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诊疗康复 http://www.bdfyy999.com/m/磊石山上作《山鬼》
根据《湘阴县图志》的标注,在凤凰咀与汨罗山的中间,有一个钓鱼台,相传是屈原居住时常在此钓鱼的地方。
屈原在写作思路停顿的时候或者思想斗争激烈的时候,他都会到此钓鱼休闲一下。他在这里也对鱼产生了特殊的情感。
《渔父》云:“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河伯》三次写鱼:“鱼鳞屋兮龙堂”“乘白鼋兮逐文鱼”“鱼鳞鳞兮媵予”,他在《天问》中问鱼:“鲮鱼何所?”他在《悲回风》中也云“鱼葺鳞以自别兮,蛟龙隐其文章。”
有一天傍晚,他想起很久没有回郢都,也没有听到郢都的消息,心情有些郁闷,于是又跑到凤凰咀钓鱼台上来钓鱼散心。
他坐在石头上,靠着旁边的一棵大柳树,就钓起鱼来。他钓着钓着,不知不觉地就睡了。
这时候,从罗潭的水雾当中飞来了一个美女,这个美女身披薜荔腰束女萝,婀娜多姿,美目流睛。她驾乘赤豹后面跟着花狸,在潭面上飞来飞去。一会儿直接向着屈原飞来,那赤豹对着他张开了血盆大口,似乎要将他吞了下去。
屈原吓了一跳,猛然醒来。他张开眼一看,有一团白雾直飞磊石山头。
屈原知道这是遇到山神了。他在磊石山上心心念想的山神,今天终于光临磊石山了。他二话不说,划着旁边的小渔船,也向磊石山而去。
他登上磊石山,在五个山峰寻找山神,找不着又找到龙窝,还是不见身影。
他叹息一声,走进龙神庙,坐在龙神像前,呆呆地看着。
脑子中想起那花草女萝的美女,《山鬼》诗句就张嘴而去。
《山鬼》刚要吟完,此时天空电闪雷鸣,山上的猿猴嘶鸣。狂风暴雨而至,洞庭西浪将磊石山打出了沉闷的声响,声闻十里之外。
屈原又挥笔写下:
雷填填兮雨冥冥,猨啾啾兮狖夜鸣。
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第二天屈原走出龙神庙,却惊奇地看到磊石山的树木尽数萎死,木叶飘零在洞庭湖中,像是冬天来临了一样。
《屈原外传》也记云:“尝游沅湘,俗好祀,必作乐歌以乐神词甚俚。原因栖玉笥山,作《九歌》,讬以讽谏。至《山鬼》篇成,四山忽啾啾若啼啸。声闻十里外,草木萎死。”
所以很多专家认为屈原的《山鬼》写于磊石山。而本地的钓鱼台传说也是屈原梦山神后跑到磊石山所作。
山鬼是屈原刻画的一个女性形象,她有人性、神性、鬼气,这种人神鬼三者合一的身份赋予她独特的野性之美。屈原用外貌刻画了山鬼美丽的同时寄托了他对人性之美的渴望;用动作突出山鬼痴情性格的同时寄予了他对楚王的忠贞之情;用环境烘托山鬼坚贞的同时表达了自己对楚国未来的忧虑。山鬼是屈原情感寄托的形象,成就了“山鬼恋歌”经典。
为什么磊石山上作的山鬼呢?
