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水仙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巷遇水门巷泉州最好吃的巷子,竟藏着这么多
TUhjnbcbe - 2024/4/10 22:55:00
02:12

水门巷、竹街、水沟巷制图

夏夜人间烟火中的水门巷。(王柏峰摄于年)

水门巷位于泉州中山南路西侧,东起中山南路,西接竹街。水门在宋代称为通津门,后改名南薰门,为泉州七座城门中的水关通道,故称“水门“。过去前往水门城楼要经过此处,故名水门巷。在泉州古代铺境中,水门巷地处泉州古城南隅善济铺水仙境,又称“水仙门”。

清道光《晋江县志署志》载:“市舶提举司,在府治南门水仙门内。”水门巷以西一带,正是著名的泉州市舶司机关驻地,如今已是泉州世界遗产点之一。

水门巷连接竹街、水沟巷,以前这里郊行林立,是竹木、海鲜等商品交易的集散地,三条古巷,两水一竹,精确概括这里的人文风貌。

水门巷12号:见证富庶城南的观音宫

水门巷12号观音宫,始建未详,祀观音菩萨,历来香火颇盛,年以后被毁,改为竹器店,观音佛像被请入竹街三义庙。年,在三义庙董事会成员协助下,观音庙被请回竹器店。随后三义庙在原址重修,重修时曾出土清代光绪年间重建观音庙的记录石碑,石碑上有泉州91个捐款的商号名称,见证城南的富庶繁荣。观音宫前还有附近舶司库巷的书法家李伯瑜撰写的对联:众生心即大悲心,八苦海皆真性海。

泉州文史学者傅金星曾在《续泉山采璞南薰遗址琐谈》中提到:水门一带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场所,有琳琅满目的世界奇珍,是神话般的历史、文化摇篮,借南薰命名,富有诗意,会引起人们共鸣,温故追新。

政协泉州市鲤城区委员会文史民宗办傅仰滨主任介绍,水门一带曾是古城与国内外物资交流的集散地之一,在水门最突出的首推竹器销售业,有完整的竹器产业集群,如农渔业用的畚箕、谷筐、簸箕,工商业用的晒筐、货篮,建筑用的篾匾、脚手架,市民日常用的菜篮、摇篮、竹床等等,大小竹器作坊比比皆是,所以水门巷尾就有了一条竹街。年,仅水门周边就组建了4家竹器合作企业,几乎囊括泉州当时此类企业的总量。

泉州文史学者吴健康曾在鲤城政协文史资料《水门往事》中回忆,竹街在老街坊口中被称为“鱼行”。鱼行每天子时一过就开市,来自崇武、小岞、深沪、祥芝及外市的海产品汇集于此,热闹非凡,以至于有些贫困人家游走在鱼行中,捡一些散落在地的小鱼小虾带回家佐餐,有个专门的称呼叫“拾鱼屑”。上世纪60年代以前,从竹街三义庙到马坂巷西段有一段60米左右的水泥路面,而附近均是泥土路面,这就是当年为了方便鱼市交易和打扫而特意铺设的。

泉州文史作家蔡永怀介绍,泉州有一句歇后语:“涂山街头到鱼——热闹”。涂山街头(今涂门街与新门街交界片区)鱼行,上市时人来人往,摩肩接踵。抗战爆发后,由于交通原因,鱼行迁到水门巷和竹街,成为鱼类的集散地,比较有名的有合隆、元和、启太、兴记、允胜、合益、源发、天诚等,并成立“泉州鱼行同业公会”,后改为“泉州鱼行海天同业公会”。

水门巷32号:当年的城南大杉行

水门巷32号陈氏大杉行

门前两侧是出砖入石墙。

水沟巷巷长吴秀满和老友赖传治(右)一起回忆往事。

在水门巷北侧,经过一条长长的支巷,可到32号陈家,水沟巷巷长吴秀满和老友赖传治一起追忆水门巷和陈家大杉行的往事。年近九旬的赖传治回忆,公公名为陈昌海,祖上几代都在水门巷一带经营杉木生意。到了陈昌海这一代,开设一家大型杉木厂,不仅有杉木出售,还可以加工,当年占地面积达5亩。如今面积减小,家中还有一座百年老宅。

赖传治说,以前城南郊行林立,来自安溪、永春、德化及闽西北的特产,顺水而下来到水门巷附近的伍堡码头交易,其中包括杉木、竹子等建筑生活材料,伍堡街、竹街、水门巷也就成了城内竹木商品集散地。陈家因为几代经营,有良好口碑,生意做得很大,清末民初时在水门巷购地,建起了现在的老宅,此外还有大仓库和几间店面。

水仙宫:一群老人自发保护古迹20多年

水仙宫

水仙宫附近的泉州人民电器厂,目前是市舶司考古发掘现场。

正在考古发掘中的市舶司遗址。

泉州市舶司文史纪念室中,吴秀满拿出世界各地参观者写的留言本。

水门巷附近是泉州22个遗产点之一市舶司遗址,通过申遗成功享誉世界。泉州市舶司是国家在泉州设置的管理海洋贸易事务的行政机构,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市舶司的职责主要是“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

泉州市舶司的设置,使泉州有较为完备的海外贸易管理机构,同时也使泉州成为法定海上来往船只的登记港口,这对泉州海上贸易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在这一世界遗产点背后,还有一段普通泉州人自发保护历史古迹的感人故事。

年过八旬的吴秀满,是水沟巷巷长,也是市舶司遗址安全责任人。她从小生活在水门巷,幼年就读水门小学,在市舶司遗址旁长大,对这一带风土人情、历史典故谙熟于心。她还清晰记得,小时候看大货船运货到南门码头,再改换灵活的小舢板,将货物沿着水沟载至店铺附近,这一带商贸非常便利。

泉州市舶司历经两宋、元、明三朝,于明成化八年(年)迁置福州,后逐渐荒废。民国时期,市舶司遗址上的水仙宫被占用,成为水门小学的校舍,后来年久失修,多处坍塌。上世纪90年代末,吴秀满退休后,开始

1
查看完整版本: 巷遇水门巷泉州最好吃的巷子,竟藏着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