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水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漳平水仙茶文化推广人眼镜叔23日授课细述 [复制链接]

1#

平安夜的前一晚,23日19:30分,漳平水仙茶文化推广人张列权老师早早来到了茶姑空间等候,给大家讲了一晚精彩的水仙课。

一出场眼镜叔就以“大家好,我是土生土长的漳平人,年开始进入茶行业,一直在做着一件事--漳平水仙茶的推广。误打误撞进茶圈的,那既然来了,就不马虎,努力把它做到自己想要的”。一段简单而接地气话语作为了当天的开场白。

眼镜叔娓娓讲述着他与漳平水仙茶的渊源。他说他们从小就喝茶,说不上懂,那时候只是解渴,把茶泡好等凉了一大口喝进去,感觉爽爽的。漳平年建县,年之前隶属漳州。所以,他们都是闽南人的生活习俗,后划归龙岩就成了闽西地区。福建的水仙,包括“武夷山、建阳、建瓯、永春、漳平”等,皆来源于建阳的水吉村。大约是清末民初,漳平双洋大会村民“刘永发”到闽北引种了水仙树种,并学习了制茶工艺。华侨回来后要求他将茶进行包装,方便运输。经过他的努力,创制了具有闽南闽北工艺相结合的紧压型乌龙茶“漳平水仙饼茶”。至此以后,漳平双洋中村人“邓观金”得其真传,将漳平水仙饼茶推销到广东、香港及南洋一带。让漳平水仙茶名声远播。为了防止其它茶农仿冒,就在白纸上盖上自己的堂号,也就是现在的商标。眼镜叔从06年开始,就慢慢的收藏一些不同茶农的商号,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喜欢漳平水仙茶饼的人了解它的历史发展过程。但他个人并不推崇老茶。眼镜叔说道,在南洋及双洋交界的“石牛岽”海拔米,半山腰上有零散的野茶树,据专家说这里是水仙茶的母本,他说他不确定这个的真实性,但这里制做的茶对于拉肚子或者解油腻真的十分有效。他个人还藏有“石牛岽”-年的茶品。有机会茶姑可以向眼镜叔索取一泡与大家分享。漳平水仙茶的主要产地有双洋中村、南洋全镇、赤水镇、新桥镇部分、永福镇部分。主产区的海拔相对不高,种茶的区域在-米内居多。海拔/以上的,大部分为9年后种植的茶树。从前茶叶不值钱,茶农不重视茶的种植和管理,也不以茶作为主要的经济来源,到目前为止,茶在漳平还不能说是产业。近几年,大家生活条件好了,有些钱了,南洋镇上及其它村民都盖了新房有了小车,所以再不管理好茶园和做好品质就不应该了。

(右图为石牛岽的茶树生长的地方,左图是过百年的水仙茶树,茶农由山里移种家院)

漳平水仙茶在90年代,曾经三型并存。条索状,沿袭闽北工艺,到90年中期停止生产;颗粒状,在90年代跟着铁观音制作方法,一直加工到6年彻底废除;茶饼自从百年前创制至今,得到几代茶人的改良。从一斤20饼,改到现在每饼10克左右。眼镜叔说,若有人拿出颗粒状的漳平水仙茶,不要奇怪。因为如果是真的,那一定至少是6年之前的茶。条索状的,前几年还有人给闽北加工过。但真是老茶的话,可以认定是年之前。茶饼状的漳平水仙,6*6cm改到4*4cm大概也是年,之间还有人做一些6cm大饼。当地在没有引进“茶叶专用的热封型滤纸”(杭州新华纸厂)之前,一直采用的还是毛边纸。当时条件有限,茶饼的粘合考面粉拌水,到一定年限还会发*。眼镜叔说,带有印章的老茶饼,基本上产于双洋中村,南洋镇基本上没有盖章,这一百来年没有间断过,从压制小饼后,茶农就没有在纸上盖章。6年,发觉应该把这传统的痕迹留在饼上,便让朋友刻了小章,第一次将印章盖在新型包装纸上。当年在漳平,号“汇友茶行”不过由于每一饼都要手工盖上,8年就断断续续的盖了。漳平水仙茶属于闽南派系清香型乌龙茶。只是外形更讨巧一些,香气在横向上,与铁观音等接近,很多茶友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漳平水仙茶如兰似桂,有奶香等。这些香都是在制作当中产生的,所以大家不用担心,一般茶农会在茶里添加外来的香精。

