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0月,冀热辽中央分局和热河省领导机关、医院等,经中央批准,为了适应战争环境,执行“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战略方针,避敌进攻锋芒,主动撤离赤峰。林西当时环境比较安定,林西往东是东北,敌人还没占领,背靠内、外蒙,无后顾之忧,赤峰到林西将近五百里地,敌人要进攻,战线长、兵力少。另外就是与东北之间交通比较方便。
林西县城的西门,土城墙多处已见裂痕,正中间是砖砌的城门楼,上设垛口,便于高处射击,用于对付匪患。
年10月中旬至年6月,冀(察哈尔年4月地区并入)热辽中央分局和热河省领导机关移驻林西。在此期间,林西成为整个冀察热辽地区战略撤退、战略相持、战略反攻阶段的*治中心,成为连接东北、华北及晋绥解放区的枢纽和唯一交通要道。在这里冀察热辽中央分局指挥领导了全区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谱写了赤峰地区解放战争时期一段绚丽的历史篇章。
艰苦岁月
中央分局转移林西后,是冀(察)热辽区革命斗争最为困难的时期。全面内战爆发后,经过艰苦开创初具规模的热河根据地,一时被蒋*占去11个县城和一些村镇,分割了热河的完整性。当时的林西,前面距国民*93*占领的赤峰市不足里,后面的蒙汉联*第四师还不稳固,东面的开鲁由于被敌占领,天山亦被土匪包围。在林西城外尚有多股土匪,活动非常猖獗。在林西西北面有布里亚特人额仁钦道尔吉土匪余人,经常截击东西蒙之间的来往人员,危害甚烈。而林西城内仅有*区教导队余人,热河省公安局警卫队80余人,兵力十分单薄。面对敌人的进攻,蒙汉联*第四师中一部分人发生动摇,35团团长额尔登格及34团连长乌尔塔和韩桑杰等相继叛变。李守信的伪热河人民自卫*韩祝三师第二旅旅长张魁武(匪号黑龙)潜伏林西城内,第一旅旅长田文魁潜伏经棚城内,他们收编林西、经棚一带土匪武装1多人,又策动林西县支队二连、经棚县支队回民连叛变作内应,妄图一举摧毁冀热辽中央分局和热河省领导机关。当时的林西,确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
热河省主席李运昌
面对这种险恶的*治形势,冀(察)热辽中央分局和热河省领导人程子华、*火青、李运昌、胡锡奎审时度势,指挥若定,领导全区广大*民进行了巩固与扩大革命根据地的*事斗争。为保卫以林西为中心的冀(察)热辽革命根据地,我*成功地开展了四道沟梁阻击战,使妄图进攻林西的赤峰国民**队不能越雷池一步;进行了天山保卫战,粉碎了开鲁之敌夺取天山、进占热北的企图;采取*事清剿与群众举报相结合的办法,一举将林西境内土匪全部肃清,并破获林西、经棚等地多起国民*特务暴动案,消除了内患。通过这些措施,稳定了热北根据地的局势。
林西县城的中央大街,曾经是对蒙重要贸易中心,商业发达。后来活力下降,图中行人并不多见。(来源:视觉中国)
冀热辽中央分局迁到林西时,深秋已过。隆冬来临,塞外小镇,更是人烟稀疏,交通闭塞。初冬时节,已是常有寒流袭来,气温骤降,朔风怒吼,摇树撼山。天时地利都给生长在南方或大西北的干部战士带来极大的困难。加上供给不济,缺少御寒衣物。林西向来用牛粪、笆搂枝柴取暖,大家对这种取暖方式也不适应。这段苦日子在一些当年身历其境人的印象中,几乎不亚于长征途中。
林西当时是一个仅有9万人口、70万亩耕地的小县,被日寇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十三年之后,早已经民生凋敝,百业荒废,广大农民缺衣少食,嗷嗷待哺。解放以后民气初振,正在修养生息。所以对提供众多机关部队所需要的物资给养是很困难的。
就在这样环境险恶、天时不利、供给奇缺的条件下,中央分局、*区、热河省府等各机关首长、干部和战士们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与群众同甘苦共患难,节衣缩食,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困难斗争。
赤峰市林西县的一处农家,夫妇二人种植高粱,住在固定的毡房中
