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水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浮生六记寻一个相投的伴侣,过一份有趣 [复制链接]

1#
如何治疗白癜风最好 http://www.jk100f.com/m/

我相信淳朴恬适自甘的生活——如芸所说“布衣菜饭可乐终身”的生活,是宇宙间最美丽的东西。在我翻阅重读这本小册之时,每每不期然而然想到这“安乐”的问题——读了沈复的书每使我感到这“安乐”的奥妙,远超乎尘俗之压迫与人身之痛苦。——林语堂

一、生活之美,请用笔记下

看《浮生六记》,最多的评论是“这才是生活的模样”。什么样的生活模样?沈复笔下的生活琐碎、日常点滴。在他的文字中,夫妻恩爱,趣味相投,在一起的生活虽然不是锦衣玉食,却是谈笑风生,有情有致,既有一起游山玩水,也有守着清贫弄也韵味。没有刻意创作,没有浮夸渲染,读来既身临其境,又忍不住掩卷沉思,这样的生活其乐无穷,如此生活过,也不枉一生了。

是什么样的生活状态,让世人如此向往之?无他,夫妻举案齐眉,不落世俗,无论处境如何,总能怡然自得,纵有生活艰苦,亦能苦中作乐,将生活过成诗。到得身患重症,处境维难,仍情深如许。正合了我们的要求“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沈复,字三白,号梅逸,年生于姑苏士族文人之家。十三岁时和母亲回家探亲,喜欢上了大他10个月的表姐陈芸,央母亲定下了亲事。陈芸自小聪慧,小时听一遍《琵琶行》便能背诵。无奈4岁丧父,家徒四壁,一家三口的生活全靠她的女红养活。甚至还供养了弟弟求学。她凭借小时背诵的《琵琶行》,一字一句对照着认,居然就这样开始了识字,通晓了吟诗作对,不得不说,真正是一个十分通透聪敏之人。

18岁两人成亲,琴瑟合鸣,闺房中谈论诗书,赏月饮酒,难免信口胡诌,也能做画题诗。兴致所至,陈芸女扮男装和夫君一起去看庙会。沈复的朋友们聚会赏花,为了解决吃食问题,她别出心裁,雇了馄饨担子去温酒烫面,让赏花别有情趣,看沈复喜欢某个女子,主动谋划着为他纳为妾室,甚至为自家公公找合意的姬妾,胆子真的很大,主意也是真大。没钱时可以撑着病体刺绣赚钱,节俭时可以想出梅花盒的法子布菜,窗户上没有栏杆,可以设计出竹帘,夏天时会在荷花上放茶叶撮香。这样的女子在现代或许平常,在三百年前,却实在是个有趣的伴侣。

沈复夫妻的共同之处还在于对生活的热爱。一是都喜书好画。沈复一男儿爱书实属平常,难得陈芸也如此。她不甚爱好首饰,将珍珠给婆婆用来娶弟媳。仆妇觉得可惜,她说:“凡为妇人,已属纯阴,珠乃纯阴之精,用为首饰,阳气全克矣,何贵焉?”而于破书残画反极珍惜。书之残缺不全者,必搜集分门,汇订成帙,统名之“继简残编”。二是好游山水。三是从不抱怨生活,即使清苦,也会苦中作乐。山中拾一纹路可观的石头,两人商量一番,用一长方盆叠起一座假山,山背上做成横方纹,犹如临江石矶状,河泥里种白萍,石头上种茑萝,生生弄成了一个藤萝石壁盆景。两人还对着盆景犯痴,假设哪处可以设水阁,哪处可以立茅亭,哪处可以提字“落花流水之间”,哪儿可以居住,哪儿可以垂钓,哪儿可以远眺。一夜被猫打碎,两人竟是难过得落下泪来!如此“志同道合”,何不让人羡慕!所谓闺房之乐,有甚于画眉者,大抵如此吧。

两人相爱浓时,相约善于画人物老者画了一幅月老像:月老一手挽红丝,一手持杖,上头挂着姻缘簿,童颜鹤发,在非烟非雾之中奔驰。夫妇俩将画悬在内室,每逢初一十五,必然焚香拜祷,祈求来世有缘。这种小孩行径,闻之可笑又可亲,只能用“浪漫痴情”来形容了。

