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水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冬之节气古俗 [复制链接]

1#
知名白癜风专家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941620.html

二十六、立冬温酒霜月白

导语:明代郎瑛是这样描绘四季风的:春风自下升上,风筝于是轻扬;夏风横行空中,风于树梢游过;秋风自上而下,落叶由此飘飞;冬风着地而行,觉触人间疾苦,于是吼地生寒。每年立冬开始,所刮的冬风,古称“不周风”,不周,就是不合,西北之风,相逆而怒而啸。西北风是朔风,朔为北,朔方是北方;朔又是初,始,朔日就是每月初一。“西北不周,方潜藏也”,在潜藏中初始,西北风也是对春风的孕育。

冬,本义为“终”,东汉·许慎《说文》云:冬,四时尽也。但《诗·邶风·谷风》则说:我有旨蓄,亦以御冬。冬始物藏,五谷成熟,物备礼成。立冬,虽是冬季之开始,但冬天并不是真正的终结,它是孕育种子的季节,也是人们憧憬美好、深怀希望的季节;它把春花与秋实一并收藏,以休养、休之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之生机勃发带来绵长之力量。

立冬之晨,秀才与小罗若到达古镇时,落叶和小草在寒风中窸窣作响,立身天地之间,开始感受到初寒之气。古镇上的农人们已经将作物收晒完毕,收藏入库。蛰虫也伏藏入地,万物之气息慢慢舒缓下来,仿佛在天地之间,坐着一个长长的梦,梦醒春生,美好如初。

每年立冬的这天,西北之风起时,古镇上的人们都会带着敬畏之心,互相拜贺、宴请,以团结喜庆之举,应对不周之象。通常里,老百姓们拜的是长辈,读书人拜的则是师长。秀才也不例外,循古镇旧俗,每年这天,都要到古镇草堂里,拜谢夫子与师娘。此次秀才拜谢恩师的谢师礼,依旧是读经释文一篇,而小罗若则带上一首小诗叩谢师娘。

秀才的释文正是一段对《道德经》的解读: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道、德、仁、义、礼,智,此治世之顺序,礼智已属低处。

以礼、智治世,其乱渐出,所谓: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又云: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亦是此间真意。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何必为?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礼失于朝,智盛于野,圣人失常心,如何为?

故取天下者,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故明大道者,常以无为,及其有为,不足以明大道。

夫子见此释文,对着正在行师礼的秀才微微颔首,淡淡笑言:“道生万物,形相各异,但体无差别,圣贤对一切人、物,都能平等慈悲,无有舍弃,便是知常而明,承袭于道。今日见你此行文,已然解得道之根本与奥妙,你我已可不必拘泥于世俗之礼。”秀才听闻,羞中带喜,自在一旁正襟端坐,细品夫子之言。

另一边,小罗若则用一首七绝为师娘敬上谢师礼:

《饮》

花开花落非君事,自有清风对碧吟。

问尽八方幽夜客,独饮月明是我心。

师娘得见此诗,轻笑言到:“似我这般年纪,倒无你这般自得心绪,也罢,便自回你一份晚秋初冬的苍茫心境吧!”

师娘所回之诗正是:

《痴》

萧瑟暮秋漂泊影,苍茫天水落寞词。

风刀霜剑痴凝意,青女西楼夜黛眉。

拜师礼后,小罗若迫不及待地让师娘拿出特制的草堂立冬酸枣糕。这草堂特制的立冬酸枣糕,是以晚秋时节古镇上的野生植物-酸枣为原料,经果物保鲜,脱皮去核,先洗净,于沸水中烫五分钟左右,去皮,去仁,留果肉。同多数地方制作的酸枣糕不同,师娘特制的草堂立冬酸枣糕,加入的并非通常的地瓜粉和葡萄糖,而是采摘晚秋霜降时节,黎明寅时霜冻后最新鲜的南瓜,和同样此时收割之甘蔗榨出的蔗糖,配着这野生晚秋酸枣,一同于铜锅慢熬煮来,浓缩成灵,此等风味,最是鲜美。而后人工揉搓,直到三者完全包容。再放于簸箕之中,置于暖阳下,二至三天自然风干晒干,再切成精制小块而成酸枣糕。

这师娘匠心独具之中,所作的草堂立冬酸枣糕,色泽透明,美似琥珀,酸而不涩,甜而不腻,味美且长,入得口中,那酸酸甜甜的滋味,直从秀才的中年情怀穿透到小罗若的童年记忆,让这草堂的静穆冬季里,也有了些许梦幻的色彩……

伴着这酸酸甜甜的滋味,小罗若和师娘一起到古镇之中,去感受那邻里之间互相拜贺、宴请、祭祀的立冬传统习俗。而秀才则和夫子在草堂厅堂之上,聊起这立冬的节气风俗。

夫子说,立冬是24节气的第19个节气,即太阳位于*经°。按照《礼记》的描述:“立冬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显然,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大”节气,人们对其怀有格外的礼敬之心。天子需要前呼后拥地恭迎每个季节的来临,迎春于东郊,迎夏于南郊,迎秋于西郊,迎冬于北郊。可见,在古人眼中,春夏秋冬是从不同方位入境的。冬,自北而来。

古镇上,老一辈人常常以立冬这一天的天气来预测这个冬天的走向。比如“立冬晴一冬凌,立冬阴一冬温”,意思就是说,立冬这一天晴朗的话,这个冬天将非常严寒;相反,如果这一天阴天,则这一年的冬天不太冷,会是个暖冬。从“立冬”开始一直到“立春”都叫“冬三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

立,建始也,表示冬季就此开始;而“冬”可不单单指冬天。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冬”的解释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看来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完整地说,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归避寒冷的意思。

中国的古人对立冬三侯的解释是: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水始冰:立冬之后,气温越来越低,水面开始有结冰的现象;地始冻:而土地也开始冻结;雉入大水为蜃:雉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能看到外壳与大鸟羽毛花纹相似的大蛤,古人就认为大鸟进入水中,变成了海里的大蛤。

秀才心想,这立冬之神奇,还真就像古人“雉入大水为蜃”的美丽想象,仿佛瞬间,就把已经走过的春夏秋变成了凝固的风景画,聚成了一个美好的日子,刻在了人们的心里,这是永远的记忆、这是一生的珍藏,这是天地的浓缩。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在古镇上,人们辛劳了一年,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顺便犒赏一家人的辛苦。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古时此日,华夏神州里,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后世大体相同。

此夜的草堂,师娘自然也为夫子、秀才、小罗若备下了冬补之宴。这立冬冬补之宴,自然少不了的是饺子,古镇上,两个“交子之时”是不能不吃饺子的,一个是新年旧年之交的大年三十,另一个就是这秋冬季节之交的立冬了。

而这每年立冬日,草堂的饺子吃法则更有讲究。这一天里,精通中医的师娘会依医圣张仲景的古法,把羊肉、辣椒、干枣、肉桂、生姜调量熬煮于锅,先炖出“娇耳驱寒汤”。然后将羊肉及干枣、肉桂捞出切碎,和面包成耳朵状的“娇耳饺子”,煮熟后的饺子就“驱寒汤”,可驱得冬季之寒,可防冬季娇耳不冻疮,可补得一年之纯阳之气不堕。

娇耳驱寒汤后,夫子静修,师娘、小罗若与秀才直上草堂西楼,寒炉温*酒中,对饮这“否”卦时空。

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记录了鲁国的历史,书的名字只有春秋,没有冬夏。因为冬天和夏天,一个太冷,一个太热,人们要么是在熬夏,要么是在窝冬,活动很少,没什么事情可以记录,所以史书以《春秋》为名,冬夏隐去。古人还认为:立冬时节,天地闭,小人隐,君子退场,小人登场,因此冬季是必须注意自省的季节。秀才知道,立冬日,此时太阳南移,阴阳相背,从卦象上看,此时的阴阳象数是上乾天下坤地,天地难以交流,天地不交,即为否,于是中国的古人用“否”来命名这一时空。这是一个小人道长、君子道消的时空,君子在此时应收敛,不显才华,不露锋芒,要以俭约的德行,出入于世,淡名轻利,以避其祸。

由于天地不交,这否卦之人内心大都空旷苍茫,多为伟大的时代否定者:宗教改革倡导者德国宗教领袖马丁.路德留语:“我的话就是上帝的话。”;德国诗人席勒则骄傲地称自己是“不臣服于任何王侯的世界公民。”;法国思想家加缪的名言则有“我们反抗,所以我们存在。”人类灵*的伟大审问者、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则有穿越历史的伟大发问:“我唯一担心的是,我是否配得上我受的苦难?”;而中国近代中,晚清的左宗棠亦为否卦人,他和曾国藩双雄相识相惜,互对之联,曾让年轻时的秀才赞叹不已:“季子自命太高,性情与我相左;藩侯以身许国,问他经济何曾。”

否卦时空里,炉火摇曳间,半醉半醒中,师娘但觉月白露痴,花残夜黛,风冷云幽,真真切切是秋尽冬临,有感于此,师娘不由自主,吟得七绝一曲:

《送秋》

*梦消得心落拓,西楼垂柳酒盈茫。

共秋饮尽昔时意,破陋罗衣识旧香。

秀才酒中,渐起幽情,想起古人曾云:冬主玄冥。“玄冥”意为深远空寂。“玄冥之境”,是古人追求的一种去贪欲、除自满之忘我境界。偏这立冬之夜,天地忽然就变得苍茫、空旷了,山河大地突然变得朴素、悠远了,人们仿佛一下子站到了一个高处,清楚地看到了世间之真相。华夏古人把冬神称为“玄冥”,也许就是想用冬季之寒冷空寂来提醒人们,你来于自然,亦归于自然,不惧冬来,不念春生,一首七律,挥洒冬临:

《钟》

深秋夜半我敲钟,灯火翩跹笑险峰

万里山河争锦绣,千江星月舞从容

良辰饮旧金樽影,壮志歌寒宝剑锋

风物奈何眉眼媚,男儿岂敢不逢冬

而小罗若则笑笑,说,这李太白立冬时,写下: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你们倒是寒炉美酒中,诗意满满,笔锋不冻,不过懒人如我,酒后难成诗,还是趁着冷霜能醒骨时,去好好临窗苦读吧。随后,吟咏而出的,则是宋人的一曲立冬七律:

《立冬》

宋·紫金霜

落水荷塘满眼枯,

西风渐作北风呼。

*杨倔强尤一色,

白桦优柔已半疏。

门尽冷霜能醒骨,

窗临残照好读书。

拟约三九吟梅雪,

还借自家小火炉。

彼时,夜如“冰肌玉骨”般清洁、纯净。简单通透之冬夜·,让这三人之夜饮清透、简单中,自得一份自在与安宁。如同一切繁华逝去,突然发现的那份简单、清透的极致之美。苍茫萧瑟、白茫一片中,草木凋零、万物陨落里,唯有这清透之心境,能安享这一冬之悠闲,别样之冬韵吧?

