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东方花道的精髓?那你一定要认识她
原创-12-12花艺人芍药姑娘
年中和大家推荐过一本书《我的插花生活》,作者是郭少静,书里满是生活的小巧思,以及为读者考虑的心(看了的朋友可以去留言区举小手)。
这本书出完第二年,郭老师正式开始了池坊花道的教学工作,她不擅生活在热点之中,更无暇把自己经营成网红。但她保持着微博的正常更新,把教学工作、学生数量控制在小而美、少而精的状态。微博至少影响了两个人,一个是HB的主理人Ivy,一个是佛山APRS-MIDI的主理人33,她们通过微博找到郭老师学习花艺,最终成为很好的朋友,也成了郭老师在广州授课、办展的得力助手。
最近,她们师徒在广州忙着准备年度大展——『冬日——知冬不应落』池坊花道照见花道教室师徒展,就像一年一度的插花汇演,又到了交成绩单的时刻了。看了郭老师的池坊作品,再回顾12年那本《我的插花生活》,不禁感慨,真的是同一个人吗?你看,插花,果真是一世的修行呢。
梅の花来自芍药姑娘00::54
{芍药姑娘Vol.}
插花本修行
能和郭老师师徒一场、学习花艺,可以说是一生的幸运。
郭少静,池坊花道正教授,花艺设计师,著有《六月海藻的婚礼花艺》、《婚礼花艺图库》系列、《我的插花生活—时尚生活居家插花》、《花语呢喃》(台版),致力于推广「花卉慢生活」的生活美学理念。
首先是概率太低了,
老师每年在日本待2-3个月,
大本营福州每月只安排一次集中课,
广州一年安排6次课,重庆一年安排2次课。
每次课上的人数不会超过20人。
这节奏算一算,和排队买爱马仕差不多了。
倒是也不用太担心,
郭老师教室的门槛并没被挤破,
就池坊这项插花艺术形式,
能真正「看见」的人也不多,
会沉下心来学习的就更少了。
能不能上到郭老师的课,和学费没关系,取决于彼此看见、互相选择、发生关系、保持联系……每一环节都有不可言说的因缘际会。
这世上教授插花技巧的老师很多,事实上在任何领域,技巧教育都是主流,但是能教会学生「尊重」和「敬畏心」的老师,不多。遇到这样的老师,就是芍药所说的「幸运」。
面对大千世界里的植物,你是以「上帝视角」在俯视它,认为可以改造它以符合自我意志,还是把自己看作「一只昆虫」或「一只鸟」的视线?
后者,是真正的「尊重」。
郭老师真正喜欢(尊重)花,在从业六七年之后,开始有意识去观察「花」这种生命形态。
「当时觉得市面上的花店不美,我觉得以自己对美的理解、设计能力,可以做出不一样的感觉。后来才明白,那个阶段我并不是喜欢它的,只是在设计它,一切都是看上去很美而已」。
「喜欢,很美,就单纯地喜欢吧,不带功利的。不为花道可以给你的生意带来文化的包装,不为学花道两年就去教授,不为附庸风雅,不带任何目的性地,喜欢吧。」
所以后来,她把上升状态的花店关掉了,转而成立更为纯粹的工作室,这被她视为人生中重要的转折之一。
另一个人生的神转折,是开始学习池坊花道。年,出版了四本花艺书籍之后,她明显察觉自己处在一个瓶颈期,甚至一度想放弃花艺工作,直到很偶然的情况下遇见了池坊。
许多进修池坊的花艺师,
特质和作品皆不俗于众,
心性和人品更是会发生质的变化。
说来神奇,其实道理也很简单,
因为池坊是一门「观照内心」的插花艺术。
大家都听过《一日一花》,却不知道作者川濑敏郎有几十年的池坊基础,池坊花道是日式花道的鼻祖,距今有年传承,它的历史就是日本花道的历史。发祥于日本京都紫云山顶法寺,起源于佛前供花,风格深受禅宗影响,因此多为「寂,清,静」。
第一次看到池坊的作品,郭老师就感受到了它的庄严感和向上的生命力,与她的心灵产生了共鸣。相对来说,小原流比较轻松,不会太有束缚感,草月更飘逸柔美,没有美和不美,只有吸引和不吸引。
归根结底,学习池坊的过程,
是一条踏上「照见自我」的道路,
一旦上路,就没有终止。
池坊有清晰的进阶设定,各个级别都有固定称呼,每个级别有对应的学习内容,比如入门阶段学习自由花,中阶学习生花,最后学习立花。
自由花
自由花是池坊三种花形
「自由花、生花、立花」中最晚确立的,
受到西方影响,在保持池坊风格基础上,
花材和花器选择更多元,也更贴近现代生活场景。
生花