阅读至此,除了隐隐羡慕,我更多的是后悔,悔没坚持日记。为何?生活的美好需得用笔记下。回望自己的生活,未必没有美好如斯。比如结婚,我是闪婚,初识不过两月即领证走上婚姻的殿堂。记得那时初识,原本是个误会。一好友托我去看他当兵的表弟,没有遇到。回来时看到他家坐着个穿警服的男孩,就热情地道歉,没想到他居然假装表弟,就此一起吃早餐,借他自行车,一天逛三个公园,看望受伤的同事,帮了个掉河里的老人,听他讲完了一部所谓的家族史,玩了他的整个探亲假,熟悉得不行。婚后更像是补恋爱,上山捉鸟,下塘捉鱼,挖菜地,喂小鸡,住平房种花,在他们的建筑工地寻找失去的童年。见识了奇怪的退伍军人,和不喜欢洗澡的阿姨做朋友,花块钱去候选群众演员……而我们,也曾在南岳大庙许下缘定三生的诺言。这样生动有趣的生活,还有儿女的出生趣事,回忆起来全是笑和暖,却没有用笔记下,真真憾事。

谁没有过心动的霎那?谁没有过情比金坚的决心?谁没有过为爱动容的心悸?美好,也需要有迹可循,现在开始回忆整理,待我老时,坐在阳台上晒太阳,不时唤一声“老头子,还记得那天不”,讲一讲从前,也许可以避免老年痴呆啊。

生活从来不泛美好,少的只是用心记下的心。

二、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沈复如此形容其妻陈芸:“其癖好与余同,且能察眼意、懂眉语,一举一动,示之以色,无不头头是道。余尝曰:惜卿雌而伏,苟能化女为男,相与访名山,搜胜迹,遨游天下,不亦快哉!芸曰:此何难?俟妾鬓斑之后,虽不能远游五岳,而近地之虎阜、灵岩,南至西湖,北至平山,尽可偕游。余曰:恐卿鬓斑之日,步履已艰。芸曰:今世不能,期以来世。”

沈复此生其实并不得志。他没有参加科考,一生只做得幕僚,做过生意,卖过字画。但他“余游幕三十年来,天下所未到者,蜀中、黔中与滇南耳。”做为一家境并不太富裕的公子哥儿,一生能踏遍祖国山水,一是他的工作性质所至,二也是他之所好也。“故名胜所在,贵乎心得,有名胜而不觉其佳者,有非名胜而自以为妙者。”

沈复自己喜欢游山玩水,也顾忌陈芸的感受。搬家到不理想的住处,他看妻子不开心,就建议到家中仆妇所居之处去避暑。那处房子是张士诚王府旧址,花光树影,篱笆绕屋,前有池子,地广人稀,颇有野趣。两人钓鱼吟诗,看晚霞听鸣,种菊花吃螃蟹,月下对饮,竟是浑然得意不知归意,算是“近游”了。

离家不远处有个洞庭君祠,俗称水仙庙。其中回廊曲折,有多处园林亭台。恰逢盛会,沈复被邀请去插花布置,陈芸感叹不是男身去不了,沈复就怂恿她穿上他的男装去庙会。两人假装表兄弟遍处游玩过,没人认出是女子。直到撞了个少妇,才不得已告知那人,颇为得趣。

由此大胆,后沈复要去吴江吊唁,途经太湖,陈芸想一睹太湖风景,两人竟然为了“归途时就泊船在万年桥下,等月亮出来了一起乘凉,也算是续上了沧浪亭赏月的风流事”这样离奇浪漫的念头,而设计出行。两人到得吴江,沈复办完正事,返航时当真就停在了万年桥下,开了所有的窗,持绢扇,披罗衫,剖开西瓜,看晚霞映照,渔船灯火。等月亮起来,便饮酒行酒令。和船家姑娘一起,唱曲说笑,被传成了沈复带两歌妓出游,也浑不在意。

后夫妻两从为躲难和治病,来到了无锡的东高山。然后沈复谋得邗江盐署笔墨文书职位,陈芸身体略好,两人一起来到邗江,准备一看平山的胜景。无奈正是冬天,天色凄迷寒冷,只好计划来年春天游玩。不料一月不到便遇裁员,又逢仆女阿双卷款私逃,陈芸旧病复发,没有再好起来,就这样去世了。

曾经有一个女教师顾少强的辞职信引起哄动,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网红了她的辞职信上,就只有这样一句话“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据说她是因为在旅游途中遇到了心仪的男子,相约一起去看看这个美丽的世界。有说她们现在开了一家客栈在成都,也有其他说法。不必探究真相,只这句话本身,是足以让千万人动心的。比如我,就一直想要环游世界。年轻时忙于生计,不是没钱,就是没时间。直到三十五岁以后,才有了计划,每年出去两次,去两个没有过过的地方,看一看外面的风景。世界这么大,穷此一生也许我还不能走过世界一角,可那又如何呢?我需要的是看一看世界的感觉,和旅途中的快乐。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没有什么标准答案。我们拼命工作,往小了说是要赚钱养家,让家人过上幸福生活。往大了说是为了奉献自己的能量,为社会做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无论如何,都是为了做最好的自己。那么,出去走一走,也是为了做最好的自己。看一看外面的风景,见识不同的风土人情,认识不同的人,品尝不同的美食,既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也愉悦了自己,让心里的幸福感更强,更热爱生活,热爱生命,这也是看世界的延展面。

