋婺源人,为二程四传弟子,是理学之集大成者,被后人视为儒学正宗。《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等著作颇有名。其博揽和严谨的学风对后人影响很大。曾在*洞等多处大书院执教。其“*洞书院揭示”被后人视为圭臬,主张学问在于创通径义,而精神之所寄则在学院。大儒、理学家。道德文章教化后世,为后人所敬仰。人格学问均为人之楷模。

(f)金甡:

金甡(-),清浙江钱塘人,字雨叔,号海住,乾隆壬戌进士第一,曾官礼部侍郎。年始主讲敷文书院。史谓“直谅诚敬,所陈说必正义法言,诸皇子皇孙皆爱重之。”作为敷文书院的著名主持讲席,他生平“廉检方正,处事无巨细,井井有法度”。

(g)周敦颐:

周敦颐(——),北宋湖南道州人,后人称濂溪先生,为北宋理学创始人之一。其“爱莲说”以莲花为意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被后人视为坚贞不渝、洁身自爱的君子情操象征。根据资料介绍他“首修学校以教人”,二程曾是他的学生。他言行*事,皆本之“六经”,考定《孟子》,是一个治学、从*、做人都很严谨的先儒。

(h)商辂:

商辂(——),明浙江淳安人,曾连中三元及第,明代年间,仅他一人。他所居的杭州街坊因此名为“三元坊”。他为人方正端庄,然处事机变,先后任兵、户、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太子少保。历来书院与科举有关,关联紧密。人物塑造强调了商辂平时宽厚有容,至临大事,决大议,刚毅之莫能夺的性格特征。

(i)程颢、程颐:

程颢(公元年—年),字伯淳,又称明道先生;程颐(公元年—年),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程颢和程颐是亲兄弟,世称二程,他们在中国儒学思想发展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儒学第二次复兴的主要骨干人物。由于二程的思想十分接近,生活经历大体相同,一般学术史和评价对他们的学术思想亦很少作分别。

西湖文化游览记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评西湖十景之六万松书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