二十七、小雪韶华明明德

孟冬,亦指冬季之第一个月,即农历十月。也称阳月、小阳春、初冬、上冬、良月、露月、开冬、飞阴月。孟冬时节,气候开始寒冷,曹孟德之诗《冬十月》,开篇即提到"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其子曹植《孟冬篇》里的孟冬则有所不同:孟冬十月,阴气厉清。小罗若尤为欣赏的那首孟冬节气诗,名为《小雪》:“太行初雪带寒风,一路凋零度孟冬。菊萎东篱梅暗动,方知大地转阳升。”

小雪这天,小罗若和秀才到达古镇的途中,秀才和小罗若先聊起一些关于孟冬的典故、风俗。秀才说,古传,孟冬是月,天子始裘,命有司曰:“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天地不通,闭而成冬。”《礼记·月令》亦有云:“孟冬之月,日在尾。”孟冬之月,太阳的位置在尾宿,初昏时刻,危宿出现在南方中天,拂晓时刻,星宿出现在南方中天。孟冬于天干属壬癸,它的主宰之帝是颛顼,佐帝之神是玄冥,应时的动物是龟鳖之类的甲族,相配的声音是羽音,音律与应钟相应。这个月的数字是六,味道是咸味,气味是朽气,要举行的条祀是行祭,祭祀时祭品以肾脏为尊。这个月水开始结冰,地开始封冻,雉钻起家淮水变成了蛤蜊,彩虹消失不再出现。天子住在北向明堂的左侧室,乘坐黑色的车,车前驾着黑色的马,车上插着黑色的绘有龙皱的旗帜,天子穿着黑色的衣服,佩带着黑色的饰玉。吃的食物是黍米和猪肉,使用的器物宏大而敛口。

孟冬十月,阴气厉清,北风徘徊中,秀才与小罗若凌晨到达古镇时,只见一些人家用土灰,在家门前撒一个灰圈,正焚香上供,燃烧纸衣、纸锭,祭奠先人。一些讲究的人家,还特意在离家不远的十字路口,用土灰,在家门前撒一个灰圈,然后焚香上供,燃烧纸衣、纸锭,为"游*野*"送寒衣,为的是让"*有所归,乃不为厉",使那些流浪的**能与自家的亡人和平共处。

古镇上,从农历十月初一的寒衣节开始到冬至,都有祭拜祖先与*神的传统。寒衣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民众称为*头日,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寒衣节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作"送寒衣"。华夏古俗里,一些地方将寒衣节与每年春季的清明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合称为中国的三大"*节"。

到达草堂时,小罗若只见师娘早于祠堂中设奠:寒衣包裹供于主位,于堂上设奠,三碗水饺居中为供,乾鲜果品、糕点茶酒、冷荤热炒,依次摆开。焚香秉烛里,师娘夫子行四叩首礼,祭罢,将寒衣包裹置于门口铜炉,点火焚之。

礼毕之后,小罗若有所不解,问师娘为何祭拜时,行的是四叩首,师娘告诉小罗若,华夏古俗里,有"神三*四"之说,即拜神什么都要是三个,拜*什么都要四个。神三*四同样适用于烧纸、烧香的时候,给神烧纸要三张三张地烧,给*的话就要四张四张地烧,烧香亦然。易经说,三是阳数,四是阴数,阳高于阴,所以有此分别。历史上,亦有极少数去世之,人因功德遗存之大,会被后人尊奉为"神",如孔子、孟子、老子、关二爷。祭拜时,神三*四亦有详解,拜神磕头三个,求神保佑天地人三才;拜*叩首四个,请求*与天地人神共谐。

小雪节,师娘准备了一个特别的礼物给小罗若,一把壶,一把师娘用江苏宜兴红泥紫砂制成的精致小提梁。提梁是礼,但师娘要让小罗若感受的,却不仅是壶,还有那师娘眼中神圣如仪式的开壶。

对师娘来说,每一次开壶都是一个仪式,是神圣的。她说,每一个壶,在开壶之前,犹如一个初生之婴儿,在一个未可知的世界里,都显得那么神秘;又似那含苞待放之少女,总有一点圣洁的意味。

开壶之前,师娘让小罗若先把自己的心情做做简单的梳理,让心慢慢的静下来,缓缓地沉进一个新的世界里。

幽雅别致的石泓茶室里,一个可以慢慢让水煮开的锅,一把追随师娘多年的红木夹子,清洁好的明净百洁布,柔顺如春风的专属开壶茶刷子,草堂古井水,这些是总少不了的物具。

备齐物具之后,师娘和小罗若花上十来分钟,先将这待开之壶细细打量几遍,想象着它未来的生动模样和成长故事。而后轻轻将盖子取下,放在旁边,拿起壶用冷古井水先冲下壶内,百洁布清理下壶内石英砂,泥屑以及一些灰尘,为不破坏,损伤明针,此时壶外先不擦拭。而后壶内外用泉水冲洗干净,接着把紫砂壶正面放入锅内,盖子扣着放在壶边,加水至淹没壶身大约一寸以上,而后点火缓缓开煮。

在此后大约半个小时的流光里,小罗若与师娘品着一泡水仙好茶,暖暖地看着壶内气泡,一个一个翻上来,又落下去,水蒸汽袅袅娜娜、随风飘散,想着心爱的物件即将派上用场,心内很是欢喜。就这样看着,发着呆,半个小时后,师娘将壶用红木夹将壶儿取出时,小罗若便觉,那半开中的壶儿,就似有了须微的生动:紫砂的固有火气,在山泉水由冷至热到开的过程里,缓缓地消散,原本局促紧凑的气孔随之展开,三三两两间,便自各有了相安之处。十几分钟的晾凉时间里,如同“好花最看半开间”,我是会深记着它的这个瞬间的,而那最初模样稍展时的壶儿,也总是明快中带着希望的。

?半开的壶儿凉后,师娘让小罗若用专属茶刷轻轻的、细细地,将其内外抚慰一遍,并确认灰尘,泥屑已清洁完毕。师娘说,每一次,她都认认真真地对待这清洁过程,因为从长远上看,每一粒灰尘,未来都可能会是壶儿肌体内的有*细胞。爱这壶儿,就要有滴水不漏的匠心匠意,并将壶儿清洁完美。

清洁完毕之后,壶儿开始进入第二次的半个小时重煮。如果说,第一次的半开是将初生壶儿的杂质做一遍全面的清洁,那么第二次的煮壶,则是要将古井泉水由冷至沸的甘甜、幽静和逸动,一点一滴地,融化入壶的每一个细部。那每一分,每一秒,那每一个气泡的升腾,每一点温度的上升,都涌动着这壶儿的成长。

这第二次出浴之后,小罗若只见,这小小之提梁,神似已在,韵已渐动,*已识归,壶儿在手,嫩似婴儿,羞似处子,娇似少女。师娘则微微一叹,有心开壶,好壶有灵,每至此刻,流光凝固,慢一时,静一生。

这天夜晚,只见古镇星空之中,北斗星已经西沉;仙后座升入高空,替代北极星担当起寻找北极星坐标的任务,为观察星象的人们导航;虽然四边形的飞马座正临上空,但冬季星空的标识---猎户座已在东方地平线上探出了头儿。

小罗若但见此小雪冬夜,大地已然肃杀,万物已近封冻,可这天空之中,却是愈加璀璨,悠悠神往中,更听师娘言道:“这猎户座,可谓是全天空之中,最壮丽、最出名的星座了,它在小雪夜探头初现,并以其璀璨、雄浑、壮美统治着整个冬季的星空。这万物于大地休眠之时,地下阴气下降,天空却阳气上升,有心之人,可于天空之中,品得这极盛极壮之星象,这天地之间,阴阳之道,果真是应了古来所传之一张一驰!”

《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小雪节气,是古华夏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通常于11月22或23日,太阳到达*经°,此时称为小雪节气。进入该节气,中国广大地区西北风开始成为常客,气温下降,逐渐降到0℃以下,但大地尚未过于寒冷,虽开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称小雪。

此时节,我国古代之人,则将小雪分为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小雪时节,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化为雪,彩虹便不会出现了;天空中的阳气上升,地中的阴气下降,阴阳不交,天气不通,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从而转入严寒季节。

师娘还特意和小罗若说到,虹,是大气中的小水球,经日光照射发生折射和反射,从而形成彩色圆弧,由外而内,会呈现出红、橙、*、绿、蓝、靛、紫七种颜色。彩虹出现,意味着晴天朗日,而小雪之日起的几日内,天地间阴盛阳伏,雨水为多,并大都凝成阴雪了,因此彩虹藏匿不见。古早中国人还认为,倘若此时节,出现彩虹,便是阳气不升天,阴气不落地,天地不闭塞成冬,就会出现淫或乱之现象,君臣之间相互憎恨,圣贤之妻不忠于丈夫,祸起萧墙内,或是戎马生于郊。

小雪夜,草堂之中,生炉烤火、温酒暖屋、腌菜炖猪是多年一贯的传统,此夜也不例外,师四人齐聚草堂厅堂之上,品尝师娘早已备好了的这小雪时节古镇传统之美食:满满一锅的酸菜猪肉炖粉条也称猪烩菜。

古镇上,通常情况下,杀猪都是在凌晨时分,只有这小雪之日,这杀猪却是在这入夜时分。“小雪杀猪,大雪宰羊。”这是古镇流传千年的风俗,每到小雪、大雪两个节气,古镇上的村民们便开始杀猪宰羊准备年货。无论哪家宰畜,邻居、亲朋都要过来帮忙。杀了猪,东家要用腌酸菜、卤豆腐、宽粉条、沙土豆做一锅猪烩菜,再配上腌制小菜,略备薄酒,邀请四邻聚餐,寓意团结、和睦、万事兴旺。这小雪夜里,若得霰霜飞漠漠,小雪白纷纷,则此时所杀之猪不仅鲜嫩可口、冬补当时,更寓意在炉火温酒的夜里,开启暖冬之意。