为了适应战争形势的需要,中央分局来林西不久,便成立了冀热辽自卫战争动员委员会,李运昌担任动委会主任。10月27日动员委员会召开了各机关首长、商店经理会议。会上李运昌主任作了报告,提出了精简后方机关,充实前方作战部队,动员物资支援前线,加强*事生活,准备武装斗争的三大任务,发出了动员一切力量支援前线的号召。
而后,各地相继建立了自卫战争动员委员会,一个全地区性的后方支援前线的运动,普遍掀起,在冀热辽动委会的号召下,林西各机关纷纷召开动员大会,广泛热烈地进行支前动员。建国学院以及林西第一小学、回民小学师生热心参加支前宣传工作,组织宣传队、秧歌队、歌咏队,连续走上街头深入单位,或者召集群众大会,开展有声有色的支援前线的宣传动员活动。分局机关、热河省*府机关、冀热辽*区分局招待所、热河省粮食局、分局印刷厂、塞丰公司、热北民运部、22*区供给部等各单位及各界人士都踊跃捐输支前物资,捐助的除大量边币外,还有不计其数的棉鞋、棉被、皮帽、棉衣、袜子、手套、手巾、肥皂、茶叶等物资。一些群众把平时省吃俭用的余资慷慨倾囊捐出。一名工人在捐助物资致前线将士的信中写道,我们在后方流汗,埋头苦干地支援前线,为了中国最后胜利的前途。
建国学院
早在年日本投降后,热河只有一些小学和相当于中学的所谓“国高”。热河的知识分子和学生,由于受伪满洲国的奴化教育和愚民*策的影响,解放后仍表现苦闷、彷徨,不得出路。为了把这些知识分子吸引到革命队伍中来,并给他们以求学、转变思想的机会,热河省委在承德创办了冀热辽建国学院,由凌莎负责,招收学员五六百人,中央分局和热河省委的领导同志胡锡奎、赵毅敏等都亲自到学院讲课。年7月,建国学院撤离承德辗转搬到赤峰,并与赤峰中学、赤峰师范和承德文工团合并为新的建国学院,由徐懋庸任院长,凌莎任教育长。而后又随中央分局转移到林西。年6月再迁回赤峰后改为行*学院,为热河培养了一批行*管理干部。
徐懋庸,著名杂文家、翻译家。年在上海参加“左联”,年到延安。年到赤峰创建热河建国学院并任院长。年,赤峰两所大学合并,组建“冀察热辽联合大学”,徐懋庸任副校长。在赤峰工作期间除从事教育工作外,还为《冀热辽日报》撰写了大量稿件。
建国学院校部设在林西镇二道街东段路北王殿臣大院里(即后来的盐业公司院内),和冀热辽*校合住一个院,居住条件很困难,许多师生只好分散到老百姓家中借宿。时值隆冬,林西的冬季气温经常在摄氏零下二十度以下,且又风寒雪大。如何战胜严寒,是当时师生们面临的第一个难题。他们发场了团结友爱的精神,实行互助互济。建国学院的师生穿着红、*、蓝、白、青各种颜色的棉衣,都是师生东凑西拼自己缝制的。比如建国学院最小的“学员”、年仅五岁的小女孩黑松穿的那身红棉衣,便是从赤峰中学撤退时带来的一块红幕布缝制的,同志们都亲呢地叫她“红孩子”。另外,他们节衣缩食,把本来低得不能再低的伙食费节省下来,为每人买了一件羊皮背心和一双毡疙瘩。同时,他们还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共同克服困难,男同志上山搂柴,女同志拣牛粪。据当时建国学院的同志回忆说:“林西的耙子长宽各三尺左右,非常沉重,为各地所少有,搂好满满一耙子柴草,需要使出好多力气。用半天时间才得七八十斤柴草,干这活儿没有不累得汗流浃背的”。就这样,把住的老百姓家里柴草堆得像小山一样,窗台下排放着拣来的牛粪,把火炕烧得热热乎乎。同志们用自己的意志和双手战胜了严寒。
当时,被日本帝国主义蹂躏了13年、刚刚获得解放的林西人民还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苦日子。中央分局号召驻林西*队和各机关学校要和林西人民同甘苦共患难,规定**民学每人每年细粮6斤,每人每日小米1斤4两,副食更是奇缺。这对于青年男女占绝对多数的建国学院来说,无疑是十分低的标准,有时只得用土豆充饥,多数是小米饭咸菜,好长时间才吃上一顿带几块肉的菜,但大家的情绪非常乐观。师生们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从校长到学员吃同样的伙食,住同样的火炕,团结一致,亲密无间。
