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水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冤枉,秋寿眉真的不是劣质茶,看过这10点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医院那里比较好 http://www.xftobacco.com/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百家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秋天,别有一番风景。

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是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总之,秋季的意象,充满了独到的代表含义。

源自天然的白茶,贴合着季节的变化。

春茶清爽鲜嫩,秋茶则丰富,明艳,亮丽。

像是秋白茶里的代表茶——白露寿眉,它的叶片外在色系,是大片绿意中透着黄橙与褐白。

颜色的五彩程度,不亚于秋日的山林,层林尽染,叠翠流金。

很多新茶友觉得很奇怪,白茶的名字里既然带着“白”字,那怎么也应该是白色的茶。

譬如,白云,白雪,白糖,白发等等,它们都直接体现着白色的外在。

但为何,白茶明明冠名“白”茶,但它的颜色却不白呢?

尤其是秋白茶里的寿眉,叶片大,茶梗粗,颜色还花杂,怎么看都不够有档次。

停停停,按这样的想法,未免太冤枉了它。

关于秋白茶的十个真相里,首要澄清的一点就是,秋寿眉真的不是劣质茶!

《2》

真相1,好茶以嫩为贵,秋寿眉都是老叶不值钱?

这是对秋白茶的最深误解。

历来,在茶圈里评价一款茶的好与坏,都是看产区环境,加工工艺,储存情况。

再不济,也是看茶香,茶味,韵味等真实表现。

从来没有出现,以貌取茶的标准。

先圣有云,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传统的六大茶类里,好茶并非是要越嫩越好。

君不见,闽北乌龙里的大红袍、老丛水仙、牛栏坑肉桂,它们的茶青原料采摘要求“开面采”,与娇嫩丝毫不沾边,而是凭着一身老叶,行走江湖。

而云南普洱茶里的老班章,易武,它们的叶片同样不嫩,但名气不小,美名在外。

怎么到了白茶寿眉这,大家就要嫌弃它的叶片大,茶梗粗呢?

这对一款高山原料的,纯正日光萎凋的,精心三层包装法仓储保存的优质寿眉而言,实在太冤了!

真相2,秋白茶为什么看起来不够绿?

从茶青的外观上比对,秋白茶的鲜叶,呈现出偏油绿的色泽。

绿意没有春茶那么深,那么清丽,连带着在叶片表层上,蜡质层也更厚。

这背后,和白茶的生长季节有关。

秋茶季里,茶树的生长期长,平均要等三五天左右才会生出一片叶子。

这片叶子较之春白茶而言,在长长的生长过程中,会被太阳多日直射。

再加上,秋季的普遍气温,要比春茶季略高。

所以,当秋白茶还长在茶树身上时,它叶片内部的叶绿素等色素物质,容易因气温高+光照强的影响,较多的被分解。

同时,叶黄素和叶红素,逐渐浮现了出来。

基于此,让秋白茶的叶片颜色,变成了秋日的坝子,拥有五彩的色系。

真相3,秋白茶到底有没有芽头?

当然要有。

没有芽头存在的秋白茶,秋寿眉,档次压根不高。

因为从白茶的采摘标准看,寿眉的采茶标准是一芽三叶、四叶。

而从秋茶季开始,秋寿眉作为绝对的主场,它的茶青组成离不开芽头。

新鲜采下来的茶青,经过萎凋,烘干等工序,加工制作出成品后。

可以从外观上看到,虽然和春白茶里的白牡丹和春寿眉相比,秋茶的芽头长得并不高粗壮。

但它的存在,仍然不可忽视。

准确的形容秋寿眉的外观,得从秋天的气候环境说起。

天高云阔的秋天,白茶树的生命力不如春季旺盛,很难生出粗壮的芽头。

受到季节背景的影响,秋白茶的芽头相对细瘦,再搭配上硕大且利于散热的叶片,以及明显的一截茶梗。

由此才能组成秋寿眉的标准长相,梗粗叶阔,枝叶蔓横,芽头点缀其中。

真相4,为什么秋白茶的叶片,普遍这么大?