先看看《拾遗记》洞庭山的记载:
《拾遗记》云:洞庭山浮于水上,其下有金堂数百间,玉女居之。四时闻金石丝竹之声,彻于山顶。楚怀王之时,举群才赋诗于水湄,故云潇湘洞庭之乐,听者令人难老,虽《咸池》、《九韶》,不得比焉。每四仲之节,王常绕山以游宴,各举四仲之气以为乐章。仲春律中夹钟,乃作轻风流水之诗,宴于山南;律中蕤宾,乃作皓露秋霜之曲。
后怀王好进奸雄,群贤逃越。屈原以忠见斥,隐于沅湘,披蓁茹草,混同禽兽,不交世务,采柏实以全桂膏,用养心神;被王逼逐,乃赴清泠之水。楚人思慕,谓之水仙。其神游于天河,精灵时降湘浦。楚人为之立祠,汉末犹在。
其山又有灵洞,入中常如有烛于前。中有异香芬馥,泉石明朗。采药石之人入中,如行十里,迥然天清霞耀,花芳柳暗,丹楼琼宇,宫观异常。乃见众女,霓裳冰颜,艳质与世人殊别。来邀采药之人,饮以琼浆金液,延入璇室,奏以箫管丝桐。饯令还家,赠之丹醴之诀。虽怀慕恋,且思其子息,却还洞穴,还若灯烛导前,便绝饥渴,而达旧乡。已见邑里人户,各非故乡邻,唯寻得九代孙。问之,云:“远祖入洞庭山采药不还,今经三百年也。”其人说于邻里,亦失所之。
《拾遗记》《洞庭山》以神话小说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屈原隐居洞庭山》的故事,说怀王在此作潇湘之乐,屈原受贬后在此披湘草、隐居,后屈原被逼沉江于此,楚人在此立庙,纪念屈原,汉未犹存。说明洞庭山是屈原的故居。
故事还说此山有灵洞,灵洞内有仙女,是一个仙境,故而药师入灵洞再从灵洞出来,世上已经三百年。
但洞庭山被后世记入了君山。
实际上此故事完全说的是磊石山,那么磊石山具备“浮于水上”的条件么?
我们知道磊石山旧时四面环水,有先秦万岁庙、楚屈原庙、汉磊石龙神庙、唐三闾庙、洞庭庙存在于此的历史至少达多年。
屈原到此,磊石山应该叫万岁山,《磊石山志》记旧有龙寿万岁寺,汉建磊石庙,唐改洞庭庙,宋复万岁寺,明建洞庭庙,洞庭庙在长沙会战时毁,围垦屈原农场时庙基拆除建了磊石电排。磊石电排建在磊石山南的龙窝处,有龙洞,灵洞的条件是具备的。
那么磊石山就是洞庭山么?
《山海经》云:夫夫山后“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间,出入必以飘风暴雨。”华容有座天井山,今天立体地图上看,是突出于两湖平原的中心之山,此山之北有座望夫山,足可以证明天井山跟夫夫山应有关联。磊石山正好位于天井山东南东南一百二十里。好象也不是巧合,说明磊石山正是洞庭山。晋代王嘉《洞庭山》是《山海经》之后,第一个记磊石山为洞庭山的人。
洞庭山浮于水上,磊石山有穆溪春涨、水涨山高的典故流传,也证明磊石山是浮于水上的。《山鬼》诗中我们却是读出了洞庭山的味道。“石磊磊兮葛蔓蔓”,后人因此而将屈原之前的万岁山改名为磊石山,也有纪念屈原在此定居的意义。
在王嘉之前西汉东方朔《哀命》云:“何君臣之相失兮,上沅湘而分离。测汨罗之湘水兮,知时固而不反。”后说明屈原到汨罗测湘水后,居住的地方是“处玄舍之幽门兮,穴岩石而窟伏。从水蛟而为徒兮,与神龙乎休息。”此记正与磊石山的地理条件相合,汨罗湘水中只有磊石山是座石山,说明王嘉说屈原隐居洞庭山也可能来源于东方朔之说,也说明王嘉认定的洞庭山就是磊石山,而此说没有引起后人注意和分析。
洞庭山是一座神山,龙舟习俗的“五彩”来源于洞庭山。
《山海经》《中山经》云:“洞庭、荣余山神也,其祠:皆肆瘗,祈酒太牢祠,婴用圭(玉)璧十五,五彩惠之。”洞庭山,是山神,《山鬼》讲的也是山神,故而山神之山写山神,有什么奇怪的呢?