懂得生活,享受生活,珍惜生活,是我们回馈社会的最好答案。

三、居安思危,有备无患,是生活的必然常识

纵观沈复的二十三年家庭生活,虽然夫妻恩爱,举案齐眉,也有儿女双全,但终归是艰难多于安逸,两人的生活更多时候是在苦中作乐。陈芸的身体可说是因为生活的贫困拖成了病体,又因无钱而最后中年早逝。甚至女儿做了童养媳,儿子跟人做童工小伙计,十八岁即早夭。父亲去世后,沈复伤心难继,有了出家的念头。这一切,没钱是个很大的原因。

沈复初婚时尚在读书,可他并不十分上进,没有参加科举,而是随着父亲做了一个幕僚。这本也是一个尚能维持家计的职业,陈芸也曾用女红养活了一个家。可他们在安逸的环境里没有好好地谋划未来,更多是的在享受生活,将日子过成了诗,以至于每次遇到困难时都是几乎没有什么余钱。所幸还有几个好友,一次一次得到了庇护。

陈芸第一次被沈父误会,是因为她一时大意,写信时称婆婆为令堂,公公为老人家,又准备将公公的姬妾给送回娘家,而恰好府里人称其为三太太,而非三奶奶。公公一生气就将他们赶出家门。幸好还有友人鲁半舫,借给他们萧爽楼一年半之久。萧爽楼如其名一般,成为他们最好的回忆。他们夫妻用陈芸和仆人纺绩制衣的收入维持日常开支,呼朋引伴,终日品诗做画,来人络绎不绝,无钱时卖了钗子沽酒,乐则乐矣,恐怕每日都是算计着用光罢了。

沈复就是一好玩的公子哥儿,不止是书画,不止是旅游,也喜欢些小情趣。比如插花,做盆景。原本做过几次生意,一次因为时局血本无归,一次是赚了钱却在外狎妓游玩数月未归。没做幕僚时开个字画铺子,三天的收入抵不过一天的开支,偏还为友人做借款担保,让人逼债。虽然有其弟弟为了争家产故意设局在内,但是性格的懒散和冲动也是原因之一。还好有陈芸的好姐妹相助,两人才勉力逃过一难。却因实在无钱,只能将儿子送友人处学做生意,女儿送友人家做童养媳,一家人四分五裂,母亲临死都未能见儿女一面,最后儿子早夭,读来让人唏嘘不已。

造成这样的悲剧,虽然有其父亲的偏听偏信和母亲的误会生隙的原因,也有弟弟的有意谋算在内,但是,如果两夫妻有一定的成算,手上有积蓄,何至于路费都不能备齐?即使有陈芸生病用了银钱的原故,可谁家又不备个银钱来挡七灾八难?俗语称,有钱不是万能的,无钱是万万不能的,这话真的十分正确。我母亲常说,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必须要有备用金,果然是人生最宝贵的经验之一啊。

刚结婚时先生单位效益非常不错,我因生孩子并没有上班,两人过得十分潇洒,与沈复家也不遑多让,先生每天呼朋引伴在家喝点小酒,高谈阔论,不亦乐乎。转年国家经济形势大变,开始下岗管理。虽然做为中层管理人员,先生并没有下岗的风险,工资却不能每月按时开出了。连续几个月的拖欠,手上余钱不多,我们突然有了恐惧,孩子生个病就要吓一跳的感觉。儿子一岁半,我觉得应该去上班了,九月份赶紧回了学校上课。并做了生活规划,每月能用多少,要存多少,慢慢地养成了习惯。第二年改革后,先生承包了项目颇赚了点钱,我们也再没敢挥霍如初了。家里真的是上有老下有小,手上无钱心里慌啊。

居安思危,有备无患,是人生的必然常识。无论是在金钱上,还是在学识上,或是工作上。

一本《浮生六记》,小册子并不厚,浮生六记也没有六记,而是四记,却十分值得研读。读着这样家常的文字,虽非微言大义,也非名家经典,却受益颇多。既能在其中品味夫妻之道,亦能从中学习生活雅趣,还能如看游记般去领略山水风情,然后心向往之。甚是有味。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