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百家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在岩茶界,有一种神奇的存在,谓之——手工茶。
手工茶,还有门派之分。
全靠手工,一星半点都没用到机器制作而成的茶,叫做纯手工茶。也就是本文的主人公,近来话题度比较高的一类。
一半手工,一半机器,或者是三分之一用手工,剩下凭借机器制作而成的茶,叫做半手工茶。
半手工茶,其噱头不如纯手工茶。半手工茶的命运,我们已经可以提前预见:要么被人隐藏起来,默默以普通茶售卖。要么,就是好高骛远,直接成为纯手工茶。
这样一款“复兴”的岩茶,在圈子里口碑如何呢?真如某些人宣传的那般,好出天际,地位高到没法复制吗?
带着一颗八卦的心,今天的文章开始了。
纯手工茶,好喝吗?
如果您非要个答案,我只能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纯手工茶,李麻花喝过几次,对它的评价——完全就是即兴发挥!不按套路出牌。(传说中的freestyle。)
第一次喝,所谓大师出品的手工茶,花了我不少大洋。据说,手工茶一年就几斤,还是拖了各种关系抢到的。
这种抢手工茶的心情,丝毫不逊色近期我想到土耳其的冲动。别拦着我,要去买T斯拉,最少便宜20多万来!
烫壶温杯,剪开泡袋冲泡。
入口,只感觉五个字扑面而来——名不副其实。
论汤水,其稠滑度勉强给5分,及格线不到。倒是苦涩味,高达9分。如果不是事先知道这款茶的来路,最最最善意的猜测——这是一款半岩茶,还是长在黄泥土里的那种。
所谓的大师纯手工茶,不过如此,远不及我喝到的小牛肉口感。
第二次喝,不是大师出品,只是一个茶农的手作,心血来潮的作品。
入口,比第一次喝的手工茶好一些,不过,还是有一股化不开的苦涩味。
到后来喝的手工茶,多数有汤不顺,水不柔的特点。
被伤害久了,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闻纯手工茶直摇头。
纯手工茶,真的都是好茶?
答案——遇到好茶概率低。
纯手工茶好不好,真的是需要技术的一门“投胎活”。
当这款茶,师出名门(至少是要正岩山茶的茶),遇到一位制茶技艺了不得的师傅,有50%的概率成为一款好茶。
为什么只有50%呢?
剩下的50%,是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比如,当年的天气好与坏,茶青整体含水量的多少,做茶的时候天气如何,制茶师傅的身体好不好、手感如何,……这些因素,都会影响纯手工茶的品质。
与机器制茶的稳定性相比,纯手工茶存在的风险太大。
况且,在制茶季,是与时间赛跑的阶段,鲜少有人会制作纯手工茶。
万一手感不好,做茶时出点虚汗……这茶,都会变得不好喝,反而砸了自己的招牌,岂不是自毁武功,撕破老脸?
如果这款茶,遇人不淑,山场还不好,却非要做茶纯手工茶,这个画面,我只能联想到丑女无言画半面妆,要吓死个人嘞。
那只能祈祷茶友们自求多福,千万别遇到这样的茶。
纯手工茶,为何能成为网红爆款?
纯手工茶的走红,难道真的是因为回归传统,文化复兴的符号?
我不知道。
但能明确一点,有很多茶友如李麻花一般,闻言手工茶的各种好,对其充满好奇心,都想试一试,猎奇心理作祟。
三人成虎的威力大伙都见识过,张三李四王五范六一人买一次,在朋友圈里发一条动态,自然就带火了所谓的纯手工茶。
然,买过之后的人,大约只会庆幸还好自己只买了几泡,没买多!
爆个黑幕吧,现在这个网络时代,要成为网红,并不是难题。你看当下兴起的网红文化,走哪儿都能看到拿着自拍杆的主播。
当一款茶,概念有了,slogen有了,行走江湖的番号有了,自然可以小小地火一把。
然,大浪淘沙,经得起时代考验的,才是好茶!
关于纯手工茶,你怎么看?
关于纯手工茶,岩茶迷的看法,大相径庭。
甲方,对其嗤之以鼻。
乙方,对其疯狂迷恋。
当然,也有些看客,纯粹为了看热闹,充当水军,时不时出来刷个存在感。
比如,当甲方说:“手工茶,不好,难喝。”
这些个黑粉(注意,是从来不喝岩茶的一类),就会凭空冒出,留下犀利的语言:“呵,不懂不要装懂,手工茶,这叫尊重传统,是文化复兴。”
瞧,一下子把手工茶上升到传统的高度,谁会反驳?或者,也有人是不屑与之较真。
当乙方绝对捍卫纯手工茶,“手工茶,百分百手制,看青做青,看茶焙茶,真的很不容易。”
这时候,黑粉出现了:“卖这么贵的茶,都是炒作,就不怕步铁观音、普洱茶的后尘么。”
此处,该翻个白眼。
后记: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作为一名合格的岩茶粉,纯手工茶这个话题可不能错过。
纯手工茶的出现,是时代的必然产物,还是一种噱头?值得推崇,还是让往事都随风?是该清醒面对,还是盲目追随潮流?
对于纯手工茶,您,又站哪一对,是支持,还是反对?
欢迎留言讨论。
版权声明:本文归小陈茶事村姑陈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