建国学院的办学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使学员既学到必要的文化科学知识,又受到实际的革命锻炼。例如*治课,始终和时事形势密切结合。年3月下旬,传来了*中央从延安撤离的消息,学员们有的叹息,有的观望,有的消沉,几个女同志还落下了眼泪。针对这种情況,建国学院组织师生开展了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彼此交换各自对形势的看法,热烈地进行争论,统一认识。西北人民解放*连续打了几个大胜仗,消息传来,师生的精神为之振奋,大家高兴得又跳又唱。
马可,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年奔赴延安,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年率领鲁艺部分师生去东北组建东北鲁迅艺术学院。在赤峰逗留期间,曾参与东蒙民歌的收集和整理工作,采录了东蒙新民歌《人民得解放》等。解放后担任中国歌剧院院长。一生创作多首(部)作品,其中有《南泥湾》《咱们工人有力量》、歌剧《白毛女》插曲等代表作品。
建国学院在教学中,贯彻了为革命战争服务、与群众斗争密切结合的原则,为传播革命文化、发展林西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师生们经常深入街道、机关、学校进行街头讲演,教唱革命歌曲,积极传播无产阶级的教育思想。他们还经常在街上写标语、作壁画、出黑板报、进行街头演讲等。为了配合林西的土改斗争,建国学院在林西演出的歌剧《白毛女》轰动了整个林西镇和附近农村,扮演杨白劳的赵竟和扮演喜儿的李敏珠一时成为人们喜爱和注目的人物,每当他们走上街头,人们对他们指指点点,说说笑笑,对组织群众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国学院在林西的8个月,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热河省、内蒙古、东北乃至为全国培养了一大批***各方面的干部,他们解放战争中以及后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林西*代会
年3月30日,中共中央决定,将冀热察区划归冀热辽中央分局和*区管辖,冀热辽中央分局、*区改称冀察热辽中央分局和*区,并划归东北中央局和*区领导。
冀察热辽中央局管辖的地域分为三大块。一是冀东地区,来源于解放前的河北省冀东道公署,位于华北平原东北部,北倚燕山,南临渤海,包括当今的唐山、秦皇岛,天津东部、北部的宁河、宝抵、蓟州,廊坊北部的三河、香河、大厂,北京东部的通州、顺义、平谷、密云。
中共冀察热辽第一次*代会会址(今林西县城内)
二是热河地区,由现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各一部分地区组成。当时的热河地区主要有三座城市,即现辽宁省辖区朝阳市、现内蒙古辖区赤峰市、现河北省辖区承德市。“热河”名称来于承德避暑山庄内的温泉,温泉水流入武烈河后,武烈河下游在承德市内的部分,在当地冬季寒冷的气候下也不结冰,蒸汽蒸腾,所以被称为“热河”。
三是“冀热察”地区。这是共产*领导的部队从张家口和承德撤离后,年11月按照中央指示,为坚持冀热察地区的工作,晋察冀中央分局和边区行*委员会成立了冀热察区*委和行署,将热西、察北(后改为察东地委)、平北三个地区划为一个行*区。
成立冀察热辽中央分局的同时,中央*委电令:热河、晋察冀釆取大部队以行动,发动进攻性的作战,钳制和消灭敌13*、93*,配合东北战场。冀察热辽地区进入反攻作战的准备状态,随时准备发起总攻击迎接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
冀察热辽第一次*代会*直代表团
在这样的背景下,年4月2日,冀察热辽地区第一次*代会在塞北小城林西召开。出席这会议的共有10个代表团、名代表,代表着全区23万*员、万人口,其中热河省*府代表团李子光、杨雨民、罗成德等28人;冀热辽*区代表团陈奇涵、*永胜等33人;*的直属机关代表团马载、谷云亭、李光等23人;冀东代表团苏林燕、李中权等13人;冀热察代表团刘道生、牛树才等17人;热东代表团王国权、韦祖珍等13人;热中代表团王孝慈、*志清等21人;热辽代表团陈文彪、谢金堂等28人;热北代表团权星垣、谢志群等25人;二十二*分区代表团邸会作等15人。他们代表着冀东、冀热察、热河区*委共24个地委、3个盟(昭乌达盟、察哈尔盟、卓索图盟)工委、82个县、29个旗以及*队的*组织。