原本定于一小时的课程早已过时,眼镜叔接下来讲述了漳平水仙的制茶工序。他说做茶的季节,茶农基本上在早上9-10点,露水干后,每天采至下午4点前,这样才能采到茶青。采摘标准为一芽两叶或一芽三叶,采下来的茶青尽量避免压伤、久焖,这样不利于茶青下一步的走水。晒青过程,也需要看阳光的强弱、温度不同、茶青老嫩、厚度不同、晒青的时间都不一样,这也考验一个茶师的经验。晾青,是晒青后一个让茶青复活的环节,也是技术活。茶青晒后软绵绵的,再到青房,由梗向茶叶面输送水分,让其恢复能量。在青房静置达到一定程度,茶农就开始手工摇青,一般会手摇两次,再用竹质综合做青机摇两次。摇青也不是按部就班的事,茶青肥厚程度,老嫩不一,摇的力度都不同。这就靠经验,师父很重要。一般综合做青机内放50-60斤左右的茶青,时间也是依据不同青叶及发酵程度而定。从前的炒茶都是用柴烧滚筒铁锅。温度相对难保持恒温。气烧便于控制温度,也不会浪费其它资源。杀青时,筒内达度以上。刚下锅,茶青会劈劈啪啪响,且会散发出香气。漳平水仙茶在杀青、揉捻前的工序和其它乌龙茶都一样。最大的特色是之后的包装定型及烘焙。发酵就不像90年代之前那么重,且甩红边。一旦有红边,茶汤相对不会青、也会有红边味(其实就是发酵后的味道)也很难做到清点度。当时主流市场对汤色有偏见,发酵较青的茶,香气也相对更鲜爽,干茶色泽更绿。漳平水仙茶揉捻,不会用很重的力,也不会揉成条索,而是相对松散一些。如果杀青时,将茶青炒的过干,这样在揉捻的时候就容易把叶沿揉碎。破坏叶片的完整性。眼镜叔觉得,茶尽量在保留叶片的完整上,再对品质做提升,完整也更美。眼镜叔说,以前茶农从不给湿茶捡梗。一个是利益,再一个就是炒后的茶青,梗很韧。捡的时候很费劲、而且还失重。打个比方,这个茶卖,梗在也有的。9年他让茶农捡梗,补贴给茶农,得求!现在茶农已经成了习惯,因为茶价好了。包装茶饼的木模,采用做锄头柄原料的树品,密度高,比较中。上下压制相对省力些。现在有的在木有里加铁块,还有直接用不锈钢的锤。最后就是烘焙,传统的干燥方式是用炭焙,但并不是炭焙就传统,现在都是用电烤箱烘干,市场上还有一部分,先用烤箱烘焙7/8成干(也叫走水焙),再用炭焙到干。纯传统炭焙,(说的只是烘干部分的传统),除了订制,基本上没有。电与炭,没有好或者不好。感受不同。

眼镜叔喜欢玩茶。漳平水仙传统的都是清香型茶。年,茶农学着铁观音开始冻茶的加工,到现在还一直有市场需求。刚开始接触漳平水仙茶的朋友,眼镜叔建议可以先由冻茶入手。但不要一天到晚都喝,适合调节口感用。由于漳平水仙口感太单一,在年底,用吨娘外婆的隔年茶做研究,烘焙出浓香型及韵香型的茶。其目的是想拉一些喝岩茶及当时浓香铁观音的茶客。他从事茶行业以来,了解到漳平水仙没有刻意陈放的例子(除了当药用)。哪怕当年茶只卖5-8-10块的,茶农都会巴不得拿去换钱。怎么会有这么多老茶呢?品质差、卖不掉是主要原因吧谁想过现在老茶几千上万呢?他说他是不信这个理的。他有把年春茶真空后自然陈放到现在的。他开玩笑的说,他可不希望茶客背着冰箱喝茶,茶商浪费空间及电费在卖茶了。所以尝试的留一批做实验。没想过茶会给它什么结果,但一定是惊喜。说着说着已是夜晚十点多,虽然还未叙述完,但是为了不影响眼镜叔的休息,茶姑打断了课程。最后张列权老师建议茶姑在杭州做一场品鉴会,他提供茶品。首先我真心感恩眼镜叔抽出宝贵的时间,与大家分享漳平水仙。期间还耐心解答了朋友们提出来的一些问题。相信,看过张老师的这篇叙述文章以后,大家一定会对漳平水仙茶有所认知。我个人喜欢漳平水仙,理由只有一个,它完整的保存了乌龙茶绿叶红镶边的特征,而且香郁扑鼻。

做茶人都明白做茶不易,但是做茶品种的推广人更不容易。再次感恩眼镜叔的言而不尽,辛苦付出。敬请期待茶姑空间下一次专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