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时间为农历五月初五,因为农历时间为五月初五,端午节也被称为“五月节”或“重五”,另外也有浴兰节的叫法,因为在古代,农历五月,皮肤病多发,古人为了祛病,用兰草汤沐浴。
你以为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吗?其实还有两个其它版本的说法。在三种说法中,最为主流的还是以纪念屈原为主。
端午节由来的传说,一个说法是为了纪念屈原。相传楚国国都被秦*攻破,屈原投汨罗江,以身殉国。这是目前流传最广的说法,而且端午节的习俗中较多也与屈原相关,比如吃粽子、赛龙舟等。屈原(约公元前—公元前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治家。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外交大事。提倡“美*”,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
屈原还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响。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以最著名的篇章《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为“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逸响伟辞,卓绝一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高尚精神。
第二种说法是为了纪念春秋时吴国的伍子胥。相传伍子胥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死越王勾践,可是夫差却一心图霸中原,决心讨伐北面的齐国。伍子胥的劝谏夫差不但不听,反而还听信小人谗言,赐伍子胥宝剑令其自裁,在自刎前,伍子胥对家人和门客说,死后把他的眼睛悬于都城的东门,好让他看到吴国的国都被攻破。
第三种说法是关于汉代的孝女曹娥。东汉上虞人曹盱在重五节参加祭祀活动溺于舜江,多日不见尸体,他年仅14岁的女儿曹娥昼夜沿江哭嚎,在五月二十二日也投江自尽,五日后人们发现曹娥的尸体抱着她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这段故事也被《后汉书·列女传》所记载。
端午节主要习俗有吃粽子、赛龙舟。相传屈原投江后,古人驾舟于汨罗江上打捞屈原,这就是赛龙舟的由来。而蛟龙最怕五彩丝线,人们又担心屈原在江底下挨饿,于是便用五色丝线捆绑粽包投入江水中,这就粽子的由来。其他的习俗还有挂菖蒲,古人主要是用来辟邪驱蚊;另外还有佩戴香囊和饮雄*酒,古人主要是用来防病。在古代,农历五月份是病虫害多发的季节,这些习俗也是为了适应节令驱邪避害。画中一团团绿色的植物就是菖蒲。
中国古代文人喜欢把菖蒲与兰、菊、水仙并称“花草四雅”。从唐宋开始,文人士大夫开始流行植菖,甚至,有无菖蒲不文人的说法,可见菖蒲在文人心中的地位。将菖蒲置于案头,香气清雅。在花鸟画兴盛的清代、民国,菖蒲自是画家们笔下乐于描绘的植物。郑板桥、八大山人、吴昌硕、齐白石等常以菖蒲为题作画。下面这幅画是清代著名画家任伯年所画的《端午图》。
与端午节有关的诗句也有很多,比如下面的几首,一起来感受一下古代人过端午节时的心境。
《浣溪沙·端午》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
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渔家傲》
北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
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骊时一弄,犹瞢忪,
等闲惊破纱窗梦。
《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如果向世界介绍端午节,有哪些相关的英语词汇呢?
端午节TheDragonBoatFestival
粽子Zongzi/Tsung-tse/Glutinousricedumpling
挂菖蒲和艾叶草HangingCalamusandMoxa
划龙舟比赛DragonBoatRace
吃棕子TheCultureofZongzi
香袋SpiceBag
雄*酒RealgarWine
糯米Glutinousrice
赛龙舟Dragonboatracing
香包Perfumedmedicinebag/sachet
驱邪Wardoffevil
祛病Wardoffdisease
TheDragonBoatFestival
TheDragonBoatFestival,alsocalledDoubleFifthFestival,iscelebratedonthefifthdayofthefifthmonthaccordingtotheChinesecalendar.Thisfestivalis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