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水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健康端午节安康 [复制链接]

1#
端午“驱*”习俗形成早于屈原所处年代根据现有文史资料,端午习俗的形成远早于勾践、伍子胥、屈原等所处的年代,其原始文化含义应该是古人遣灾祛邪驱疫的风俗仪式,是一种民俗层面上的“公共卫生”活动。人们之所以如此重视这些活动,和端午时节的特点密不可分。这个时节,天气逐渐变热,多雨潮湿,人易生病,再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曾有民谣说道:“端午节,天气热,五*醒,不安宁。”意思就是从端午起,“五*”开始滋生,扰得人不安宁。这里提到的“五*”,就是古时在人们看来有*害的五种动物:蛇、蝎、蜈蚣、壁虎、蟾蜍。为了避免*虫侵扰,人们想尽办法,因此在民间形成了种种“驱*”风俗。

端午:中国最早的“医药保健节”

民俗专家表示,从这些风俗来看,端午节堪称是中国最早的“医药保健节”,也可以算是我国最早的公共卫生节日。古老的风俗流传至今有了很多变化,但不变的永远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艾草

诗画艾草

▲《端阳故事册》之悬艾人,清代徐扬绘。图片来自故宫博物院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摘自[宋]苏轼《六幺令·天中节》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每到端午,人们会将艾草插于门楣,或将艾草剪裁为老虎的模样挂在门上,称之“艾虎”。不少地方还会用艾叶泡水,洗艾叶澡。

端午时分,气温上升,正是疾病多发的时期,艾草特殊的香味可用于防蚊、驱虫。

▲湖北省秭归县的居民在房屋前挂艾叶。新华社发(郑家裕摄)

菖蒲

诗画菖蒲

▲《端午图》轴,清代王时敏绘。该描绘了菖蒲、蜀葵、玉簪以及蔷薇等几种初夏的时令花卉,是为端午节所作的节令画。图片来自

故宫博物院

小重山·端午

[元]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艾草和菖蒲可说是端午的主打植物。同艾草一样,人们挂菖蒲用以辟邪驱魅。菖蒲叶片呈剑型,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后来引申为可以斩千邪的“蒲剑”。有些地方不仅会在端午节当天挂菖蒲,还会饮菖蒲酒。菖蒲多生于沼泽、水边,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为“花草四雅”。古人认为菖蒲耐苦寒,安淡泊,不假日色,不资寸土,清逸俊秀,挺拔如碧,具山林之气,无富贵之态。

▲市民在广西柳州市柳城县大埔镇街头选购菖蒲。图片来自新华社

粽叶

诗画粽子

▲《端阳故事册》之裹角黍,清代徐扬绘。图片来自故宫博物院乙卯重五

[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尽管各地包粽子使用的粽叶大有不同,但它们大都具有纤维较多、防腐、耐煮、伴有清香的特点。现常见的粽叶有芦苇叶、箬叶、柊叶等。

芦苇叶通常较为细长。

▲图片来自网络

南方多用箬竹叶。箬是一种竹,箬叶即箬的叶子。箬竹叶没有芦苇叶修长,通常更宽一些,适合包制三角和四角粽子。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元堡乡洛阳村村民谢祖高在高山上采箬叶。新华社发(杨顺丕摄)

柊叶叶片甚大,适合包大粽子。如,海南的特色粽子即由柊叶捆扎而成,以鱿鱼、虾仁、咸蛋*、叉烧肉等作夹馅,个头大,有的一个就有半公斤左右,可供一个成人饱餐一顿。柊叶之大,看图可知↓↓↓

▲海南琼海一家酒店工作人员在包粽子。新华社发(蒙钟德摄)

除此以外,包粽子的叶子还有槲树叶、荷叶、芭蕉叶、玉米叶、竹笋皮等等。不同粽叶的味道不尽相同,裹着不同的馅料给人们留下端午记忆。

▲贵州省福泉市高坪镇高坪村小寨村民组村民在大门头上挂“高粽”,希望孩子们考试“高中”。新华社发(吴儒波摄)

沐兰汤佩香囊

诗中沐兰节

浣溪沙·端午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端午节别名沐兰节。古时有端午药浴的习俗,以松、柏、桑枝、艾叶等药草煮成汁水,沐浴其中,防疫健体。此草药水即为“沐兰汤”。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兰”不是指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或草药,有香气,可煎水沐浴。屈原的《九歌·云中君》中亦有“浴兰汤兮沭芳”之句。

端午还有佩戴香囊的习俗。香囊中装有多种植物药材,药香清新,有化湿气、提神醒脑、驱除蚊虫等功效。▲在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滨都幼儿园,老师向孩子们介绍香包。新华社发(崔松良摄)

疫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

端午小长假,

更应传承“防疫保健”理念,

防疫不放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