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水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在亚洲最大LGBT酒吧街区,我做了5个月 [复制链接]

1#

上期推送我们回顾了个人投稿中高票当选第二名的研究「液态的爱?从驯化的视角初探男同志交友软件的自我呈现与互动实践」(“小蓝”和男同志群体,究竟谁驯化了谁?|酷学会回顾05)。身份由众多元素塑造,除了技术、媒介,还有文化语境、社会关系,等等。今天的回顾来带大家认识这样一篇研究,在跨国媒介视角下,探索中国LGBT身份的复杂性。

「C舞台」

在日中国LGBT身份流动与认知:

从传统文化、跨国主义与线上媒体分析

作者/发言人:

老高

(早稻田大学亚洲太平洋研究科硕士)

“异国文化和网络空间,

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01

多元身份的碰撞

身份是很多因素建构的产物,这些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亲身经验、总体文化以及个人或者群体和大众媒介的接触。个人和群体的身份往往是非单一的,比如——

我们假设上图是一个“隔壁老王”,ta是一个公务员、中国人、中年人、丁克、性别酷儿、王氏家族一员或者一只兔子。众多因素碰撞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这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个体对自己身份的认知和改观。社会中的性别少数群体也不例外。曾有学者提到,全球化以多种相互关联的方式影响着性与性别身份,这样的背景似乎也使得身份研究变得越发多元,具有“交织性”的特点。其中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注意:

首先,当前西方对于中国LGBT的研究往往将中国大陆的“恐同”现象归结于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却忽略了传统文化是经过社会建构的。就像一直笼罩在东方学上方的迷雾,大家以为看见了全貌,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其次,华裔LGBT群体在欧美国家的离散身份研究占据当前的主流地位,然而很少有学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