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效果最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百家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论泡茶,茶艺派的泡法讲究,一直存在争议。
去年岁尾,麻花写过一篇小玲的故事。
小玲是朋友店里的茶艺师,很年轻,也很活络。
某次在朋友店里喝茶,提到茶艺派泡法,小玲说了一番大实话。
“哪有这么多一板一眼的泡法讲究,我们负责卖茶的,当然是客人怎么说,我们就怎么泡。”
“客人说洗茶,我们就洗。有提出留还魂汤,我们就留。有表示自己喝茶口味重,我们就给他多闷一会。”
“其实客人过来,茶味能喝得顺口,以后还可以常来,先前有几个年轻的客人过来,他们还表示不太习惯茶艺表演那一套,让我们随意简单些就好。”
小玲的想法,代表着很多人的缩影。
觉得茶艺师嘛,只要负责美美地泡茶就好,不需要懂太多。
为此,曾经也有茶友留言。
“现在喝茶可能注重表演风格,因为大多数人对于茶道本身了解太少,看不懂里面的门道,也就只能看看展示方便的东西了”
“这样类似表演的风格呢比较容易接受吸收,遇到不懂茶的还可以稍微卖弄一下子。都理解吧,想挣这样的钱,那就得啥都懂些。”
对表演性质的茶艺派泡法,麻花一直想不明白,干嘛要将简单事情复杂化?
无独有偶,近期看到个很玄乎的泡茶教程。
对方以某款正岩老丛水仙为例,示范岩茶如何冲泡。
实话说,里面提到的每个泡茶步骤,堪称精致到头发丝。
但结合实际情况看,按这样泡茶等同于汤圆上雕花。
既劳心劳力,又收效甚微,何苦来哉?
《2》
视频一开始,对方展示了升级版的烫壶温杯。
烫壶温杯的操作,大多老茶客都懂。
跟外出吃饭时,要拿一盆热水烫餐具那样。
泡茶前,也要先烧水,将茶桌上相关的工具统统烫一遍。
滚烫的沸水流经盖碗,流经公道杯,再分入茶杯。
此刻,这些杯杯盏盏们都已经变得热乎乎的,留有余温。
可以趁热投茶。
剪开泡袋,投入岩茶,合上盖,端起盖碗。
轻轻摇一摇,推动干茶香的涌出。
此时仅需揭出一丝缝,便能闻到岩茶干茶里常见的焦香、酵香、炒瓜子香等。
本以为在茶圈内,大家对烫壶温杯的做法早已达成共识,没有歧义。
但那段冲泡指南里的烫壶温杯,操作并非如此。
对方是来了场升级版的烫壶温杯。
操作如下,先烫盖碗。
接着,将盖碗浸在温泉汤内。
用一个平日经常用来装花生、坚果、茶点的高足盘,里面盛满热水,让盖碗坐浴入内。
名其曰,冬天气温低,这样能更好地保持环境温度。
看到这一幕,只觉得面前飘过无数个大大的问号。
这是为何?
虽说这样做,出发点是好的,让茶具更保温。
但实用性不高。
与其这样玩水,不如选把带保温功能的烧水壶,确保沸水泡茶即可。
因为,高足盘在装满水后,平衡性一般,容易打翻。
当你在泡茶时,往前面摆上这么个物件,只会觉得碍事,影响泡茶动作施展。
再加上,将盖碗浸在热水池后,底部难免会变得湿漉漉的,容易弄湿干泡台。
最后,在每次合盖出汤前,如果没有提前擦拭盖碗底部。
那么,在茶汤倒出时,底部水渍脏水会顺流而下。
万一,一不小心就滑落公道杯内,那这泡茶还怎么喝?
话又说回来,即便能做到,每次都提前将水渍擦干。
但这很费时间,起码要耽误三五秒的功夫。
牵一发动全身,继而又会影响出汤速度,让滋味变浓,茶味变重。
横看竖看,好端端的,用盖碗泡茶时添上这样的莲花座摆设,着实是无功用。
这种升级版的烫壶温杯做法,除了能吸引眼球外,实在想不出它还有哪些好处。
《3》
再接着,重头戏来了。
要注水泡茶了。
用一个划半圆的方式,冲入水柱。
紧接着,将浮沫刮去一旁。
再准备出汤,在刮沫间歇,对方称,泡老丛水仙,第一冲不需要特别急,一般在15秒内出汤都来得及。
呃,第一冲不需快出?这显然是违背常理了。
都说万事开头难,在盖碗泡茶时,第一冲的开场情况最是关键。
第一冲哎,干茶物质这么丰沛,此时要是出汤速度慢了,不知得浪费多少茶味!
照常做法,第一冲是快进快出。
快快地,注入沸水。
快快地,倒出茶汤。
分秒之间,从提壶往下注水开始计时,等到大部分茶汤倒出,用时在7秒8秒左右。
以汤感至醇,内质丰沛著称的正岩老丛,哪怕仅有这么短短几秒,茶味浸出已经绰绰有余,不会寡淡无味,而是浓淡正好。
紧接而来的第二冲、第三冲、第四冲等,与此同理。
但凡茶味没有泡淡,都大可直接快出水。
等泡淡之后,往后再逐冲适当坐杯。
盖碗泡茶时,前期快,后期稍慢,才是常规的出汤逻辑。
按对方的观点,第一冲时,干茶条索打开需要时间,即便不快出,味道也不会浓重。
这番话背后的逻辑,是难以自洽的。
岩茶加工时,经历了揉捻,条索表面附着有不少揉出在外的茶味物质,遇水即发。
这和条索有没有完全泡开,是两码事,不能混为一谈!
话说回来,如果要兼顾快出水,那刮沫怎么办?
第一冲泡茶时,汤面都是一层浮沫,该如何是好?
刮沫吧,影响快出水。
不刮沫吧,有碍观瞻,影响喝茶心情。
对于这种两难处境,麻花建议是,少买茶沫明显的岩茶。
因为,茶沫组成包括茶皂素、可溶性蛋白、灰尘杂质等,在热水激荡下,泛起泡沫。
通常,遇到茶沫多且密,且短时间内泡沫不裂的岩茶,还是小心驶得万年船。
这样的第一冲,即便来不及刮沫,还是不喝为好。
对岩茶来说,茶沫多,可不见得是好事!
《4》
茶艺表演派的泡茶形式,在不断演进。
从最早的,被人广为诟病的,穿着宽袍大袖,一板一眼慢悠悠泡茶。
一整套动作下来,连热茶都凉了,这泡茶规矩还没结束。
到现在,形式又慢慢变了。
比如,今天举的这两个例子。
将盖碗浸在热水池里温杯。
第一冲还是换汤不换药的,慢悠悠出汤。
除了形式改变外,其本质一直未变。
还是以花里胡哨、不实用的泡茶动作,夺人眼球。
但这种只懂卖弄,不懂如何将一杯茶真正泡好的“表演派”。
彻底是本末倒置,在泡茶做法上纯属误人子弟!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