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用什么药涂抹 http://www.baidianfeng51.cn/baidianfengzixun/wuliliaofa/294.html宜良县文化馆
换个角度看艺术
时值端午佳节,
小编在这里先祝各位朋友端午安康!
美好生活接“粽”而至!
说到端午,
我们“迷凉”人一定绕不开的就是——赶花街,
下面,
就跟随小编一起走进“宜良百年花街”
栀子花、白兰花
五分洋钿买一朵
很久之前的夏天
是残留在空气中的花香
《从清远花桥走来的宜良花街》
中国的端午,不管有多少种别称,不管每一个地区的每一个人怎么体验,对中国人而言,端午,永远都是一曲流淌着诗人芬芳、同时也流淌着混合了艾蒲和粽子清香的诗歌,从上古到今天,端午镌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思乡情怀里,隐藏在每一个人孩童时代对粽子深刻的味蕾记忆里。
我的家乡宜良是云南中部的一个小县城,山地与盆地相间,地势北高南低。宜良在西汉时期即建县,且县境气候中和、宜人宜物,旧志中曾称:“风虽高而不烈,节虽变而常温,寒暄得时序之和,稻麦较邻方为早。”常年温暖湿润的自然条件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优越的基础,故旧时曾称宜良为“滇中粮仓”。宜良用作行*区地名是始于元初,“宜良”这个地名的含义,康熙《宜良县志》释为:宜之为言,善也;良,易直也。顾名思义,则邑人朴茂,习俗简易可知。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对于一个气候温润、海拔适中、雨水充足的云贵高原小坝子而言,端午,没有江南水乡锣鼓喧天、激越飞渡的赛龙舟,也没有泛舟江河,泼洒粽子刻意纪念屈原大诗人的浪漫情怀。但几百年风物和美、民风淳良的宜良人在常年岁月的积淀中,自有它独特而淳良的端午行走方式。
明万历间(∽),云南右参*谢肇淛(福建长乐人)所著《滇略·俗略》中,即精准地记载有“滇人以市为景,游人纵观”,“一岁凡十二市”的“花市”繁盛景象,书中记载:“滇中气候最好。腊月茶花已盛开。初春则柳舒桃放,烂漫山谷。雨水后,则牡丹芍药杜鹃梨杏相继发花。民间至新年至二月,携壶觞赏花者无虚日,谓之花会。”从《滇略.俗略》中不难看出,彩云之南的人们,因了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和烂漫山谷的恣意花事,怎能不爱花赏花惜花呢?
据元代李京《云南志略》记载:七百年以前的宜良坝子“冬夏无暑,四时花木不绝……水秀山明,亚于江南;麻麦蔬果,颇同中国。”而自明代中叶就有“滇中粮仓”美称的宜良县,农耕经济发达,在云南省普遍存在的由“花会”、“花市”日愈演进为“花街”的民俗中,自有其雄厚的物质基础做为支撑了。清乾隆年间,昆明人马颙跋在《宜良县志》中所写“屯分南北,看花满于千村”,就是宜良人爱花惜花的真实写照,由此可见,宜良人种花养花习俗古已有之。
因为具备了花卉植物茁壮生长的独特气候条件和历史土壤,淳良和美的宜良人自古被恣意生动的花事所熏染,自然把对端午的一厢饱满情怀从粽子衍生出去,寄托在芳香鲜美的花事之上了。“五月端午、鸡枞拱土”、“端午节栽棒头都能活”……这些民谚都在诉说着端午是栽花弄草的最好时节,智慧的宜良人又怎会错过这样的好时机呢?进入五月,作为主要农耕生产区的宜良坝子,主产物水稻的春种刚刚结束,忙完了春种的人们刚好可以松口气,有了一点闲暇时间,在不影响春耕水稻栽插的情况下,花卉闲事自然就挤进了宜良人的生活,由农之劳作而转享花之闲逸。宜良的端午和花事大概就是这样顺理成章地结下了不解姻缘,端午,除了吃粽子、缠五色百索等传统民俗,宜良更以花为市、以花会友、以花结缘,宜良的端午节,用鲜美烂漫的鲜花模式,铺就和书写了另一种淳良和美的宜良端午方式。
晚上枕着花入睡
连梦都是阵阵香甜