东汉刘熙的《释名》中,将"雪"解释为"绥"。绥是安定之意思,引申为安抚人心,以保持平静。《诗·大雅·民劳》中,就有“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之句。从小雪起,人们养精以和济天地,蓄锐以明顺四时,安定以收纳德行,是为冬藏之道。

对古镇上的人们而言,从此时开始,人们用一切办法接近太阳,靠近温暖。夫子则说,古典中国人将此时空定名为:“晋”。“晋”字即有挨着阳光、烤火之意;亦有冬天启蒙、接近温暖、锐意进取之意。这是一个适宜发现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的时空,这时候君子静守于家,依偎火炉,读书学习,修身养性,是利于得见光明、收获美德的。先哲更在此基础上,明了了安邦定国的道理,即爱护万物生灵,繁荣民生人口,听取贤士意见,从而使光明出现于大地,顺从附丽于太阳,天地欣欣而向荣,一如晋卦的象辞所言:“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

炉火摇曳间,寒冬温酒里,谈经论道中,恰此明德时空,师娘

兴起,先吟自谱之曲一首:

《韶华付》花凝露,空飞絮,几重春梦随风舞,西楼黛眉楚。秋水抚,烛影妩,一夜幽情谁与诉,今宵相思苦。回首天涯路,望尽归途,哭笑皆洁初。罗衣红袖香如故,奈何韶华付。羁旅孤,斯人独,千古河山无暇顾,万念化尘土。日与月相许,晨与昏相聚。纵饮断子午,君仍旧迷雾。可曾依约一度,纵牵肠朝朝暮暮,妾心终不枯,绛唇又染朱

夫子听罢,亦唱一曲自谱曲:

《韶华旧》

西风凄满袖,秋水瑟瑟怜扁舟。羁旅追思共沙洲,孤雁又行

惆。

煮酒化心忧,一江烟雨任沉浮。冷夜幽,欲将丹青手,点点抚

清流。

诗词笛赋竟来尤,笔落曲难休。回首天涯长路久,荏苒岁月

留。

梦里红颜醉小楼,依约年年瘦,怎忍见双眸,聚散皆凝愁。

奈何大道*间修,情缘不相守。

英雄何必稻粱谋,且笑万户侯,尘世名利斗,风流杯底收。

千金只买韶华旧,日月不相负。

秀才之自谱曲自也别有一番滋味:

《韶华让》

西风凉,露凝霜,秋尽冬临飞絮茫。

远山旷,原野莽,庭前叶落小窗殇。

韶华让,风流恍,鬓边白发笑轻狂。

容颜凝过往,明月清千江,天涯依约只昏*,回首总痴望。

鸳鸯双双,惆怅也倜傥;

流水长长,愁梦已经然。

相识一场,相知两两,相思几度难相忘。淡笔轻徬,且饮佳

酿,慵押险韵待红妆。

“佳曲在前,师长在上,容我且用一曲相和。”精灵般的小罗若边动笔,边如是说。此曲正是:

《韶华满》

朱旗北斗殷,多情明月环,

佳人红粉天涯伴,一任平生愿。

裘马鲜衣飐,龙旒扬冠冕,

儿男逸志九州远,笛奏韶华满。

宝剑翩,古刀炼,良弓系罗纨,五刃锁重烟,

金戈锐意风云渐,万里波滟滟。

南飞雁,不思返,西楼宴,良辰漫,

珠玉错落共阑干,今宵子午款。

夜里看花花迷眼,梦中追凤凤鸣璨。

侠骨柔情各对半,哭笑都婉转,醉醒也缠绵,

快意江湖传,曲曲皆成范!

二十八、大雪龙潜时深邃

导语:《礼记﹒月令》说:“仲冬之月,命之曰畅月。”;汉人郑玄的注解为“畅,犹充也。”;唐人孔颖达还注解为:“言名此月为充实之月,当使万物充实不发动也。”;而清人孙希旦则集解为“畅,达也。时当闭藏而畅达之,故命之曰畅月,言其逆天时也。”此时节,地气沮泄,诸蛰皆死,民必疫疾,又随以丧,时序进入仲冬时期,因于此,农历十一月的别称为畅月。仲冬、畅月外,十一月节还有葭月、龙潜月之说。

小罗若更喜将这十一月称为葭月,因为只在这个冬月里,葭草才会吐出“绿头”,正是在这古镇里,处处吐故纳新中,小罗若缓缓吟来,这前人于葭月里,所写的最是委婉动人之诗:画得春山眉样好百年有结是同心葭月欣逢合卺时关雎赋就共熙熙。

秀才还告诉小罗若,此时,天气转冷,天空降水由雨滴变为雪花,在这样的时令里,掌管行云布雨的龙,便开始蛰伏潜藏起来了,于是,这十一月节,也被称为龙潜月。直到第二年的春雷响起,“龙潜”才正式结束,待到二月二龙抬头时,这龙又开始真正主宰这天空里的风云雷电。

在秀才关于古镇寒冬的记忆里,有两个物件,是始终如一存于脑海,交织出心底永久之缠绵:那热气腾腾的锅巴和火光摇曳的暖手炉。

小时候的冬季清晨里,秀才吃过早餐后,便会踩着寒冬里冰凉彻骨、高低不平的青石板路,穿过幽深、静谧的小巷,来到巷的尽头,爷爷奶奶的住所。

彼时,奶奶已为秀才备好了新鲜出炉的锅巴。那用柴火烧出的古镇冬日秋米,本就香糯可口,其锅底精华,经奶奶巧手调入葱花、盐巴之后,那热气腾腾的锅巴,在这严寒之冬里,竟似暖过那七月的骄阳。

锅巴在手后,秀才通常和爷爷一起到古镇街市的廊桥上。秀才手上的是热气腾腾的一团锅巴,而爷爷手中的则是火光摇曳的暖手炉。那时候,太阳总是来得很晚,微微的暗黑中,桥上几十个火光随风摇曳的暖手炉,照着桥下的溪水长长远远地流去,桥上是老人们安安静静地等待暖阳,偶尔的寒暄、问候声,秀才总觉得,大概只有那静穆的大山才能听清吧……

每每秀才锅巴吃完时,廊桥边的那家“余记书铺”也打开了门。和桥上的老者们似有些不同,书铺的主人,这个看似儒雅的老人,在这样的清晨里,总是温上一壶酒,自斟自饮,自读自吟,自得其乐。秀才几乎每天都是这铺子里的第一个顾客,交上看一本连环画的钱后,秀才便进入了自由驰骋的世界:

那时候的秀才,痴迷于赵子龙单枪匹马驰骋长坂坡,神游于俊罗成白马银枪大破长蛇阵,悲恸于杨七郎一身是胆万箭穿心亡。

那时候,秀才常想着如果裴元庆也一样是好马会不会输给李元霸;那时候,常问人水浒将若论武艺会如何排序;那时候,喜同杨,岳姓氏为伍,羞与潘,秦两姓同列……

那时候,沉醉于杨过独立不羁,浪迹天涯;叹服于萧峰一往情深,快意恩仇;仰慕于郭靖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那时候,常想李寻欢的飞刀到底会比阿飞的剑快多少?陆无双和程瑛到底谁会更爱过儿一点点?那一夜骆冰可曾对书生少年余鱼同有过一丝情动?

秀才这天到达古镇时,正是大雪节气的清晨,此时的古镇廊桥上,最后一丝月光,还清冷地悬于桥的檐角之上、溪的苔痕之间;桥上仍有依稀的老者,悠然于白雪倦飞的晨里,只是那灯火摇曳的暖手炉已经变成了热水袋;那“余家书铺”早已变成了老人活动中心,连环画、武侠小说也无了踪影,只剩下些许杂志和那棋牌字画。

秀才目光所及,更见身侧一座破败颓唐、似无生机之建筑。那时节,许多年了,整个小镇上,最华丽的那栋楼,便是供销社了。那时候,小镇上的孩子们,都喜欢到那楼前串来串去、楼里追上追下。白天,孩子们常常三五个人,用粉笔或砖头在这楼前画好格子,捡两石子,玩“跳格子”游戏,而晚上则多在这楼里楼外,玩起捉迷藏的游戏。秀才最喜欢看那对供销社楼上下来的姐妹花跳绳,她们边跳边唱着:“小皮球,香蕉梨,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那声音,轻轻柔柔地飘荡在耳边,好听的,常会和着月光如水,悠悠地飞入梦里。

秀才立于桥边,恍然如梦间,手中接过一片飘于空中的雪花,但见这小小的雪花却是真真切切地分为六瓣。秀才忆起旧时曾学,这阴为六,冬为水,这六瓣雪花飘纷于空时,正是冬天盛阴来临之际。而这冬里的十一月,还对应着十二音律里的第一律:*钟。*钟雄浑,久远,乃基础之音,钟为聚,*钟之意则为阳气聚集于*泉之下。在这阴气盛于地上、天空的时刻,秀才想起已逝的爷爷、余家书铺主人,于那*泉之中,却有那阳气交汇,悲伤之余,虽有些许慰籍,但终是感慨老辈之消逝,那许多古风、老规渐行渐远,于是一曲清词脱口而出:

《六州歌头》之古意绝难归

潜龙途穷,鹰隼逞今时。骓马涕,丹鹤唳。凤徘徊,虎王悲,入世青鸾悔。西风逝,南云瘁,秋水迤。关河厉,梦成灰。荒野草疏,花落流年废,未有涟漪。泪飞幽客愧,黯夜种雄痴,对月华思,念迟迟。万山霜起,冰封翠,豪气坠,锁君归。琴抚慰,弦弄意,画吟诗,醉何碑?酒饮天涯倚,红鼎退,士存疑。刀剑闭,雕弓缀,壮心颓。纵请长缨,老将光阴悴,斗转星移。恨清流沾染,古意绝难归,日暮*催。

“大雪”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标志着仲冬时节的正式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大雪,十一月节,至此而雪盛也。”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

每年12月7日或8日,太阳*经达度时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大雪”。大雪,古人云:“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到了这个时段,“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北方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自然景观,南方也有“雪花飞舞,漫天银色”的迷人图画。

