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白癜风治疗方案 http://m.39.net/pf/a_10592324.html夕雨红榴拆,新秋绿芋肥。坐落在风景如画的九龙江南畔,三座砖红色的燕尾脊建筑气势恢宏。金秋,最为火热的,便是刚刚开张的漳州市博物馆新馆。这里主要用于展示漳州市历史文化的演变及古物的展览,是我省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自落成起,便成为漳州人心心念念的好去处。
刚刚过去的“双节”假期里,该馆接待游客人次,除了本地观众,也不乏远道而来的游客。这座新乔迁的博物馆还亮出诸多旧馆未曾公开过的藏品,向人们讲述漳州这座小城的前世今生。
新馆乔迁,尘封三十载藏品终示人
“旧馆不具备恒温恒湿条件,许多展品都尘封在壁橱里,有时举办活动还需撤掉一个展厅,气氛沉闷。新馆的条件跟上了,文物藏品全数展出。”漳州市博物馆馆长李海梅如数家珍,青铜时代的石璋石钏、抗击倭寇使用的武器弹药、漳台贸易文化往来的佐证、历朝历代出土的陶瓷器、齐白石徐悲鸿等历代名家的书画真迹……1万余件文物藏品令人目不暇接。迁入新馆,不仅让有趣珍贵的展品告别了密不示人的岁月,也亟待人们进一步发掘文物藏品的故事和价值。
漳州市博物馆成立于年,是以展示漳州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文化风貌以及地域特色为主旨,集收藏、研究、展示、交流和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地级市综合性博物馆。经30多年的建设和积累,由建筑面积平方米的旧馆,搬迁至3.67万平方米的新馆。
新馆设计6个专题展厅和2个临时展厅。馆藏文物以青铜时代虎林山出土文物、漳州窑瓷器、近现代名家书画作品、海丝贸易银元及地方非遗产品为主要特色,经鉴定的文物有件,其中一级文物81件、二级文物件、三级文物件,尚有大量的标本及新征集藏品未鉴定,饱含着一代代漳州人质朴生活的印记,以及九龙江畔那些耐人寻味的文化遗存。
“这么多精美独特的陶瓷器,真的全部来自漳州吗?”记者与游客同行,听闻诸多对漳州窑的赞叹。“漳州窑中部分展品是当时沉船打捞或从国外回流,经专家鉴定,均来自当时漳州的窑址或漳州工匠制作而成的。”漳州市博物馆陈列与研究部主任林登山介绍,漳州是中国古代外销瓷的重要产地,还为各国量身定制陶瓷器。譬如明代漳州窑出土的五彩阿拉伯文瓷盘,通盘绘满阿拉伯文,内容为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清代漳州窑素三彩鹌鹑形瓷盖盒小巧玲珑,可盛下碾得精细的茶粉,是日本茶道中的必备器皿;销往东南亚的陶瓷器往往大而沉,为适应东南亚人群聚生活和手抓饭等饮食习惯,等等。
而那些描绘着罗盘和星宿等航海标志的陶瓷器,则反映了当时月港海上丝绸之路的盛况;绘满忠孝廉洁福字纹瓷盘,反映出漳州古代农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布局新馆,智慧带来沉浸式体验
乔迁后,曾经以藏品为中心的博物馆焕然一新,改为以观众为中心,投建智慧服务、智慧保护以及智慧管理三大系统,为观众带来沉浸式体验,让历史知识更通俗,让文物藏品活了起来。
漳州历史文化陈列专题展厅突出时间节点和故事场景,入门处设置下沉空间多媒体互动感应,轻轻踩踏地砖,即可显示漳州州治变迁图及故事动画效果。配合触摸屏使用,便可获悉漳州历史名人、漳州历史沿革表及漳州市行*区划图。
在陈元光开漳板块,片长8分钟的3D裸眼沉浸式影院带给观众全新的体验。故事讲述了初唐时期,陈元光进漳、平叛、安抚、屯垦、冶铁、惠商、兴教、建城,使昔日的蛮荒之地变成兴旺的文明之区。博物馆人员实地采集并还原真实情境,参观者为之震动。
以土楼为典型代表的传统建筑与村落,采用全息影像带来土楼建造技艺,并复原土楼内居民生活情景和各种功能的房间。移步漳州窑陶瓷精品陈列区,横式阶级窑建造过程同样使用全息影像,从选址、设计蓝图、挖出地槽、砖块砌筑窑室到设置燃烧沟、通火道、出烟室等,让观众领略漳州陶瓷器魅力的同时,揭秘漳州窑贯穿丝绸之路、远销海内外的奥义。
“顺风啦——”听,起锚起帆吆喝声、港湾水拍岸声、海船卸货声、祭拜妈祖仪式声,舵手指挥航向,再度扬帆远去。富有时代感的声音来自海上丝绸之路陈列展厅,展厅用纱幕贸易投影还原了当时海澄街市商铺、月港码头,各种货物堆积、中外海商交易和海船停泊,让观众身临其境,更真实地感受古月港码头空前繁荣的情形。
在“漳台一家”展厅中,几款互动展示体验游戏是一大亮点。三维动漫表现漳州移民在台从事捕鱼业和养殖业,还原当时的捕鱼手段、鱼塘养殖等情形。另一款游戏则利用触摸屏互动的方式,内嵌互动问答、航海游戏、彩图填色、拼图等互动功能,将漳台迁徙、漳台宗族渊源、漳台民间信仰、民间工艺、民间戏曲,通过不同的媒体表现方式呈现给观众,让观众在交互中充分了解漳台文化同根同源密不可分。
寓教于展,把博物馆带回家
“小小传承人,欢迎来到漳州市博物馆。我们将走进古老的民间艺术世界,一起努力通过重重关卡,最终将获得‘大厝’勋章哦!”最近,“遇见漳博·闽南古厝”研学活动试运行取得良好反响。
“对中小学生来说,走马观花式逛博物馆缺少内涵。开设丰富的深度研学活动,能够让学生快乐学习,寓教于展。”李海梅说,新馆开张前,不仅征集了漳州本地非遗传承人的木偶雕刻、木版年画及漆画,丰富了本地非遗文化展品,更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观众设计了不同的观展方式。
迎接小学生研学团队,博物馆讲解员搭配一名导师,采用寓教于乐的讲解方式。“我们策划了经商、务农及虔诚的闽南人多个角色扮演,让学生们带着问题进入展厅,注意听讲并寻找答案。”导师*志彬说,结合博物馆的背景知识,配套游戏互动和手工体验制作,赠予相关图书和手工工具,将文物立体地植入孩子们的脑海中,最后达到“把博物馆带回家”的目的。
“下周,研学队伍还将走进‘水仙花海’,近距离观察漳州水仙花栽培种植过程以及非遗水仙花雕刻技艺。”*志彬说。
中学生的博物馆研学活动以闽南古厝为例,围绕研学手册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方向,由导师带领在博物馆以及实地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寻找闽南古厝内的工艺瑰宝,提高建筑工艺认知水平;再以小组为单位分享自己最喜爱的非遗项目,输出非遗知识。
“目前,我们已经围绕博物馆设计13套研学课程,其中针对非遗开设了更深入的研学课堂。”闽南师范大学应用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张伟铭是此次漳州市博物馆研学活动的发起人之一,他认为,深度研学活动应组织学生对话当代非遗传承人,探讨非遗传承与发展存在的问题,给出学生独立或合作思考探究的问题,从而达到有所学、有所获、有所思。(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杜正蓝白志强)
来源: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