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豆瓣高分综艺节目《国家宝藏》中,宋代朱克柔的缂丝“莲塘乳鸭图”惊鸿一现,唤醒了中国大众记忆中古老的织绣文明。
朱克柔缂丝《莲塘乳鸭图》局部上海博物馆藏
今年现象级电视连续剧《延禧攻略》,仿佛一部非遗长卷,“刺绣、缂丝、织锦”这些专业词汇,忽如一夜春风,席卷网络,变成了“热词”。
《延禧宫略》剧照中,魏璎珞手中带孔雀羽颜色应呈绿色
孔雀羽绒颜色呈绿色
同样,在今年的中国刺绣文化艺术节上,中贸圣佳的「丝路乾坤」再度受邀,作为“中国刺绣艺术文化节”的重点活动项目,举办「丝路乾坤——中国古代明清织绣精品展」(点击查看详情),在学术界、专业界获得广泛的称赞。
「丝路乾坤」展览现场
「丝路乾坤」展览现场
“春工不与人争巧,玉笋羞拈五色丝”。
丝线上的风雅,自古至今连接着邦国之间的往来,也沉淀了中华不朽的历史文化,熠熠生辉。
中贸圣佳“丝路乾坤”织绣艺术大观,作为一年一季的精选盛宴,正向我们扑面而来,传达了艺术审美和匠心工艺的完美境界。
“清晖在山川,流光及城阙”。锦绣流光装点了居所,福泽后世。
清乾隆刺绣明*地寿桃炕垫
宫廷器物历来是收藏中的珍品,备受藏家喜爱。
此幅寿桃纹炕垫,以明*缎为地,炕垫以金线绣出界栏一道,界栏内外均满绣寿桃,以界栏内中心最大寿桃为主向外辐射,桃型丰满,勾线细腻,生动传神。界栏内四周绣红蝠,并饰万字纹,寓意“洪福齐天,万寿无疆”。其桃型图案与乾隆官窑粉彩桃纹如出一辙,绣工精湛,品相完好,寓意美好。
在织绣艺术品的收藏中,以满幅寿桃为主的作品,为市面罕见,实为一不可多得的织绣收藏珍品。
清乾隆刺绣明*缎地六棱龙纹迎手
迎手为宝座、宝座床、床榻等辅助之物,多见清宫旧藏。
此明*色缎绣正龙纹六棱迎手,呈六方鼓墩状。六棱面均以金线绣正龙一条,并以各色绣线绣如意云头纹环绕正龙、绣卷草纹四周,龙纹上下绣对应的花卉等图案,六面纹饰相同;迎手上面,绣正龙及配饰与六面相似,仅卷草纹中缠六朵花朵;迎手下面,中心饰一大朵莲花,由里至外依次绣如意云头纹、蝙蝠纹、缠枝莲纹、卷草纹以及花卉等图案。刺绣技法采用盘金绣、打籽绣、钉线绣、三蓝绣、套针、抢针等技法,针脚平顺精细,针法曲尽变化,纹饰布局疏朗有致,绣线色彩富丽与雅致兼具。
迎手在织绣收藏中本就比较稀缺,尤其是六棱迎手,以及龙纹迎手,更是市场罕见。此拍品为乾隆时期宫廷经典绣品珍品,难得一见。
清嘉庆刺绣夔龙纹靠垫
夔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奇异动物,似龙而仅有一足。夔龙纹寓意比较美好,图案比较精美,寓意“子孙昌盛、安宁富贵”。
此夔龙纹靠垫呈山字形,以金线绣出界栏一道,界栏内为明*缎绣夔龙四条,呈如意形,并饰以云纹,卷草纹,寿字纹,蝙蝠纹,寓意“子孙绵延,福寿安康,如意吉祥”。界栏外为玄色缎面绣各式宝相花,寓意“雍容华贵”。
我国古籍《周礼》中,所谓天子所用颜色应合于“天地玄*”。玄、*被称为正统的颜色。*色指的是明*色,玄色即指的是黑色带红光,或称深蓝色。
此靠垫外玄内*,用色规矩,布局精巧,绣工精细,寓意美好,为不可多得的清中期宫廷靠垫精品。
清雍正织锦妆花九龙纹挂帐