秀才再入草堂时,刚过了“雪花飞舞,漫天银色”的时辰,安静的草堂里,帮佣们正在打扫庭前的积雪,空中清冷的寒中,却似有着些微纯粹的温润,此情此景,令秀才不禁想起王维笔下的诗句:洒空小院静,积素陋庭闲。而书斋内则飘来小罗若的童声吟咏:小雪才过大雪前,萧萧风雨纸窗穿。而今共唱新词饮,切莫相邀薄暮天。

秀才知道,小罗若吟诵的正是宋人梅尧臣的《次韵和王道损风雨戏寄》之诗,原来,夫子、师娘和小罗若正在吟咏与书写古人大雪节气之诗,夫子泼墨而出的是那个历史上最著名的易学家、理学家,北宋·邵雍的《和商守西楼台雪霁》:大雪初晴日半曛,高楼何惜上仍频。数峰崷崒剑铓立,一水萦纡冰缕新。昆岭移归都是玉,天河落后尽成银。幽人自恨无佳句。景物从来不负人;师娘在挥毫写下明人唐寅的《迟归》:“大雪寻梅好写诗,隔江友家泛金扈。因观赤壁两篇赋,不觉苏州夜半时。城上将*原有令,江南才子本无知。贤侯若问真消息,也有声名在凤池。”后,吟诵的,则是道家南宗祖师白玉蟾的《云游歌》里的一段:记得武林天大雪,衣衫破碎风刮骨。何况身中精气全,犹自冻得皮迸血。又思古庙风雨时,香炉无火纸钱飞。神号*哭天惨惨,露冷云寒猿夜啼。

秀才看闻之下,亦是诗兴大起,写下宋代大科学家、闽人苏颂的《送王秀才出京》里的首尾之句:都城大雪酒价高,我送故人倾浊醪;一时未遇何须叹,吾辈岂久居蓬蒿。诵读而出的则是,唐人卢纶的: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这小罗若听完,笑笑说:这醉花宜昼,醉雪宜晚,都是不同的味道,我倒觉得这元人王冕,在二月天里写下的大雪,亦是别有风味。于是,挥笔写下:今年二月气候别,十日大雪寒于冬。民人正坐冻馁苦,燕雀如何意味浓?风俗可知南北早,山河空锁百千重。草堂欲作梅花梦,忽忆南阳有卧龙。

古镇上,素有“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的传统。大雪节气一到,家家户户忙着腌制“咸货”。将大盐加八角、桂皮、花椒、白糖等入锅炒熟,待炒过的花椒盐凉透后,涂抹在鱼、肉和光禽内外,反复揉搓,直到肉色由鲜转暗,表面有液体渗出时,再把肉连剩下的盐放进缸内,用石头压住,放在阴凉背光的地方,半月后取出,将腌出的卤汁入锅加水烧开,撇去浮沫,放入晾干的禽畜肉,一层层码在缸内,倒入盐卤,再压上大石头,留待十日后取出。诗词吟罢,秀才与小罗若帮师娘将已经制好了的各种入缸腌肉,依次取出后,挂在朝阳的屋檐下晾晒。彼时,秀才与小罗若想起每每新年来临之际,那满屋满镇的腌肉飘香,不由心醉……

此夜的草堂,师娘备好的大雪冬补宴,是枸杞山药羊肉火锅辅以古镇冬季“三雪”。这大雪节气里,古镇的人们必吃的一定有“三雪”:雪藕、雪菜及雪梨。

这古镇雪藕是莲藕的一种,因其“色白如雪”而得名。雪藕含有淀粉、蛋白质、天门冬素、维生素C以及氧化酶成分,生吃可辅助治疗肺结核咯血、淋病、衄血等症;熟吃有健脾开胃,止泻固精功效;雪菜,从中医食疗学的角度来看,雪菜属于性温、味甘辛的蔬菜,十二经络中归肝、胃、肾三经。这古镇冬季里的雪菜,更富含胡萝卜素和大量食用纤维素,尤宜于老年人及习惯性便秘者食用;雪梨,大雪节气冷热交替之下容易引起肺燥咳嗽。雪梨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功效,古镇立冬后的雪花梨更是润燥清风,药用价值极高,食之更是宜口宜心宜人。

品羊肉火锅和“三雪”中,夫子和秀才聊起此时的时空卦象。夫子说,此时空中,上坎水下坤地,地上有水,冰雪难以化透,积于地上,人们行走时容易跌倒,需要人们一起结伴同行,否则就会面临危险之象。于是,古人用两人在一起的“比”字,来命名这一时空。

比卦时空,是合作、团结、友爱的卦。古代中国人以五家为一比,并设比长,统领协调大家守望相助、合力共济,圣贤从人们恒久、坚守、始终的协同中,看到了水附大地、地纳江河的意象,也成就了封侯万国、天下归元的王图。

当此之象,秀才、小罗若与夫子师娘在这“堂虚雪气入,灯在漏处残”的大雪夜里,又起诗情词意,这时光韶华在别样的诗词里,里也似有了各自安好、雪夜从容之意味。

师娘率先吟咏而出的是《七娘子之夜饮年华》:

青丝白发难相向,眉间何似当初样。小雪吹凉,罗衣跌宕,黯然*断层楼上。

枯藤老树*花忘,夜沉饮旧梅香让。杯底摇红,酒浓词怅,新愁又起低低唱。

小罗若接上的,是一曲自己的随心所作《深冬》

催叶青翎鸟,降翼雪林梢。

*云池水映,旧藤木亭高。

苔藓深檐瓦,枯枝落拱桥。

蝉音墙角径,曾种古人蕉。

秀才用一首七绝送别小雪:

《小雪》

寂寥小雪*花痩,斑驳冷霜鬓上加。

叹唱流年无尽处,敢将词曲惹苍华。

夫子则用《大雪》收尾

《大雪》七绝

寒夜醉痴腊梅白,黎明洗净山茶红。

深冬一缕悠然月,饮断春秋自不同。

二十九、冬至数九胜大年

导语

《冬至》七绝

古来岁首为冬至,黯淡经年梦未休。

起落浮沉多少事,人生应啸几春秋。

冬至前夜,秀才与小罗若到达古镇时,秀才在大雪纷飞中,遥想冬至将临,感慨良多,不仅叹咏七绝一首,更留下了这样一曲“烛影遥红”:

鸿雁频繁,关河落寞长空远。笛声依约水云曾,几度家园返。

冷月凝霜灯晚。万山雪,孤烟不恋。扬蹄踏马,肃杀千山,情深梦浅。

倦鸟投林,归人听任寒冰伴。风流都付鬓边愁,一曲飘零短。

离恨别了泪眼。夜渐悠,尘嚣终散。酒诗映影,饮断垂暮,韶华重暖。

对秀才而言,这中年之后的冬至前夜,总是在那物似人非中,带着些许伤感的。而小罗若的心底却觉得,这古镇草堂里的冬至前夜,比大年夜还要来得生动、妩媚,更有丝丝长长久久的神秘意味,隐约其中,就如同那宋代才女的冬至之诗:

冬至

(宋)朱淑真

*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

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

八神表日占和岁,六管飞葭动细灰。

已有岸旁迎腊柳,参差又欲领春来。

《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古代的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则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冬至被当作仅次除夕的一个重大节日,这也充分形象地说明了,古典中国人对冬至日的重视。

古镇上的人们,则素有“冬至大如年”一说,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重回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由是被称为“小年”,一来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来表示冬至的重要性和吉祥度。

此日,古镇旧俗亦称“冬节”,人们要举行隆重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古时例行放假,至今仍见古镇文庙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节,君子安身,劳人静体,百官绝事,庙堂息*,以贺吉辰,万事收省。”

所以这天,古镇上下,多是放假休息,商旅停业,亲朋互访,美食留舌,帽履相赠,安身静体,喜迎冬至,欢度吉辰。

入得草堂时,只见此夜的草堂,厅堂上红烛通明,灯光如昼,厅堂正中的八仙桌上,以红柑为“果岳”(即是把红柑堆叠成小山岳状,故名);红柑的最顶层插上“三春福禄寿”古镇红剪纸花一组;另置有红纸条封腰的箸子一副(十双)和生姜、板糖各一块。

冬至首先要送鞋,它是藏之终,生之始,故也称“亚岁”,亚岁迎祥,履长纳庆,送鞋才可纳更多之吉祥。秀才此夜为夫子师娘呈上的是:罗夫人手工织绣的,龙凤鞋袜及鞋垫各一套;而师娘则给小罗若备好了大鹏飞翔状的帽子。冬至日,古镇古俗向有送鞋袜献给尊长,以示足履最长之日影,来祝祷长寿之意;而长辈则赠帽冠给青少年,寓意“阳气少年,从头开始”。

师娘还和小罗若言道:古老华夏的冠带衣着,自冠始,由鞋终。鞋,作为周身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为礼制所辖之处。人之于世,无论王侯将相,或是布衣草民,善言者靠唇舌生花;食力者以苦干立足;寒门学子,囊萤映雪,凿壁偷光;书香门第,卷盈半握,舒覆六合。一切所求,都不过是,为了安身立命,希翼能站得稳,行得顺。所有之人,不论富贵贫贱,倒是都在这足下鞋履两只中,达成了无有不同之共识。

师娘还说,自古以来,这鞋履之中,亦是大有社稷文章。《释名·释衣服》中有云:“履,礼也。饰足所以为礼也。”一双鞋袜,不过一左一右,两只而已。然而,其中之礼仪规矩,却几为鞋所难载,古人不仅以鞋分尊卑,还能辨阴阳。古之男子,多穿方头鞋履,以示阳气方刚,尊贵从天;女子则着圆头鞋履,寓意圆顺温和,柔弱从夫。男女又别,贵族与平民之鞋,亦是大不相同。平民布靴草履,王侯丝履锦鞋。而级别最高之礼鞋,唯帝王诸侯可着,称之为“舄”,帝王所着之“舄”,以赤舄为至尊,白舄、黑舄次之;皇后、命妇之舄,以玄舄为上,青舄、赤舄次之。因此,在古时最为隆重的祭天仪式中,天子诸侯们为冕服赤舄,皇后命妇们则着袆衣玄舄。衣冠鞋服皆有严格体制,以示尊崇天地。春秋时,春申君令三千门客皆蹑珠履出迎赵国使臣,便不止单纯尊重之意,更有于靴履处,欲与赵国一比高下之心;当年刘皇叔以结草编鞋为业,忍辱于千万人之下,纵然他日为一方之主时,也偶尔再编草鞋,结草所成之鞋,观之素洁,着之踏实,不仅显示自己不忘昔日贫苦,更以靴履,传亲民爱民之意,以期得天下之人心。这小罗若,在冬至日里,足履最长日影之时,听师娘娓娓道来这厚重、悠长之古老鞋史,突然明白了,这世间所谓“举足轻重”之道理,心想:这举足左右,便有轻重,这足下每一步,看来都须行得谨慎才是。