小时候不能弄懂阴历和阳历的换算计法,老也摸不清到底哪天是五月端午。然而,天气渐至热起来的时候,总有那么几日,街头巷尾忽然平添了几分热乎,起早买菜的妇人们菜篮子里多了平时不常有的粽叶,家家户户的门楣都插上了幽香的艾叶和菖蒲,因着这幽香的绿,门楣间突然就生动起来了。菜场里熙熙攘攘地挤满了浸泡得雪白的糯米,糯米盆边上插满青翠的粽子叶,一块木制的搓衣板翻过来横在大盆上,就是菜市场包粽子的道场了。小时候看到雪白的糯米和翠绿的粽叶配在一起,浸了水,糯米似雪,粽叶翠绿欲滴,青翠灵动的画面总让我觉得那是端午节不可或缺的一项仪式,它甚至比吃粽子本身还要重要。粽叶在菜场妇人的手中刷刷地变换着方向和造型,不一会,一嘟噜一嘟噜鼓胀胀的、青翠欲滴的粽子就包好码在盆边了,有裹脚粽、秤砣粽、三角粽、四角粽……儿时的我们这才知道,又要过“端午粽子节”了。
对于我们那一代物质条件还不是很充裕的小孩子而言,每一个节日,都和味蕾体验深刻联系在一起。初五初六什么的计算方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回到家里,有一堆美食在满足你对这个特定节日的向往和渴望,端午节有油晶晶的破酥包子解馋,皮酥到可以一层一层慢慢撕着吃,浸透了油的包子皮变得有些半透明,酥软香松;软糯白腻的糯米粽子,飘着淡淡粽叶清香,蘸上白糖咬一口,清香甜糯、相得益彰;当然还有喷香的土鸡米线、煮得面面的芽豆……
借着这阵热乎劲儿,菜市场、街边上的各式盆花也开始摆出来了,灿然的杜鹃和三角梅、馥郁的栀子和缅桂、内敛的朱兰和米兰、热闹的灯笼花和君子兰、清幽的素馨和茉莉……所有花儿在清早还洋溢着沾满水气的湿漉漉的蓬勃,连带悠悠的草香和馥郁的花香一下子在宜良小城就弥漫开来,那时候,我们就知道:粽子节来了,可以上街去赶花街了。
小时候的花街规模没有现在大,就集中在清远桥附近。清远桥位于文公渠上,文公渠是明嘉靖年间(∽)为造就滇中粮仓而开挖的灌溉河道,汩汩流淌的文公渠穿县城而过,河上一座古朴的石拱桥,名清远桥,每年端午节前,宜良万家花园的花农们纷纷将各式时鲜花卉带到清远桥售卖,石桥飘满了馥郁的花香,清香远播,真可谓清远桥呵!古朴的石桥被五颜六色的花卉装点得生机盎然,仿佛重新焕发了青春。因为卖花买花都集中在清远桥,老百姓干脆直呼“花桥”,日日“花桥、花桥”地叫着,甚而几乎忘记了石桥本来的名字,后来索性直接以“花桥”为地名了。清康熙年间县教渝、大理喜洲白族诗人王佐才所写纪实性诗篇《宜良竹枝词》诗中已出现“花桥”一词/p>
行过长街转后街,花桥人笑掷金钗。
槟榔红沁胭脂颊,醉唾香黏紫绣鞋。
足见花桥卖花的花香已穿越时空,飘了几百年。
经年之后
指尖依然萦绕香气
儿时的花农大多来自万家花园,记得我有两名初中同学,一名万策、一名万国雁,家里都是万家花园的花农。每年栀子或缅桂花开时,两名同学都会装着满口袋的花到教室里,相处甚密的小伙伴,都能欣喜地分享到两名同学新鲜摘取的又香又白的鲜花,放在课桌书间,清新提神,仿佛连读书的时光都轻松了。长大之后,翻阅宜良史实,才明白万家花园的花农们种花育花的悠久历史。
明朝初年,大批云南汉族进驻宜良施行屯垦开发,他们的进入,不仅将农耕文化带入宜良,也将江南一代传统的爱花种花习俗同时带到了宜良,美化生活,丰富人生。在宜良人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惜花爱花的良好习俗。
在建筑上,设有“花厅”、“花园”的古旧大宅,各村都能见到。遍布于宜良城乡的“一颗印”建筑中,不仅有“花台”,又有特别的“担花石”,即宽厚如“镇纸”的大石条,长二、三米,放于天井内的两个石墩上,专供摆置各色盆花,各村各户的老宅天井内,如今依然保存着栽种盆花的习俗,随便走入一家老宅天井,必定葱茏翠碧,不会少了盆花绿植。
在饮食上,有专用剑兰花鲜蕊炒脊肉的“兰肉”,及兰花氽汤等最名贵的美食。尤其是“兰肉”这一菜名,除宜良人都知道外,县外人则从所未闻。此外,金雀花、槐花、大白花(白杜鹃)、棠梨花、白刺花、石榴花等直接以花入菜的饮食习惯,在宜良县传统食谱中都各占一席之地。
