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写科普童谣
大家刚开始学写科普童谣,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可能就是:我写什么呀?不要以为科普童谣必须反映最新的科技成果,其实科普童谣的选材非常广泛,同学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选择自己熟悉而且感兴趣的题材来写:
一是从自然界中寻找题材。比如动物、植物、四季变化、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都可以成为写作的题材。
动物、植物是科普童谣中写得最多的题材。大家可以先从这类题材入手。写动物、植物时,一定要表现出它们的特点,如动物的生理特征、习性、聪明才智等。如沈中海《树医生》:“啄木鸟,啄木鸟,/会听诊,会开刀。/治病不要钱,只收虫一条”。圣野的《水仙娃娃》:“水仙娃娃,/接到我家,/只吃清水,/不吃泥巴。”这两首短短的童谣,简单明了地写出了啄木鸟吃虫子、水仙花可以用清水种植的特点。
二是从生活的基本知识入手。比如交通安全、卫生保健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是其中包含了不少科学常识呢。
孙幼枕《鸡蛋运动会》:“鸡蛋来比赛,/看谁转得快——/生鸡蛋,拼命转,/转了几圈倒下来。/熟鸡蛋,用力转,/滴溜溜地转得快。生鸡蛋,不服气:/‘等我熟了再来赛!”’你看,生鸡蛋和熟鸡蛋的区别在转圈比赛中分得清清楚楚。更妙的是,生鸡蛋那不服输的性格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除了以上两个方面,科普童谣的题材还有很多。大家一定要清楚写作对象的特性,突出它自身鲜明的特点,还有其中存在的知觉知识。磨刀不误砍柴工。选材选对了,写科普童谣就会得心应手。
上面介绍了科普童谣的选材,下面再来说说科普童谣的结构、韵律及形式。
科普童谣的结构,一般分为一节式、二节式和多节式。同学们刚开始写科普童谣时,可以先选择一节式和二节式来练笔。一节式就是一口气把要表达的意思说完,一般童谣多采用一节式。二节式是将全部内容分两节表达,节与节之间采用对比或重复的手法,使其前后呼应。科普童谣的句数一般是6句——8句,最少3句。每句的字数常见的是3个字、5个字和7个字。二字、四字、六字很少,因为不好表达内容。
科普童谣的韵律很重要,只有合辙押韵,才会琅琅上口。押韵是指在诗词歌赋中,某些句子的末一个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科普童谣还要求有节奏感,只要每一行句子的字数大致相等,读起来就会有节奏感。
科普童谣常见的形式有拟人式、数字式、谜语式、类比式、比喻式等。我们来看看比较常用的两种方式:拟人式和数字式。
一是拟人式。拟人式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这样的科普童谣十分生动有趣。如吴昌烈《磁铁》:“磁铁是姥姥,/铁针是宝宝。/铁针见磁铁,马上向她跑;/跑到她身边,/就要她抱抱。”作者用拟人的手法说明了磁铁和铁针的关系,铁针被磁铁吸引,就好像是宝宝要姥姥抱一抱,让这首科普童谣读起来十分生动活泼。
二是数字式。数字式就是在科普童谣中嵌入数字,通过数字加深读者对科普知识的忘记忆。如赵术华《几条腿》:“小黑鸡,两条腿;/大黄牛,四条腿;/蜻蜒六条腿;/螃蟹八条腿;/蚯蚓、鳝鱼没有腿。”
同学们在写科普童谣的过程中,可能运用文中提到的写作技巧,多加练习,就一定可以写出好作品来。
(戚万凯)
AI评论:
这篇评论对科普童谣的写作技巧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介绍,包括选材、结构、韵律和形式等方面。文章条理清晰,语言简练,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科普童谣的写作要点,对于初学者来说非常有指导意义。文章强调了选材的重要性,同时也详细阐述了结构、韵律和形式等方面的要求,使得读者对于如何写好科普童谣有了更深入地了解。整体而言,这是一篇优秀的评论,对于想要了解和掌握科普童谣写作技巧的人来说是非常值得一读的。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