妆花织物是织造工艺水平很高,极其珍贵的一种提花丝织物,是专供“上用”的御用品。
此幅雍正织锦妆花九龙纹挂帐,妆花缎呈长方形,底部织出海水江牙,海浪翻滚,其上用各色丝线织出五彩流云。再上织出金龙三条,居中一条为正龙,两侧行龙以正龙为中心作对称状分布。龙与龙之间织出火珠和云纹。妆花缎每行三龙,每行作一循环。此幅妆花缎挂帐年份好,品相佳,品级高,当为御用之物。
清刺绣百寿图挂帐
此刺绣百寿挂帐,宽cm,长cm,尺幅巨大。
整幅挂帐以红色缎为地,金线绣百寿组成。
百寿图,中国民间传统寓意字样。用一百个不同形体的“寿”字所组成的图像,它是古代中国民间对长寿理想的一种寄托。因此,它总是被人们排列得整整齐齐,书写得端端正正,并且带有一种朦胧的神秘主义色彩。
“象形”是中国汉字所特有的最早的造字方法,传说中“仓颉造字”就是从原始的“圈腾”演化而成文字。这在“百寿图”中亦可见一斑,其中的“火文”如同燃烧的火焰,“树文”如同莽莽森林,“凤书”似彩凤起舞,“水文”曲折回环。还有“龙文”、“象篆”、“狮文”、“星斗文”、“蝌蚪文”、“芝草文”、“时文”、“箭文”,“柳文”、“聚宝文”等,无不形神兼备,呼之欲出,观赏之余更能使人领略到汉字起源的无穷奥妙。
清刺绣天地君亲师挂帐
“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
东汉时期,在《太平经》中就出现了形式整齐的“天地君父师”的说法。
北宋初期,“天地君亲师”的表达方式已经正式出现。
明朝后期以来,崇奉“天地君亲师”在民间广为流行,把它作为祭祀对象也已经比较普遍。
清雍正初年,第一次以帝王和国家的名义,确定“天地君亲师”的次序,并对其意义进行了诠释,从此,“天地君亲师”就成为风行全国的祭祀对象。
“天地君亲师”是传统社会中伦理道德合法性和合理依据,由于深入人心,对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各方面都产生巨大影响。
此幅刺绣以蓝色缎为地,以金线框分内外两部分。内部为金线绣篆书“天地君亲师”五个大字,五字下方为斑斓的海浪纹。金线框外部为金线绣两对夔龙戏珠,间饰缠枝莲及各式花卉;上方夔龙戏珠下,金线绣“寿”字。
此挂账形制规矩、高贵大气,绣工精湛,为一件不可多得的宫廷刺绣珍品。
披罗衣之璀粲兮
——锦衣罗袖,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明*色纳纱绣十二章云龙纹吉服袍
十二章纹,先秦就已出现,后世普遍用于皇帝的衮服之上,分别是日、月、星、山、龙、火、华虫、宗彝、粉米、藻、黼、黻十二种纹样。清代吉服袍上运用十二章纹,房宏俊据故宫所藏实物考证最初出现于雍正朝并一直沿用到清末。
此袍圆领,大襟右衽,马蹄袖,裾四开。以明*色直径纱为地,再以各色绣线绣出五彩云龙及十二章纹。前胸后背及两肩绣正龙各一,下襟行龙四,里襟行龙一,两袖端正龙各一,领边正龙二、行龙三,龙均以金线绣制。龙身周围绣以流云飞蝠及寿字,下摆饰海水江牙和八宝立水。缀石青纱绣云龙杂宝领、襟边和袖端,明*色袖。袍身无衬里,缀银鎏金錾花扣5枚。
此袍绣面密实细腻,平顺光洁。纹样丰富多彩,龙纹金光熠熠,恣态灵动;流云色彩丰富,气韵流畅;海水波涛汹涌,层次感强。绣工精巧华美,技艺精湛超群,当为皇帝御用之物,可以说是上乘之作。
