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水仙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故宫藏画里的婴戏促织逗猫击球斗草
TUhjnbcbe - 2024/8/28 17:52:00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将小儿奔跑捕蝶的欢乐场面描绘的栩栩如生,字里行间,仿佛一个天真活泼、好奇好胜,最后又不知所措的儿童形象浮现在读者面前。

诗词之外,历代书画中亦不乏以婴戏为题的名家画作。如宋代苏汉臣的《秋庭婴戏图》轴,姐弟二人,围立圆几,专注于拨玩枣磨,两个孩子玩得着了迷,似乎忘记了刚才发生的一切;明代陈洪绶的《童子礼佛图》轴,二儿童拜佛,一儿童献花,另一儿童跪着擦拭铜塔,各个神态专注,他们收敛起顽皮,显露出庄重,其中一名儿童磕头时露出胖臀,不免令人忍俊不禁……

儿童节之际,澎湃新闻特此梳理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婴戏图”,以飨读者。

(传)宋苏汉臣秋庭戏婴图轴

(传)宋苏汉臣秋庭戏婴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苏汉臣(约12世纪),开封人。宣和间入画院任职待诏。宋室南渡后,再入绍兴画院。隆兴初,且因画佛像称旨,授承信郎。长于道释、人物,尤善画童婴。

(传)宋苏汉臣秋庭戏婴图轴(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传)宋苏汉臣秋庭戏婴图轴(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传)宋苏汉臣秋庭戏婴图轴(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传)宋苏汉臣秋庭戏婴图轴(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幅绘湖石婷立,芙蓉、雏菊争艳,一派秋意盎然。姐弟二人,围立圆几,专注于拨玩枣磨。右方几上和地面,复散置转盘、佛塔、铙钹等。举凡人与诸物,率皆刻画细谨,敷染生动,洵为苏氏传世极精之作。本幅有清高宗行书御题:庭院秋声落枣红,拾来旋转戏儿童。丹青讵止传神诩,寓意原存相让风。壬寅仲秋御题。

(传)宋苏汉臣灌佛戏婴轴

(传)宋苏汉臣灌佛戏婴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庭院中四童子浴佛为戏,一位手扶诞生佛像台座,一位手持水瓶灌佛,一位手捧花篮,另一位双手合十跪地礼拜。每位童子神情专注,描绘栩栩如生。全图设色明丽,笔墨精到。

(传)宋苏汉臣灌佛戏婴轴(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传)宋苏汉臣灌佛戏婴轴(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传)宋苏汉臣灌佛戏婴轴(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幅上并无作者款印,旧传为宋苏汉臣之作。(传)宋苏汉臣婴戏图轴

(传)宋苏汉臣婴戏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传)宋苏汉臣婴戏图轴(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传)宋苏汉臣婴戏图轴(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幅有清高宗行书御题:庭院景含清,峥嵘聚戏婴。心花知自喜,面具索人惊。梨枣还相让,埙篪互不争。画家源鲁语,写出少怀情。己丑新正御题。(传)宋苏汉臣秋庭戏婴图轴

(传)宋苏汉臣秋庭戏婴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传)宋苏汉臣秋庭戏婴图轴(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幅绘桐荫蔽日,三童子聚集于树底消暑,中一人持细棒斗促织为戏,旁二人亦喜亦惧,欲试又止,情态异常逗人,惟人物比例暨衣饰敷染稍嫌板刻,疑为后代画家托名之作。(传)宋苏汉臣杂技戏孩

(传)宋苏汉臣杂技戏孩本幅选自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烟云集绘第三册”

(传)宋苏汉臣杂技戏孩(局部)本幅选自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烟云集绘第三册”

(传)宋苏汉臣杂技戏孩(局部)本幅选自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烟云集绘第三册”街头卖艺郎披挂琳琅满目的道具,施展他巧妙的技艺,鸣锣击鼓,并和着节拍,引来了儿童驻足围观。本幅为“烟云集绘”第三册中的一幅,无款印,属苏汉臣一路之画风。(传)宋苏汉臣戏婴图轴

(传)宋苏汉臣戏婴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传)宋苏汉臣戏婴图轴(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传)宋苏汉臣戏婴图轴(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传)宋苏汉臣戏婴图轴(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人百子嬉春页

宋人百子嬉春页故宫博物院藏

宋人百子嬉春页(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宋人百子嬉春页(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宋人百子嬉春页(局部)故宫博物院藏(传)宋人婴戏图轴

(传)宋人婴戏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幅中一童子隔着布幔,专注操作提线木偶,正在演着跳钟馗的民间宗教仪式。台前围坐有打点鼓、敲牙板及作逗趣状的三名童子,身着卍字文背绣团龙文服饰。

(传)宋人婴戏图轴(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传)宋人婴戏图轴(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图表现出儿童游戏轻松诙谐的一面。夹头榫直枨半桌自五代以来即用于饮馔,明代多称酒桌。夹头榫是案体结体常用的一种结构,是受到大梁架柱头的启发。腿足上端出榫并开口,中夹牙条、牙头,出榫与案面底面的榫眼接合,可使腿足更加稳固。镶云石桌面与壶门式圆腿漆凳均属明式,此图当出自明人之手。宋人冬日婴戏图轴

