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白癜风价格 http://pf.39.net/bdfyy/bdfjc/150526/4629689.html新京报讯(记者周怀宗)今日迎来大暑节气,冷饮、雪糕、冰镇西瓜……这些酷热之中的解暑佳品当然少不了,其实,这些都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在古代早已有之。不仅如此,在古人留下的诗词里,这些夏日美食,还都有各自诗意唯美的名字。夏天的解暑佳品可不少。资料图片屈原:冻饮冰酒可消暑早在战国时代,屈原的《楚辞招魂》中就描写过夏日喝冰镇米酒的场景,“挫糟冻饮,酎清凉些。”这句诗的意思是,酒糟中榨出清酒,再用冰镇,饮后遍体生凉。其实,在更早的西周,就有专门的官员负责在冬季藏冰,到夏天时,天子会赐冰给诸侯、大臣,到春秋以后,各诸侯夏日饮宴,都以冰镇美酒为上。藏冰的官职叫做“凌人”,是天官之属,《周礼天官凌人》中记载,“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郑玄注:“掌冰政,主藏冰之政也。”最早担任“凌人”的,是周王室后裔,周文王第九个儿子康叔的后代,此后以官为氏,即凌氏,也就是后来的凌姓。王维:没有茗糜怎御暑诗画双绝的王维,还是一个美食家,他的诗中,多有美食的记载,自然也少不了盛夏美食。如《赠吴官》中写道,“长安客舍热如煮,无个茗糜难御暑……江乡鲭鲊不寄来,秦人汤饼那堪许。”一首诗中,写了“茗糜”“鲭鲊”“汤饼”等消夏美食,鲭鲊显然是跟鱼有关,汤饼也好理解,可“茗糜”是什么呢?茗糜也叫茗粥、茶粥,其实就是煮好的茶。唐代烹饪书《膳夫经手录》中记载,“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这里的宋指的是南北朝时期的刘宋,与晋代相接。茶叶煎煮浓稠后,表层会凝结出一层薄皮,看起来像粥,所以叫茶粥。当然,也有观点认为,茗糜没那么复杂,就是现在也在南方司空见惯的茶稀饭。以茶解暑,不止茶粥,茶水也可以。唐代诗人卢仝的《七碗茶》中写道,“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生清风”。苏轼:新面汤饼正逢时王维诗中的“汤饼”固然好理解,可诗中的汤饼与现在所说的汤饼,其实还有所不同。“头伏饺子二伏面”,夏天吃面是传统风俗,王维诗中的“汤饼”,实际上是一种面食,但具体做法还有待考证。《齐民要术》倒是记载了一种古代汤饼的做法,先用冷肉汤调和细绢筛过的面,再揉匀搓平之后,一尺一断,盘中盛水浸。要“薄如韭叶”,沸水煮熟。宋代苏轼曾写过一首夏季吃汤饼的诗,“初见煌煌秀两岐,俄惊落磑雪霏霏。可烦都尉热承汗,绝胜临淄贫易衣。尚有清才对风月,未妨便腹贮书诗。知君货殖夸长袖,满籴千箱待一饥。”咦,这里没提汤饼呀?得看标题,这首诗的题目就是《奉酬仲闵食新面汤饼,仍闻籴麦甚盛,因以戏之》。陆游也曾写过一个“东坡食汤饼”的故事:苏轼与苏辙被贬谪到南方时,曾经在梧州、藤州之间相遇,路边有卖面条的人,兄弟二人一起买了面条吃,面条粗得难以吃下去。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而这时苏轼已经吃完面条了。他慢悠悠地对苏辙说:“你还想细细咀嚼品尝么?”说完大笑着站起来。夏彦谦:一碗鱼脍更清凉王维感叹鲭鲊不来,唯有茶汤面条御暑。这里的鲭鲊,是腌鱼,可以做鱼脍,也可以做鱼炙。古人吃鱼脍的历史非常久远,至少在南北朝时代就已经出现,到唐代时大盛。鱼脍就是生鱼片,许多古诗词中都有鱼脍的描述。如李白的诗中“双鳃呀呷鳍鬣张,拨剌银盘欲飞去。呼儿拂几霜刃挥,红肌花落白雪霏”,描述的就是吃生鱼片的场景。白居易《轻肥》诗中写的“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王昌龄的《送程六》诗中写的“青鱼雪落鲙橙齑”,都是指生鱼片。晚唐诗人夏彦谦有一首《夏日访友》,诗中写到夏日吃生鱼片的故事,“春盘擘紫虾,冰鲤斫银鲙。荷梗白玉香,荇菜青丝脆。”贺铸:芡实为何叫鸡头宋代词人贺铸曾写过一首《食芡实作》的长诗,诗中写道:“暑雨过初伏,斜阳生晚凉。风翻芡盘卷,万觜争低昂……金刀剥老蚌,玉沙磨夜光。”读诗看着活色生香、食指大动,可“芡实”是什么?芡实又叫鸡头、鸡头米等,因形似鸡头而得名,属于睡莲科植物芡实的种子,种子带刺,要剖开才能食用。芡实。图片选自网络古人以芡实煮粥,深信可以清热解暑。苏轼的《南歌子.湖景》描述了夏日吃茭白、菱角、鸡头的故事,“古岸开青葑,新渠走碧流……只将菱角与鸡头。更有月明千顷、一时留。”此外,唐诗中还有一首专门写“芡实”的诗,诗名就直白地唤作“鸡头”,“湖浪参差叠寒玉,水仙晓展钵盘绿。淡黄根老栗皱圆,染青刺短金罂熟。紫罗小囊光紧蹙,一掬真珠藏猬腹。丛丛引觜傍莲洲,满川恐作天鸡哭。”新京报记者周怀宗编辑张树婧校对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