会址设在中央分局机关所在地——林西县原伪兴农合作社院内,院北侧临街有一幢能容纳三百多人的大厅,为大会会场。冀察热辽第一次*代会成立了主席团,其成员是:程子华、李运昌、赵毅敏、陈奇涵、高自立、*火青、*永胜、苏林燕、李子光、李中权、欧阳钦。
冀察热辽第一次*代会主席团成员
冀察热辽*代会是冀察热辽地区*组织创建以来第一次规模空前的盛会,开得很是成功。这是攸关冀察热辽全区人民命运的会议,也是向国民*发动反攻、实现全区人民彻底翻身解放的一次动员会议。它的召开,在冀察热辽地区*史及革命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朱德骑兵师
年11月29日,是朱德总司令六十大寿。这一天林西城披上节日盛装,冀热辽*区司令部挂红结彩,街头张贴了祝寿标语。晚间,各机关举行祝寿晚会、祝寿喜宴,遥祝朱总司令、毛主席健康。中央分局电贺朱总司令六十寿辰。电文是:
中央转朱总司令:
恭闻六十华诞,遥祝暇令正如朝日东升。中国人民之解放与你一生奋斗是分不开的。愿你万寿无疆,粉碎蒋介石法西斯独裁内战,争取独立、民主、和平,领导中国革命于最后胜利。
12月30日上午10时,驻扎在林西的***民各机关学校首长、干部等千余人,在戏院剧场举行庆祝朱总司令六十寿诞大会,冀热辽*区副司令员陈奇涵报告了朱总司令为了中华民族独立自由英勇奋斗的光辉事迹。朱德的老同学、老战友、分局秘书长杨青讲述了朱总司令生活艰苦、以身作则、拾粪种菜、领导南泥湾开荒等事迹。
中共中央冀察热辽中央分局书记程子华在群众大会上讲话
会上,冀热辽中央分局书记兼冀热辽*区司令员程子华庄严发布命令:从热中、热西、热北*分区各抽调一个骑兵团,组建冀热辽*区“朱德骑兵旅”。命令中,程子华要求全区***民齐努力,把骑兵师建成*治巩固、战斗力强的骑兵部队,使它在为全区人民解放和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胜利而战中,冲锋陷阵,杀敌立功。
冀热辽*区为庆祝朱总司令六十大寿并成立朱德骑兵旅致电总司令。原电文是:
延安新华总社转:
欣逢你六秩大寿,林西全体干部以最大兴奋,欢度此光荣诞辰,举行盛大祝贺。并于是日共议成立朱德骑兵旅,以速疾奔腾之盛,永誌你的事业长春。誓将策马赴敌,旨在民主和平,立功取胜,用慰伟大号召。无敌铁骑,将以你的名字,永壮*威;更与你的事业,凝辉伟大。犹以无限热情,祝你的英姿永辉,胜利大旗永扬。临电神驰,不尽一一。
冀察热辽骑兵部队驰赴辽沈战役前线
“朱德骑兵旅”至年9月集结整编,完备建制,正式改成朱德骑兵师。当时,师领导各自就位,师长何能彬,*治委员谢志群、林茉源(后),副师长兼参谋长卜云龙,*治部主任刘克。骑兵师下属3个团:第一团,前身为热中骑兵团,团长邱会墟、*治委员穆榕瑞;第二团,由热西骑兵团调属,团长*道充、*治委员赵克勋;第三团,来自热北*分区,团长*振斌、*治委员刘生春。
朱德骑兵师诞生后,在热河乃至整个冀察热辽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纵横驰骋,挥刀跃马,斗敌顽、剿惯匪,于枪林弹雨下历练,在浴血奋战中立功,用汗水、鲜血,以*刀、战马谱写了金戈铁马的悲壮史诗。年秋冀察热辽地区的全面反攻作战中,朱德骑兵师参加了辽宁义(县)西战役,在锦州与义县之间的于家屯战斗中,以轻伤三人的代价全歼增援一线之敌暂编第四师,缴获大量武器、弹药、车辆、马匹和其他物资,创造了人民解放*骑兵史上以少胜多战例。
朱德骑兵师驰骋在东北战场
在辽沈战役中,朱德骑兵师于唐山、古冶以东的魏峰山进行阻击战,先后击退敌人的8次进攻,全歼敌人一个加强营,生俘残敌百余人和大批武器弹药,牵制了唐山出援之敌,保证了十一纵及冀东地方武装在滦县至昌黎、北戴河一线对铁路、公路、电线等大破交任务的完成,有力地配合了辽沈战役的正面作战。北平解放后,朱德骑兵师参加了北平入城式。
全力支援解放战争
