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水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这个被考了800回的传播学考点,你背 [复制链接]

1#

/用心耕田水到渠成/

上周的「经典导学」,小田心带大家认识了媒介环境学派,并且介绍了其第一代代表人物伊尼斯和他的主要观点。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另一位代表人物,也是伊尼斯的学生——麦克卢汉以及他的主要观点。

在正式学习之前,我们先通过一个例子引入~

案例引入

那喀索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一名美男子,他爱上了自己在水中的倒影不能自拔,郁郁寡欢,香消玉殒。死后化作一株水仙花依旧伫立在河边。那喀索斯既是水仙花的意思,也是自恋的代名词。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倒影是人体的延伸,这种延伸会形成种技术环境,让人在其中却不觉察。那喀索斯并非因为自恋而死,而是沉溺于倒影的环境中无法自拔。

这是麦克卢汉为了使大众更好理解“媒介是人的延伸”这一观点时经常举的例子。技术环境的威力非常强大,轻则对人的健康产生影响,重则对人的精神产生影响。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可以看做是人体的延伸,但其也形成了强大的技术环境,让人不由自主沉溺其中。手机成为人的延伸的同时形成了威力巨大的技术环境,人们只享受这种技术带来的便利,却意识不到它的危害,更不会自觉地去反思它对我们这个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重塑作用。

看到这里是不是对手机这种媒介也有了更深的思考?除了“媒介是人的延伸”这一著名观点,麦克卢汉还提出了哪些观点?今天就跟小田心一起了解一下吧~

温馨提示,今天的内容理解起来可能会有点抽象,但希望大家不要退缩,坚持阅读完全文,对这些观点有了初步印象后,再进行学习时你不仅会对它有更深入的理解,也更容易背诵记忆哦~

▽全文导览

马歇尔·麦克卢汉

人物卡片

马歇尔·麦克卢汉

加拿大著名文学批评家,也是传播学研究领域最有影响的媒介研究学者,曾任多伦多大学文化与技术中心主任。

总的来说,麦克卢汉的事业生涯可以分为3个阶段:20世纪40年代是他的成长期,那时他热衷于文学批评,其重要成果是《机械新娘》();20世纪50年代是转化期,他接受了伊尼斯的学说,沉浸于文化人类学之中,并编辑了《探索》杂志;20世纪60年代是成熟期,他致力于传播研究,相继出版了《谷登堡群英》()、《理解媒介》()、《媒介即讯息》()和插画版《媒介是按摩、是逆风》()等书。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媒介即信息

《媒介即讯息》(TheMediaisTheMessage)是麦克卢汉的重要著作之一,“媒介即讯息”是他媒介理论的中心论点。麦克卢汉的传播学研究一反美国传播学重内容、轻媒介,将媒介和内容(讯息)加以区别、分开的传统。根据麦克卢汉的观点,重要的是媒介本身,是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引起了社会的某种变革,而媒介传递的是什么特定内容,反倒无关紧要。

在《媒介即讯息》一书中,麦克卢汉用“部落化”“脱离部落化”“重新部落化”来比喻人类社会从早期的口头传播时代、印刷媒介时代到电子媒介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这种变化是媒介本身而非其内容带来的,因此,媒介本身就会产生讯息,媒介就是讯息。

麦克卢汉认为,传播中最本质的东西在于传播的媒介自身。他认为,正是媒介塑造和控制着人类交往和行为的尺度与形式,社会的形成在更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相互交流所使用的传播媒介的性质而非传播的内容。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会开创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

比如,报纸和电视都是媒介,都是信息的载体。但是,电视媒体诞生后,传统报纸媒体受到了影响,人们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方式、思考问题的方式直至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这一切是媒介的变革带来的。相对于它所承载的信息,媒介的冲击力是巨大的、革命性的。今天的互联网技术也是如此。我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