宋人冬日婴戏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幅画梅花、山茶,杂以兰花、竹子。两个儿童在花下游戏:一个手拿小旗一面,一个手拿一红线缠着的孔雀羽毛,逗引小猫。

宋人冬日婴戏图轴(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这幅画的笔墨和苏汉臣秋庭戏婴图很相似,山石的皴法,孩童的开脸,衣纹的描法,都很神似,尺寸大小也相仿。很可能这两幅画是同一人的作品,也可能原来是四景屏风中的冬景。宋人蕉阴击球图页

宋人蕉阴击球图页故宫博物院藏无作者款印。对幅清高宗弘历御题诗一首。本幅、对幅及裱边钤高宗弘历“古稀天子”“八徵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等鉴藏印,共6方。《蕉阴击球图》绘南宋贵族庭院里的婴戏小景。庭院内奇巧的湖石突兀而立,其后隐现茂盛的芭蕉数丛。石前的少妇正与身旁的女子专注地观看二童子玩槌球游戏。一童手持木拍正欲坐地击球,另一童子则向他急急地喊话。图中四人的目光同时落于童子所欲击打的小小球体上。构思巧妙,情节生动,显示出作者善于观察人物并且捕捉生活细节的能力。此幅在构图上巧妙地将玲珑剔透的湖石正立于画心中部,以其自身的完整性起到了镇住画面的作用,聚拢了交叠张扬的芭蕉叶及分散的人物,避免了画面因景物繁杂而出现轻浮感。此外,湖石拉开了前景人物与背景芭蕉间的距离,增强了画面的纵向层次感。在笔法上,作者注重物象间的对比互衬关系。人物与芭蕉为中锋运笔,线条工整细匀,如行云流水;着色渲染浓淡相宜,清新明洁的色调有助于表达轻松活泼的主题。湖石则以粗笔重墨表现,线条劲练,转折顿挫中见洒脱。湖石所呈现出的坚硬质地成功地衬托出人物纤秀婉约的形象及芭蕉飘逸润泽的自然美。

宋人蕉阴击球图页(局部)故宫博物院藏在宋代类似于《蕉阴击球图》的作品很多。以写实的笔法描绘民间生活、反映“市井细民”的审美趣味是宋代绘画的一大特色。当时涌现出众多绘风俗画的著名画家,如王居正、张择端、李嵩、苏汉臣等人,他们的作品以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而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原题签作者为苏汉臣。此幅虽在题材、笔法上与苏汉臣的画风较为接近,但在艺术表现的造诣上却远不及苏汉臣,因此,此图当是与苏汉臣同时代的佚名画家之作。

无款婴戏图

无款婴戏图本幅选自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绘苑琳球册”五月五日庆端午,菖蒲石榴来应景,手摇蒲扇除溽暑。红衣童子手提棍绑蟾蜍,逗弄蓝衣童子。两旁各有一妇女,地上则有菖蒲、石榴等端阳时节应景物。画中人物讲究此间呼应,两童子一引一趋,体态位置,颇富动感。妇女姿态优美,端庄娴静。元乔仲常闲庭婴戏

元乔仲常闲庭婴戏本幅选自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集珍寿古册”乔仲常,北宋末河中(今山西永济)人,工杂画,尤长释道人物故实,师李公麟。庭园中两株古柏交错盘生,浓荫蔽天。树下童子五人,中一人赤膊表演倒立,其傍二童击掌助兴,左方一童子背婴儿闻声而至。诸童眼神均极凝注,或疾走,或翻倒,或倾身,姿态颇生动。

元乔仲常闲庭婴戏本幅选自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集珍寿古册”本页为“集珍寿古册”中一开。元人戏婴图轴

元人戏婴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人戏婴图轴(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元人画同胞一气图轴

元人画同胞一气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人画同胞一气图轴(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人画同胞一气图轴(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堂前婴孩三人围炉炙包子,一人在旁玩耍。狸奴旁待,希望能分享一份美食。包子热气直冒出,象征“同胞一气”之意。旁植山茶、白柚、水仙、雏菊。明陈洪绶童子礼佛图轴

明陈洪绶童子礼佛图轴故宫博物院藏本幅款署:“老莲洪绶画于护兰草堂。”钤“陈洪绶印”白文、“章侯”朱文印。《童子礼佛图》描绘四名儿童搭佛塔礼佛的情景。图中一太湖石竖立,石前放一尊雕琢精致的佛造像和供佛用的铜塔。佛前,二儿童拜佛,一儿童献花,另一儿童跪着擦拭铜塔,各个神态专注,他们收敛起顽皮,显露出庄重,其中一名儿童磕头时露出胖臀,不免令人忍俊不禁。

明陈洪绶童子礼佛图轴(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明陈洪绶童子礼佛图轴(局部)故宫博物院藏此图太湖石用较粗的笔法勾画,玲珑剔透,轮廓线多呈弧状,尖利而挺拔。佛像及人物全用细劲的线条画出,层次细腻,风格典雅,设色明丽温和,技法纯熟,人物神形兼备,富有情趣。此图反映了陈洪绶在表现儿童方面的精湛技艺和深厚功力,也充分体现了佛教信仰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对儿童的熏陶与影响。清婴戏图册之斗草图

清婴戏图册之斗草图故宫博物院藏

清婴戏图册之斗草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本文整理自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相关资料。)(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1
查看完整版本: 故宫藏画里的婴戏促织逗猫击球斗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