这和秋天的季节特点有关。

到了秋天,白茶树的生长,远不如春日时精力旺盛。

因此,它的抽芽、长叶的速度,全线放缓下来。

正是因为“生得慢”的缘故,叶片的生长期无形中被拉长,叶片不断扩充,越长越阔。

同时,叶片的厚度和质量也在增加,蜡质层变得更厚实。

经过不揉捻,不杀青等简朴工序制作后,得出来的寿眉散茶,叶片普遍蓬松,阔大。

在世人眼中,秋白茶里常见的寿眉,第一印象留给人的是老叶和大叶。

不过,透过外在看本质,秋寿眉的叶片虽大,但它的实力可一点不弱。

因生长期长,叶片细胞壁变厚,叶片当中的胶质变得更丰富的影响。

秋白茶泡出来的茶汤,往往汤水要更加淳和,别有魅力。

真相5,秋白茶的茶梗,为什么这么长?

还是和茶树的生长速度有关。

春茶季时,茶树的生长速度快,生命力旺盛。

因此,春白茶里的春寿眉,以及大部分带梗的白牡丹,它们的茶梗一应是细的,呈现绿褐色。

但秋寿眉就大不一样了,它的茶梗粗,并且基本是褐色为主。

而在茶梗的长度上,秋茶的茶梗,肉眼明显看过去,就能感觉要长出一截。

这是因为,春白茶的生长速度快,叶片与叶片之间的距离,挨得更近。

同样按一芽三四叶的标准采茶,春寿眉的茶梗会比秋茶短。

而秋白茶的生长缓慢,要等三四天左右,才会孕育出一片新叶。

等到茶树嫩梢上的新叶,再次发展出来时,叶片间距之间已经空出了较长的距离。

在厚积薄发的生长等待过程中,秋寿眉的茶梗,悄然之间长成了更粗,更壮,更长的模样。

季节的流转,赋予了白茶不同的外在特点!

真相6,秋寿眉的茶梗,到底有什么用?

回到茶树的生长过程来看,茶梗发挥着输送养分的重要作用。

茶树的上部,经过光合作用生成的养分,要通过茶梗传递。

而茶树的根系从土壤内吸收到的养分和水分,要通过茶梗传输到叶片内。

秋天,采摘秋寿眉的时候,连芽带叶带梗的将秋寿眉的茶青采下。

经过萎凋,烘干等传统工艺制作出成品后,秋寿眉蓬松的梗叶外观,得到了较为完好的保留。

作为茶树养分中转站的茶梗,内部积累着充沛的胶质、可溶性糖等物质,能够为秋寿眉的茶汤,增添甘醇顺滑的汤感。

与此同时,将带着明显茶梗的秋寿眉压成茶饼后。

茶梗的存在,除了能增加寿眉饼陈化出枣香的几率外,还能帮助茶饼别被“压”得过紧。

当需要撬茶冲泡饮用时,只需顺着茶饼的侧面,从有茶梗分布的附近将茶刀刺入。

整块寿眉饼,便能够顺势被轻松撬开!

可见,寿眉茶梗的好处和优势,分布在点点滴滴的细节中!

真相7,为什么市面上的老白茶里,秋寿眉的这么多?

这和秋寿眉的相对高产,离不开关系。

漫漫的秋茶季里,秋白茶的主产一直都是秋寿眉。

长年以来,在白茶的江湖里,秋寿眉都稳坐着产量冠军的宝座。

产量高,数量多,基数大。

自然在经过多年的消耗后,最终能够留存成老白茶的数量,自然会更多。

上了年份的白茶里,白毫银针和白牡丹少见,而秋寿眉的存量相对略多。

这和白茶的产量特点,有直接关联。

白茶里的秋寿眉,可不是因为卖不掉,是劣质茶,才会被人留成老白茶。

相反,作为大众适宜,性价比高,适合新手入门喝茶的秋寿眉。

作为老白茶里的常客,它为老白茶甘香醇厚的美名,奠定了不少的汗马功劳呢。

真相8,寿眉散茶会存出枣香吗?