用以窨茶,则有“珠兰花茶”。民国年间曾有宜良人在昆明开了一间“珠兰茶室”,名震一方。上世纪初,又大批量引进茉莉花到宜良县种植,并用缅桂花(白兰花)窨制绿茶,县茶厂年产花茶数量高达数十吨。
在宜良县内民歌的“猜花调”中,涉及花名就有十数条:
“两个医生对面坐,我说是朵说(谐芍)药花”。
“瞎子掼在秧田首,我说是朵摸泥(谐茉莉)花”。
“四个老牛关一厩,我说是朵八角花”。
“皇帝老倌生太子,我说是朵紫薇花”。
“儿子借钱妈担保,我说是朵母(谐牡)担(谐丹)花”。
“皇帝老倌淌口水,我说是朵御(谐玉)沾(谐簪)花”。
“正官门前放一炮,我说是朵惊(谐金)凤花”。
“娘娘跟着皇帝走,我说是朵凤尾花”。
“八十老倌要讨小,我说是朵缺(谐茄)子花”。
“玉皇大帝淌口水,我说是朵水仙花”。
“新式结婚不下跪,我说是朵免(谐缅)跪(谐桂)花”。
“一个姑娘床头坐,我说是朵粉团花”。
在大批云南汉族进驻宜良施行屯垦开发时,将爱花惜花习俗发挥到极致的最突出代表和中坚人物,首推县城之西万家凹村,也就是后来宜良百姓统称的万家花园。
万氏始祖名万士旺,于明洪武间随黔宁昭靖王沐英入滇,被安排置在城西一公里处的万家凹村屯垦。万士旺祖籍江南滁州柳树湾,其身世有今存之《万姓始祖碑》为证。因获有*功,诰封“武德将*”,并以万士旺的“万”姓将旧有的村名“瓦窑村”改名而居。恰逢村中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特别适宜栽种花木,万士旺及其后人就在村中核心地段广辟花园,山泉沃灌,繁植花木,名为“万家花园”,并由此成为宜良花卉产业与花卉文化的发祥之地。
经过数百年间几乎十代人的努力,宜良万家花园万氏种植的各式花卉已香飘百里,远近闻名,明朝时期入滇的这批屯垦汉族及其后裔逐渐成为了宜良花卉文化与花街风俗来源的砥柱与主根。现保存于《宜良县志》的康熙年间呈贡人李光贲所写《寻春万家凹》七律一诗就有关于万家花园春日桃红乱飞、花事繁盛的景象实录记载:
无边烟景兴偏赊,一路寻春到万家。
铺就绿阴迷草色,乱飞红雨是桃花。
茅檐半借藤萝绕,小刹全凭竹树遮。
醉后狂吟如不免,呼童汲水试新茶。
陪同前往游赏的宜良著名诗人徐松亦当即赋《寻春万家凹和韵》/p>
纷红骇绿色交加,竹木围环三五家。
荆棘编篱峰背屋,芬芳满地雨飞花。
当前好鸟邀人醉,午后浓荫倚树遮。
拂面春风吹客发,杜鹃开遍又山茶。
诗中所咏“纷红骇绿”、“芬菲满地”,“杜鹃开遍又山茶”的实景描写及其种花规模,都奇彩缤纷地沉淀为厚重的花卉文化,光耀于宜良的文化史册中。
值此之故,葱翠绮美的芬芳花事就此走入了宜良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并借着端午的闲暇和这个节日葱茏的万物长势,形成了宜良特有的端阳花街节。
时光荏苒,年年岁岁端阳花开,端阳的芬芳花飞,飞进了宜良的千家万户,也飞进了每一个宜良人心目当中。随着民间自发的有闲游赏和种养需求日愈增加,年,宜良县县*府官方主办了第一届花街节,宜良花街节的花开得更密、更盛了,每逢端阳,宜良小城就变成了花的海洋,花农们欣欣然把自家招牌的主打花都亮出来,从摆放造型、花位风格、花色排列,一家赛着一家鲜,一家赶着一家美,而小城里的家家户户在端阳节期间,都要扶老携幼,或情侣、或夫妻、或朋友、或闺蜜、或长幼……结伴而行、漫步花街,观花、品花、赏花、游花。穿行在满城满目的繁花之中,究竟是花香还是花乡?这一场繁盛浩大的花事,迷醉了千千万万徜徉在花街之中的游人。端阳节一定要逛一逛花街,买几盆鲜花,这已经成为了宜良人过端午约定俗成的一个重要环节,缺少了鲜花的端阳节,对于宜良人来说,就仿佛缺了点什么,花街和花,于宜良人的端阳,已经同吃粽子等同起来了,吃了粽子,逛了花街,这个节才算过了。宜良的端阳节,因着繁茂花事的参与,被赋予了更加缤纷和蓬勃的生命力。
