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水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李苦禅弟子范曾同门师兄康宁写意花鸟画创 [复制链接]

1#

嘉宾简介

康宁年生于辽宁,年迁居北京,中国当代著名大写意花鸟画家,国画大师李苦禅先生的亲授弟子,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多次被作为国礼赠送外国政要、国际友人。多幅作品被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新华社香港分社、瑞典皇家博物馆等国内外公私机构收藏。年,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栏目拍摄并播放《画家康宁》专题片;年,中央电视台、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中国当代画家康宁》。

瘦西湖畔听蛙声

记者:年,您曾携作在扬州八怪纪念馆举办了您的个人书画展,展览观者踊跃、好评如潮,堪称是扬州书画界、文化界的一件盛事。时隔9年,您以瘦西湖为主题的“康宁瘦西湖花鸟意象展”日前又在瘦西湖展出,您对扬州真是偏爱与厚爱。与9年前的展览相较而言,您这次的瘦西湖主题展规模比较小,不过,虽然只有21幅作品,但却幅幅精妙,无论是构图造型,还是用笔用色用墨,都很讲究,气息雅正,耐读耐品,请您谈谈这批作品的创作动因与过程吧。

瘦西湖写生系列之萱草花

康宁:扬州是个好地方,物产资源丰富、环境好,四季皆美且美得不同,瘦西湖的风光尤其美,而“扬州八怪”则是扬州最闪亮的文化名片。这些年来,我也常和家人来扬州,并且还在扬州买了房,基本可以说是半定居的状态吧,我确实喜欢扬州。

瘦西湖畔所见

这次展出的作品虽然数量不多,但却是我从这两年来以瘦西湖为主题的写生创作作品中精挑细选出来的。扬州的瘦西湖太美了,一年四季都美,我就想把瘦西湖用绘画表现出来,这其实也不容易。因为画家画画时,首先要有一个大的构思,要有一个轮廓,没有这个可不行!你拿起笔来画什么啊?所以,画画一定要有题材,我就是想把瘦西湖画出来。画家画画不是画一张就能成一张的,我选的这21幅作品就是选了又选、挑了又挑的。选出的都是我认为与瘦西湖最贴切的,比如这幅黑天鹅,我觉得可以代表瘦西湖的水鸟,但我画了不止一张,最后还是觉得这张好。那好在哪里呢?你看,我在黑天鹅身边画了几只小黑天鹅,可瘦西湖没有小黑天鹅,那怎么画?我就到有小黑天鹅的地方去写生,原来小黑天鹅并不是黑色的而是黄色的。你看,如果没有这个写生的基础,你就不知道小黑天鹅是黄色的,你就不能画不敢画,画出来也是笑话。我的恩师李苦禅先生有个十六字诀,那就是:写生为本,临摹为用,不断创作,示范教学。这是苦禅先生一辈子做的,我也遵守恩师教诲做了一辈子。

瘦西湖写生系列之天鹅和天鹅宝宝

记者:苦禅先生的这十六字诀可谓给画家指出了一条简明扼要的正确路径,但细读读真正要做到且做一辈子还真是不容易呢!请您把这十六字诀再详细说说吧。

康宁正在作画

康宁:我是年拜苦禅先生为师的。因为年我遇到了一位大学问人包于轨先生,他是清华国学研究院毕业的国学家、书法家。包先生说我的画画得不错,得找个好老师教教。我就问包先生,找谁教我呢?包先生说,李苦禅!当时李苦禅先生的次子李燕正在和包先生学书法,包先生就让李燕带我去拜见了苦禅先生。见到苦老后,我就把我的几张画给苦老看,苦老看了以后还挺夸我,然后,他拿起笔纸就给我做示范,画了一张稿,拿了画稿后,我就开心地回去临摹了起来。苦老当年给我示范的教学画稿,我至今一张不落保存完好。所以,你看苦老教学生就是亲自示范教学的。为什么要示范教学,示范教学的内容是什么?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有学生问我鹌鹑怎么画?我会说,铺上纸,我画给你看。学生在旁边一看就明白了鹌鹑该怎么画。现在好多学校的老师教学是只说不示范,那不行!教画画的老师自己不亲自示范那哪行?!

灵芝

还有“写生为本”,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画画的人不写生肯定不行。当年五代荆浩在太行山“写松数万本”,“元四家”中的黄公望为了创作《富春山居图》在富春江畔不辞辛劳,携带纸笔随时写生。这次展出的瘦西湖主题作品也全是我的写生所得,全是在瘦西湖景区里见到的花鸟鱼蛙。还有,你看我的画册里的这幅《白描水仙图》就全是我写生所得,水仙花叶的穿插组合一笔不能错、一笔不能乱。这幅《灵芝》也是,那是我在云南腾冲,一个早晨看到一位卖灵芝的山民,我就把他的灵芝全部买下,回去就对着灵芝写画。如果不是写生,你根本就不会知道这灵芝的具体结构是怎样的,你画的时候就不可能画得清晰、交代得清楚。

仿青藤道人笔意

记者:是的,当年“扬州八怪”就是在泥古的“清四王”一统天下的情形下奋起突破举起了艺术革新的大旗,“八怪”先贤中的板桥先生就明确说过:古之善画者,大都以造物为师,天之所生,即吾之所画。还有“八怪”中的李鱓也是不拘绳墨,什么大葱、茨菰、白菜、茭白等等,他都画。可见,苦禅先生的“写生为本”是古今大多数画家的共识。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到了当下这个网络、资讯无比宽泛畅达的时代,也有人提出了对实景写生的必要性的质疑,认为通过二维和三维的图像资料一样能进行创作,并且因为科技的发达,还能见到古人从未见到过的物象角度,这样的作品创作出来也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时代感的表现。那么,您是如何看待“传统与创新”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的?

瘦西湖写生系列之荷塘清风

康宁:中国画的传统永远过不了时!我今年已经84岁了,但依然坚持每天临青藤、白阳、八大、苦老的东西,常临常新。中国写意文人画的语言就是笔墨,“笔墨精妙、生机勃勃”的前提就是笔墨要过关,笔墨过关的基础就是要写好书法,画家写不好字就画不好画。赵孟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书画同源”就是这个道理。我从上世纪60年代初期就研究临摹唐代孙过庭的《书谱》,我的初衷也很简单,就是要把款识题好。这几十年来,我不仅把款识题好了,对孙过庭的书论理解也更深入了。孙过庭说:“若思通楷则,少不如老;学成规矩,老不如少。思则老而愈妙,学乃少而可勉。勉之不已,抑有三时;时然一变,极其分矣。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达到“人书俱老”就达到真正的目的了。“扬州八怪”里,我最喜欢李鱓李复堂,在“八怪”的时代,“八怪”的作品就是创新,但即便如“八怪”,也不是抛弃传统的乱创新,李鱓的芭蕉叶就来源于徐青藤,他是“纵横之中有法度”“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今人再学徐渭、学“八怪”,什么问题都没有!只有丰富自己的素材、提升自己的绘画水准与品格,传统需要坚守!

记者吴娟

#李苦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