夫子师娘携秀才小罗若,于厅堂之上,点烛上香,燃放鞭炮之后,帮佣们已经准备好了“搓丸”的用具,准备开始搓丸。

此时,秀才的记忆不由回到了几十年前,那些令人念念不忘的冬至前夜……

那时候,奶奶多是在堂屋幽幽的灯光下,一针一线悠悠地纳鞋,月光和着灯光照在那五色银针上,就像是鞋在光阴里慢慢地亮起了光,这灯火下,悠悠然然的几千上万针后,奶奶纳好的那每一双绣花鞋,总是满满、深深、沉沉的岁月之味道。而妈妈、姑姑们则多会穿上红衫,在烛火灯光下,或陪着奶奶打毛线,或准备搓冬至丸,都显得分外耀目;孩子们戴着新做的虎帽、凤冠、飞鹏帽,笑口开颜,天真活泼;所有的人们穿上新鞋新袜,神采奕奕,和气吉祥;大家一齐围在大簸箕(俗叫“大笠弧”)的四周,孩子们坐在高高的板凳上跃跃欲试;妇女们把糯米碾成的粉(俗叫“米祭”),加入开水揉捏成圆形长条,摘成一粒粒大圆坯,然后各人用手掌把它搓成一粒粒如桂元核大小的“丸子”,这就是古镇上著名的“冬至丸”。

其时,最让人有兴趣的是:大人有的在捏元宝、聚宝盆;有的在捏小狗、小猪,做好后放置一起,古镇俗语有云:“运气好,狗仔衔元宝”,其实是寓有“财源广进、六畜兴旺”的意思。

孩子们对小狗、小猪最是饶有兴趣,那时常会听见孩子们放肆无邪的欢呼:“阿公在做狗”、“阿爸也在做狗”、“阿妈、阿妈在做猪!”那时的许多人家,还必得让孩童们,一同搓那只有豆粒般大小的“喜鹊丸”。

许多孩子搓来搓去也总是搓不完,有的变得扁扁的,也有搞得长长的。有时,连他们自己也觉得好笑起来,便把米祭弄在眉毛上,鼻子上,真是又可笑又可爱。

但是,如果孩子把丸子落下地上,大人们都要叫孩子把它捡起来,吹去沾上的灰尘,并对孩子说,不然的话,长大后会变得很丑。这种半哄半骗,其意是在教育儿童从小就要爱惜粮食的方法,在古镇上,却是从来效果颇显。“搓丸”毕,人们会把丸子放在“大笠孤”之中,扣上盖子,摆在“灶公”灶前过夜,

而在这个每年最长的冬至夜里,孩子们则往往天不亮,便从睡梦中醒来,吵着妈妈要吃“丸子汤”。秀才还清晰地记得小时候,那一段“不困想吃丸子汤,盼啊盼啊天未光”的悠悠童谣。

那时的古镇上,主妇清晨便把“丸子”倒进锅里,和生姜、板糖加水一起煮成香、甜、粘、热的“甜丸子汤”。把它祭祖后,全家人分而食之。其后,会把“丸子”粘在大门的门框之上,以祀“门丞户尉”,保一家平安。还要把“喜鹊丸”丢在屋顶(一般是12粒,闰年为13粒,寓意全年月月平安),等喜鹊来争食时,噪声哗然,俗叫“报喜”,寓意五福临门。

此夜草堂,搓丸之后,师娘为小罗若留好了十二粒报喜的“喜鹊丸”。便带秀才和小罗若直上西楼,看师娘为她备下的,别有韵致的“九九晓妆染梅消寒图”。

古镇上的传统里,冬至日便开始数九,也就是古典中国人所说的"提冬数九"。数上9天是一九,再数9天是二九,以此类推,数到"九九"就算"九"尽了。"九尽杨花开",那时天就暖了。

秀才和小罗若只见彼时的西楼西窗上,已然临上了师娘所画的素梅一枝,梅花之瓣共计有数九九八十一。冬至日起,师娘每天都用画笔染一瓣,颜色根据当天的天气决定,晴则为红、阴则为蓝、雨则为绿、风则为*、落雪填白,都染完以后,则九九尽,春天临。

秀才想起古时,《帝京景物略》中有云:“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秀才不由暗自赞叹不已。

而小罗若则心中不由痴想:这九九八十一天之后,这梅花瓣上,除了看出那一季之阴晴雨雪,这西窗素梅,又将呈现出怎样的一幅图景?是素颜成五彩,是寒梅似桃杏,还是那冷窗已辉斑斓,这冬也正是这样,点点滴滴里,悄然化春的吧?

其时,这冬至草堂里,最让小罗若感到兴奋的是,在这个夜里,师娘会带她进入草堂西楼的密室,看那几近失传的上古测侯之术:“葭灰占律”。

此夜,小罗若和师娘进入密室时,只见密室之中,十二张内卑外高、倾斜状的檀香木案上,各置一根十二声律的白玉律管,各管长短不一,按声律从低到高由内向外摆放分别为:*钟,大钟,泰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此十二律管各自对应十二个月份及其每月中气。其时,葭莩灰已填于律管之内,只待与冬至之天时共振,以得节气之正声。

古老的传说中,当各月所属中气到来时,将引发地气上升,此上升之气将使相应律管的葭灰扬起。此时,小罗若但见六管之中,有葭灰似动,尤以首律*钟之管为甚。

师娘则微笑着对小罗若说:“通常每月中气到来之际,只会有一管灰动,然则冬至日,乃是六阳消尽后,一阳始生时,于是十二律中排序位于奇数、属阳性的六律,在此刻感阳气生而有萌动,也是每年葭灰占律中最奇妙之时。”

听及此,小罗若心想,这冬至之日,正是十一月属*钟之律,也难怪正是*钟玉管中的葭灰动得最为剧烈。

是夜,小罗若成眠于冬至卯时,醒来后,夫子师娘已然祭祖完毕,秀才在书桌上泼墨一曲唐人杜甫的《小至》:“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后,独自上古镇踏雪寻朋而去。

师娘安排醒来的小罗若,于西楼之上,临西窗品尝这冬至丸子汤和冬至酒,些微的风雪之中,小罗若听得那不远处的村落间,传来了那少年郎,轻盈明快的数九歌声/p>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此刻,师娘在那梅花消寒图上,描白了第一瓣,而小罗若则想:九九八十一个消寒日子后,在这红蓝*绿白的五彩斑斓间,在那骄阳明媚的三月春风里,我又该长大多少了呢?痴念之中,吟词一曲:

《更漏子之壶空梅更痴》

黛眉羞,红笺浅,几笔画长冬暖。千江月,万山云,谁怜冰雪吟。

花开早,童颜晓,无奈佳醪渐少。一点点,一杯杯,壶空梅更痴。

师娘和上的则是一首七绝《冬至》:

酒催孤月风催岁,杯冷残红影冷天。

依稀夜雨惊花落,梦起西楼约旧年。

三十、小寒古镇风物绝

导语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这日小寒清晨,秀才一家到达草堂时,小罗若眼见天寒地冻之中,花园里,那木芙蓉却是迎风霜而孤放,不由吟咏而出那宋人范成大之诗《窗前木芙蓉》。而秀才和上的则是唐人元稹的《小寒》诗:

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

拾食寻河曲,衔紫绕树梢。

霜鹰近北首,雊雉隐丛茅。

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

小寒,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古传中,小寒三候为:小寒之日雁北乡,又五日鹊始巢,又五日雉始雊:

雁北乡:此乡,向导之义也。冬至一阳始生,小寒开始二阳之候,雁者,禽鸟得气之先,将避热而回,于此日,向北飞之,至立春后再皆归矣。

鹊始巢:喜鹊也,鹊巢之门每向太岁,冬至天元之始,至小寒二阳已得,鹊遂可为巢,向阳而居也。

雉始雊:雉者,文明之禽,阳鸟也;雊者,雌雄同鸣之声也,感于阳而后有此声。

大雪纷飞之日,师娘带小罗若于草堂半山之上,踏雪寻梅,小罗若于风雪中寻梅,自比那唐人孟浩然,得意之时,更悠然吟来:“数九寒天雪花飘,大雪纷飞似鹅毛。浩然不辞风霜苦,踏雪寻梅乐逍遥。”

赏得梅花时,师娘更和小罗若聊起这小寒一候,梅花始开,一年中最美的等候,二十四花信风便由此开始了!古人以花、鸟、草、虫等物候表象为每个节气进行注解,每个候(每一天)有一个候应,即提取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物候,作为这个候的物候反应,然后把每个候的候应统合在一起,组成二十四节气的七十二个候应。这七十二候应,呈现的是综合性的物候,其中关于花事的候应并不多,最著名的比如,惊蛰一候的“桃始华”、清明一候的“桐始华”。于是,一些爱花的古人便另起炉灶,专门以花作为某些节气的物候标识,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始梅花,终楝花,凡二十四番花信风。”所谓花信风,就是某种花、某个方向的风,在某个时节应期而至,风有常,花有信,人们在此时开放的众卉之中遴选一种花期最准确的花作为代表,成为物候指标,这便是二十四番花信风了。二十四番花信风,花信风始于小寒之梅花,终于谷雨之楝花,涵盖了从隆冬到盛春的八个节气。

小罗若听来,不由心醉,心想,从今日起至谷雨节结束,每月皆可得见一月二气六候花信风,每五天有一种花绽蕾开放、犹显精神,风有常、花有信里,以花事次第记载时光,这岁月含香、光阴吐华中,直是厚了流年、慢了人生。