在解放战争期间,林西县青壮年踊跃参加中国人民解放*。掀起了一次又一次参*热潮,出现了“妻子送郎去参*,母亲远儿上战场”的动人场景。年,六区(五十家子镇)老房身村不到一个月就有64人报名当兵;年7月,全县有多名青壮年报名参*;年11月30日,在朱德总司令60寿辰之际,威震敌胆的“朱德骑兵旅(师)”在林西诞生,林西多名热血青年跃马扬鞭奔向了解放全国的战场;年,在“五·四”青年节庆祝大会上余名青壮年报名参*,三个月之内,由林西名新兵参加的林西独立团建成;年,为支援大反攻,打败蒋介石,林西和克旗又扩兵组建了一个新兵团,大部分是林西人。当时一个只有九万人口的林西县,就有八千子弟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
昭盟各界举行的支援前线先进个人表彰大会现场
从年10月至年6月,林西人民承担了冀热辽驻林西部队、机关所需粮草、被褥等*用物资征缴任务。三年的解放战争中,林西未参*的男女老少,毅然走上了生产支前第一线,他们吃糠咽菜,把生产的粮油、鸡蛋送往前线,把家中仅有的布匹缝*衣、做*鞋送给前方的战士。林西作为热北根据地,在支前、拥*、优属工作中,也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解放战争和 战争中,林西县在册英烈名。无数无名英烈血洒疆场。涌现出一批战斗英雄和将校。他们中有全国独胆英雄尹振才。尹振才年出生于林西县统布乡水泉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年参加人民解放*。在解放战争的硝烟中,尹振才出生入死,英勇杀敌,屡建战功。他先后参加过解放锦州、天津、长沙、广西等24次战斗。年1月,在解放天津的战斗中,尹振才担任尖刀班班长,他勇炸碉堡,为部队打开进攻的通道;孤身一人智俘一个排敌人,缴获大批武器。天津战役结束后,尹振才在庆功大会上被授予“孤胆英雄”称号,记特等功一次、大功二次。
会议期间朱德总司令接见郭俊卿(左一)等英雄代表时的合影
全国唯一女特等战斗英雄、现代花木兰郭俊卿。年出生于辽宁凌源县,年在林西女扮男装参加了解放*。投身革命后,她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出生入死,屡建战功。先后荣立特等功1次、大功3次、小功4次,直到年因病住院治疗,人们才知道这个驰骋疆场、威名赫赫的战斗英雄竟是一个女子。年9月,她光荣地出席了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朱德总司令听到郭俊卿女扮男装参战事迹后,高兴地称赞道:“古时候有个花木兰,我们队伍里也出了女英雄。”在会上她被授予“全国特等战斗英雄”称号。
此外还有国安部侦察英雄孙广发;南京*区副司令员阎琢(中将);青海省海南州*分区司令员娄清泉;青海省*区独立师六团*委葛凤玖;空*地对空导弹部队高空侦察英雄侯国保,全国公安战线著名作家牟国璋等*中英模人物。
林西儿女和林西各族人民,在解放战争和 战场上,创造了林西的光荣历史,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精神财富,形成了与井冈山精神一脉相承的热北“小延安”精神。当这些林西的优秀儿女在枪林弹雨中面临生与死的考验的时候,他们没有退缩,而是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因为他们坚信,他们正在参与完成一项伟大的使命,一项能使他们的子孙后代生活幸福、国家繁荣富强的伟大使命。为了完成这个使命,他们个人哪怕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这就是信仰的力量!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热北“小延安”精神与“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井冈山精神作为具有原创意义的民族精神,将历久弥新,穿越时空,永放光芒!
本文为原创,未经允许严禁转载,一经发现,追究法律责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