清乾隆红地双面绣《芙蓉瑞鸟图》紫檀刻寿字柄团扇
团扇又称宫扇、纨扇,是一种圆形有柄的扇子。团扇有长园、葵花、梅花、六角、扁圆等之形;亦有木、竹、骨等材之柄;还有扇坠、流苏、玉器、象牙等之饰。
此《芙蓉瑞鸟》乾隆宫扇,扇作芭蕉式,上广下狭,上端翘起,使扇面形成立体弧度。红色绸面上双面绣芙蓉瑞鸟图,两面图纹相同,均为一只小鸟栖息在芙蓉花枝。芙蓉花灿然盛开,花枝上一鸟攀栖,神情欢悦,沐浴着和煦与明媚的阳光。画面构图疏朗,线条简洁明快,根据物象的不同特征而施以不同的针法,以齐针绣树枝,滚针绣叶脉,施毛针绣鸟羽等,花鸟形神皆宛然而出,淡雅清丽。
宫扇以四方紫檀为柄,四面均用描金刻六个不同的“寿”字,寓意万寿无疆,当为专用于祝寿所制。扇顶部为象牙护顶,下部扇托为明*地刺绣嵌花形琉璃、镶象牙饰片,系*丝穗。此扇与故宫藏清乾隆“紫檀嵌染牙柄双面绣婴戏图团扇”装饰近似,当属宫中之物,精巧雅致,具有很高的美学欣赏价值。
明万历洒线绣七夕龙补
洒线绣为以方目纱为地,用五彩丝拈线铺绣而成。敷彩以原色为主,间色较少。色彩鲜艳、色调浓丽,对比强烈。洒线绣为明代京绣的代表绣种,为皇室御用特制,流传保管至今,极为稀少罕见。
此明万历洒线绣七夕龙补,图案纹样以左右盘绕的升龙、行龙为主体,居于鹊桥两端,龙纹周围饰有云、海水、江崖等纹样。龙补以金色绣线为主色,配以蓝、绿、*等色,其针法有穿丝针、抢针、网绣、铺针、平金、斜缠、盘金等针法。画面丰满,雍容大气,极具皇家气度。
清乾隆刺绣红底平金彩绣云龙纹吉服袍
此红底平金彩绣云龙纹吉服袍用五彩丝线和二色圆金线刺绣花纹。袍身共绣五爪金龙九条,其中胸、背及两肩正龙各一,下襟行龙四,里襟正龙一。另在石青色领的前后绣金正龙各一,左右及交襟处绣行龙各一。下摆绣海水江崖立水。周身点缀五彩流云、蝙蝠、磬、如意等杂宝纹以及花篮、玉板、扇子、笛子等八宝纹。
龙袍所绣花纹运用了套针、齐针、接针、滚针、钉线、戗针、打籽、平金和盘金等多种针法。海水由红、蓝、绿、*、绛五色组成,每色用戗针晕色为深浅两个色阶,五色以白色相间,且均施以盘双金线,以此作分界线,使海水层次丰富,显出波光粼粼的效果。海水江崖层次丰富,雍容华贵,不惜工本,为乾隆龙袍所特有。云纹以天蓝为主色,配以红、绿和白色,愈显多彩多姿,飘扬飞逸。龙纹绣制最为精细,多种针法参差并用,脸部平金,眼鼻齐针,须发套针,牙齿打籽,背鳍尾鳍和爪甲摽针,鳞片迭鳞针,突出而又生动地表现出金龙神采飞扬、腾游律动之气势。
丝路妙笔
——轻挑慢捻细穿梭,丝丝脉脉描丹青。
清初蓝地缂丝清供图挂屏
“清供”,又称清玩,其发源起于佛像前之插花。清供最早为香花蔬果,后来渐渐发展成为包括金石、书画、古器、盆景在内的一切可供案头赏玩的文物雅品。自宋代开始清玩被认为是文士风雅的标志之一。至明时,清玩之风表现出有增无减之势,已经成为文人之间的普遍现象,清供图的形制逐渐成型;明代文人以宋人为典范,追求雅致的生活情调,清供之盛行,甚至成了书画、雕刻的一个重要题材,称作“清供图”。
此幅蓝地缂丝清供图,以深蓝色绸为地,左下以*色、绿色缂出水仙一株,水仙旁逸斜出,幽雅淡逸。右上以锗色、*色缂出腊梅一株,梅花或含苞待放,或初绽苞蕾,正侧偃仰,千姿百态。两株花中间,以*色、绿色、红色缂出天竹一枝,天竹以*色勾勒纸条,点叶*绿色,累累红果沉沉落下,每颗红果上点一小墨,极具动感,将画面映染的喜气盈盈。