秀才陪夫子在草堂里,烹雪饮茶话小寒。古俗里,茶以雪烹,味更清冽。而草堂这雪水,是去年收的梅花枝头雪,收于瓮中,埋在地下,今年冬至后才开瓮。秀才细细品来,果觉茶水入口,轻淳无比,赏赞不绝,不见茶声,但闻雪意,幽人吸此,足以破寒。

小寒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第二十三节气,太阳位于*经°。民间有谚语:小寒大寒,冷成冰团。从字面上理解大寒冷于小寒,但在气象记录中,多数地区,小寒却比大寒冷,也可以说,小寒是全年二十四节气中最冷的节气。常有“冷在三九”的说法,而这“三九天”也有部分恰在小寒节气内。《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小寒的意思是天气已经很冷,中国大部分地区小寒和大寒期间一般都是最冷的时期,“小寒”一过,就进入“出门冰上走”的三九天了。而古俗里,更有小寒冷透,立春方暖之说。俗语里的“冷在三九”,指立冬后,每九天为一个“九”,第一个九天为“一九”,第二个九天为“二九”,第三个九天为“三九”依次类推。小寒的时间恰巧在二九的第六天,而三九也在小寒的物候里,所以也是寒冷最盛的时节。小寒胜大寒,最冷在“三九”,也便是此意了。

夫子还说,这农历十二月,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月,最冷的一月称"腊月"。这个"腊"原是猎取禽兽肉以祭祖,与"伏"对应,周朝称"大蜡","腊"也称"索","索*神而祭之"。古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不论是打猎后以禽兽祭祖,还是因新旧之交而祀神灵,反正都是要搞祭祀活动,所以腊月是个祭祀之月。

古镇上的传统里,这小寒节气一到,古镇冬季的最佳腌制风味、祭祀佳品,“古镇风鸭”便新鲜出炉了。

千百年来,古镇的人们利用古镇高寒地带的霜风,阳光,纯净的空气,选用以稻谷为主饲料的地方土鸭为食材,生鸭宰杀褪毛去内脏后,用食盐涂上天然的植物香料,抹遍番鸭内外,而后以小竹片撑开鸭体,悬挂于通风处,风干晒干。

这小雪腌制,小寒出炉的古镇风鸭,色泽金赤润亮,鸭肥肉油味香,此时,正悬挂于古镇上各家各户的屋前庭间,飘香于每个人的鼻间心头。

下山时,得见此情此景,小罗若的思绪早已随着那句古镇歌谣:“小寒酬,烟雨楼,冰雪落,与天悠,风鸭糊,仙人羞。”,漫天飞舞到了那“东风吹尽小寒生,杨柳飞花雨雪争。”的烟雨楼上。

此日入夜时分,师娘夫子正是在烟雨楼上迎候秀才一家的。

每年小雪的这天,也是烟雨楼上冬季名菜---烟雨风鸭糊新鲜出炉的日子。这风鸭糊是烟雨楼主人用高山番薯粉和上剁成碎片的风鸭肉丁为主料,以古镇冬笋丝、香菇片、萝卜丝、包菜干、紫大蒜及少许葱盐糖为佐料,于柴火锅中拌煮成糊状,出锅前调入些许烟雨楼冬酿陈年米酒,出锅后的烟雨风鸭糊,状似粉冻,貌隐依约,恰如好花最看半开间。入得口中,瞬间满口香醇流淌,满嘴温软欲化,片刻之后,喉舌之间滑落仙神之物,而那鸭香、酒香、葱香、蒜香及蔬果之香,逐一回味而出时,那食者之心底竟已似一醉如洗。

这烟雨风鸭糊,正是师娘与小罗若的至爱之食,除了是美食至选,多加些烟雨楼冬酿陈年老酒的风鸭糊,更是养颜养生佳品。此夜烟雨楼上,只此一物,已让师娘、小罗若无暇顾及其他。

风鸭糊外,烟雨楼主人还备下了几个小菜:风鸭炒大蒜,鸡汁焖萝卜,葱油炒包菜干。而汤却是一锅香溢四方的猪脚炖纯酒:猪脚是古镇槐猪猪脚,酒正是烟雨楼的冬酿陈年老酒。几碗下肚,秀才更见两代佳人,在这小寒夜里,烟雨楼上,锦笺填词,炉香饮酒,霜天俱净,风雪皆洁,不由渐起酒意,雪夜豪情里,随手填来一段自谱曲“小寒满”:

小寒清绝,倚楼凝别,幽芳映洁,疏影笼月,冷蕊吟阅,素英绰约。

金炉香暖,锦笺添兰,珠帘暗卷,曲悠人绾,酒醇意澜,笈簪同研。

千山雪淡,万里尘清,霜天暮云,北雁飘零,倦鸟识林,风雨皆情。

烟雨楼上,江雨迷蒙,小雪纷飞中,夫子则回应了宋时*庭坚的《驻舆遣人寻访後山陈德方家》:

江雨蒙蒙作小寒,雪飘五老发毛斑。

城中咫尺云横栈,独立前山望后山。

师娘则对望小罗若,两人一起缓缓吟咏而出的是那首陆游的小寒之诗《微雨》:

晡後气殊浊,*昏月尚明。

忽吹微雨过,便觉小寒生。

树杪雀初定,草根虫已鸣。

呼童取半臂,吾欲傍阶行。

三十一、雪中春信腊八临

导语:此时,阳能初生,阴数盛极,在古镇“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的四顾茫然、一无凭借中,秀才这人到中年的不惑之心,瞬间在这大地之卦里安然静处了下来……

秀才和小罗若到达古镇的这天凌晨,正是小寒之后,大寒之前的腊八节,传说中,中国的先人正是在这样的极寒极阴的时节,从山上、森林中来到大地上,在这样敏感的时刻,他们不仅对土地的崇拜难以言喻,更意识到,就像冬天和春天不可分割一般,阴性中定有阳性的潜伏。他们在冬阴之极里,认知到了震阳的雷动伸展,而震卦的先天卦名卦象里就是“申”,就是雷电。把土和申结合,就是万物生长的阴性能力,也即坤,坤也因此成为阴性符号的名字和标识。

正是在这样的时节里,秀才对小罗若聊起了大地之卦--坤卦,上古中国人说,坤卦时空是与大地共其德行,是伟大的基础,是全新的开始,是通达无穷的时空。

先贤先哲对坤卦给予了极为美好的赞辞:“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合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极吉,应地无疆。”

秀才是这样解释此段赞辞的:坤元的开创之功是崇高的。万物依赖它获得生命的基础,从而顺承天道之变化。并以其厚重承载万物,令德能生生不息、无边延展。它包容广大,万物皆得其所。其阴性如同母马一般,与大地同类,驰骋大地未有边际,生性柔和、温顺、成熟、安定。君子外出,就算迷路,也能顺利找到归途。在西南方会找到朋友,能和志同道合者同行;在东北方虽然容易失去朋友,却最终还是会遇上合适之人。一切都是那么祥和、安然、吉庆,一如大地随处生长,无穷无尽。

秀才更对小罗若说,这坤卦时空虽然是利西南,不利东北。但君子若安于正道,依大地的形势柔顺伸展,无论居于任何方位,都能以深厚的德行来承担责任,包容万物,最终也能够无往不利,而得吉庆。

其时,雪花渐止,寒风更啸,那白茫茫的大地,也开始和着天空渐变了颜色。大地上,一切似乎都还是凝固的,就像那一颗颗沉默着、不避风雪的树,没有了叶的弄姿,更显其“见雨露不喜,睹霜雪不惊”的执著静穆之美;只是那天空里的呼啸之风,苍穹顶的涌动之云,在这天地之间,似乎将白茫之冬染就成了黑黯深*之血色。这一刻,小罗若想起坤卦之义的最高状态:“龙战于野,其血玄*。”心想,大概真是这龙在那大地旷野之中,为这阴阳转换,进行着一场无边无际的战争,也只有如此神物之血才能让这天地变颜至此吧?

腊八节,在秀才的记忆里,似乎也是古镇一年之中最为繁忙的一个日子了。这一天里,女人们忙着做腊八粥、腊八蒜、储腊八冰;男人们忙着盘点、算账,得出一年的收支盈亏;伙计们和青年小辈们则在脚下、马上、车里不停地奔忙,给欠债人送信,给亲友们送粥;农神、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等神,此日纷纷被请上了供台;而古镇上,这天最大的盛事,当然是为佛举办的腊八盛典。

腊八节,华夏祖先自上古起,腊八就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先人以此祈求丰收与吉祥。据《礼记·郊特牲》记载,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后来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佛门遂附会传统文化,把腊八节定为佛成道日。后随佛教盛行,佛祖成道日与腊日融合,在佛教领域被称为“法宝节”,至南北朝开始,更被固定在腊月初八,俗称“腊八”。

这一天,佛教里谓之“佛成道节”或“法宝节”。据传,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处人世繁华,遇人间疾苦,看生老病死,决意清心修行,静坐深山,饿痩如柴,欲弃此苦,当此之际,逢牧羊女,赠其乳糜,佛祖食罢,菩提树下,腊月初八,悟道成佛。至此之后,佛门之中,每逢此日,念经修行,煮粥敬佛,已成传统。

古镇上,每年的腊八盛典都十分隆重,由古镇上的佛门子弟、信徒和不少文士贵族一起组成的腊八理事会,每年这一天,他们会在各地最大的庙宇广场上,摆上一口青铜大锅,通常于子时生火熬粥,至辰时必得熬出三锅。古俗里,每一锅粥用糯米一石斤,寓意十二之腊月,用红豆、枣子、栗子、花生、莲子、百合、白果共八十八斤,寓意八字,合意即为“腊八”之意。共熬三锅,第一锅供佛及众僧侣、喇嘛;第二锅由理事会分配给所有为腊八大典出钱出力的一干人众;第三锅为佛祖施舍,不分贫富贵贱,众生平等,人人皆可食。传说中,这岁气运交之腊八,一碗腊八粥下肚,这粥之味,或酸,或苦,或甘,或辛,或咸,五味之中,每位有心人直通人生之五味:在喜,在怒,在哀,在樂,在悲。如此之间,或真能尽尝这冬藏春生之转换、乾阳坤阴之交替、光明黑暗之轮回。

