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水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谷雨节气来临,武夷岩茶采摘进入倒计时,大 [复制链接]

1#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百家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今天谷雨,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

谷得雨,才能生。

暮春时节,伴随着气温的回升。

谷雨前后,在暖湿气流的影响下,南方的降雨量增多。

充沛的雨和热,利于庄稼谷物的生长。

同时,更能帮助茶树叶片的舒展,以及积累养分。

每年到了谷雨。很多的老茶友们将目光和注意力,集中到岩茶的开采上。

是的,没错。

谷雨节到了,意味着武夷山当地的早生品种,就要达到采摘条件了。

这,实在是值得奔走相告的好消息。

本篇就让麻花来和大伙儿们,闲聊武夷山采茶的那些事。

《2》

武夷山的天气,春季多雨。然后夏季很热。

特别是到了七、八月的时候,整座小城像极了火炉。

夏日炎炎的时候,上一趟武夷山。

刚到三姑,推开车门。

迎面就能感受到,一股带着温度的热浪。

一个字,热!

对于在夏天,计划到武夷山茶区避暑的外地茶友们。

麻花的衷心建议是,三思而后行。

另外,从谷雨,到五一小长假,再到六、七月。

武夷山当地的茶农们,都在忙做茶。

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谷雨后,忙采茶。

六月、七月忙焙茶。

而若是奔着好茶去武夷山,那么建议你等到下半年再去。

届时,天气不冷不热。

又恰逢,扎堆的好茶上市。

再加上,大大小小规格的斗茶赛,往往也是在入秋后举办。

从旅游享受的角度看,武夷山的下半年,更值得前行。

《3》

谷雨过后,一路到五月。

武夷山的茶农们,都在忙着采茶、做茶。

话说到采茶,有一回在茶农家喝茶时。

当地的老友提,一天当中最好的采茶时间是在下午。

why?

特别是前一晚有夜雾,或者是有降雨的情况下。

让茶树先晒小半天,再去采茶,效果更好。

人家汉乐府的古诗里面,不也是在写。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朝露”晒干后,再去采摘茶树枝梢的开面嫩叶。

带芽、带梗、带叶,一齐采下。

唯有如此,才能达到武夷岩茶标准茶青的要求。

带着微风的午后,去采茶。

此时,茶叶内部的芳香物质活性更好。

茶青刚采下时,抓起一把去嗅闻,就能让人闻到浓郁的茶清香。

再加上,因为经过上午的日光照射后,茶叶内部的含水量变低。

这时采下来的鲜叶,更利于走水。

像“牛肉”、“马肉”这类好山场的茶青,也只有在走水顺畅,工艺出色的前提下。

后期做出来的成品茶,才能达到极致的口感风味!

《4》

武夷岩茶的采摘,讲究的是开面采。

万物生长有时。

时到谷雨,好像无形当中的闹钟,是岩茶开采的重要分水岭。

每年的暮春,到谷雨前后,岩茶才达到中开面的采摘要求。

随着这段时间,气温日渐升高。

茶树的生长速度,也在蹭蹭蹭上涨,步入加速阶段。

原本的茶树嫩梢间,嫩芽嫩叶们还处于内敛含蓄的状态。

而到现在,在充沛的光热条件下,开始出落粗梗大叶。

这时候,是适合采岩茶了。

岩茶的原料要求,比较奇葩,不能太嫩。

太嫩的茶青,做出来容易带苦味。

再加上,太娇嫩的叶片,经不起摇青、揉捻、焙火的工艺折腾。

唯有叶片达到开面后,茶叶拥有了一定的柔韧性。

前提条件具备后,才能经得起做青的考验。

当然,武夷岩茶的原料,也并非是越老越好。

长得太老的叶片,养分保留少。

于是,原料采摘太老。

做出来的岩茶成品,滋味偏寡。达不到理想状态。

可见,武夷岩茶的采摘,并没有那么容易。

既不能太嫩,也不能太老。

唯有恰到好处,才能诞生一款好茶。

通常来说,这样“正正好合适”的采茶时机,很短暂。

适合岩茶采茶的窗口期,往往就2-3天。

达到适采状态的岩茶品种,武夷山当地的茶农们,会尽快的组织人力采茶。

采茶,原本就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5》

谷雨过后,茶农们每天下茶园的次数,要变得更勤了。

因为,不同岩茶品种的发芽、生长、采茶时机,不大一样。

只有多实地观察,才能凭经验,找准采茶的时机。

麻花此前的文章里有提到,今年春天的气候比较特殊。

用简单的话说,就是总体气温偏低。

气温迟迟没有变暖,夏天来得比较慢。

早春天气冷,意味茶树在生长发育关键期的时候,有效积温不足。

这样的天气情况下,会导致茶树的生长速度放缓。

连带着采茶的时间,也会迟个把日。

为了不错过一片茶园的最佳采茶窗口期,这段时间自然得多留意茶树的生长情况。

话说回来,今天有茶友提到。

他看了天气预报,显示未来连续的两个礼拜,一路都是雨天偏多。

于是,他担心的问到。

这样的天气情况,会不会影响岩茶的采茶?

麻花给他的答复是,放宽心!

原本武夷山的天气就像娃娃脸,阴晴不定,说变就变。

天气预报不一定准确。

再加上,天气预报只能显示大范围内的天气情况。

而至于小山场、小环境的气候,则不能够很好的实时监测。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样的情况,在茶山里特别常见!

《6》

再推一万步讲。

如果天气一直下雨,那么岩茶的采摘怎么办?

上文刚提到,岩茶适合采茶的窗口期,就2-3天。

如果是第一、二、三天都下雨。

那么到了第三天,不得不采茶。

往往,这样的天气情况下,采摘下来的茶青。

武夷山人称之为“雨水青”。

雨水青,简而言之,是品质不大理想的茶青。

但如果是加工工艺娴熟的制茶师,能将雨水青带来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少。

据武夷山当地的老师傅介绍。

雨水青的加工原则,是用最温柔的方式,将茶叶表面的水分散发。

如果条件允许,那么采下来的茶青,第一时间需要运下山,及时处理。

由于雨水青的内部,含水量较高。

运回厂内的茶青鲜叶,最好是放在二、三楼的实木地板,或者其它干燥的地方,多吸一吸潮。

打开空调、风扇、抽湿机等等,让空气保持流动。

再接着,需要及时做青。

做青原则,要求做透。

茶叶的发酵程度,要控制在适中的状态。

避免岩茶过度发酵,产生轻微酸味,或者是类似红茶的味道。

针对雨水青的特殊情况,要改善工艺,针对处理。

到最后,制出来的成品,往往亦能出现不错的品质。

《7》

今年的清明以来。

武夷山的天气,保持在晴晴雨雨的状态。

晴雨交接的气候,特别利于茶树的生长。

晴几天,茶树可以晒一晒,高效率的进行光合作用。

下两天雨,茶树得到及时润一润,补充生长所需水分。

下过一场雨后,雨水能够冲刷岩壁。

于是乎,丰富的矿物质成分,沉积在土壤内。

长在坑涧当中的水仙与肉桂,又得到了一次营养加餐。

所以,正岩小山场内的岩茶,向来品质不愁。

依今年年的特殊气候看。

麻花对于今年的新茶,很有信心。

就且来,拭目以待吧!

欢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