当然不会。

枣香,它属于果香的一种,属于白茶里比较稀罕少见的香型。

从白茶散茶的加工看,它的方式比较天然简朴,不揉捻,不杀青。

茶叶内部的天然养分物质,得到较为完好的保留。

再直接一点解释,就是寿眉的梗叶没有发生丝毫的“破壁”,发酵程度不足,不具枣香生成的前提。

要想让寿眉顺利陈化出枣香,压饼是一道必不可少的环节。

将梗叶蓬松的寿眉散茶压成茶饼,要先经历蒸软,包揉,压制,烘干等多道工序。

在包揉和压制定型时,叶片内部的植物细胞壁部分破裂。

内部的胶质,可溶性糖等,相应的往外析出。

由此,才能顺利奠定枣香形成的根基。

白茶寿眉不压饼,不可能出现枣香,而应该是出现药香、陈香、粽叶香等香型!

真相9,为什么秋寿眉适合当作新手入门茶?

原因有很多。

从购茶的性价比看,和同年份,同品质的其它白茶相比,秋寿眉的“学费成本”的最低的。

当新手想要尝试白茶的滋味时,选择先从寿眉开始喝,是最稳妥的选择。

另外,从香气和滋味上,秋寿眉的茶味容易喝懂。

七里香,玉兰香等多变的明媚花香,加之清凉的粽叶荷叶香型,以及存成老茶后常见的药香,粽叶香等,秋寿眉的茶香表露直白,大众咸宜。

而在茶汤的滋味上,秋寿眉泡出来的汤水,甘醇饱满顺滑,不容易让人遇到喝不懂、感觉滋味太寡淡的尴尬情况。

新手入门喝茶时,选择从寿眉起步,再慢慢尝试喝白牡丹和白毫银针,由浅入深,更是入门的学习之道。

最后,秋寿眉的叶片上,蜡质层厚实,能够减缓茶味的释放速度。

因此,哪怕是盖碗泡茶不熟练的新人,也不容易将寿眉泡出苦涩的味道。

从多方面的对比来看,选择秋寿眉作为入门茶,更适宜不过!

真相10,秋寿眉是不是怎么泡,都不容易闷苦?

这样的想法,是错的。

虽然和其它白茶相比,秋寿眉的叶片表面上,蜡质更厚。

这层具有防水作用的蜡质层,能像防洪堤坝那样,减缓茶味的释放速度。

但这并非意味着,秋寿眉怎么闷,直接闷上三分钟再倒出茶汤,不容易泡苦涩。

事实上,这与实际情况相反。

任何内质丰沛的好茶,在长时间的闷泡过后,都容易泡浓泡苦,秋寿眉也不例外。

所以在冲泡时,建议用快出水的方式。

用盖碗冲泡的时候,往盖碗内环壁冲入沸水,注水线将近碗沿后,迅速合盖倒出茶汤。

短短几秒钟的时间内完成冲泡,才是泡好一款茶的关键!

《3》

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

秋分将至,进入九月以来,从白露到秋分,都是秋白茶采摘的关键期。

南方的白露节,福鼎山间的气温愈发的变冷下来。

昼夜温差大,温度转凉,有利于秋寿眉的内在物质积累。

而时至秋分,在天气日渐由凉转冷的时令下,茶树们生长愈发健壮。

晴朗明媚的秋阳,给予了秋白茶,明亮而多情的茶香。

夜间的冷空气,让秋茶们拥有更厚实的梗和叶,积累更充足的果胶。

以至于,泡出来的茶汤,分外的稠滑。

秋白茶的美好,还有待细细的体会。

一切的一切,尽在不言中!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