“五彩惠之”指的是水神庙或者后来的龙神庙祭品上的丝线。“惠”出现在周文,原意为“纺纱”,“惠之”则是以纱线系之之意。所以汨罗龙舟“五彩丝系粽的习俗,就来自磊石山上祭龙的习俗。
《续齐谐记》五花丝粽云:“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曲,忽见一士人,自云三闾大夫。谓曲曰:闻君当见祭,甚善。常年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当以楝叶塞其上,以綵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曲依其言。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五花丝,遗风也。”所以此记的传说来自洞庭神山之“五彩惠之”传统。
五彩丝,又称五彩绳、五色丝等,是端午节吉祥物兼饰物,具有辟邪作用,兼有祈福纳吉的美好寓意。
五彩丝源于我国古代的五行观念,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磊石山因此旧也称五木山。正好有五个峰,正是代表金木水火土的五个元素,也当是磊石山是由五条龙组合而成龙山之意。
这习俗自汉代时应该是由洞庭磊石山流传到北方中原各地,在东汉应劭著《风俗通义》中记载说把它系在臂上可避病除鬼、不染病瘟;在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中又记述有将五色纸挂于山中,召唤五方鬼神的巫术,大概是以五色象征五方鬼神齐来护佑之意。《荆楚岁时记》载:“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
可见“五彩”在风俗中是具有魔力和象征的神奇物。代表先民的祈福愿望。
儿童用五色丝系脖颈、缠手足腕,俗称长命缕、续命缕、百岁索、健索。纪念屈原而舟楫拯之或“夺标”,端午系五彩丝(端午索或曰五色线、缕、索)之五色焉能辟兵、避瘟、止恶、不病,也就演变成楚乡旧俗。《风俗通》:“五月五日以五彩绳结续命缕,俗说以益人命。”
五彩丝粽后来成为端午祭龙的食品,而磊石山成为纪念屈原的端午龙舟发源地,与此洞庭山祠的“五彩”有着重大的因果关联。
《山海经海内东经十三》记:“湘水出舜葬东南陬,西环之,入洞庭下。一曰东南西泽。”东南西有泽正是指的磊石山、黄陵山一带。黄陵山有舜帝、二妃迹,有历史上第一座文字可考的二妃墓。有众多的舜帝庙、至今还有个虞公港。说明黄陵山此处正是屈原就“重华”的地方。张说《观岳州竞渡》云:“士尚三闾俗,江传二女游”,也说明汨罗龙舟竞渡的前身是纪念二妃的。
最古的龙舟竞渡之俗源自上古传说舜帝“祝融”南巡死于湘水,楚俗以五月五日为“祝融(火神)生日”,为纪念舜帝祝融而早有龙舟竞渡之俗。汨罗的端午先纪念舜帝后纪念二妃再纪念屈原也许正是汨罗端午的真正源流。
而磊石山这座有着悠久龙神文化传承的洞庭神山,后人曾经把黄帝、舜帝都奉为了龙神(水仙)。先秦曾有万岁庙、龙寿庙纪念黄帝。
《永乐大典·古罗志》记:“湘阴为古黄陵,南眺潇湘,北枕岳阳,洞庭之泽,淘泳乎中。舟航之要津,江汉之通道也。昔轩辕氏,奏乐于重湖之上。释子以其遗址,立小招提,命名曰龙寿山万岁寺(磊石山南)。于是有龙君之祠,多历年所。”宋代出现复建万岁寺的明确记载。凤凰台的来源也是因黄帝张乐洞庭之野而来。对于小招提,杜甫磊石山上所作《过洞庭》一诗写得很清楚:“蛟室围青草,龙堆拥(一作隐)白沙。护江(一作堤)盘古木,迎棹舞神鸦。破浪南风正,收帆⑴畏日斜。云山千万叠,底处上仙槎(一作湖光与天远,直欲泛仙槎)。”诗中的龙堆、青草、堤正是指磊石山。而有此诗的小石刻《湘阴县图志》记曾放置在洞庭庙中。
古人曾经尊黄帝舜帝都为龙神,这儿就不引录其文献依据了。
万岁山名就是帝王之山的意味。所以汨罗端午龙舟风俗,首先是纪念黄帝舜帝的也不为过。黄帝一系本为楚人、罗人先祖,这也是不奇怪的。
《湘中记》云:“屈潭之左玉笥山,屈原栖此作九歌。”
《山鬼》是《九歌》之结作,磊石山与屈原居住的凤凰玉笥山只是一潭之隔。“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屈原不作于磊石山,还应该作在何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