这日上午辰时,秀才与小罗若于庙宇之前,香火缭绕中,食毕大锅之腊八粥后,只见得少许古镇乡人提得腊八粥盒,拜会亲友。秀才便告诉小罗若,古镇上,这拜祖祭神之后的腊八粥应于中午午时之内送出,但此时已难见秀才年幼之时,那人来车往之景象。说完之后,秀才心底更不免惆怅:没了那送“腊八算”之信的奔波与忙碌,连这送腊八粥的也显得那样慵散,没了信,这只用电话和短信通知的“腊八算”,似乎也总是少了那么点优雅从容、礼尚往来之意味。

在对彼时络绎不绝、穿梭如织的“腊八算”之送信记忆里,恍惚间,秀才的时光似乎一下被带到了几十年前……

那时节,一大清早,爷爷便整理出账本,备好算盘,一丝不苟地盘点此年店里的每一笔细账。此时,爷爷的书房里是不准孩子们进去烦扰的,连早餐也是伙计送入书房的,爷爷每盘好一户人家的,便让伙计进房拿一个密封的牛皮信笺,一个个牛皮信笺出来后,伙计们便开始有条不紊地安排好送信的路径和顺序。按古镇规矩,做营生的店家们,是需要在此夜子时前,将每一个欠债人的明细与数目通知到位,提醒对方年关已近,要准备还款了,也有表示对欠款人的尊重之意。另一方面,信如未送达,若来日欠款有纠纷,则有可能对债权人不利。细心的爷爷在给每一户欠款人送“腊八信”的同时,还会让伙计给每户稍上一个红桔,以祝对方来年红红火火、吉吉利利。

秀才至今还记得,爷爷小时候常说:“腊八算,腊八算,年年信不断,岁岁情不乱。”

相比比老者书房里算盘声的清清脆脆,伙计们的车马声之急急切切,孩子们都更喜欢悠悠哉哉地,和阿妈阿嬷、阿姑阿嫂一起泡腊八蒜,做腊八粥。

这腊八蒜,正是于腊八当日,将米醋倒入陶土小坛,而后将紫皮蒜瓣去皮,浸入米醋坛子中,最后将小坛严封。二十余日后,于除夕日启封,此时出坛之蒜瓣,谌青隐约翠绿,蒜辣交织酸香,那色香味端得是曲曲婉转。每年年夜之中,那手工饺子沾这坛中老醋,就这谌青蒜瓣,这饺子之香,坛醋酸柔,蒜瓣微辣,交融在那口舌之间,千年以来,已然是小镇之中,每一个人们内心深处,一道永不落幕的大年夜美食记忆。

奶奶妈妈、姑姑婶婶们做腊八粥时,其实是不喜孩子们在一旁的。孩子们通常打着帮忙的名义,貌似忙碌地剥着枣子、栗子、花生,可到最后可以下锅时,那干果们也就只剩下七上八下的样子了。久而久之,大人们也都习惯了,在那一天做腊八粥时,都会先多备点干果,让孩子们边吃边玩边做,若会有些孩子吃得稍过了些,女人们便会笑着说: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腊八便是年。记忆里,也正是这腊八一过,浓浓的年味便开始无可阻挡地,弥漫在了这乡野之间。

这一天里,孩子们让大人们最为满意的工作,应该就是“敲腊八冰”了。这日的前夜,孩子们便会拿着盛满水的脸盆,放在堂前庭下,第二天腊八粥开煮下锅前,将盆里的冰敲入锅里,熬煮腊八粥。传说中,吃得这腊八冰熬煮的腊八粥,可保得一年不闹肚子,未成年孩子所作的腊八冰,更可以让食者清得一年肠胃纯净。

腊八节里,秀才重新细读宋时陆游的《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自是别有一番韵致。其诗曰:

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

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

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

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虽是隆冬腊月,但陆游眼里的腊八,已露出风和日丽之春意;柴门里草烟漠漠徘徊而上,河边旷野处,有许多牛经过的痕迹;传统腊日里,人们互赠、食用着佛粥(即腊八粥),让所有的人们,都感觉到清新的气息。

秀才暗想,只是这陆大诗人却是不知,这今日之人们,多已缺了这“腊八算”,便纵吃得腊八粥,又如何能得这清新之滋味?这腊八粥中丰厚久远之人生五味又岂能尽尝?

秀才自在草堂中追忆腊八节,草堂深院之中,还是“狐裘不暖锦衾薄”的时刻,师娘则早早在草堂西楼上,燃好了一炉暖香,温好了这冬时补肾之古镇张家“五子酒”。彼时,小罗若在雪花飞舞的西楼之下,便已闻得幽香,入得屋内,只见烛影摇红里,那汉代经典之香炉,正是古今闻名之博山炉,高脚单足、盖高而尖、镂空如山、四雕鸟兽,其间师娘密制之沉香,从镂空之盖缓缓散出时,犹如海上仙山云雾缭绕之象,那幽密沉香之中更隐梅之清香,小罗若不由脱口而出七绝一首《闻香》:

沉水千年妙隐珍,

博山炉暖碧楼春。

雪中寻烟幽香引,

梅醉寒冬忘却身。

话说这炉正是夫子祖传两千来年之汉代博山炉,自是燃香无数,闻所尽闻。但师娘那所制之香,更是小罗若叹服之物:那料需得是出产百年之上之海南沉香,每年小雪夜起到冬至之夜,师娘便采午夜子时,寒冬渐至极阴时梅花上之雪水,合以制香,所制之香只在每年的冬至之日起用至立春之日止,其余时节断不再用,故师娘为此香取名为:“雪中春信”。

此香在那大雪纷飞之中,燃于屋内,人于屋外百米,便有密香幽入口鼻,近至半尺之内,也只多出些许梅之清香,其劲绵绵,其势久远。

小罗若但觉,初闻此香,只感香中带幽,神秘之中,却似隐有千钧之势,此后渐沁心脾,慢慢的,那千钧之劲入得丹田,在那大寒之中,却已只识暖意,只醉此香。“雪中春信”,香中至品,香为暖冬,更为候春,有心至此,知者几人?

彼时,小罗若与师娘一同沉于品香之中,师娘让小罗若一手持炉底托起香炉,一手轻罩以聚集香气,靠近香炉缓缓吸气品香。那沉香带着幽密,那兰香带着清新渐入小罗若心怀之中时,小罗若似觉大寒已成小暑,一夜可醉千年。

而师娘则在那雪中春信香里,补肾五子酒中,细想那冬知春临,冬候春生,更在这极阴中感阳,至寒中生暖,便在这凄凉冷冬里,感怀慰心吟出:

《冬》

枯*的原野/白茫的大地/死寂的天空/那么快,四季又轮回到了肃穆的冬天。

严实的门窗/摇曳的炉火/醇厚的浓酒/多少爱,凭吊这曾经火热的经年。

寒冽的北风/冰封的溪流/静谧的山谷/多少恨,埋藏那已然遗忘的世界。

洁絮纷飞的不眠之夜/轻饮那纯真无邪的前尘过往/细语那无需会面的知己红颜。

冷峭中跳动的生命里/我愿这岁月残酷之冬/温暖孤独流淌的心田。

三十二、大寒震卦书离别

导语

古镇上,在这天寒地冻的“三九四九冰上走”之时令里,室外所能见到的,除了这白洁胜雪的腊梅,也就只有那山坡上初露红颜的山茶了。此时,古镇上,深冬的最后一轮清月,还隐约在那渐放的红白相间里,那份高冷、傲洁,映得小罗若如梦如幻,这样的凌晨,在大雪纷飞的草堂花园里,当小罗若于彻骨冰心的寒风中,闻得那一缕幽香时,终于明白了古人所云:“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绝美意境。

小罗若和秀才是在大雪的前夜来到古镇草堂的,秀才醒来时的凌晨还有雨,秀才躺在床上,听窗外那屋檐滴着水,滴答,滴答……

清冷的巷子偶尔传来匆匆的脚步声,间或是零碎的车马声。

这个时候,秀才想起孩提时这样的晨里有时还有雷声隆隆,不管夜雨中流下来的雷声,是急急切切,是庄严雄浑,还是惊天泣地,那时梦中刚醒的秀才,都会觉得新奇,兴奋。

雷声里,这新的一天,对孩子而言,是带着神秘感,敬畏感和使命感的。

无论春夏秋冬,四季怎样轮回,似乎那晨里的每一次雷声,都是春之雷,总带着那么些希望,叩动着小时候秀才那颗急切期盼长大的心。

有幸在这样的深冬晨雨里,秀才终要重回那*牵梦绕的古镇庙会。恍惚间,鞭炮声,锣鼓声,唢呐声夹杂着鸡鸣声渐起几个村落,秀才但觉此天,此地,此时,那早已遥远的故园*梦忽然飘荡于耳,生动于心。

“真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秀才想。

每年度,最后一个节气大寒到立春期间,关帝庙会都是古镇最大的年度盛事。在这个古镇上,每家每户都遵循着一个神圣的古训: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无论出门多远,多久,古镇上的人们在这个时候都会以人,物,钱等方式参与庙会,以示不失其所。

小镇庙会常年设有理事会,属民间组织。大寒之前,理事会便会以户为单位,在自愿的基础上抽出八户人家代表“接神”,八位“接神”的人分别代表“福禄寿全,平安吉庆”八种含意。而立春生肖年前,为武圣关帝爷办庙会,小镇里的每户人家自然也是为得到这八字祝福。

庙会前后通常是5到15天,庙会的地点正是在关帝庙前的一条街市和庙宇周边。期间理事会组织法师祭祀拜神,戏班剧团唱戏,手工艺人争奇,地方小吃斗艳。第一天起到结束,每天的一日三餐皆开流水席,无论南北,不分贵贱都可以在此免费吃喝。庙会的第一餐起,便皆为素斋,直到最后一餐方才开荤,按例要杀猪宰羊,备好丰盛酒食为庙会画上圆满句号。

这期间小镇里的每家每户除了随愿捐款外,几乎家家户户不开伙,老人们看戏,孩子们玩乐,妇女们煮洗,男人们待客。

“一会传千里,几日顺全年!”秀才记得小时候夫子说起庙会时的总结。

夫子是小镇庙会理事会多年以来的名誉会长。常年深居简出的夫子,这些年来,在庙会第一天的清晨都会风雨无阻来主持一个“接神”仪式。

这个清晨,德高望重的夫子按例带人备一顶装有神龛的八抬大轿,四位法师念经引路,八位接神人点香跟随,钟鼓锣号队列齐鸣,烟花爆竹齐贺,前往古镇东郊的春牛亭接“谷神”---古镇上的农人们尊称为:五谷仙。一行人等浩浩荡荡从春牛亭接来谷神供入关帝庙,庙会结束时再迎回春牛亭。庙会期间,专供两神,一神保得平安,一神保得五谷丰登。

