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水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李苦禅一一论ldquo设色rdqu [复制链接]

1#

李苦禅《秋色》

写意画很讲究完全用墨作画,墨用好了自有色彩感,古人讲,墨运而五色具,即如是。但也不是从来不用颜色,只是有它自己的一套法子。它是以墨为主,以色为辅,淡彩为主,重彩为辅。写意画用色很单纯,看上去却很丰富;它的墨基本用好后,只用花青、赭石两色淡淡着上就完全够了。不论是用淡彩罩染,还是完全用色(如雁来红、红荷、红梅,不用墨)作画,都应当记住用色如用墨,把色也当墨用,即同样要讲究笔墨,也是笔笔写上去的,不是随便涂上去的,要讲笔法、笔触。

八大山人

《松鹿图》

设色的方法:1、水墨淡彩。墨上去,待干透之后再染上淡彩。八大山人一生用色如此。2、强调笔触。画红牡丹和画墨牡丹一样,都是一笔笔写出来的。大写意的牡丹看上去很丰满,而那几大笔历历可数。3、重勾淡染。以荷花为例,或以墨勾花,干后“很见笔”(笔触)地抹上淡洋红,但尖部要浓一些。或以重洋红勾出花与花筋,干后在花瓣上半部“很见笔”地抹上淡洋红,尖部也要略浓,有时还在花尖部用浓墨再提几笔。此法石涛、张大千都用过,很醒目提神。

石涛《兰花》

张大千《老子挂犁松》

4、淡染重勾。这与“破墨法”的“以浓破淡”相似。如以淡花青写出叶子,再以浓花青趁湿勾筋。以淡红写出花瓣,再以深红趁湿勾出轮廓线与花筋或斑纹。5、以色联墨。苦禅先生常以碎笔触画荷叶,干后再以大笔触染上淡花青、淡赭石等,呈现出既有变化而又统一的效果。有时也以淡彩点在散散落落的石苔(墨色)之间,化零为整,气脉连贯。

潘天寿

《葫芦菊花图》

6、重淡彩并用。以画蒲公英为例,花叶用淡彩(如前法),而花头则在墨线干后施以石*色,颇为浓重。待干,再以赭石勾勒一遍。同此方法画菊,则菊花以浓墨勾瓣,施以朱砂色,待干,以洋红勾勒一遍,浓艳而不失典雅。7、以色代墨。如以花青画活蟹,以朱磦、洋红画熟蟹。以赭画赤鹭,法与墨者尽相同。8、以色代皴。石头少皴之后,不论是上花青还是赭石,皆要笔笔跟着皴走。

李苦禅

《远瞻河山新》

9、金碧设色。苦禅先生从青年时代起,就尝试将传统的“金碧山水”和“青绿山水”中的技法融合到大写意之中。遂自创了一种“金碧大写意”的画法,在浓墨重彩之中,不但水色(花青等)与石色(石青、石绿、朱砂等)并用,更施以金银色一一以之勾勒、点苔,独具一格。10、凭感觉用色。此话常出于西画作者之口。因苦禅先生当年毕业于“国立艺专”西画系,所以常不免在设色之际汇通西法。其实,这是尊重自己“在生活中的色彩感觉”吧!以他画紫藤萝为例,常常不明显分出花朵花瓣,只是画出一团花簇,其浓淡淋漓,都是多种色的复合,复合效果乃依自己平时对该花的感觉为主,并不拘于原来的固有色,更不是调就一种色,瓣瓣朵朵如法炮制,因而效果自然、明快、洒脱、新颖。

李苦禅

《春浓图》

设色要留意“调子”。这“调子”一词,用在不同的情况下分别有两个意思:一是“调门”的意思,即“色阶”和“色相”之意;二是“基调”的意思,即一幅画的主要色调之意。对于前者,如果画石绿白菜,下有水仙,水仙叶就需改调子:可用花青勾勒,不着石绿,也可用淡赭染它。否则,重复调子就不好了。对于后者,过去有擅画五色牡丹、三色梅花者,大红浓绿,鲜紫嫩*,只管画得花俏,极不调和,是不懂调子的结果。油画讲调子,国画就不讲了吗?就不要对比、谐调子吗?不是的。你看,以墨为主的淡彩固然容易调和,又丰富又谐调,施浓重色彩的倘有大块空白、大块浓墨,或施以金银,也是又艳丽又谐调的。看看古人那些好画,就明白中国画家自有一番色彩修养。感谢阅读!

识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