宜良的三角梅,也就是在那一年,荣登了宜良“县花”的榜首。三角梅不娇气,易于栽种、花期较长、花型朴实、生命力强,颇有些宜良人随遇而安、淳良朴实的品性,列为县花,也算花与人脾性相应吧!从那时起,三角梅在宜良就越开越艳,品种越种越多,从最早普遍看到的深紫色,逐渐演变出了浅紫、肉粉、水红、粉红、大红、淡*、月白等诸多颜色和品种。年后,宜良建成了云南首个三角梅观光园,这里的三角梅已发展到有9大色系多个品种,园内的各色三角梅开得如火如荼、灿若落霞,不同花色的三角梅塑成了花柱、花团、花丛、花墙、花海等等造型,穿梭在三角梅的烈烈热情中,真有些“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宜良人的县花在这块温暖湿润的土地上,经过20多年的繁衍生息,终于不负众望,开出了宜良人自己的独特品质和恢弘气势。
年,再逢宜良花街节。因为举办昆明世博会,为配合全省文化旅游宣传形势,县*府再次主办了第二届花街节。当时*府已经慢慢开始尝试把文化活动融入花街节,记得那年的重点是推出花车游演。数张缀满了鲜花的车子在县城缓缓穿行,引得县内县外的众多游人驻足流连,宜良的花街节,以崭新的姿态和内容出现在世人面前。
年,郭子贞同志就任宜良县长之际,相当重视花卉种植,把花卉种植作为县域特色浓郁的经济产业工作来重点推进。年开始,即倡导由*府举办新一届花街节,以花为媒、以花会友,规模浩大而空前,改名称为“旅游文化花街节”,花街节名称改届次递进为年号,活动也由半民俗民间活动完全转变为*府主导。各乡镇、各部委办局都安排有参展任务,广泛动员,节会开始举办由1天延至3天,后又延至7天,全县各乡镇和单位都进行了花卉展位的布置和展示。各家单位都卯足了劲,花展位从整体创意设计到园艺布置摆放,都使出浑身解数,立求美轮美奂。那时候各个单位布展人员都忙得晕头转向、加班加点做展位是家常便饭,苦了布置展位的工作人员,却乐了各家花农,花卉产业真正唱了主角,宜良重视花卉产业的社会形象也得以奠定。
年,“旅游文化花街节”于6月16日至21日在宜良县城成功举办,以“绿色家园.和谐宜良”为主题,以把“宜良建设成昆明市外围休闲度假游憩、云南省重要旅游目的地、世界级特色精品旅游区”为目标,以“中央电视台走进宜良开幕式大型文艺展演和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为重点,第一次与CCTV-7《乡村大世界》栏目组联系,组织了分会场演出、文艺展演、花卉展销、商品展销、花卉展览评选、节徽评选、茶花论坛讲座、宝洪茶研讨会、《宜良文化丛书》首发仪式等10余项活动,花街节期间,到宜良观花、赏花、购花的县内外群众和宾客达70万余人次,宜良花街节再一次声名远播。
年起,宜良花街节特邀云南省观赏苗木行业协会、昆明市苗木行业协会,中国三角梅产业联盟、云南省林业产业协会等及云南省知名观赏苗木、花卉企业等多家单位,联合举办云南省观赏苗木展览会。每年在位于乡鸭湖主干道的精品花卉苗木展区为主会场,集中展示来自国内知名花卉公司的产品。由于*府重视,近年来宜良县花农发展已至上万户,全县花木种植面积达15万亩,7家苗木企业被省级授予龙头企业称号,相关从业人员6万余人,是全省面积最大的苗木种植交易市场和乡土苗木种植培育基地。仅以年为例,花木交易及项目签约资金即达到68亿元。
县*府更将花街节延长到一周的时间,并组织筹办与花有关的龙舟大赛、自行车赛、文艺展演等文化活动来丰富和还原花街节的文化内涵。此外专门设有关于吟诵花卉的书法展览、与花卉有关的各种绘画、摄影展览;根艺、木雕、石雕、竹编、扎染、土陶各种民间工艺及技艺展示,无不因花而结缘、因花而盛放,在花街节这个芳香满城的节日里惊艳八方来客。
年,作为主办方的县*府去掉了多年沿用的"旅游文化"四个字,恢复"宜良花街节"这一传统称谓。这样回归本真之举,让宜良花街美得更加纯粹、也更接地气。从文公渠上的清远花街,到如今满城满目的宜良花街;从百姓自发组织的卖花买花花街,到*府主导主办的节会花街;宜良花街正走着一条从远古到当代、从花香到花乡的传承和发展之路。
身在宜良小城,沐浴着花乡的芬芳,从一名少年而倏忽已至中年,感受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