缂丝摹刻文人书画始于宋代,此幅缂丝清供图,题材笔法取意于宋元文人画,而缂织技法承于明代缂丝工艺,很好地体现了原画稿疏朗古朴的意趣,画面生动,清丽,典雅。作品以小见大,为不可多得的明末清初缂丝精品。
清顾绣《三酸图》、《饮中八仙》
一、顾绣《三酸图》
此幅顾绣,画面为“三高尝酢”故事,酢也为“醋”“酸”的别称。故事讲述金山寺主持佛印邀*庭坚、苏东坡尝新酿的桃花醋,皆皱眉喊酸,时人称为“三酸图”。图中僧俗三人不待童子送上酌饮之具,已围缸伸指蘸取而尝,期待之态十分有趣。
画面上方墨丝绣行书:“萧斋旧积书三万,大瓮新酉刍(酬,音:周)酒一千”,绣“青碧斋”、“露香园”朱文方印。
此顾绣与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顾绣“三酸图”如出一辙。据上海博物馆出版的《海上锦绣——顾绣珍品特集》P三酸图镜片的解读,行书绣文按诗意与画中之景并不相配,显系误用。穿过历史的沉淀,这一误用倒也不失为一种情趣。
画中人物用套针,衣纹或留水路,或用滚针勾出;山石、云水、禅椅、石桥、石桌等仅在绘地上用滚针沟边;石桌上卷轴包首用双色丝线捻合而绣出表现宋锦的质地。此幅较多地运用了钉线绣技法,如人物之须眉、蕉叶之叶脉、石桌上花觚之纹饰、书籍函册之线条、植杖上之薼尾、大缸之缘口等处皆是,东坡之长髯与袍服的领袖缘饰则为借色钉线绣。
二、《饮中八仙》
此幅顾绣,描绘了饮中八仙张旭的故事。
张旭,唐代著名书法家,善草书,时人称为"草圣"。据说张旭每当大醉,常呼叫奔走,索笔挥洒,甚至以头濡墨而书。醒后自视手迹,以为神异,不可复得。世称“张颠”。
画中描绘张旭醉后书就佳作,众友展开书作欣赏之景。图中张旭已不胜酒力,身形歪斜,一小厮近身搀扶;众友手捧书作,如获至宝。
画面上方墨丝绣行书:“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此为杜甫“饮中八仙”诗句,描写的正是草圣张旭。绣“青碧斋”、“露香园”朱文方印。
顾绣为绣绘结合之作。此作品画面设色淡雅,用针技法多样,尺幅巨大,为清代顾绣典型之作。
清缂丝仙人泛槎图挂屏
仙人泛槎为流传已久的故事。晋代张华《博物志》中记载:传说天上的银河与大海是相通的,每年8月都有仙槎往来期间,曾有人好奇乘槎而去,发现一处世外桃源,织女与牛郎居于期间,休闲自在,怡然自乐,一派田园气象。由此,“仙人泛槎”被寄予了美好的愿望。
此幅缂丝“仙人泛槎”,缂大小两叶仙槎之上,人物共三位,或直立撑杆,或蹲坐划桨,乘槎而西行;梅花鹿一对,灵芝遍布,一鹿欲衔灵芝,一鹿坐于灵芝旁,一派仙灵之气;画中福山、仙海、花草、树木无不精彩。
作品为鲜明的清代缂丝风格,缂绘相间,缂出人物、灵兽、山石、花草等轮廓,以彩墨描绘其变化多端的细节。
清道光刺绣鹿衔灵芝挂屏
此幅“鹿衔灵芝”刺绣挂屏,是一幅典型的清道光年间苏绣精品。
绣品以红色铺地,画面中十匹灵动鲜活的梅花鹿口衔灵芝——或站或卧,或耳鬓厮磨或回头遥望,或奔走于山涧,或伫立于祥云——动态各异,色彩丰富。梅花鹿自古以来被当做善灵之兽,乃祥瑞之物。它象征着吉祥、长寿;又因鹿与“禄”谐音,故而它又象征着财富和权力,地位及霸业。灵鹿衔芝,表达的是高士们的仙风道骨,对平和安乐,长寿美满的祝福。
