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百家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上个月刚去过几个炭焙坊,看师傅们焙茶。
有位微胖的大师傅,每次看到我们来,都很和蔼的打招呼。
每年从他那都能get到不少新的点。比如,岩茶炭焙的明火焙和暗火焙;他们选的炭是什么;还有老丛和肉桂的起温为什么不同……
总之就是一个做事特别细,很靠谱的一个人。
一有空下来就到处和别人探讨交流,精进技术,不时看到他发的朋友圈,晒的不是其它,大部分都是做茶。
按他自己的说法,他自己想着研究把岩茶做得更好,然后多卖几块钱。
当然这里说的几块钱是谦虚话,将岩茶的技术提高上去,按现在的行情看,工艺精良的岩茶可很值钱。
《2》
提到武夷岩茶,不论茶客,茶商,还是茶农,都喜欢谈山场。
这点没有错,“武夷岩茶,非岩不茶”,山场是岩茶品质的基石。
但是喝茶的过程中,有关岩茶工艺的话题明显被冷落不少。
因为聊岩茶的山场,大家的话题性参与更高。同一桌喝茶的人,不管喝得懂喝不懂岩茶,在一边喝着茶时,一边像破案那样细细分析着山场特点,确实有意思。
这聊起制茶的工艺,话题门槛就高了。
外行的人不敢提到岩茶加工,因为太复杂解释不清楚。
而要让懂行的人讲工艺,要是自己本身没点基础,还真听不懂诸如走水、焙死、还阳等行话,这比高数课还要难学。
久而久之,在武夷岩茶的品质判断里,当山场VS工艺时,很多人就觉得山场更重要了。
因为平时听到的、看到的、学到的内容里,都在重点着山场的内容。
其实这就不对劲了,山场和工艺是平齐的地位,这点放到任何的茶叶里都概莫能外。
虽然很早以来,从牛栏坑肉桂起家后带火了三坑两涧的概念,岩茶的山场热一直没褪。
后来逐渐的在岩茶里形成了,以原料为价格指导的销售市场。似乎在圈内,大家已经默默的认可了这样的道理:山场够正,就一定是好茶。
这就离喝茶的初衷跑偏了。买茶喝茶为的是喝到好茶,而非是喝山场。
喝一泡岩茶的成品,它可不是刚从茶树上采下来就能当做岩茶了,得要经过复杂的加工才能制成作品。
在这过程中,可凝结着制茶师傅的一片心血!
《3》
岩茶的加工为的是让茶变得更好喝,精良的工艺能让岩茶的风味更上一层楼。
去年刚好有收到朋友寄来的“牛肉”,帮忙鉴定真假。
按他的说法,喝起来还挺好喝的。泡来一尝,汤柔水滑,花香桂皮香绵柔,可惜那是“假牛肉”。但抛开山场真假先不提,那泡茶的工艺确实无可挑剔,能到达“好喝”的水平。
抛开山场真不真和欺骗性的内容先不说,其实喝茶最纯粹的事情,就在于“好喝”这两个字。
对零基础的茶友们来说,要想在短时间内弄清楚岩茶的山场问题,72洞,99岩,坑涧窠洞等,要走很长的一段路去探索。
相比下,分清楚何为一泡好喝的岩茶就要轻松简单多了。
但凡原料山场别太差的岩茶在遇上好的工艺后,如鱼得水,泡出来的茶汤能让很多人觉得好喝。
凭这点,就能体现工艺的魅力。
那么站在普通茶友的立场看,一泡做得好的岩茶该是怎么样呢?
今天要分享的内容很简单,就是一个“清”字。
《4》
拿到一泡岩茶后,剪开泡袋。
先闻干茶香,香气要“清爽”,不能有杂味。
清爽的干茶香,限定在焦糖香,烘焙香,窖香等。杂味的类型广泛,包含酸味、青味等都在其中。
而岩茶条索的外观要“清一色”,条索不能花杂,大小粗细不一,看起来像大杂烩。
冲泡出汤后,茶汤要“清澈透亮”,不能浑浊、发暗,能看悬浮物等。
倒出茶汤,闻盖香时,品种特征要“清晰”。至少在冲泡三次后,肉桂的盖香上要体现桂皮香,老丛要表现丛香,梅占要有梅花香。
喝一口茶汤入口要“清润顺滑”,不能涩口。汤水尝起来不够滑,没有小米汤那样的口感,而是像咬了口法棍那样特别“干”,肯定就不对了。
喝茶过后,喉咙里要有“清甜清凉”的回甘,爽口不涩,才是好茶!
《5》
喝岩茶,不能太迷信山场。
有了好的山场,那也未必能做出好茶。
喝岩茶,为的是好喝顺口。
感受一杯香清甘活,岩骨花香。
有了山场后,还要再同步提升做茶的技术。
这才是岩茶未来继续走红的长久之计!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