生花花形确立于17世紀,顺应当时插花艺术,
从权贵基层进入到寻常百姓家,
花形相对简易,适合装饰在床笫之间。
立花
立花花形成于15世纪,
整体风格更古典、宏大,富有震撼力,
需要对空间分割、花枝走向有较好掌握。
所以之前的学习都是在打基础,
一步步真的急不来。
学习池坊的进阶路,从比较自由的状态开始,之后花材选择、花枝高度、延展方向都有必须遵守的规定,以致人从本能的喜欢会变得束手束脚、顾此失彼。再到后面规定很少的阶段,不过走到这里,常常会觉得愈发难下手了,不知如何是好。
这特别像我们所说的「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仍是山」的三个阶段,投入池坊的学习,能使人在束缚、局限之下学习如何适应、遵守,直至忘却规矩,实现「无我」的广阔境界。
这中间实在有太长的路要走,可能是十年,甚至更长。
16年池坊花道上,郭老师个人作品共有18个,每一个看似极简,却都非常震撼人心。
去年池坊花展上最特别的作品,
没有绿叶和娇嫩的花朵,
取而代之的是干枯松枝、
失去光泽的乌桕果实,
红色的蝎尾蕉也不是寻常花朵,
这些组合都是冬季的恩赐。
而花道一直在提醒我们的,
就是不要否定自然变迁所带来的变化,
而是随着时间流逝创造新的美感。
这瓶「水仙一色」,
是花展现场最受观众瞩目作品之一,
也是难度最高的作品,
首先要在每一片叶子中小心地穿上铁丝,
再根据池坊规则一组组地插制、捆绑,
功力稍逊就容易插得花叶散乱、花姿不整,
所以池坊的老师们常常跟学生强调,
心手合一跟大量的基本功练习是分不开的。
在花道中,芒草一直被看做是令人深思之物,
是与华丽和可爱无缘的质朴花草,
让明艳的红叶和黄菊与之相伴,
是否能消解一些芒草的哀愁呢?
生花「三船」之一的船舶,
是在船形的花器上插出意匠化的花,
把几支木瓜海棠修剪出木物特有的风骨,
插出船在港湾里停息的姿态。
16年现场最大型的自由花作品,
由上方悬挂的柳枝、下方的镜面,
和镜面上的楚楚动人的波斯菊、
看似随意散落的苔藓共同组成,
镜花水月,是一种易逝、幻灭观,
同时也带着珍爱与怜惜。
还有其他尚未被老师解读的作品,
等待观众细细品味,插上想象的翅膀。
思考植物和空间的点、线、面关系,用尽可能少的材料呈现植物的生命力,以展现出空间的延展,是池坊的精髓。或者不妨说,是一种宏观和克制的美。
一般做完这项训练的学生,坚持走下来,经历过烦躁、无所适从、空白、茫然的阶段后,再回头做西式插花,会有如神助。
那是因为,插花——不就是追问「我是谁」「如何自处」的艺术修行吗。
因此郭老师和学生们把花展名定为「照见」,名字中还有关键的「师徒」二字,年的池坊花展,她决定把自己的作品减少到5个,其余50个都是学生作品,师徒,意味着传承。
「池坊现任家元说过,池坊是文化而非艺术。去年在广州办了第一界花展之后,就决定每年一次在三地教室中循环。如果说想传递什么,大约是一株萌芽,一点希望,照见自己。」
至今郭老师做花时,都能感受到她那自说自话的气场,眼神陷进去了,像是在与花草对话,脸上的表情好像有一团雾气罩着,不明朗,像是真的在梦里。
生活中的她少女感十足,喜欢缝手工,是个收纳狂,家里到处都是玩偶Q宠:
早晨起来就要有茶喝
曾经完全靠自学掌握了日语,
勤奋学习日语的她是这样的~
看展热情、努力吸收,不知疲惫的她。
自己缝的手工布包
偶尔和自己的脚丫子玩玩~
看看她的收纳成果,
噢对了,上郭老师的课,
要是桌面不收拾干净,
是会被撵出教室的。
特别可爱,特别生活化的老郭~~三个月里可能只工作20天,但还是觉得自己已经非常忙碌了。其余时间呢?大概都在行走、旅游、看云卷云舒,少说话,多喝水。
她知道自己不善与人打交道,也不圆融,但她已经放弃治疗,且毫不自卑。因为她想清楚了:一个人在生命过程中,如果可以看清自己,把有限的时间用在自己愿意且擅长的方面,是件很幸运、幸福的事。
如何成为郭老师的学生,和她学习池坊文化?
答案是:你有没有想好,此生要做怎样的人?想好了,能否成为师徒,都不重要。也许,从参观今年的池坊花展开始。又也许,你会遇到更合适的老师。
那都是人生合理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