画面下方是“海屋添筹”,记录着沧海桑田,添筹增寿,表达了万寿无疆的祝福。环绕在画面中的蝙蝠,寿桃,灵芝,山石,松柏,代表了福气,长寿,如意,一派祥和安康。灵芝形态古朴典雅,象征着吉祥如意,祥瑞长寿。
这幅刺绣挂屏劈丝精细,针脚整齐划一,绣工精湛,品相一流。数百年的时光流转,丝毫没有减弱她色彩的光辉,丝线应力的松弛,让原先紧绷的情绪更趋于平缓,山石更显厚度,皮毛更显质感,海浪更显立体。岁月褪去了青涩和火气,沉淀了自然和优雅,成就了一幅完美的刺绣古董艺术品。
清乾隆刺绣蓝地春梅秋菊图屏
图屏一扇,蓝色地上绣出湖石两块,一株菊花与一株梅花杂生其间。菊花花满枝头,梅枝也是吐芳竞艳。图屏左上方空白处,绣以诗作一首,诗云“春梅秋菊可同时,福寿由来合更宜。试看东篱荣晚节,更添韶景在南枝”,后署“申浦缪晋”,并有朱印二枚。图屏上方,亦加盖有大型朱文方印一枚。缪晋,字申甫,也作申浦,号寄庵,江苏江阴人。乾隆四十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升侍读,曾任山西平阳府知府,有《岸舫斋吟稿》十二卷。此图屏意趣高雅,布局疏朗俊逸,不失为一件佳作。
明鲁绣瑶池集庆挂帐
鲁绣,源于山东,通常以精细亮洁的暗花绸、暗花缎或暗花绫等作绣底,用类似缝衣线的较粗的加捻双股丝线作绣线进行绣制,因双股绣线合捻谓“衣线”,故鲁绣又称“衣线绣”。绣品具有丝线粗、针脚长、丝理疏、色彩稳等特点,其结实耐用的质地、简洁粗放的针法和苍劲浑朴的图案,与丝细针密、清丽典雅的江南顾绣、苏绣等迥然有异,体现了北方民间刺绣爽朗浑朴、粗犷豪放的风格。
此幅明代鲁绣“瑶池庆寿”图轴,长CM,宽CM,表现的是蟠桃成熟的三月三,王母娘娘邀请群仙赴蟠桃盛会为她祝寿的场景。
作品左上端云雾缭绕,王母娘娘身跨彩凤,腾云驾雾,飘然而至;图中右上方隐约可见透露于云端的琼楼玉宇,掩映在远山深处;画面右中,南极仙翁手捧太极八卦图册;图轴下方,或站或行,正在赶往瑶池。图中仙鹤、梅花鹿、蝙蝠、灵芝、寿桃、各种法器宝物,以及福山、寿海、青松、花卉等,均用双股捻线,一一刺绣表达,一派热闹的庆寿景象。
鲁绣始自汉代,自元代以降形成风格,明清达到高峰,清中期后式微。由于朝代更易等诸多因素,鲁绣存世量寥若星辰,其中较为世人所知的鲁绣作品,当为故宫博物院现藏的不足十件鲁绣作品,而在近二十多年的文物市场上,更鲜有鲁绣作品浮现。此幅“瑶池集庆”尺幅大,画面比故宫旧藏更丰富,非常值得刺绣收藏。
丝路乾坤——中贸圣佳织绣艺术大观
预展时间:年11月22日-23日
预展地点: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9号)
拍卖时间:年11月24日18:00
拍卖地点: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三层紫金厅
点击右上角按钮,选择“分享到朋友圈”,可以让更多人看到本文
新浪微博用户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