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当太阳抵达黄经到达度,从12月22日12时19分18秒开始,便进入冬季的第四个节气,冬至。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载:“冬至,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南朝梁人崔灵恩曾在《三礼义宗》中记述:(冬至)有三义:一者阴极之至,二者阳气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谓之冬至也。”每逢这个时节,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少,黑夜最长,“三九”而至,天气也越来越寒冷。
从气候上讲,冬至并不是最冷的一天,而是冬季寒冷气候的开始。冬至之后,随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渐攀升,白昼渐长,因此民间有“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的说法。此时,大地积热最少,温度低,人们开始采用数九的寒天计算法,期盼寒去暖来。
据记载,冬至于汉代成为冬节,盛于唐宋。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明、清两代,皇帝要在冬至举行祭天大典,又称“冬至郊天”。民间则有祭祖、吃团圆饭等习俗,因而冬至又被称为“小年”。
这一天,在我国北方,人们会吃饺子,南方则食用汤圆,年糕等美食庆祝冬至的到来。
蚯蚓结
麋角解
水泉动
冬至第一候,蚯蚓结。六阴寒极之时,蚯蚓受天气影响,屈曲而结。
冬至第二候,麋角解。麋在此时节感受到阳气,而在冬至解角。
冬至第三候,水泉动。水性属阳,因阳气生而开始涌动。
冬至养生
冬至来临,生命活动开始由衰转盛,由静转动。“气始于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除注意保暖和休息,在此时节温补,可以保证旺盛的精力,有效防止早衰,益寿延年。可食用羊肉,枸杞,花生,栗子等温性食物,化淤散寒、暖胃健脾、益气补血。
饮茶滋补,则以黑茶,红茶和老白茶为佳,也可搭配饮用杜仲茶,黑苦荞茶等,驱风散寒,补肾归元。
冬至瑞雪兆丰年
在我国北方,冬至时节,厚厚的积雪,仿佛给农作物盖了一床棉被,不仅可以杀死害虫,抵御寒冷,还能保证水分,增强土壤肥力,给作物的生长带来好处。因而民间有:“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著馒头睡。”的说法。
冬至,阳生而动,一场如期而至的冬雪,令人们对来年的收成满怀期待,这便是“瑞雪兆丰年”的由来。
西海二十四节气品茗杯
西海茶事于冬至奉上水仙四方斗式杯,将斗式器型与水仙纹饰元素结合,刚柔并济,古韵十足。冬日持此杯品赏老茶,不仅别有风味,也可借方正之寓意,扶正阳气,滋补身心。
斗式杯,又称“斗”、“斗杯”,于明清时期盛行,因形如斛斗而得名。明代嘉靖时期,斗杯多为倒方台形,口大底小,平底方圈足,器形规整周正。样式有青花、红地描金等,品种多样。
清代银方斗式杯清中期粉彩方斗杯清代春晖草堂款斗彩花纹方斗杯
清中后期,在斗两侧增加了一对兽形錾(把)手,更富有装饰性。
清道光锡套紫砂里方斗杯
水仙花,雅称“凌波仙子”,因清香淡雅,与兰花、菊花、菖蒲共称花中“四雅”,有纯洁高尚,吉祥美好的寓意,在冬日佳节,则象征思念与团圆。
据考证,水仙花在我国的栽培历史,可朔源到多年前,《花史》中曾云:“唐玄宗赐虢国夫人红水仙十二盘,盘为金玉七宝所造。”这是我国历史上,对水仙花最早的可考文献记载。
天津博物馆馆藏《水仙图》南宋·赵孟坚
宋代诗人黄庭坚曾诗云:“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南宋文人释智愚,也用:“芳心尘外洁,道韵雪中香。”的佳句,赞颂水仙之高尚。
清同治斗彩水仙纹杯清雍正斗彩水仙灵芝纹碗清雍正珐琅彩水仙御题诗纹杯
将水仙纹样呈现于方斗杯上,名之“水仙四方斗式杯”,取纯洁高尚、清新雅致、团圆美好的吉祥之意。
形如斛斗,
上大下小斜直腹,
平底方圈足,
杯身水仙花纹,
周正端庄。
斜直腹倒方台形,
口大底小无图足,
凌波仙子跃然杯上,
典雅雍容,
是杯中难得之佳作。
此杯适饮:普洱老茶、老白茶和红茶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