祭拜好谷神和武圣,夫子对秀才微笑着说:“这关帝庙中拜谷神可是寻常人难得的机会呀!你该要好好地去拜拜!心中怀有敬畏,行事尺度方佳。”

秀才连声称是,虔诚拜完两尊神明。不觉此刻已是辰时(每日之中的07:00--08:59时段),这个相传月还未落,群龙行雨的时段,正是人们朝食之后祭拜,迎客的最佳时间。

庙内早已人群如梭,有来拜神,还愿,求签的,有来给庙会捐款捐物的,八位“接神者”随法师迎客祈福,组织者们部分在登记钱物入库,部分给不少来自十里八乡自愿者安排分工……在香火缭绕中,人们感恩神明,互相敬让,兼爱友善,弃利求道,夫子微微颔首对秀才语道:“此正所谓‘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这句《道德经》上的名言让秀才似乎若有所悟。

走出庙堂,更是人声鼎沸,端得是热闹非凡。远处的舞台上,本地剧团和外地戏班已经鸣锣开唱,本土乡音传统古韵相应和,台下叫好之声不绝于耳;街市之中,芋子包,米圆子,油炸粿,米浆粿,麦芽糖,爆米花,风鸭,笋干,各色小吃特产精致入眼,香醇口鼻;街市,庙宇周边挂满红灯笼,各式各样的猴年花灯,贴墙年画在喜庆之余亦添几许神奇之美;庙宇之前,早餐后收拾干净的百桌台面上已是百花齐放:听那说书人讲古,看那魔术手变法,猜灯谜拿奖,填诗词得礼,驯猴人让小猴在桌上游戏拜年,养鸟人让鸟儿在笼里说吉道利,吹糖人嘴变“猴拉稀”,弄泥人塑神“兔儿爷”,这边有老惠安雕奇九龙璧,那边是小莆田刻活龙眼木,这几桌打牌娱乐,那几桌春酒宴客。满满当当的人潮中,各种古老,传统,手艺纷呈而出……

一瞬间,数不清多少的记忆让秀才在这个深冬之日唤醒于一场温暖的庙会里。那么多的久别重逢叠加出这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遇,此天此地,此时此刻,怎知所处?

回身草堂时,已近*昏,路上只见镇上的农人们,在日霞晚照中,正鸣锣打鼓,舞着火龙向关帝庙而去,秀才不由自主,吟咏清词一曲:

《水龙吟之故里小镇》

锣鸣和遍苍穹,日霞晚照溪河俏。梅花枝满,夕山渐老,火龙缀道。泉涧轻呢,风吹禾浪,青灯听早。蔓藤*花绕,携忧慢诉,与清月,随空少。

古镇千年一调,几成风物今仍傲。书香化庙,旧时白塔,砌文传教。往昔廊桥,汉时余韵,戏飘何轿?且将游子意,浮生落尽,饮云天啸。

秀才与夫子归来时,小罗若和师娘也正踏雪寻梅并品尝庙会美食而归,四人在屋内鼎香飘逸,竹炉暖火中,赏起了草堂的“金盏玉台”。话说这“金盏玉台”,乃花中君子---水仙之至尊极品,其时,小罗若但见这“金盏玉台”悠然悄放于室内,其花瓣白中带鹅*,花冠色青*,花萼白*,花被六瓣,中有金色副冠,形如盏状,几枝在室,清香四溢,沁人心脾,兼有冷贵傲气,真真有“一枝压千红,几朵傲冰玉”之韵致,这“金盏玉台”之名,自是名不虚传!

这“金盏玉台”自是绽放不已,彼时,小罗若亦见到角落里,她和师娘皆喜之瑞香极品---“金边瑞香”,安然静处中,在金*叶缘相衬下,粉红的花蕾中,也渐露了第一丝俏皮之洁白。此情此景,小罗若不由想起师娘小寒前夜所教:“小寒到,梅花闹,大寒早,瑞香俏”,痴痴地问师娘:“这花儿们,怎地如此信这来也无踪、去也无影的风儿,这一年年里,花信风候大概比那海誓山盟还要如时守约吧?”

师娘微微一笑,答到:“这花信风候,一如这节气物候,正是是一花痴恋一风候。小寒里,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大寒里,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此时瑞香,感大寒信风之临,如约初展娇容,正是风吹有时,花开有信。年年之中,那自然之约,千万年不变,可真是要远胜这人世之盟约。”

每年大寒的凌晨或*昏时刻,古镇上的人们就会开始忙碌起祭灶神,这是此日古镇上,每家每户都必不可少的大寒古俗。

传说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始,就一直留在家中,保护监察这一家人。旧时古镇上,几乎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的神位(一般设在灶房北面或东面),民谚道“二十三,祭灶官”,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这家人的善行恶行,玉皇大帝再将这家人新一年中的吉凶祸福交于灶王爷手中。祭灶时,主祭者怀抱公鸡(灶爷升天骑的马)跪在灶王爷前,而后执酒浇鸡头。送灶时供奉糖果、清水、料豆,将旧的灶爷神像虔诚焚烧,祈求他在玉皇大帝面前多奏好事,到了年三十再将灶君接回来,贴上新的灶爷神像。

当此之时,小罗若赏花之后,兴致勃勃地拉上师娘去厨房和帮佣们一起祭灶神,而秀才则继续和夫子聊起这大寒节气。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一个,在每年1月20日前后。大寒时,太阳到达*经°,这时地表气温降至最低点。《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这时寒潮南下频繁,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的最冷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

这个大寒的“大”字,就是终结,到头的意思。民谚中有“大寒到顶端,日后天渐暖”一说。秀才心想,这古人用字也真是精心,将二十四节气中最后的节气,定名为“大寒”,细品之下,不得不佩服,这二十四节气的名字,从“立春”到“大寒”,起得个个传神,值经得起如此漫长岁月之推敲与审视。而夫子将这赶集之约里的离别之时定于此日,也真是贴切之至。

古时以来,所记大寒的三候为“一候鸡始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就是说大寒来到,鸡提前感知春天的阳气,开始孵小鸡;而鹰隼之类会远飞的鸟则盘旋空中猎食,以补充能量抵御严寒;这时候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中央,厚而实,人们可以在冰面上尽情嬉戏游玩。

古镇上,传统中,大寒之日也正是年末之起始,所谓:大寒大寒,杀猪过年;过了大寒,又是一年。大寒的这一天,正是小年的日子,而每年的除夕夜也正是处在大寒的节气之中。在约定俗成里,古镇上,这鞭炮声,也正是在每年大寒时祭灶神的那时候开始响起的。

在这天鞭炮声响彻草堂时,秀才想起顽皮的小罗若,常在那鞭炮声中,笑得比男孩们还欢快的情景时,不由轻轻一笑。

鞭炮声中,夫子告诉秀才,这大寒之时的鞭炮声,对古典中国人来说,更深层次的含义还在于,用此以呼应此时天地变换之际的雷声。

此时,正是震卦时空,震卦是大八卦之一,统领着每年从冬至到立春的第一个四十五天。震动、雷鸣、风烈、气沛,正是这一时空的特征。在先哲的观察与思考中,震卦还是宇宙诞生的原始能量,宇宙大爆炸,正是在风雷剧动、激荡、开裂、破碎中,拉开了新生命、新天地的阴阳无极序幕。

在这样激荡的时空里,天空中的雷声,与大地下的雷动形成共鸣共振,持续的雷鸣成就着震卦之象,万物也在这样的激荡剧动中,获得新生,直至亨通。而君子更应在此时节,心怀敬畏,修己省心。古之圣贤,如孔子,传说中,听到迅雷烈风,必变容严待,反省已德,以修身心,而终能处惊不变,勇往无惧。

夫子还和秀才说了一个传说中,发生在震卦时空里古老的典故:

当年楚王在风雷激荡的时节里,丢失了御用的宝弓,随从要去寻找,颇有圣贤之气的楚王制止道:“楚人失之,楚人得之。何必再寻?”孔子听得此事,对此评论说:“何必把楚人和人分开呢?只要'人失之,人得之',不是更合乎仁义吗?”而老子的评论,却是更为精辟:“为何要把人和天地区别开呢?只要说'失之,得之',不就符合天道呢吗?!”

秀才闻得此典,心底瞬间释然,心想:这大道至简,原来正是如此!而越是在那动荡、巨变的时刻,更应超越个人、小家、小国之得失,立天地之心,承自然之道,如此,方是明道君子之所为,当能闻雷霆不惊,涉风波不疑。

大寒时,终结日,这也正是秀才与夫子约定文化赶集与解读时空的最后一天,此日之后,夫子师娘便将闭门谢客,闭关修行问道一些时日。

临别之夜,师娘留书十字: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而夫子则泼墨而出: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渐觉悟道的秀才倒是无大感伤,立于夫子师娘身侧,却是愈加之从容笃定,提笔淡墨而出:一朝风月,万古长空;接着更是一首宋诗:

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

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

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

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

伤情自是小罗若,灯花渐老、泣不成声中,小罗若方知,这离别恰似那朵花,总是先悄悄开入心底,发芽、绽放,韶华极胜处,直是痴了清梦、醉了*灵。但那花开后的分别,总是这样,难以回避地,无可奈何花落去。花开了,生命随之绽放十里春风,花落了,*灵随之飘落三生三世,开也灿烂,落也决绝,一切都那样无可回避、一切也都那样凄美入骨。笔落意难休,却是小山词:一杯未尽,离怀多少,醉里秋波,梦中朝雨,都是醒时烦恼。

醉梦之中,那阴阳四象、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花信风,七十二物候、六十四卦象时空、古风古俗、古镇风土人情一一从小罗若眉间叠影,深邃心底。

次日醒来,已不见夫子师娘,小罗若拜别草堂,心想:都说这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想来离再见师娘时,也只是转瞬之间吧!那一刻,云无痕,风不动,雪未落,只有心,空惆怅,些许念,轻回响。

Luoxiucai

行文不易,打赏鼓励??谢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