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正规吗 http://www.csjkc.com/yydt/m/515.html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念奴娇其一过洞庭》南宋张孝祥
张孝祥这首《过洞庭》是在磊石山、凤凰山汨罗江写的洞庭秋月诗。因为过了洞庭就是磊石山、就是青草湖。张孝祥在《祭金沙堆庙》云:“憺九秋之半兮,绝洞庭予将归,登磊石以遐瞩兮,天水莽而相围。”“绝洞庭”意味着过了洞庭到了青草,所以诗人也将回去了,回去之前再登上磊石山。
杜甫《过洞庭》有“蛟室围青草,龙堆拥白沙”之句。许棠《过洞庭》到磊石“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渔父闲相引,时歌浩渺间。”“中流忽有山”,则指的磊石山。渔父自然是指屈原在汨罗江边的《渔父》故事;所以钱起过洞庭时写:“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一作徒)自舞,楚客不堪听。”直接用《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的水仙典故说明到了磊石汨罗江。
中国文人历代写月的诗很多,大家都喜欢借月抒怀,或孤独寂寞、或化羽成仙、或天人合一、或爱意缠绵、或思亲别友……
特别是中秋月,一到中秋便会想起至今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来出自写月高手李白,查找李白留存至今的诗大约首,写到月的首,占比百三十。看来他的《静夜思》大概也是他“炼月”而成的精华之精华了。
他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他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也都是写月名诗,为后世乐道。
不过全唐月亮诗的光辉似乎都被生平事迹不详的张若虚一人独占。谈起来唐朝月来,大家自然从《春江花月夜》说起。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秖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沈沈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张若虚(约—约),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官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号称“吴中四士”。事迹略见于《旧唐书·贺知章传》。《全唐诗》仅存其诗二首。
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宇宙时空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世界。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宛转悠扬,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此诗后世评价极高。《唐诗归》钟云:浅浅说去,节节相生,使人伤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读,读不能厌。又云:将“春江花月夜”五字,炼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真化工手。谭云:春江花月夜,字字写得有情、有想、有故。《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语语就题面字翻弄,接笋合缝,铢两皆称。黄家鼎曰:五色分光,合成一片奇锦。不是补天手,未免有痕迹。《唐诗鉴赏辞典》: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张若虚后嫦娥在月宫中继续寂寞了多年,进入宋朝。张若虚的本家张孝祥却走进诗祖屈原的“首丘”挑战先人的咏月诗章,还在汨罗江上写下《观月记》,似乎是要让《楚辞》把头顶千古之月照亮。
进入宋朝,当然还有一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那儿发着光亮。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苏轼在与胞弟苏辙七年没见的情况下而写就的,正值中秋佳节,“每逢佳节倍思亲”,面对明月,酒兴正酣,诗意盎然,于是挥笔写下此千古佳作。
透着浓烈的亲情,更透着浓厚的人生哲理和人生意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成为众多分隔的恋人、朋友、夫妻、亲人的人们信纸上的祝福赠言。
宋孝宗乾道二年(年),张孝祥因受政敌谗害而被免职。他从桂林北归,途经洞庭湖磊石山,即景生情,写下《过洞庭》这首抒情诗。有人认为反映的是张孝祥“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生动的笔墨描绘了中秋节前夕洞庭湖雄伟壮阔、晴明澄澈的绚丽画面,抒写了作者光明磊落、冰肝雪胆般纯洁高尚的情操。创造出了一个光风霁月、坦荡无涯的艺术意境和精神境界。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洞庭青草指的是洞庭青草湖,《庄子·天运》“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韩非子·初见秦》:“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渚江南。”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洞庭湖却风平浪静,湖平心也平,正是这难得的平湖,让诗人捕捉到了“天人合一”的“澄澈”境界。
玉鉴琼田般三万顷宽阔的湖面,划动着诗人的扁舟一叶,素月在头顶发出光辉,明月和湖面成了一个影子,表里都那么澄澈,照映着星河的倒影,天地之间,一切被洞照得通体透亮,灵魂是否也穿过了宇空?“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回想自己仕途生涯,高洁到连肝胆都如冰雪般晶莹;漂浮在独清独醒的汨罗江边,尽管头发已经稀疏,两袖清风,但还可“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洞庭湖上来一把渔歌,“扣舷独啸,”,让自己“不知今夕何夕!”
张孝祥看来对月是动了极大的心思。写完此诗竟然还过瘾,他竟然一个人跑到无人烟的金沙堆上看了一晚的月亮。写出了《观月记》。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彩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此记首先提出观月“四美”之说,体现了不同凡俗的审美趣味。后半部分叙写观月经过,先写中秋之夜的晴空明月,次写金沙堆空旷幽远的环境,再写孤舟停泊,独身而登,恰好满足“四美”的条件,表现了作者金沙堆观月时的舒畅心情,也透露出罢官后欲寄情山水,寻找乐趣以排遣烦恼的心态。
综观张孝祥写月的一诗一文,都有着“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的美妙。
看完此文,请记住金沙洲金沙堆在芈月村,正在动工兴建设观月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